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沒有「表面親戚」?

2021-01-08 網易新聞

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就像你每一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那些一年到頭見不到幾次的親戚,又要給你出什麼樣的考題。

想想也是有意思,全國各地的親戚都會在逢年過節時候拋下地域差異,保持高度的八卦一致性,於是全中國的80後90後也呈現出了共同的備戰狀態,於是有了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春節自救指南》這首歌。

還有一些「狼」人,定製了「春節必備回答衣」,省得大家去複習背誦了。

接著,微博上有人發起一個話題:你家有沒有「表面親戚」?

不少網友表示呵呵一笑,趕緊發文分享了自己身邊的「表面親戚」,連百度百科都有「表面親戚」這個詞了。

看來,大家都在很用力地吐槽自己家的奇葩親戚啊。

所謂的表面親戚,意思是,一些和你有一定血緣關係的人(親戚),往往喜歡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表面上誇著你,背後卻不知說什麼壞話,可以說非常讓人無語了。

還有一種親戚,看上去很熱心,禮數也周到,甚至對你家的事表現得過於關心,可往往到了你家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卻「離奇消失」,好像你從來就沒有這門親戚一樣。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甚至有網友直言:很多親戚都是恨人有,笑人無,總會嫉妒你比他們過得好。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表面親戚」一詞的走紅,一方面源於網絡上吐槽文化的興盛,從另一方面來說,以血脈親情為紐帶的親戚關係成了變味的表面文章,也確實讓人心涼。

01

親戚,不能直接等同於親情

有句話說,凡是不可選擇的關係,都是可疑的,親戚關係就是最典型的一種。

它被血緣框定,具有一定的強迫性。DNA是唯一的理由,而這理由粗暴蠻橫。

與此同時,親戚之間不僅是血緣之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人們之間一旦發生大型矛盾衝突,有親戚勢力的支持會顯得更有底氣。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經過多方面的評估之後彼此決定是否交往以及覺得是否要深度交往,但親戚關係完全沒有經過這種雙向選擇,就被血緣固定住了。

「血濃於水」與「情深似海」,兩者看上去有關,但在實踐的情況下,「親緣」真的不會自動等同於「親情」。

中國人也有一句話古話:親娘的恩不及養娘,這一點也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側面印證了,血緣關係不會創造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如果要有「交情」,必要的是彼此要投機,血緣真的不是必要的條件。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接受過最基本的教育(高中畢業以上),並且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線二線城市。

脫離故鄉的年輕人們不需要親戚們的助力也可以生活得舒適,自然覺得沒必要隱瞞對於三姑六婆的厭惡,更沒義務假模假式地對親戚表演親暱。

02

親戚「好為人師」的樣子,最令人反感

其實,要是彼此都互不投機,那減少來往不就得了?可是,春節期間,基於傳統使然,我們又不得不來往。

由於「走親戚」習俗的存在,你就不得不與很多與你三觀不同的人進行「交鋒」,而那些長期在熟人社會生活慣了的親戚,又大多有「好為人師」的嘴臉,表面上,當然說是那是關心你,為了你好。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下,我們與親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有很多都是因為我們進化了,而那些被我們討厭的親戚們沒有進化——當然,我說的是精神上。

這並不是歧視,只是寫實。

他們仍然停留在一種過去的文明和經濟制度所形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中,以那種狀態與這個時代人和事對接,矛盾重重是自然的事。

兩代人之間日益加深的觀念鴻溝,在不多的見面時間裡,來自親戚們各種問候反而讓小輩們感到窘迫和懊惱,完全感受不到被關心的溫暖。

在那些親戚眼裡,男女傳宗接代是第一要務,工作要穩定,要積極養家餬口,如果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是讀書讀傻了,或者信傳銷了。(沒有半點誇張,這是聽到的原話)

任何一種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務正業,比如偶爾去出國旅個遊,就覺得你大手大腳花天酒地,想自己創業或者自由職業,就覺得你不務正業沒有責任心。

