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我國地震多發地區,在全國各省份中四川省地震發生次數可排到前三,除了昨晚(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發生的宜賓長寧6.0級地震外,還有近些年發生的幾個知名地震如:2017年8月8日的阿壩州著名景區九寨溝附近的7.0級地震;2013年的4月20日的雅安市蘆山縣7.0級地震;至於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是舉世皆知了。
而從四川地震局主辦的《四川地震》雜誌公布的歷史有記載以來的記錄來看,從公元前26年開始,迄於公元1955年的1981年間,四川省被記錄下來的地震次數達396次(沒有產生破壞性的地震通常不會被記錄),其中被認為是7級以上的強地震就有58次,這還是由於明代之前記錄較少的數據。若從明朝開始建立的公元1368年算到公元1955年的話,那麼造成較大破壞的地震就有49次,而從1955年至今,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5級及以上為破壞性地震)也已不下34次。綜合來看,兩千年來四川省發生破壞性地震至少400餘次。
那麼為什麼四川省的地震如此多發呢?其實打開中國地圖看一看四川省的位置就大概明白了,四川省西部處於青藏高原的東端部分,屬於高原山區地形,中間是盆地,東部又是山區,四川省的地震主要發生在西部地區,這裡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相銜接的部分,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地形陡降而下,到四川盆地中只有海拔500米左右,很明顯這裡肯定會有一個較大的地層斷裂帶,通過早期地質學家們的考察測評,發現這裡的確有一個大型斷層帶,它就是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了。
龍門山斷裂帶是一條貫穿巖石圈的巨型地殼斷裂系統,地處巴顏喀拉地塊東邊界,東南方向是相對比較堅硬的四川盆地,沿著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位置十分特殊,測量發現它南北延伸500公裡,寬達70公裡,不僅是範圍大,而且地震頻繁,強度也大,四川省的大多數破壞性地震都發生於這裡。
為什麼這裡會有一個大規模的斷裂帶呢?這還得從更大範圍上的板塊運動說起,你知道四川省的西部是青藏高原,而青藏高原產生的原因就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亞歐板塊屬於海洋性板塊,密度較大,它與亞歐板塊撞擊的過程中潛入到了亞歐板塊的下面,卻將亞歐大陸部分板塊頂起,於是抬升隆起了青藏高原但是在印度洋板塊沒有頂到的,青藏高原邊緣之外,地應力造成了部分地層下沉斷裂形成了一些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就是其中之一。
龍門山斷裂帶中發生的地震就是來自青藏高原方向的應力場持續對地殼提供擠壓應力,當某部分的地層巖石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錯的地應力影響時,就容易發生破碎斷裂現象,於是地震也就發生了。
比如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震中位於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2013年的雅安市蘆山縣的7.0級強震,震中在龍門山斷裂帶的南段。
不過四川省的地震帶也並非只有龍門山地震帶一個,說起來至少有8個較大的地震帶,龍門山地震帶之外還有鮮水河地震帶(康定-甘孜地震帶)、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金沙江地震帶、松潘-較場地震帶、理塘地震帶、木裡-鹽源地震區、名山-馬邊-昭通地震帶(武都-馬邊地震帶)等。四川的朋友可以看看下圖中的這些地震帶,或者搜索一下關於它們的介紹,有些是不是距離你生活的地方很近呢?
四川的地震帶大都比較活躍,不少地震帶都發生過知名地震。比如2013年的阿壩州九寨溝地震,地處康定-甘孜地震帶上,發生原因是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巴顏喀拉塊體東部邊界斷裂持續活動造成的。而6月17日發生的四川宜賓長寧縣6.0級地震則主要位於武都-馬邊地震帶上,屬於四川省東部的地震帶。
多達8條主要地震帶,難怪四川地震頻發了,不得不說四川省的地形地質好複雜,人們還是要有較好的防震意識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