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沒有「蘋果」吃了

2020-08-27 鵝板凳

黃陽 發自 凹非寺

鵝板凳 | 公眾號 ebandeng

英特爾現在估計真的懵了,擠牙膏把老夥計都擠沒了。

昨晚,據彭博社報導,蘋果正計劃將MacBook上的處理器轉為自己研發的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這個消息最早會在這個月的WWDC上對外正式公布。

十五年前,賈伯斯也正是在WWDC上對外公布蘋果電腦的處理器將從PowerPC平臺轉向Intel平臺,只能說緣分走到了盡頭,看什麼都很唏噓。

為什麼調整處理器晶片這件事對蘋果會如此重要?蘋果把晶片調整到ARM架構對自己的有什麼好處?又會面臨什麼挑戰?今天大鵝就跟大家好好聊聊這件事。

換晶片,比你想像的難

這一次調整,蘋果是要把電腦的處理器從英特爾的x86架構轉向到ARM架構,這講出來可能就是一句話的事,但背後的困難要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首先硬體層面要大改,同樣是多核處理器,英特爾和ARM就有著不一樣的打法,比如英特爾的雙核Atom處理器,一般情況下就是兩個相同的核心,提供一樣的性能,有著相同的功耗。

但是ARM這邊用的則是big.LITTLE架構,同一片處理器上有著不同的性能核心的。

設備正常運行的時候使用低功耗核心,打遊戲或者跑其他生產力程序的時候,用的則是高性能核心。

這不單單是運算模式的改變,它還會對整個處理器的功耗、散熱產生進一步影響,使得電腦的整個主板設計也要重新進行調整。

其次軟體層面上也要大改,英特爾和ARM兩種架構使用的指令集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你不能簡單地把軟體系統從這家搬到那家就算了。

簡單地說,處理器要跑起來,首先需要有人用它聽得懂的語言跟它打招呼,「我這有個數據,CPU大哥你有空幫忙弄一下」之類的。

問題在於不同架構的處理器,它們說的語言是不同的,上面這句看起來正常的話,換了個平臺可能就會變成,「涐這宥個數據,℃ΡU鎶邇宥倥幫忙挵壹㊦ㄨ」。

你可以想像一下那一刻主板上的氣氛會有多尷尬。

所以,當架構轉換時,整個作業系統甚至基於這些作業系統打造的軟體都要進行大改,以保證充分發揮處理器的性能,這個工作量可一點都不小。

早在蘋果之前,微軟就已經讓自家的Windows系統支持了ARM架構,但時至今日,使用ARM架構的「驍龍本」們的性能離x86架構還是有著不小的距離。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了。

那麼難,蘋果為什麼還要做

主要還是市場變了,連蘋果的生意都不好做了。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和TrendForce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蘋果在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的排行上雖然一直榜上有名,但是也不算高——

電腦的銷售數據在自家的財務報表上也難以獨挑大梁——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買蘋果的筆記本電腦呢?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因為,這首先就抬高了消費的門檻;二是因為macOS平臺上專業的生產軟體少,這就削減了大家的購買意願。

這怎麼辦呢?蘋果也很委屈,價格高了,其實它自己拿的也不能算多,電腦成本裡相當一部分就是交給了英特爾作為晶片的購置費用。

蘋果花了一大錢買回晶片之後還不能省心,考慮到英特爾的晶片很容易就會熱血沸騰,蘋果還要為晶片的散熱專門做設計。

這設計做多了電腦容易變厚,蘋果不滿意;做少了,就會像現在這樣因為「i9處理器單管散熱」成為業界群嘲的對象。

至於軟體生態就更不用說了,因為生態和出貨量是相輔相成的一件事,本身電腦用的人就不多,開發者苦了吧唧地專門為電腦開發軟體拿出來賣還不一定能收回本,真·吃力不討好。

想了半天,與其在調試英特爾處理器上兜兜轉轉,左右為難,還不如一把梭哈直接做自己的處理器,反正自己也研究晶片那麼多年了,幹就完了,奧利給!