親戚們永遠在玩「閉關鎖國」那一套,既懶得去了解年輕人的新型生活方式,又沉迷於小城鎮的人情世故,認為考上公務員的就是混的好的。

當你考上大學出去轉一圈,看到太多不同的人生,回來想和他們分享,往往你就會聽到一句:「你這個大學白讀了,還浪費父母的錢」

可是,我們活著並不是為了活成別人眼裡成功的樣子,也不是想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我們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想追求更多的人生價值。

樂觀一點想,如果我們去做適配化選擇,親戚中可能也會有一些與我們互相喜歡的人,我們會走得很近。

究其原因,我們之所以願意與其交際,並非因為血緣的必然聯繫,本質上也是因為三觀相同才願意坐一塊兒談笑風生。

有人肯定說,你這麼說只是因為你年齡沒到,等到你上了年紀也會和他們一樣。

以後的事,的確說不準,但至少我現在有這樣的意識:不會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的。

也有一些性格比較「狼」(比狠人還厲害一「點」的人)指出,其實,表面親戚的存在,用「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來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自己不夠硬氣,自然容易遭人「欺負」。

大過年的,誰也不想老是擔待別人,弄得自己過節也不舒服,當斷即斷,很多時候,是一個好的辦法。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最後,送你一句春節自救指南:如果你遇到「表面親戚」,也不必太較真,記得把那套表面功夫禮尚往來還回去,做好自己就行了。

