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專家建言補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短板

2020-12-25 中國政協

不能讓「針尖大的窟窿」漏過「鬥大的風」——委員、專家建言補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短板

「不戴口罩,好比在病毒中裸奔。」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流行起來的這句話,伴隨著秋冬傳染病高發季的到來,再次升溫。記者注意到,在20日下午北京市舉辦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9場新聞發布會上,「口罩」一詞就被反覆提及了近20次。

一頭連著公共衛生,一頭連著個人防護。這是疫情防控新常態下,一枚被推上C位的小口罩彰顯的「大擔當」,也是我國防控疫情眾多舉措的一個縮影。

那麼,新常態下應如何科學應對疫情?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近日主辦的「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主題座談會上,與會的委員、專家給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

整體謀劃,應對疫情防控新常態

「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鬥大的風。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

5月24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在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市衛計委黨委書記方來英看來,在國內疫情零星反彈的當下,尤其需要從整體謀劃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來鞏固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因為,傳染病不會局限於一地。因此,健全公共衛生體系首先應該堅持整體謀劃,特別是不能遺漏基層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同時,還要高度關注傳染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傳染病監測網的建設,壓縮傳輸環節,避免傳輸信息失真和漏報,真正實現直報系統對傳染病預防監測的『吹哨』作用。」方來英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對方來英的建議很是認同。他也強調,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全局性問題」,要做好戰略研究。

「比如說,做好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保證國家生物安全,這就必須有『國之重器』。『國之重器』應該是戰略性的,不能今天重視了,裝一裝實驗室,建一個中心,過幾年忘了,就不重視了。」董小平說。

「重視公共衛生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座談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進一步表示,目前我國抗疫確實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但勝利是險勝,現在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相關部門應該及時進行抗疫經驗總結。他認為,要應對疫情防控新常態,實現公共衛生的大發展,首先需要從戰略上重新認識公共衛生,要梳理中國公共衛生發展歷史,摸清國內外差距,加強醫院與疾控系統建設,全方位提升國內公共衛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關口前移,不讓小疫釀成大災

座談會上,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還現場跟大家算了一筆經濟帳———在美國,核酸檢測人數已達到全美人口的66%,若我國66%的老百姓每人做一次核酸檢測,將花掉1200億元。這,相當於10億中國人全年的醫保費用。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另一方面也要節約費用,提高效率。比如在腫瘤方面,我國預防和醫療花費比例為1∶9,可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40%左右。如果腫瘤預防到位,醫療花費將大大減少。同樣的道理,在逐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摸索防疫規律的同時,也要注意精準預防。」趙平建議。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國務院參事、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劉遠立看來,要算好疫情防控的經濟帳,關口前移是關鍵抓手。

「因為,人類很難大大降低新發傳染病的發病率,但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更加靈敏的監測和預警上面。也就是說,『新敵人』一旦出現,預警系統可以及時、迅速發現,不讓小疫釀成大災,這是公共衛生新投入應該解決的關鍵問題。要把關口前移真正做好,不能單純依賴疾控體系,而應該重點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及行之有效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特別是要建立智慧化的、多點觸發的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劉遠立強調,監測預警貴在及時、準確,這就需要科技創新。比如,疫情防控過程中應用的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健康碼等工具,都展現了科技抗疫的力量。這些數據和力量的整合,最後才能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嶽秉飛則認為,加強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還需從環境氣象、中醫、流行病學等多學科入手,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在傳染病預防和救治能力建設方面,應強化基礎研究,著眼平戰結合,建立技術儲備,提升相關醫療設施設備配置水平,為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打下基礎。

加強教育,提升居民應對傳染病和慢性病的能力

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也是落實關口前移策略的抓手。戰疫過程中,大眾戴口罩的意識提高,也反映出居民健康素養在逐步提升。

「但總體而言,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仍然較為低下。而健康素養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涵。」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表示,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對傳染病和慢性病的有效防控都具有重要意義,特別針對已成為當前健康中國行動最緊迫重大公共衛生任務的慢病防控,意義更為重大。

加強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安阿玥關注多年的話題。他建議,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加大健康教育佔比,分階段、分年級、有層次地將疾病防治知識增加到課程中,以阻斷健康知識貧乏的代際傳遞。