蘋果一旦做成自己的晶片,首先在硬體採購成本上就能省一大筆錢

不用給英特爾交稅,省下來的錢給消費者降價的同時自己回頭還能多賺點,消費門檻就能往下拉一大截。

除此之外,用了自家的晶片還能憑空多出一大堆賣點來。

比如,可以在晶片集約化上下功夫,根據蘋果一直以來的開發經驗,蘋果很有可能把這顆晶片做成SoC,把GPU啊CPU啊DSP啊各種晶片一股腦地放一塊。

加上ARM架構相比於x86架構有功耗上的優勢,原來主板上用來放風扇和散熱管的位置就可以大大縮小,接下來怎麼發揮,就看蘋果腦洞有多大了。

更重要的,是蘋果可以iOS生態下的軟體更好地對接到macOS上了。

之前大家不喜歡用蘋果電腦,很大一部分就是嫌棄上面可用的軟體太少,現在把同樣是基於ARM架構打造的iPhone/iPad上的軟體對接過來。

開發者不需要做太大的調整就能將已經開發好的應用同步發行到macOS上,移植門檻大大降低,日後甚至還能和原生應用一起同步更新特性,可用軟體大大豐富。

還不單單是這樣,蘋果圍繞著iOS生態打造的一系列系統級接口,比如GPU的應用接口、人工智慧算法的接口都可以不做太大調整用到筆記本電腦上。

你的下一臺電腦,就是iPad+電腦。

這時候再去看蘋果之前推出的iPad應用移植計劃Catalyst,嗯,果然是一盤大棋啊……

前路漫漫,挑戰多多

當然,所有的這些美好暢想,都基於這個計劃要完美落地的前提。

我們看到這些未來場景的同時,也別忘了蘋果之前單是為了推行64位應用就花了多少年,這次整個系統層面上的大改動,所耗費的時間也不會太短,這一兩年內估計還沒那麼快看到成果

另一方面,晶片開發難度和成本並不低,這就帶來一系列問題——

比如是否能最終體現在MacBook的降價上?

晶片開發出來後是否能如期發揮性能?

主板的設計能否經受住複雜消費場景帶來的考驗?

自研晶片是優先在MacBook系列使用還是在全產品線推廣?

