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父親突然來電,說很久沒聯繫甚是想我,順便還提到隔壁老葉家的外孫女已經訂婚,我心裡嘀咕著不是兩天前才視頻過嗎,這個時候為何父親會突然想我呢?
電話完畢,屏幕推送如下消息:
從明年起,離婚冷靜期後 30 日內一方不去領證視為不離;
民政部長:總和增長率破警戒線;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
我好似找到了此次父親找我的答案,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單身慢慢成為潮流,種種跡象表明年輕人好像不如以往那般版願意結婚生子。
2.
家裡長輩的要求總是很矛盾,學生時期不準戀愛,畢業之後卻要求儘快結婚,結婚了就要儘快生孩子,生孩子對他們而言是件大事。可我們卻不這麼想,早結婚,便提從前一個自由人變成被房產、醫療、教育三具枷鎖牢牢拷住的囚鳥。
剛畢業那一年,一位朋友跟我說,像我們這種二十出頭就已經早早結婚的人,要麼家裡有錢,要麼沒上大學。話雖糙了點,倒也無出其右。
我們家裡沒礦,生活壓力大,靠的只能是自己,「內卷」、「打工人」等網絡流行詞早已道盡年輕人的無奈,自己的未來都很迷茫,又哪敢搭上另一個人呢?
個人意識覺醒,幾十年前長輩秉著多子多福的想法,把一輩子的精力都放在養育下一代的上,如今的我們更重視自我發展,不願意妥協正是這個年紀的符號,他們懂得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有可能找到與之相符的另一半。
3.
然等到結婚之後,便意味著生孩子得提上日程,,養孩子早已不是之前添一雙筷子的事情,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教育,作為四腳吞金獸,一頓操作下來,已經讓父母不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兒子。面對社會的毒打,我們的生育觀念已從「讓不讓生」變成「能不能生」。
生育問題永遠都是阻礙職場女性發展的痛,資本是不會講感情的,她們作為母親卻受到了職場歧視,有人面試時需要保證三年不生育,也有人本應升職卻被懷孕耽誤,也有人因為懷孕被公司調崗逼迫辭職……
可她們的合法權利又該如何保障呢?畢竟給生育的家庭獎勵奶粉紙尿褲也只是杯水車薪。
4.
隔壁日韓已經深陷「低生育率陷阱」,我國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鼓勵生育箭在弦上,從開放二胎到離婚冷靜期,可見國家對生育的重視。
如若真心想提高婚姻質量,需要的是結婚冷靜期,而不是離婚冷靜期,畢竟一開始奔著的小兩口都有些許頭腦發熱,急需冷靜,能走到離婚這一步的夫妻怕是早已心灰意冷,就算是衝動也還能再婚。
提高退場門檻只會阻止入場,明年開始離婚需經過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五個步驟,這一頓操作下來,並不會使感情破裂的夫妻雙方重歸於好,只會添堵,也會讓想結婚的新人再好好考慮考慮,畢竟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共同構成婚姻自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