「這次疫情,迫使我們加強了對殘障兒童的健康教育,孩子們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等健康意識和衛生習慣培養得到了提高。」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曄建議,新常態下要進一步鞏固孩子健康意識和衛生習慣,發揮社區宣傳的帶動作用,更好將衛生健康課程建設納入學校教育當中,

從小提升孩子健康意識和能力。

優勢互補,構建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體系

「疫情防控期間,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治好了100多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其中30多例重症,沒有一例死亡。這正是中醫有效防治疫病的優勢體現。」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坦陳,中西醫結合是此次抗疫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點,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應看到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制與體制機制建設薄弱,中醫藥防治疫病的機構與人才隊伍建設薄弱,以及中醫藥預防與治療結合的優勢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

對此,曹洪欣建議,儘快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機制與隊伍建設,充實中醫藥應急專業人才基礎;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與發掘,傳承利用中醫藥內服、外用等防治疫病方法;全面加強面向基層的中醫醫療機構與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平臺建設。

對於中醫藥抗疫的優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也深有體會。她也呼籲,從立法層面,建立完善中醫藥參與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構和機制。

「比如,應加快立法,明確將中醫納入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救治體系;明確中西醫職責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和作用,共同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建立成熟的應急管理機制和組織構架,在中醫系統內部完成獨立的應急醫療隊儲備和疫病防治人員儲備。此外,還應提升相應學科建設,注重加強疫病學科隊伍和防治能力建設,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徐鳳芹最後強調。

