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紮實推進公辦學校黨組織和民辦學校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規劃實施19個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項目;提高教師各項津貼、補助等標準;廣泛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活動;積極打造「環淇河自行車賽」、徒步淇河等健身品牌賽事……近年來,鶴壁市始終堅持高位推動,黨建引領,通過一系列務實有力舉措,全力推進教育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教育改革、學前教育優質普惠、體育品牌賽事打造等方面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繪就了一幅幅精彩畫卷。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創新實施「163311」工作法,把牢校園思想陣地;大力推行集團化辦學、「1+1」聯盟辦學,實現公共教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官方「看娃」,實行課後延時服務,緩解家長接孩子的壓力;實行課堂教學「新常態、大視導」改革,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在實處;推行1+X證書制度改革,提高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鶴壁市堅持以改革創新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推動鶴壁市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走進鶴壁科達學校,教室傳來了琅琅讀書聲,操場上活躍著充滿青春氣息的身影……這所創辦於2012年的民辦寄宿制學校通過集團化辦學,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先後獲得「全國首批教育信息化應用示範校」「全國十佳辦學單位」「中國民辦十大知名品牌學校」「河南省優秀民辦學校」等榮譽,逐漸成為鶴壁市民辦教育的一張名片。
今年秋季圓滿招生的鶴壁市安博外國語學校也是鶴壁市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成功案例之一。這所由市外國語中學與北京安博教育集團合作辦學創建的學校,充分發揮了市外國語中學優質的師資優勢和管理優勢,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合作交流等舉措,培養了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兩個校區的辦學水平得到不斷提升,集團辦學呈現的優質教育資源品牌效應不斷擴大。
鶴壁科達學校、鶴壁市安博外國語學校是鶴壁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以集團化辦學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截至目前,鶴壁市共成立教育集團22個、「1+1」聯盟辦學119對。「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激發更多新的動能,推動鶴壁市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市教體局局長金志廣表示,經過探索,鶴壁市制訂了教育信息化2.0方案,建設了全市網絡教研平臺,啟動了市直學校「班班通智慧黑板」項目。「當前,我們正在推進融教育管理、教育資源、信息服務、平安校園、教育均衡和大數據於一體的全市智慧教育大平臺。截至目前,全市『校校通』達100%,師生『網絡空間』開通率99%、優質資源『班班通』達98%,均居全省前列。」金志廣說,今年年初,鶴壁市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省轄市整建制教育信息化2.0示範區,這也為鶴壁市打造鶴壁智慧教育品牌打下了堅實基礎。
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推行1+X證書制度改革,獲批國家試點59個;推進職教「雙高」建設改革,鶴壁市「雙高」建設實施方案獲省教育廳批准,項目投資819.22萬元,重點支持淇縣職業中專建設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學校。
如今,鶴壁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全省高水平高職學校,鶴壁工業中專被確定為全省高水平專業建設單位,鶴壁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汽車電子專業被教育部認定為骨幹專業,淇縣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
強化基礎保障,厚積教育發展潛能
鶴壁市在加強教育改革創新的同時,也在改善教學條件、教師待遇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目前,鶴壁市規劃實施了公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項目19個;實施了校舍新建改擴建項目33個、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建改擴建項目22個、小規模學校改造項目85個、新城區學校擴容工程6個。」金志廣介紹,鶴壁市還通過提高教師各項津貼和補助等標準,將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提高5%~8%;通過加強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等措施,不斷提高教師待遇,使教師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幼兒上學難、上學貴曾是鶴壁市教育發展的一個弱項。針對這個短板,鶴壁市通過超前謀劃部署、集中資金項目,不斷擴充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
「家門口就能上幼兒園,學費才幾百塊錢,真是太好了!」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唐莊社區的張女士說,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他們還沒搖到公立幼兒園的號,私立幼兒園的學費又太貴,「今年家門口的幼兒園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招生,為我們這兒的適齡兒童上學提供了極大便利」。
像張女士口中的普惠性幼兒園,今年鶴壁市已經認定了296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82.64%,在全省排名第一。「截至目前,鶴壁市共新建公辦幼兒園34所,改擴建鄉鎮中心公辦幼兒園20所。」金志廣介紹,鶴壁市還積極通過「公建民營」「集體辦園」等模式,擴充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助推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在保教質量方面,我們通過積極開展示範性幼兒園創建,省、市級示範性幼兒園幫教工程,將幼兒教師培訓納入全市教師培訓規劃,並通過加強監管和指導等,不斷提升保教質量。目前,鶴壁市已經有6所省級示範幼兒園、36所市級示範幼兒園。」金志廣說。
