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創意產業發展春風得意

2020-12-11 光明網

  從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生活小物件由傳統樣式轉向創新設計,到遊戲動漫、影視音樂等網絡視聽產業的迅猛發展;從出版業、博物館、非遺技藝在跨界融合中擁抱新領域,到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城市數字文創IP……近年來,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在全國遍地開花,不斷拓展著文創產業的發展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科技等條件的支持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在文化與科技等行業融合趨勢凸顯、文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文化消費模式和需求發生變化的新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全民消費文化意識的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總體營收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新的增長點、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增長極。

  頂層設計引導 文化領域發展 態勢迅猛

  為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確政策導向,優化產業環境。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8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調查顯示, 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9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其中新聞信息服務、文化投資運營、創意設計服務分別增長23.0%、13.8%、11.3%。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文化領域發展態勢迅猛,在文化產業體量增大的同時,文化產業質量和效益也持續提升,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如今,在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提振文化消費需求的背景下,「創意創造價值,設計改變生活」逐步從口號變成現實。從東部發達省份到中、西部發展省份,文化創意作為一種新生力量正在迅速崛起,紅紅火火的文博會、創意設計周、藝術節等各類文化活動,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在成都,隨著音樂、遊戲等產業的不斷壯大,參加音樂節、看電競比賽、觀展等已成為市民習慣的生活方式。文創產業的發展關係到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市的經濟活力,文創企業也已經成為一股推動經濟健康長遠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成都文創領域年產值上億元企業有近百家,發展勢頭蓬勃。

  「文創產業發展的目的,是滿足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有力地帶動了文創產業的發展。」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跨界融合加速 「文化+」戰略 激活一池春水

  2014年,《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標誌著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隨即,各省市紛紛出臺具體落地發展規劃。

  「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融合發展和創新驅動。提升文化創新創意能力,才能帶來『1+1>2』的倍增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李河說,文化與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加速融合發展,「文化+」戰略正在激活發展的一池春水。

  在政策利好不斷的大環境下,我國各行各業與文創設計融合發展的熱情持續高漲。現代製造業、消費品工業、旅遊、商貿、會展等產業與文創設計加快融合,創造出一大批文化附加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文創產品,更有效帶動了各省市、各地區一批集文化傳承、文化體驗、文化欣賞、文化娛樂、文化交流為一體的主題旅遊與產業園區項目。

  近年來,文博領域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創新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全國各地博物館推出的文創產品紛紛成為爆款。河北博物院開發的「朱雀銜環杯」袖扣、「長信宮燈」系列文具等,將文物元素運用於時尚生活用品;故宮博物院更是開發出「故宮口紅」「故宮面膜」等1萬餘種文創產品,讓600歲的故宮「年輕」起來。

  對地方文創企業來說,當地豐富的本土文化就是其創新創造的獨特優勢。在鄭州高新區,一大批文創企業在碰撞融合中迅速崛起,助推中原文化產業發展,如河南文化品牌「豫遊紀」開發的日用品、家居飾品等百餘類承載中原文化的產品,成為了河南文創圈的標杆。

  「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文化在時代語境下的傳播模式不斷改進,與其他產業相結合,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鄭州高新區負責人說。

  發揮集群效應 打造生態鏈 加速產業升級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首次將「數字創意」產業列為要重點培養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高度融合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而產業園區則成為了企業創新創造的集聚平臺。通過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集群效應,文創全產業鏈生態正在逐步形成,助力文創產業加速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大力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推進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在產業園區內,有文化創意設計企業,有高新技術企業,有國際化的策劃推廣和信息諮詢等中介機構,還有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企業和在文化經營方面富有經驗的經紀公司等,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環。

  如今,全國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首都文化創意產業區;以上海為龍頭,包括杭州、蘇州、南京的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以昆明、麗江和三亞為代表的滇海文化創意產業區;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川陝文化創意產業區;以武漢、長沙為代表的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