這些,都有待蘋果在未來給我們一一解答。


相關焦點

  • 蘋果電腦可能不再用英特爾晶片 英特爾沒有了蘋果會怎樣?
    在過去一年裡,一直有傳聞稱蘋果Mac系列電腦將會拋棄英特爾晶片。隨著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將於6月22日開始,這一傳聞再次升溫,似乎英特爾晶片將遭蘋果下一代Mac拋棄已成事實。這似乎是英特爾的一個壞消息,但沒有蘋果,英特爾或許會過得更好。按照銷量,蘋果目前的全球PC市場份額大約為6%,如果用的是英特爾的晶片,蘋果這些PC對英特爾銷售額的貢獻率是2%至4%。按照英特爾年銷售額750億美元計算,意味著蘋果PC採用英特爾晶片,將給英特爾帶來15億美元至30億美元銷售額。
  • 蘋果居然不按常理出牌,讓英特爾吃了啞巴虧
    對於蘋果和英特爾這兩大巨頭公司,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我們地生活當中,這兩家公司的研製出的產品,大多數人都有用過。是在也同時在中國的市場的上,也每當推出新產品,都會有一些忠實用戶前去購買,而且價格相對較高,但並不妨礙其銷量。
  • 英特爾解釋退出 5G 數據機業務:沒有了蘋果就沒錢賺了 | 愛範兒
    英特爾解釋退出 5G 數據機業務:沒有了蘋果就沒錢賺了 4 月 17 日,高通和蘋果聯合發布聲明稱雙方達成協議,結束全球範圍內的所有訴訟。
  • 「蘋果」與「英特爾」的分手大戲
    ,並推出三款搭載了自研晶片 「M1」新Mac電腦,這標誌著蘋果正式開始了終結對英特爾處理器的依賴之路。自2005年以來,蘋果一直依靠英特爾 (Intel) 來製造支持蘋果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的處理器,這意味著此前這些蘋果計算機使用的晶片實際上與許多其他 PC 相同。
  • 蘋果拋棄英特爾  因為英特爾不再強大?
    蘋果要換「芯」 從來沒停止庫克在演講中透露,首款採用蘋果晶片的Mac將在今年年底發布,預計過渡期需要兩年時間,同時新的英特爾驅動的Mac還在醞釀中,蘋果目前還沒有完全轉向基於ARM的Mac。蘋果官宣Mac架構要從英特爾過渡到自己的ARM晶片。雖然ARM版Mac沒有上市,但已經足夠讓開發者興奮了。
  • 英特爾:5G數據機計劃沒有變化
    原標題:英特爾:5G數據機計劃沒有變化   近日有報導稱,英特爾或在失去蘋果訂單後停止 5G 數據機的開發,如果蘋果決定不在未來的 iPhone 上使用英特爾的「Sunny Peak」5G 晶片的話。
  • 蘋果棄英特爾,然後呢?
    在英特爾的幫助下,蘋果電腦才逐步追趕上了Windows電腦。但是,蘋果使用自研處理器的野心仍然不死。2012年,蘋果開始探索改用自己的晶片以取代英特爾處理器。之後,蘋果一直在悄然設計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晶片,以在成熟的時機將它們轉移到Mac系列電腦上。
  • 蘋果與英特爾,誰先拋棄了誰?
    而比爾蓋茨一方面與蘋果合作開發辦公軟體,另一方面又自己仿照蘋果開發出了自己的圖形作業系統。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蘋果的作業系統生態封閉,只能運行在蘋果自己的機器上;微軟的作業系統則實行開源,通過出售版權賺取利潤。這件事情直接導致賈伯斯與比爾蓋茨兩人位昔日的合作夥伴撕破臉皮,從此兩家公司沒有再進行過任何合作,甚至微軟的總部都沒有在矽谷,而是西雅圖市。
  • 前英特爾工程師:蘋果因Skylake CPU錯誤而放棄了英特爾
    一位前英特爾工程師認為,蘋果決定從英特爾轉到Arm,原因是英特爾的Skylake CPU中存在大量異常,2015年至2017年之間發布的Mac搭載的正是這個CPU。雖然這只是一位前英特爾工程師的意見,但皮德諾埃爾在Intel工作了20年,並且是其頂級CPU架構師之一。他於2017年離開公司。 上周在WWDC上,蘋果公司確認了一直希望改用Arm的想法,但皮德諾埃爾指出,有故障的Skylake Core CPU是促使蘋果公司脫離英特爾的關鍵原因。
  • 告別蘋果,英特爾明天會更好
    在公告中,蘋果當時的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表示稱,「我們向PowerPC過渡已經十年了,我們認為英特爾的技術將幫助我們在未來十年創造出最好的個人電腦。」這句話頗有預見性,雖然晚了5年。 十五年後,蘋果終於自己接棒英特爾,自主研發電腦晶片,向最好的個人電腦繼續進發。
  • 蘋果放棄英特爾晶片而用ARM自研晶片,能否與英特爾、AMD三足鼎立
    英特爾晶片發熱量太恐怖了,與蘋果理念格格不入第一,近幾年來,隨著英特爾與AMD的「AI核大戰」越演越烈,英特爾在主流市場上被迫放棄傳統的「四核八線程」營銷路線,紛紛往CPU晶片上堆入更多核心以此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 蘋果和高通又牽手了,英特爾淚目,華為白高興一場