相關焦點

  • 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增加疾控人員配置 補齊公共衛生短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進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擺在突出位置。明確要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建立科學系統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市鎮兩級疾控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6月11日下午,市衛生健康局局長葉向陽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局正推動理順市鎮兩級疾控機構的關係,增加疾控人員配置,補齊公共衛生短板。
  • 【兩會專訪】宗庸卓瑪委員:補齊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瑪在接受採訪時,結合自己一年來在基層的履職情況,談到了今年帶來的新提案:補齊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建設短板。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宗庸卓瑪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會。
  • 雲聊兩會:建設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築起守衛城市的「上海堡壘」
    23日傍晚,三位正在北京忙碌的代表委員,同時拿起了手機。這一次,他們共同來到東方網的「雲演播室」,共同討論的議題——上海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海要建設怎樣的公衛體系?不久前,上海出臺了《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上海要努力建成全球公衛體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什麼才是健全的公衛體系?
  • 兩會面對面|胡大穎委員:做強產業補齊短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今年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民建貴陽市委秘書長胡大穎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帶來了自己的建議。胡大穎委員表示,通過調研,民建貴陽市委發現貴陽市脫貧攻堅工作還存在一些需要補齊的短板。一是發展要素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了農業產業升級短板。
  • 【代表委員看兩會】施小明委員:補齊公共衛生人才短板
    光明網訊 全國政協委員
  • 專家談戰「疫」啟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促醫防結合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的指導下,由人民網·人民健康、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主辦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2020年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徵集展示活動啟動大會」在京舉行。在圓桌分享環節,以「疫情常態化下的公衛建設」為主題,來自不同醫院的醫學專家們展開了精彩的交流與分享。
  • 葉青呼籲「補齊公共衛生短板,為雞蛋清洗消毒立法」
    《企業與市場》網 中部之聲(《企業與市場》網訊 湖北省政協常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青)導語: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協常委葉青副局長呼籲,補齊公共衛生短板,追上與歐美日韓差距,為雞蛋清洗消毒立法
  •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衛生健康委主任何延政:蜀地防控 做實當下...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投入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線,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在抗疫一線履職擔當。四川省在抗疫過程中採取了哪些防控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將如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衛生健康委主任何延政。
  • 發揮智力優勢 廈門市政協為我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建言獻策
    來自住廈省政協委員和九三界別、農業界別、民主黨派及科研單位的委員及專家,圍繞推動我市高顏值城市發展,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發展路徑和重點任務積極建言獻策。  以智能化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升級。  創新社會治理 打造高質量美好生活  ○構建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探索社區治理新路  ○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質量美好生活  ●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  今年以來,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積極組織所聯繫的界別委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
  • 補齊「雙基」短板 建設美麗小甸
    近年來,壽縣小甸鎮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各村(街)資源優勢,重點圍繞水電路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服務,補齊農村「雙基」短板,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實現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堅實基礎。
  • 殯葬服務是公共衛生體系中的「最後一公裡」
    城市以其方便的公共服務設施為人口的大量聚集提供了可能,而大量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反過來又倒逼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殯葬公共服務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最後一公裡」,關係到整個體系能否形成閉環,也關係到整個城市的公共衛生安全。進一步深化殯葬服務改革,補齊殯葬服務設施短板,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殯葬「最後一公裡」問題。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我們要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時刻防範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章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是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 聚焦兩會 | 9名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看看有哪些真知灼見
    經過多年努力,「大學之城建設」戰略體系、三區聯動的「城市+大學」發展共同體基礎初步建立,區校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局面開始成型,創新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接下來,建議進一步完善大學之城建設的發展定位,形成三區聯動+三城融合的整體發展理念,充分釋放「城市+大學」的創新創業潛能;加快發展產業功能區,補足「產城」的短板,集中力量儘快完成武漢中央創智區和南湖城市副中心兩個產業功能區的規劃編制;大力改善大學周邊環境;加強金融支持、信息支持等創新發展基礎能力的提升;突破瓶頸,全力加快推進「十五大」工程建設。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織「網」築「牆」,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
    歷經抗擊疫情的大戰大考,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是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堡壘,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是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築牢公共衛生「防護牆」,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 宛新平:代表委員建言的動力來自哪裡?
    全國兩會開幕在即,安徽省的代表委員和全國的代表委員一樣,都將帶上人民的託付,進京建言,為國家的發展大計,為人民的幸福生活獻計獻策。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千頭萬緒的工作,但他們仍舊勤奮履職,努力盡到一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職責,讓責任大於榮譽,而不是讓榮譽大於責任。這當然與他們的專業有關,因為專業,所以就能發現問題的癥結,就能提出對症下藥的政策建議。說到代表委員積極建言是社會責任心強的表現,這肯定沒有異議。畢竟,代表委員除了本職工作的工資之外,並沒有像某些國家議員那樣領專門的工資。
  • 年末視察|打造樂齡生活圈,委員們視察為老服務體系建設
    12月10日下午,靜安區政協舉行第七場暨「健全為老服務體系、打造『樂齡生活圈』」專題政協委員年末視察。區政協副主席葉強和32名委員參加。區民政局、大寧路街道、寶山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據介紹,為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的挑戰,近年來,區民政局堅持設施為基、服務為本、政策為引,努力探索構建「五位一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加速構建為老服務設施網絡,不斷提升為老服務水平,精心打造「樂齡家園」服務品牌,努力提升養老服務能級,滿足了群眾的養老基本公共服務需求。
  • 從農民群眾關心期盼之事做起,加快推進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丨委員...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為了讓廣大農民也能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各項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要實現廣大農村全覆蓋。 如何保障對鄉村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鄉村公共服務的專業化隊伍如何建設?如何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
  • 毛世平訪談(下篇):補齊制約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短板
    正視制約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短板中宏網記者:基礎設施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的短板,十四五期間,您對我國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鄉村建設有什麼看法?推進農業農村投資和「新基建」有效融合中宏網記者:如何加快補齊這塊短板,您有何建言?毛世平: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力:一是要提高對農業農村投資重要性的再認識。
  • 強化底線思維 強化問題導向 強化統籌協調︱楊浦區公共衛生建設...
    副區長王浩對本區貫徹落實《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實施意見》作工作部署。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魏偉明,區政協主席邰荀,區委副書記鄧小冬等區四套班子領導參加。謝堅鋼指出,全區上下要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全面提升區域公共衛生建設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好人民健康,努力使楊浦成為上海公共衛生最安全的城區之一,為全面奪取「雙勝利」、奮力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時代新篇章打下健康基礎、提供堅強保障。要強化底線思維,時刻防範公共衛生風險。
  • 政協委員反思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公共衛生缺乏戰略性國之重器
    12月19日,由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主辦的「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座談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必須從戰略上做好公共衛生研究,並且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