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獨家報導】
去年12月9日,17歲的王點點來到他仰慕已久的英國劍橋大學,準備參加兩天後的劍橋三一學院面試。
王點點告訴記者,面試的前後幾天他都非常緊張,但到了面試現場,他反而很平靜。面試前一個小時,他收到一張紙質考卷,上面有8道物理題,看起來都比較難。一個小時後,他走進面試考場,面對兩位考官,邊答卷邊用英文與他們交流自己的答題思路。
整個面試過程大概45分鐘時間,除了規定題目,還有一些面試官隨機出的考題。
面試結束兩個星期後,王點點順利拿到了劍橋三一學院物理系的錄取通知。
三一學院是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在學術成就上是劍橋所有學院中頂尖的,也因擁有眾多著名的畢業生而聲名顯赫,到目前為止該學院共培養出了32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畢業生包括了牛頓、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維根斯坦等人。
每年國內能收到劍橋大學面試邀請的學生屈指可數,而面試這一關還要淘汰掉其中的80%。王點點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王點點告訴記者,如果不是4年前那個決定,讓他從即墨28中轉校到牛津公學,也許,對現在的他來說,劍橋還僅僅是個夢想。
擠上獨木橋,還是另闢蹊徑?
6月20日上午,剛下過小雨,天稍陰。在孔裔(牛津)公學的綜合樓大廳裡,坐滿了各地來聽公開課的學生和家長。他們對這裡既充滿疑惑,又抱有期待。
臺上四位低年級的學生代表剛剛談完自己的感受,他們流暢的英文和自如自信的表達,引來臺下家長一陣陣掌聲。家長當中有人小聲嘀咕:「剛剛來了不到半年的學生,能提高這麼多?」
這是一所在青島乃至全國都非常有名的私立學校,推崇純英式教育,全英文教學,採用西式課程設置,全校72名教師中有31位外教。學校也因特別的教學模式和不菲的學費價格,稍顯神秘。
每隔一段時間,這裡就會舉辦一次公開課,不少經濟條件尚可的家長都會帶著孩子來探訪。
一邊是中考、高考一路過關斬將的激烈淘汰戰,一邊是跟著興趣走培養學習能力的全開放純西式教育。各有利弊,這種二選一的選擇題落在家長們最關注的孩子教育身上,顯得尤其讓人糾結。
4年前,王點點也面臨著這樣的選擇。而4年後,在6月26日的畢業典禮上,王點點一上臺就緊緊地抱住了校長Mr.Carolan,激動得眼淚直流。站在旁邊的學校執行董事陳曉虹女士也一下紅了眼眶。
王點點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選擇牛津公學,他也許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走不進劍橋的大門,因為他不具備最先進的武器。而在這裡,是牛津公學的教育環境和老師們的教育理念武裝了他。
在國內嘗試西式教育模式 最初仍水土不服
4年前,王點點就讀於青島即墨28中,在班上成績不錯。後來,家裡人聽朋友介紹,在青島市裡有個叫牛津公學的私立學校很不錯,可以嘗試一下。王點點的媽媽就有點動心。因為對家庭條件還不錯的王點點來說,家裡人一直希望他能出國進修。在他看來,中國的大學教育很失敗,很多學生上了大學就立刻「放了羊」。四年的生活除了練就了不錯的網遊技術,大多都荒廢了。他希望能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
既然出國是必然之路,那麼早一點準備,就有可能申請到更好一點的學校。於是,王點點的父母在經過一番考察和糾結之後,還是決定讓他在初三下半年退學,轉校到牛津公學,一心為出國讀書做準備。
初到牛津公學,王點點告訴記者,他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因為學校實行全英文教學環境,平時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也是英文對話,對於英語還不錯的他來說,仍然有些吃力。畢竟,之前學的英語都是「死」的。
有時外教上了一整節課,他大部分沒聽懂,就課外時間約中國助教幫忙補習。在牛津公學,每節課都配備一名英文老師和一名中文老師。久而久之,在這種全英文的環境中,王點點的英語水平也不自覺地提高了。
夢想成為一名物理教授
除了英語水平的快速提高,讓王點點開心的還有學校的自由課程選擇。與國內中學不同,牛津公學裡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和老師。這樣一來,學習興趣的問題就解決了,不必再為自己不擅長的學科頭疼。
