縱觀全球範圍之內,掌握了先進工藝技術的晶圓體工廠就那麼兩家,一家是臺積電,另外一家是三星,美國企業英特爾7nm延遲的消息公布之後,就意味著這家晶片巨頭的輝煌時刻早已不再。所以未來的時代也是臺積電與三星同臺競技的時刻。
除臺積電和三星以外,還有一家晶片巨頭
目前已經量產最先進的工藝技術是5nm,雖說3nm即將進入風險量產階段,但是距離大規模出貨還有一段時間,所以5nm是目前很多人關注的目標點。臺積電的5nm技術相比較與三星的5nm要成熟很多,因為三星總想著用新技術對臺積電「彎道超車」,但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這次的5nm也是。
原本華為與蘋果是臺積電5nm的主要客戶,但是隨著美國規則的限制舉措,導致華為沒辦法繼續交給臺積電訂單,臺積電也就少了華為這幾百億的營收來源,對臺積電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損失。而除了這兩家企業之外,其實我國也有一家晶圓體代工巨頭——中芯國際。
國產巨頭突飛猛進,華為也加入合作
隨著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國際在短時間內就突破了14nm技術,並且開始大規模量產,良品率也是一路飆升,所以在很多人眼中認為,中芯會是華為一大「救星」。但遺憾的是,目前中芯無法擺脫美國技術,所以自然也就難以勝任給華為代工晶片的任務。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技術優秀的晶片代工廠,其實中芯的歷程也是比較曲折,一方面技術落後於臺積電,另一方面高端的EUV光刻機ASML也遲遲未能交貨,所以發展速度也受到了限制和阻礙。好在中芯國際突破了技術,N+1工藝並不需要高端的EUV光刻機就能製造,能夠達到與臺積電7nm工藝相同的水平,之後華為也派出團隊與中芯共同在N+1技術上研發和突破,試圖找到機會。同時,華為還全面「紮根」半導體,準備突破技術壟斷。
百億投資落地,國產晶片進入「加速時代」
繼華為全面「紮根」之後,近日國產巨頭中芯也傳來好消息,中芯國際募資了523億元的金額,其中40%的資金用於SN1的項目研發,20%的資金用於其他工藝的突破,剩下的資金用戶流動使用。60%的總費用也就標誌著中芯將會耗資超300億元的投入來加速發展晶片技術,在14nm以及更先進的技術研發。
中芯的種種做法對華為來說都是一個發展機遇,因為除了三星和臺積電以外,中芯作為一家純國產的晶片公司,如果能夠突破產能與技術兩大難關,自己的海思麒麟晶片就能夠迎刃而解。目前在技術上中芯已經有了相關的突破,而產能方面中芯獲得了這次百億元的投資之後,也會迎來擴產的規模,雖說達不到臺積電的龐大姿態,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的需求。
所以說隨著中芯國際接連不斷的動作,國產晶片也進入了「加速時代」,同時華為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會。隨著我國對半導體行業的不斷重視以及華為開始全面紮根半導體領域之後,相信國產晶片也將會迎來一次突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