    而為此,蘋果必須向高通一次性支付一筆專利使用費,不過雙方並沒有公布具體的數字。高通的重修舊好並沒有讓所有人感到高興,至少曾經和蘋果在基帶問題上保持統一戰線的英特爾蘋果的進展一直不順利,而行業也沒有給出更多的選擇。
  • 蘋果為了5G市場也是拼了,與英特爾解約,花費大量資金補償高通
    蘋果為了5G市場也是拼了,與英特爾解約,花費大量資金補償高通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一天的時間幾乎都在使用手機,然而,然而,現在的手機行業口碑最好的應該就是華為和蘋果了吧?蘋果手機的銷量一直都是非常的高的,蘋果手手機行業中的領先品牌,然而,對於研究手機晶片的科技企業來說,蘋果手機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客戶了。誰得到了蘋果公司的信賴,無疑是得到了大的客戶。而最近卻有消息顯成來,一直為蘋果提供晶片的英特爾公司卻宣布退出了五g移動數據機市場。為什麼這麼好的一個機會英特爾要主動放棄呢?原來原因是蘋果與高通達成了和解。
  • 沒有英特爾了,ARM處理器將上陣
    而一直保持神秘的蘋果,網友們也非常的期待,最後會給我們展示出怎麼樣的驚喜產品。屆時蘋果還會公布帶點點震撼的消息。據了解是有關於部分MAC產品,往後將不再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萬萬沒想到的是,蘋果沒有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原因,是將要把MAC產品都轉投蘋果自研的ARM晶片裡。
  • 被蘋果拋棄兩次的英特爾,差在哪裡?
    美國英特爾公司,獨領全球晶片界風騷數十年,如今遇到坎了。被蘋果再次棄用6月22日,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上,蘋果公司正式宣布旗下Mac電腦未來將放棄英特爾晶片,改用與iPhone及iPad一樣的基於ARM架構的自家晶片「Apple Silicon」。
  • 蘋果晶片的野望:拳打高通、腳踢英特爾!
    蘋果欲壓制高通近日,蘋果公司晶片部門負責人對內部員工表示,蘋果已開始為未來的設備製造自己的蜂窩數據機,擬用自研晶片取代高通同類晶片。這也意味著蘋果並沒有放棄自研基帶晶片,尤其是此前為了獲得5G功能,蘋果與高通宣布和解,重新建立了關係。
  • 英特爾要涼,擠牙膏被蘋果吊打
    該公司此前已經透露將會逐步放棄英特爾傳統架構處理器,接下來 MacBook 都會向 ARM 架構的桌面處理器過渡。眾所周知蘋果在晶片研發方面實力雄厚,這次蘋果推出的 M1 處理器同樣可以直接改變我們對 ARM 處理器的看法。蘋果 M1 處理器比較有特色的是直接將 CPU、GPU 和緩存完成集成,在這枚硬幣大小的核心上集成 160 億電晶體。
  • 5G大結局:蘋果、高通、英特爾誰是贏家?
    這也意味著明年的iphone將確定搭載高通的5G基帶晶片上市銷售,只是鑑於蘋果與高通達成協議的這個時間點,唯一有疑問的是,蘋果會不會在今年下半年提前發布新的5G版iphone。按照蘋果新品的供應鏈進度,iphone一般是在7月份進行試產,9月份進行發布。所以以蘋果和高通目前的協議,不排除蘋果要提前發布5G手機,因為蘋果還有時間來重新更新供應鏈。
  •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不會撤出中國,英特爾的字典裡沒有「撤」字
    今日,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發文表示,英特爾不會撤出中國。楊旭稱,現在中美科技「脫鉤」是個現實的風險,但相比產業鏈中舉棋不定打算把生產線搬出中國的企業,英特爾的字典裡沒有「撤」字。這和蘋果蘋果前高管對中國生產線工人的評價是: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難以置信,沒有哪家美國工廠能夠匹敵。管理指導製造蘋果手機的20萬裝配線工人需要大約8700名產業工程師,如果在美國,要招到這麼多合格的工程師需要9個月,而在中國,只需要15天。經過多年發展,不僅是人力成本,中國的產業鏈體系已經十分成熟,這是一時間難以被替代的。當然,與時俱進,我們需要向高精尖不斷邁進,從更多方面繼續佔據優勢。
  • PCWorld:蘋果從英特爾轉向ARM
    在發布會上,蒂姆-庫克表示,蘋果將繼續支持基於英特爾的Mac很多年。但我們明白,這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時間,可能只是兩年,也可能是二十年。我們可以翻開蘋果的歷史,上次從PowerPC架構到X86架構的重大遷移。這次變革是在2005年6月6日宣布的,2006年2月推出第一臺基於英特爾晶片的Mac,同年4月推出第一臺基於英特爾晶片的MacBook,蘋果在2006年年底就宣布 "過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