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7月5日晚回復上交所監管工作函稱,公司7月5日收到中央匯金公司回復如下:針對函中徵詢事項,截至目前,中央匯金公司不存在涉及中信建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據媒體報導,中信證券母公司中信集團將向中央匯金公司購買中信建投股權。
中信證券也回復上交所監管工作函稱,公司第一大股東中信有限書面回覆:「經與中信集團確認,截至目前中信集團未討論過任何關於中信證券及中信建投重組合併的方案,中信集團也未與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籤署涉及收購中信建投股票的任何協議。「
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將合併?澄清未澆滅炒作熱情
7月3日,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雙雙漲停,兩家頭部券商合併傳聞仍在發酵,7月2日晚間兩者發布的澄清公告並未澆滅市場炒作的熱情,不少投資者認為2015年南北車合併前後,也一度經歷了先雙雙否認,然後全面實施的過程。
7月3日收盤,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總市值分別為3706.11億元和3647.33億元。同一家券商,中信建投AH股溢價率超過三倍。
兩大券商巨頭「被合併」,這其實不是第一次。今年4月14日,市場就傳言稱「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兩家公司主要股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等,正就兩家證券公司合併的可能性進行研究」。當時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也都發布了闢謠公告。
頭部券商合併可能性有多大?
中國券商併購案例一直都有,不過實力相當的頭部券商合併可行性多大,誰併購誰?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告訴記者,兩大券商的合併,從目前看還沒有時間表。畢竟是兩家上市公司,且控股股東不同,整合起來相對複雜,短期內落地的可能性較低。但是合併傳聞出現了兩次,這次還披露了部分細節,或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後續合併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何南野進一步指出,基於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要求,投資者也喜聞樂見這兩家頭部券商合併,優勢互補。相比其他券商的合併,這兩家更具有想像力,一是具有原始的淵源,中信建投原先是脫胎於中信系,公司的文化、機制跟中信證券都非常相似。二是兩家同質性不強,中信建投在投行領域具有非常強勁的實力,特點突出,與中信證券合併可優勢互補。因此,這兩家券商合併確實有助於航母級券商的誕生。
「未來券商的合併可能是大勢所趨。」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進一步解釋,一方面,金融機構需要做大才能做強,資本實力是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的根本;另一方面,競爭下龍頭優勢越來越明顯,市場競爭結果也會驅動併購行為。同一國資股東控制或影響的券商,或者同一區域內的券商,都有合併的可能。對於股權分散的券商而言,可能會投靠個大平臺。而一些地方型的小券商,可能會進入龍頭的區域布局,例如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
王驥躍指出,「旗鼓相當」的頭部券商之間合併也可能會發生。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合併,技術上不存在問題,A+H上市公司合併方面,已有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重組為中國中車的先例。估值談判上會有點難度,但也不是很大問題。
第二個"南北車"會誕生嗎?
遙想6年前,中國南車、北車合併時也曾發生過相似的流程。
第一階段,有媒體報導稱,國資委目前正在力推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重新整合為一家公司,以便中國的高鐵技術更好地出口到海外。更有接近交易人士稱,合併一事由國務院主導,已基本定調,但目前還在初步階段,雙方尚未接觸和談判。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都上報了各自方案供國資委參考。
第二階段,次日兩家公司均發布公告表示,經徵詢本公司控股股東,央企重組整合相關事宜由上級有關部門決定,目前,公司控股股東未接到有關文件;公司及公司控股股東未上報有關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合併的方案給國資委。
最終,3個月後,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於2014年12月30日晚正式宣布,雙方以南車換股吸收北車的方式進行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更名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
自澄清公告發布,到南北車成功合併,市場被引爆。中國北車3個多月大漲175%,中國中車(南車)股價直接翻了7倍。
。END 。
來源:國際金融報、財聯社、第一財經
真的,加個星標,不然就看不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