  作為國內文創產業的「探路者」,截至2019年7月,上海市已經有137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入駐文創企業2萬多家,並基本形成帶狀連片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上海市文創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園區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堅持聚焦重點領域和行業,形成了核心主導產業清晰、產業特色鮮明等優勢。

  聚焦遊戲電競、音樂影視等數字文創產業細分領域,成都高新區也正打造瞪羚谷數字文創產業基地,推動「文創+」「科技+」融合驅動。「通過打造數字文創企業聚落,聚集與產業發展相關要素人才、技術、資金、市場以及其他服務,提供機會讓企業相互碰撞、合作發展。」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盛 利)

[ 責編:蔡琳 ]

相關焦點

  • 江蘇鎮江三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創新發展啟示錄
    文創產業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強勁動力,文創產業的聚集能拉動就業、引領文化發展。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因為具有高增速、高貢獻度、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汙染等特徵,被視作「質量型發展的新趨勢,內涵式擴張的新業態,文化經濟融合的新動能,城市品質提升的新引擎」,成為現代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 科技創新賦能文化新業態 國家文創實驗區持續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近年來,國家文創實驗區緊抓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機遇,深入實施「文化+」戰略,促進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積極構建以文化傳媒、數字內容、電競遊戲等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率先出臺實施「政策50條」,涵蓋品牌提升、文化科技、精品園區等十五個方面,不斷激發文化企業的創新創造活力;出臺全市首個《文化創意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指南》,藉助科技手段、資本力量、貿易路徑,突破純文化業態發展的天花板,激發產業內生動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構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 麗水「文化+」的融合創新之道
    隨著網際網路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逐漸向縱深發展,傳統的文化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  文化創意所至,碰撞出閃亮火花,也引發無限探索。近年來,麗水積極推進文化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科技、旅遊、生態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文化科技、文化服務、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創新主體、創新模式不斷湧現,文化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得以全面提升。  新成果、新創意、新技術、新業態……如今在麗水,文化創新融合正被不斷推向新高度。
  • 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深度融合 打造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
    綿陽市非遺燈扎藝術傳承人、原梓潼縣川劇團舞美編導楊世昌,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巴蜀喜劇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綿陽市戲劇曲藝雜技家協會副主席(曲藝雜技板塊主席)冷波,原某部隊研究室行政主管、花之韻公益藝術團(籌)團長鄧玲,在綿陽匯金之星酒店召開會議,共同商議,組建「綿陽好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 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八大模式及典型案例
    為總結、分析科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模式,我們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5個典型城市進行了調研,同時結合國內外科技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資料,梳理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共分為兩大類型、八大模式。
  • 朝陽區認定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原標題:朝陽區認定首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文化事業產業貫通發展 園區治理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  文創園不僅專注於發展產業,還深度融入城市,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朝陽區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
  • 「政策+技術」,北京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再添新動能
    9月9日,北京市正式發布《關於加快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措施》指出,要發揮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作用,將5G新科技用於文化產業。同日,工信部官網報導,北京市各基礎電信企業已全面完成5G獨立組網核心網建設,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
  • 2020 INNO CHINA中國產業創新大會,融合產業與科技構建創新之路
    王金照老師深度解讀信息化培育經濟新動能,並提到數位化技術平臺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平臺,十四五規劃明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強調要把創新放到更加核心的位置上,科技要自立自強,對信息化產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
  • 六部門印發《陝西省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