【送福利】微博關注「曲大師O_O」,有限量版禮物等著你~

本文來源:曲一刀 責任編輯: 蘇偉麟_NX3987

相關焦點

  • 俗語「打工不到親戚家,買賣不去熟人店」,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在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中,有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相對富裕起來了,成為了包工頭,成為了老闆。他們會從自己的老家帶一幫人出去打工,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還有一些農民在城裡面有相熟的親戚,發展的比較不錯,農民從老家來投靠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相對不錯的工作機會。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什麼經常有人說,「打工不到親戚家,買賣不去熟人店」呢?
  • 「一個訂婚宴,你家來這麼多親戚幹嘛」「每個親戚你都要給紅包」
    還沒有到結婚,就一個簡簡單單的訂婚宴,結果女方家裡來了非常多的親戚。這個作為男人心裡來說,是非常不高興。但是更加難受的還在後面,因為女方的要求真是讓人無語。為什麼?來的親戚居然要男方出錢,給紅包。這個說法就有點耐人尋味了,是訂婚宴,還是趁機撈男方錢呢?
  • 去親戚家拜年,給表弟的壓歲錢有1000,當我打開紅包時,看直眼了
    去親戚家拜年,給表弟的壓歲錢有1000,當我打開紅包時,看直眼了很多地方,可能自己畢業後,開始工作了,過年走親戚就拿不到壓歲錢了。但是我老家這邊的習俗是,只要還沒有結婚,就算工作了,長輩照樣還是會給壓歲錢。
  • 親戚家有兩個孩子,一個人500元紅包,親戚只給女兒500元
    然而相對於孩子幸福的父母卻為壓歲錢感到頭疼,畢竟對如何打包壓歲錢有一定的強調,如果做得不好,會引起一些誤解。一個親戚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人500元,親戚家女兒只有500元,寶媽很鬱悶這對夫婦帶著他們唯一的女兒到父母家過年,碰巧今年哥哥和他的嫂子也回來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上去很熱鬧。
  • 親戚幫你,是人情;親戚不幫你,是本分
    親戚幫你,是人情。這句話好理解,親戚之間本來就應該互相幫助,人情往來才能體現親情的存在價值;親戚不幫你,是本分。這句話聽起來有種拒人千裡之外的感覺,似乎在拿本分當擋箭牌,現實中,人們往往見了乞丐都會施捨一分同情,何況是親戚。既然不幫,本分或許只是一句體面的辭客令罷了。
  • 親戚:小孩上學能住你家嗎?聰明人用這3種方法拒絕,別做老實人
    特別是在一些生活事情上,怎麼與親戚交流就成了很大的學問,答對答錯都可能引起對方的不滿,從而影響到兩人之間的關係。那麼,當親戚問你:「小孩上學能住你家嗎?」該用什麼方式回答?聰明人會用這3種方式拒絕,別做老實人。
  • 遠親不如近鄰,你知道「鄰居兩不要,親戚三不交」,是指什麼?
    第一種:當面一套 背後一套 心口不一的鄰居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鄰居表面上看起來很熱情,每次見面都熱情問候,一開口就是,你有什麼困難和幫助,儘管找哥開口,只要我能幫上的,義不容辭。這話聽起來真的很舒服,但是作為鄰居你真的遇難困難了,去開口找他借點東西或者錢,他往往找出各種藉口推脫,這樣的鄰居你還能指望他關鍵時刻幫你一把嗎?還有一種情況,表面上誇獎你們家人多好,了解的多了,交往多了對你家的情況了如指掌,反而背著你到處議論你們家的是非,是問誰家沒有一點小矛盾,但這種鄰居拿著對你的信任當話柄,到處宣揚你們家的故事,這樣的鄰居不要去交往。
  • 都說親戚越走越親,但這3種親戚「表裡不一」,越少走動最好!
    親戚分三六九,有遠有近,有常走動的,也有一年都見不上面的。這年頭都說親戚還不如朋友,這得一分為二看,親戚有好有壞,朋友也有真朋友和狐朋狗友,說白了看你如何去經營、去交際。 對於親戚,不要因為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幫我們是應該的,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 攝影點評(親戚家的孩子)
    本人攝影小白,照片沒有後期修過。和小姐姐還有她親戚的孩子去遊泳,感覺把小姐姐拍得還挺好看的就想請校長點評一下。點評:覺得把小姐姐拍得好看,不覺得是因為小姐姐本身好看嗎?然後你還沒拍出人家本來的好看。目前來看,你基本處於忽略親戚家小孩的狀態。兄弟,我很理解你,出來約了小姐姐,結果小姐姐帶來了一個小特務。所以小孩被你基本上安排在角落裡了。要麼把小孩支開,單獨拍小姐姐,如果倆人都在畫面裡,就要倆人同等重要去考慮。
  • 農村人的思想有哪些不合常理的邏輯?看看你周圍的親戚中槍沒有
    我窮我有理,你不幫我就是不把我當一家人記得小編有一個遠房親戚,自從年輕時遊手好閒花光了積蓄,後來聽我爺爺奶奶勸導開了一家理髮店,但是每月收入也僅能保證日常開銷,甚至每天關門後還會去打牌喝酒,從來沒有儲蓄計劃。每到付房租的時候就找親戚朋友,倘若別人不幫,就撂下狠話,背地裡還對別人說三道四。幫助弱者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幫助」需要他人自願,而不是向他人索求。
  • 親戚用這三種方式對你,實則是「看不起你」,要有自知之明