王點點告訴記者,到牛津公學讀書,對他自己而言,主要在兩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一方面是學習效率提高了,學會了不斷探索新知識的方法。同樣是一本書,他會讓自己嘗試多種方法多種思路去解讀;第二點是社交能力提高很大,不再怯場。在這所學校,他參加了很多課外社團活動,學校還開設了戲劇課,為每個學生提供上臺演講的機會,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遇見陌生人也能自如的地打招呼或交往。這些對以前的他而言,是根本想不到的。
雖然考上了劍橋三一學院,但這個暑假王點點仍然給自己安排的得很「充實」。7月份,他要去廣州參加一個快速閱讀培訓;8月份,他還要去參加哈佛大學舉辦的哈佛峰會。
未來對王點點而言,似乎是觸手可及的。他告訴記者,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物理教授。
曾經中考550分 如今是「鋼琴王子」、「HOUSE領袖」
曾經中考550多分,還不夠一中錄取線的殷航,當年也面臨過和王點點一樣的選擇。殷航的媽媽於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全家當時已經移民到加拿大,讓孩子將來出國讀書也在計劃之中。
於女士之所以能下定決心讓孩子到牛津公學讀書,是因為她當時到學校來考察,在走廊裡有個不認識的孩子很熱情地跟她說,「HI」。還有個做義工的學生主動招呼她,「阿姨好」。孩子們的臉上的笑容和生動的表現是裝不出來的,這聲「HI」讓於女士毫不猶豫得地把孩子送過來,因為她希望孩子的學習生活是愉快健康的。
如今,殷航是學校的「鋼琴王子」、「HOUSE領袖」,還是模擬聯合國領袖。今年夏天,他順利接到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採訪時,殷航還在雲南旅遊。
從不適應 到明白自己要什麼
於女士告訴記者,剛來到這個學校,殷航也特別不適應。畢竟以前的學習都是老師和學校安排好的,而現在是自由開放的;以前是填鴨式教育,現在是鬆散式的。到學校的整個上半年,殷航都不太適應,在選課方面也很失敗,他跟風選擇了大多數人都選的「商務課程」。一個學期學下來,殷航覺得很吃力,不是自己喜歡的。
到了第二個學期,殷航才慢慢找到感覺。英語提高不少,參加的課外活動也越來越多,自信也隨之增加。以前覺得自己做不到的,現在都願意去挑戰一下試試。自從競選當上HOUSE CAPTIN之後,做事的能力和嚴謹程度都比之前提高很大。
到了第三個學期,殷航竟然選擇了難度係數非常大的高等數學。老師和家裡人都勸他不要選這麼難的課程。但殷航似乎非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聽從自己的心意最終選擇了高等數學。到考試時,他的成績非常不錯。
於女士告訴記者,殷航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提高是「不敢想像的」。曾經在外人眼前沉默不言的他,現在在陌生人群裡能夠很快地找到話題,並持續下去。能積極地發表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現在,於女士非常放心讓殷航獨自一人出去讀書或者旅遊。「他找到了自信」。
給孩子更多選擇 多元化教育是趨勢
當然,像牛津公學這種嘗試在中國國內為孩子們提供西式教育的模式,也並不是沒有弊端。比如,有人詬病外教流動性太大。讓王點點覺得稍有遺憾的,尖子生之間的競爭還不是太強。
但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教育市場來說,給孩子和家長們呈現更多的「多元化」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曾有專家感慨:「為什麼中國沒有世界知名的伊頓公學和哈羅公學?」中國的教育模式太單一,所以才會有搖號。搖號式的教育看似公平,但教育的個性沒有了。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模式是適應所有孩子的。有的孩子就是適合競爭激烈的應試教育,有的孩子則適應管理相對自由的西式教育,有的孩子則適合專業擅長的職業教育。沒有哪種教育模式是更優更高級的。只有找對了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才是最優的。而我們教育發展的未來,就是要給孩子們提供更多可選可嘗試的不同類別的教育模式,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記者 孫璐璐)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