    近日,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廣播電視局共同印發《陝西省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全面提升陝西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文博會觀察:「文化+科技」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加本屆文博會的天安雲谷運營方代表、深圳天安駿業投資發展集團總裁楊毅說。  記者注意到,本屆雲上文博會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使得參展內容更加豐富,參展企業藉助科技手段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天安雲谷數字創意產業園入駐企業積極參展,突出「文化+科技」元素,展示軟硬結合的數字創意產業集聚特色。
  • 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小威智能用AI為創意設計賦能
    8月13日,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廣播電視總局六部門共同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
  • 2020浙江省文化創意和設計產業年度發展論壇
    文化科技不斷融合、發展和演進,文化科技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的泛文化領域工具集、載體集、業態集、交易集。文化科技融合依託「科技進文化」和「文化進科技」兩條主線,形成了四個方向:一是新科技與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業態;二是科技改造現有文化業態,助力現有文化產業升級;三是新技術讓公共文化資源效能釋放,進入消費領域;四是利用科技將文化元素融入實體經濟和製造領域,文化科技創新成為驅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引擎之一。
  • 讓文旅深度融合,讓科技賦能文化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單鋼新在開幕式中說到:「創意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力。創意產品開發,讓文旅深度融合,讓文化要素產品化、生活化、旅遊化,通過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意經濟。我們要在創意產品開發中,突出價值導向,堅持守正創新,深挖文化內涵,融合產品功能,不斷滿足新時代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審美消費需求。
  •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
    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刻影響和重塑人們的文化生活,文化力量也在不斷豐富科技的應用和表達。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文化賦能,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成為文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2019年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立足於自身優勢資源,積極拓展大數據技術在文化基礎平臺建設領域的應用。
  • 科技經濟深度融合 創新發展綠色農業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在...
    【桂林日報訊】(記者胡逢超)12月10-11日,由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指導,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自治區科協共同主辦的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在桂林舉行,中日兩國16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綠色農業」主題,共同研討農業綠色發展經驗,為廣西大力推進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 文化與科技融合,數字文旅產業已快速到來
    在10月30日舉行的中國蘇州第二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暨全國數字文化遺產大數據體系建設及數字文旅產業化發展峰會上,中國電建江西省電力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鄒勝萍說:「我們將充分利用現代數位技術,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文旅產業的發展。」
  • 華胥氏文化創始人宮阿娜: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
    >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角度,分享了華胥氏文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策略部署。· 以文造物——以文創產品為代表,深耕文化創新,開發多元文化衍生產品· 以文造場——落地文化體驗場所,整合產業資源,共建多維銷售渠道體系· 以文造勢——通過優質文化IP內容的運營與傳播,刷新對地域、文化、記憶的既有印象· 以文悅人——根據C端消費需求匹配使用場景,提高大眾生活品質與民族自豪感· 以文變現——聚焦市場經濟,提升文化產業商業價值
  • 「科技+文化創意」加速文旅融合 騰訊文旅助力河南打造行業新名片
    數位技術正在加速文旅融合進度。1月8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蘇州峰會上,騰訊文旅攜手文旅客戶、合作夥伴,深度解讀數位技術如何加速重構文化和旅遊產業新格局,利用科技來激活傳統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新產業運營模式,也正在成為行業新趨勢。
  • 「沉浸式體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
    今天,以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沉浸式影視等為代表,沉浸式體驗正成為文化產業創新活力強勁、表現形式豐富的新業態之一,如春雨入夜般滲透到演出場館、文化園區、旅遊景區、文化遺產等不同空間。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沉浸式體驗的特點,那就是「集成創新,跨域融合」。
  • 「科技+文化創意」加速文旅融合,騰訊文旅助力河南打造行業新名片
    1月8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蘇州峰會上,騰訊文旅攜手文旅客戶、合作夥伴,深度解讀數位技術如何加速重構文化和旅遊產業新格局,利用科技來激活傳統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新產業運營模式,也正在成為行業新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文旅以客戶為核心,基於微信、QQ等產品,以及海量C端用戶觸達能力,並依靠支付、安全、文化等經驗優勢,將消費網際網路所積累的能力向產業網際網路輸送,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以及數位化發展。騰訊文旅在河南的文創項目,就是很好的例證,為全國「以文促旅」的創新模式發展打造了河南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