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就像你每一次回家,也完全不知道那些一年到頭見不到幾次的親戚,又要給你出什麼樣的考題。
想想也是有意思,全國各地的親戚都會在逢年過節時候拋下地域差異,保持高度的八卦一致性,於是全中國的80後90後也呈現出了共同的備戰狀態,於是有了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春節自救指南》這首歌。
還有一些「狼」人,定製了「春節必備回答衣」,省得大家去複習背誦了。
接著,微博上有人發起一個話題:你家有沒有「表面親戚」?
不少網友表示呵呵一笑,趕緊發文分享了自己身邊的「表面親戚」,連百度百科都有「表面親戚」這個詞了。
看來,大家都在很用力地吐槽自己家的奇葩親戚啊。
所謂的表面親戚,意思是,一些和你有一定血緣關係的人(親戚),往往喜歡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表面上誇著你,背後卻不知說什麼壞話,可以說非常讓人無語了。
還有一種親戚,看上去很熱心,禮數也周到,甚至對你家的事表現得過於關心,可往往到了你家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卻「離奇消失」,好像你從來就沒有這門親戚一樣。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甚至有網友直言:很多親戚都是恨人有,笑人無,總會嫉妒你比他們過得好。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表面親戚」一詞的走紅,一方面源於網絡上吐槽文化的興盛,從另一方面來說,以血脈親情為紐帶的親戚關係成了變味的表面文章,也確實讓人心涼。
01
親戚,不能直接等同於親情
有句話說,凡是不可選擇的關係,都是可疑的,親戚關係就是最典型的一種。
它被血緣框定,具有一定的強迫性。DNA是唯一的理由,而這理由粗暴蠻橫。
與此同時,親戚之間不僅是血緣之間的聯繫,更重要的是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人們之間一旦發生大型矛盾衝突,有親戚勢力的支持會顯得更有底氣。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經過多方面的評估之後彼此決定是否交往以及覺得是否要深度交往,但親戚關係完全沒有經過這種雙向選擇,就被血緣固定住了。
「血濃於水」與「情深似海」,兩者看上去有關,但在實踐的情況下,「親緣」真的不會自動等同於「親情」。
中國人也有一句話古話:親娘的恩不及養娘,這一點也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側面印證了,血緣關係不會創造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如果要有「交情」,必要的是彼此要投機,血緣真的不是必要的條件。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接受過最基本的教育(高中畢業以上),並且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線二線城市。
脫離故鄉的年輕人們不需要親戚們的助力也可以生活得舒適,自然覺得沒必要隱瞞對於三姑六婆的厭惡,更沒義務假模假式地對親戚表演親暱。
02
親戚「好為人師」的樣子,最令人反感
其實,要是彼此都互不投機,那減少來往不就得了?可是,春節期間,基於傳統使然,我們又不得不來往。
由於「走親戚」習俗的存在,你就不得不與很多與你三觀不同的人進行「交鋒」,而那些長期在熟人社會生活慣了的親戚,又大多有「好為人師」的嘴臉,表面上,當然說是那是關心你,為了你好。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下,我們與親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有很多都是因為我們進化了,而那些被我們討厭的親戚們沒有進化——當然,我說的是精神上。
這並不是歧視,只是寫實。
他們仍然停留在一種過去的文明和經濟制度所形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中,以那種狀態與這個時代人和事對接,矛盾重重是自然的事。
兩代人之間日益加深的觀念鴻溝,在不多的見面時間裡,來自親戚們各種問候反而讓小輩們感到窘迫和懊惱,完全感受不到被關心的溫暖。
在那些親戚眼裡,男女傳宗接代是第一要務,工作要穩定,要積極養家餬口,如果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是讀書讀傻了,或者信傳銷了。(沒有半點誇張,這是聽到的原話)
任何一種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務正業,比如偶爾去出國旅個遊,就覺得你大手大腳花天酒地,想自己創業或者自由職業,就覺得你不務正業沒有責任心。
親戚們永遠在玩「閉關鎖國」那一套,既懶得去了解年輕人的新型生活方式,又沉迷於小城鎮的人情世故,認為考上公務員的就是混的好的。
當你考上大學出去轉一圈,看到太多不同的人生,回來想和他們分享,往往你就會聽到一句:「你這個大學白讀了,還浪費父母的錢」。
可是,我們活著並不是為了活成別人眼裡成功的樣子,也不是想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我們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想追求更多的人生價值。
樂觀一點想,如果我們去做適配化選擇,親戚中可能也會有一些與我們互相喜歡的人,我們會走得很近。
究其原因,我們之所以願意與其交際,並非因為血緣的必然聯繫,本質上也是因為三觀相同才願意坐一塊兒談笑風生。
有人肯定說,你這麼說只是因為你年齡沒到,等到你上了年紀也會和他們一樣。
以後的事,的確說不準,但至少我現在有這樣的意識:不會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的。
也有一些性格比較「狼」(比狠人還厲害一「點」的人)指出,其實,表面親戚的存在,用「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來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自己不夠硬氣,自然容易遭人「欺負」。
大過年的,誰也不想老是擔待別人,弄得自己過節也不舒服,當斷即斷,很多時候,是一個好的辦法。
(圖:我是紐約屁屁民)
最後,送你一句春節自救指南:如果你遇到「表面親戚」,也不必太較真,記得把那套表面功夫禮尚往來還回去,做好自己就行了。
【送福利】微博關注「曲大師O_O」,有限量版禮物等著你~
本文來源:曲一刀 責任編輯: 蘇偉麟_NX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