提高教師待遇水平。鶴壁市實行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提標擴面」、提高班主任津貼標準、設立地方教齡津貼等「一補兩貼」政策,將教師中高級職稱結構比例提高5%~8%,注重職稱評定向基層一線傾斜;加快實施第二批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市縣級進修機構標準化達標率100%,成為在全省率先完成80%省定目標的省轄市之一。成立市教育培訓中心,並投入300餘萬元開展思政課、骨幹教師等專項培訓;選派1047名教師參加「國培」「省培」;40餘名教師獲全國優秀教師、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師德師風第一課制度,將師德師風作為學校首項制度規範,並作為各類培訓、學習的首要內容。同時,堅持正面引導和嚴肅處理並重,在全系統開展師德主題教育,將師德師風納入教師職稱評定、資格註冊、評優評先等考核內容,並實行一票否決制。
通過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鶴壁市教育事業迸發出更多活力與新的發展動能。
堅持惠民利民,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優美的環境、齊全的體育器材……位於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的明達體育公園吸引了眾多居民每天來這裡鍛鍊身體。「自從建了這個體育公園,我和愛人幾乎每天晚飯後都來這裡鍛鍊身體。」家住華府天下小區的陳女士說,家門口的這個體育公園為大家鍛鍊身體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48個、社區健身路徑293個、多功能運動場24個、社會足球場地38塊、體育場地6849塊。城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9平方米。」金志廣說,有了健身場地,還要有體育社會組織引導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鍊。「目前,鶴壁市90%以上的城市街道和80%以上的鄉鎮建有體育社會組織。全市各級各類單項體育協會56個、體育俱樂部37個、晨晚練體育活動點2861個,其中各級健身站點430個。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4386人,達到全市總人口的2.7‰,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38%以上。」金志廣說。
根據群眾需求,探索獨具鶴壁特色的全民健身之路是鶴壁市近年來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實現常態化的真實寫照。春有「徒步淇河」,夏有「環淇河自行車賽」,秋有「五巖山登山節」,冬有「健康騎行」……近年來,按照「一縣(區)一特色」的工作思路,鶴壁市積極指導各縣區結合本地區實際,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全民健身活動:淇濱區依託太行山脈和淇河做文章,形成了以淇河馬拉松賽、戶外踏青等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淇縣依託太行山脈,積極開展登山、騎行等群眾體育活動;濬縣依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品牌,定期舉辦健身氣功、太極拳(劍、扇)等展示交流賽……每個季節,一個個別具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參與。
鶴壁市每年組織開展元旦、春節期間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和迎「三八」、慶五一、迎國慶等健身活動,以及全民健身活動月、廣播操比賽、周末籃球賽、廣場舞大賽等全市性健身活動達30多次,涵蓋健身項目20餘個,基本實現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有效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賽事活動,打造鶴壁體育賽事亮麗品牌
從2012年起,鶴壁市每年春季舉辦的「環淇河自行車賽」已成為鶴壁市一張亮麗的名片。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來自世界各地的自行車車手齊聚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演激情騎行時刻。特別是2015年,該賽事上升為省級品牌賽事後,進入全國最具影響力自行車賽事100強。鶴壁市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環中原自行車賽最佳賽區……一張張優異的成績單進一步叫響了「環淇河自行車賽」這個品牌。
民有所需,政府有所應。除了「環淇河自行車賽」,鶴壁市還根據群眾需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利用體育資源,打造了徒步淇河、五巖山登山節、朝陽山群眾健身登山大會等健身品牌賽事。其中,群眾登山項目連續兩年被省體育局確定為全省「三山同登」分會場。一項項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提高了鶴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拉動了鶴壁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鶴壁市作為「中國地擲球之鄉」,已先後承辦全省、全國,乃至國際擲球運動比賽和邀請賽10餘次,鶴壁市擲球隊還多次代表我國參加國際比賽,在亞洲錦標賽、世界運動會、世界錦標賽等國際重大比賽中斬金奪銀,為我國奪得多項榮譽。拳擊錦標賽同樣也是鶴壁市一項優勢體育賽事。2016年以來,鶴壁市運動員在全省拳擊錦標賽、全省田徑錦標賽等省級以上賽事中,共獲得金牌151塊、銀牌132塊、銅牌187塊。
隨著擲球、航模、競走、拳擊、桌球、棒球、壘球等重點體育項目優勢不斷突出,鶴壁市體育賽事品牌逐漸打響。品牌賽事有了,競技體育水平也不能落後。近年來,鶴壁市通過加強後備人才建設、加強教練員裁判員隊伍建設、科學規劃青少年體育賽事等舉措,不斷提升鶴壁市競技體育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註冊青少年運動員1462人,2016年以來申報國際級運動健將2名、運動健將4名、一級運動員37名、二級運動員158名。」金志廣介紹,鶴壁市還創建了3個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7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個戶外體育活動營地、1個活動中心、5家武術特色學校、6家幼兒體育活動基地,以及16所新周期省級傳統體育項目學校、16所市級傳統體育項目學校。
這一項項行之有效的務實舉措,為鶴壁市教育體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科學編制教育體育『十四五』規劃,把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建設城鄉體育設施、強化體育項目儲備和項目庫建設、加強健身指導等教育體育工作落實得更實、更細,全力加快推進鶴壁市教體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高質量富美鶴城貢獻力量。」金志廣表示。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