    但這說到底只是一種帶著感情色彩的社交關係,沒必要特殊對待,我們完全可以像處理社會關係那樣處理親戚關係。不用為了維持表面和諧,委屈自己,受氣找罪,該退的時候退,該進的時候進,不刻意欺壓對方,也別讓對方攻擊你。心理學家說:「如果我們對待親人像對待陌生人一樣敬畏,大部分矛盾都不會產生。」
  • 微信新功能朋友權限,你屏蔽你家親戚了嗎?
    我玩微信多年,唯一屏蔽掉的一批人就是我家的親戚。原因如下每當我發一些心情動態!或者個人言論。七大姑八大姨會第一時間傳話到我父母那裡裡:你家孩子咋了?發什麼什麼了……整的我跟深井冰似的。這是我媽那邊的家族群,幾乎所有親戚都在裡面,群名是我改的,居然就這麼保留了。
  • 五十歲後,就別跟以下3類親戚來往了,沒有意義
    在人際往來中,最重要的還是得看清楚對方的為人,有的人或許是真心想和你結交,但有的人完全就是因為利益,當你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時候,對方也會趁機離你而去。現實生活中,也能見到因為一點小事就老死不相往來的親戚,在種種矛盾面前,口角之爭還算是比較好的,有些親戚之間甚至會大打出手,最後釀成慘劇的也不在少數。
  • 親戚稱呼摸不著頭腦,對著「嫂子」喊「嬸子」,你家娃別犯這種錯
    馬上要過年了,到處都是春節的氣息,再說沒年味兒,一出門撲面而來的炸肉丸子、烀豬肉的香味,還是能提醒你,春節到了。 過年就免不了帶娃出門拜年,跟親朋好友團聚,想想七大姑八大姨的稱呼,對我就是個不小的挑戰,更別提孩子了。
  • 親戚:「能在你家住一段時間嗎」,聰明人會這樣拒絕,別做老實人
    親戚:「能在你家住一段時間嗎」,聰明人會這樣拒絕,別做老實人現實生活中,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總能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在與親戚相處的事情上,更是讓很多人發了愁,根本不知道該找什麼方法去拒絕。特別當遇到「親戚想要來家裡住一段時間」的問題,更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口,生怕不小心就影響到了彼此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既需要顧及兩家人的親情,又需要考慮到自己是否會舒服的問題,讓人有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 親戚家兩個娃,一人500塊紅包,親戚只回女兒500塊,這虧該吃嗎?
    今年的親戚雖然不像往常的來回走,但自從有了微信以後,即使在疫情特別嚴重的年裡,我們依然可以「雲走親戚」。而走親戚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給壓歲錢,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子女要給父母紅包,這都是多年形成的習俗。這一來一往的壓歲錢,意義本來就是圖個喜慶,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的。
  • 農村過年走親戚,這4種親戚最好別去,不然受傷的總是你
    慢慢的,農村人開始外出打工,賺到的錢也是越來越多,"錢"可是一個好東西,它不僅可以將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拉近,也可以讓你兩就此疏遠。在農村中其實就是這個樣子的,但凡你有點錢,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親戚和你走得很近,巴不得和你就是一家人。因為在農村,你有一個有錢的親戚,是一個特別有臉面的事情,除此在有困難的時候,也可以伸出手去幫你一把。中國是一個禮儀大邦,在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中有著莫大的講究。
  • 親戚家孩子來拜年,打碎我3萬塊的手辦,長輩卻說:他只是個孩子
    很多看似很老實的人,卻常常做出一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來要挾你的事情;明明是他們做錯了,最後卻顯得你不近人情。-01「親戚家孩子來拜年,打碎了我一套3萬塊錢買的手辦」春節過年,雖然今年大多數人都選擇網絡拜年,視頻電話拜年;可有些住得比較近的親戚,依舊選擇上門去拜年。
  • 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包含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親戚只怕親戚窮,鄰居只怕鄰居富」,包含什麼意思?  這句話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並且很符合當代國人的人性特點,包括所謂的農村人和城市人,這是大多數人性骨子裡面不能抹除的陰暗一面,不管大家如何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標榜自己光明磊落,可是現實的人際關係卻是現實的非常殘酷。
  • 買房向親戚借錢,不借,看不起你,這個親戚還需要聯繫嗎
    通過買房的勢頭,幾十萬套房子可以一下子拿出去,親戚和鄰居仍然可以感受到你家的經濟實力。至少我認為你通常掙很多錢,你是一個有工作有生活的人,在老百姓眼裡,這樣的人靠譜值得信賴,缺幾萬元,只要你開口,你就會借給你的。借錢也是接近你,聯繫你,甚至巴結你的一種方式,這是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