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同年患癌,「聚集發病」真兇是誰?醫生5個月前就已預警|保身家

2020-12-24 解放日報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近日即將出院。五個月前,五妹也在腫瘤醫院進行了卵巢癌手術。

三姐妹同年確診卵巢癌

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

主診醫生、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揭示「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而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記者獲悉,三姐妹共有兄妹7人,其中女性5人。51歲的五妹今年6月份外院發現肝臟佔位,輾轉多家醫院,7月來到腫瘤醫院進行治療,確診為卵巢癌,並經基因檢測,確定存在BRCA1基因胚系致病突變。

吳小華說,BRCA1是人體中的一種抑癌基因,最初被發現時被認為是直接與遺傳性乳腺癌有關,因而命名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1號」,英文簡稱BRCA1,後來被發現的另一種類似的基因被命名為BRCA2。

此後研究中,醫學專家又發現BRCA1/2這兩個基因突變與卵巢癌的發病也有密切關係。兩種基因是「抑制」細胞癌變的重要基因,一旦發生突變,「抑制」癌變的閥門就被打開,進而導致較高的癌變風險。

研究表明,超過20%的卵巢癌患者是由於BRCA1和BRCA2發生胚系突變造成的,90%以上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家族性遺傳都是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的。因此,醫學界認為BRCA1、BRCA2是引起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的重要基因。而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多個家族成員患有乳腺癌、卵巢癌或兩者兼有」的特徵。

早在四年前,吳小華團隊率先牽頭完成的全國多中心研究顯示,在中國卵巢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變概率高達28.5%。

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需警惕

五個月前,五妹入院治療時,專家建議患者三代直系女性親屬進行BRCA1/2的基因檢測,以確定親屬發病風險,但遺憾的是,這一建議未能引起家屬的重視。

今年7月,55歲的三姐由於腫瘤標誌物CA125升高,輾轉多家醫院隨訪未能確定病因,直至11月發現腹膜多發病變後,才轉到腫瘤醫院治療,經診斷考慮為原發性卵巢癌。今年11月,63歲的大姐體檢發現盆腔包塊,鑑於已有兩姐妹確診的病情,直接前往腫瘤醫院就診,後確診為原發性卵巢癌。

目前,大姐和三姐在腫瘤醫院已經接受卵巢癌手術治療。由於三姐延誤病情,確診時病情已較晚,進行了部分直腸等廣泛臟器切除,才達到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所幸術後兩人恢復良好,後續將進行相應的化療等系統治療。

專家表示,卵巢癌預後效果差,早期無典型症狀,70%以上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確診患者5年生存率不超過四成,堪稱「最兇婦癌」。如能夠早期意識到發病風險,及早幹預,將有效預防和治療卵巢癌。

吳小華最後建議,對於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通過基因檢測或有效的遺傳諮詢,確認有BRCA1/2基因突變的人群經專業醫生評估可進行預防性切除,以避免罹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風險;此外,目前已有不少針對BRCA1/2基因靶點的藥物上市,明確基因突變對於獲得前沿治療方案有顯著幫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顧泳 王廣兆 夏玲芳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松松

相關焦點

  • 三個親姐妹相繼確診卵巢癌 專家強調及早預防、治療
    腫瘤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陳靜 王廣兆 夏玲芳)三個親姐妹居然同年確診罹患卵巢癌,這是什麼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簡稱「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16日接受採訪時給出了答案:「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復旦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12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 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上海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12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
  • 家裡有人患癌,一定要小心!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說看到「一家幾口同時患癌」或者「兄弟姐妹陸續查出癌症」的新聞。親人得了腫瘤,自己可能會被遺傳嗎?「答案是肯定的!」重慶市腫瘤醫院腫瘤學實驗室副主任易琳2018年1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腫瘤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現象。
  • 姐妹二人相繼患癌!14年前醫生的一句話,早已敲響警鐘
    2016 年 8 月,50歲的林女士步三姐的後塵,也成為三姐主治醫生的患者。 其實,早在14年前,醫生就預測到了這個可能性。但林女士自己卻放鬆了警惕,來晚了。
  • 3位患癌醫生,5個病後忠告!轉給每個渴望健康的人
    王磊,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結直腸外三區主任,一名在消化道腫瘤領域辛勤付出二十多年的專業醫生,在2018年3月,被確診為胰腺癌。院內各位專家均對其遭遇表示十分的惋惜。 患病的經歷得追溯到2017年。在2017年下半年,王磊總覺得腰疼乏力、頻繁感冒、發燒,遷延不愈。
  • 研究顯示:個高男性更易患癌,每高10cm風險升高8%
    「生命時報」微信公號5月9日消息,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其中男性約為215.1萬例,女性約為177.8萬例,男性患癌人數遠高於女性。
  • 個高男性更易患癌?研究發現:每高10cm風險升高8%
    來源:澎湃新聞「生命時報」微信公號5月9日消息,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其中男性約為215.1萬例,女性約為177.8萬例,男性患癌人數遠高於女性。
  • 患癌醫生的忠告: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常識,很多人卻還在犯
    萬萬沒想到,我自己居然被確診為肺癌……確診之後的幾日,我不停問自己「我作為肺癌醫生,自己為什麼會得肺癌?」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中,我回憶起患病前的那十個月,我曾有過一個月做了26臺大手術的經歷,其中3例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
  • 乳腺癌手術要全切還是保乳 聽聽嘉會乳腺門診Tibor KOVACS醫生怎麼說
    在歐美國家,保乳整形手術開展較多,而我國目前只有較少一部分醫院開展,面對這樣的差距,本期特別邀請到歐洲腫瘤外科學會主席、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嘉會乳腺門診主任Tibor KOVACS醫生來為大家解答整形保乳手術以及重建等手術相關的問題。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為何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癌?近期,《腫瘤學年鑑》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顯示,個子高是男性患癌高於女性的原因之一。一向被視為「加分項」的個兒高,竟成了易患癌因素。《生命時報》結合研究採訪專家,列舉男性10大高發癌症,給出5條防癌建議。
  • 五姐妹四個同時查出甲狀腺癌!剩下一個……醫生感嘆:有件事一定要做!
    更令人驚訝的是,王家有五姐妹。除了老四、老五兩姐妹外,其他三個姐姐也在同一個時期查出甲狀腺相關的嚴重疾病。 王家大姐查出惡性淋巴瘤 從此五姐妹癌症噩夢開始! 王家大姐是五姐妹中的老大,今年63歲,在浦江務農。
  • 醫生告誡:近親患癌後,請務必做好這2件事
    但是,好在真正遺傳性的腫瘤其實並不多,而導致癌症家族聚集、遺傳的其實是第二種,也就是遺傳腫瘤易感性基因。 當自身攜帶了這種易感基因之後,在共同的生活環境、條件之下,自身患癌機率要明顯高於其他沒有易感基因的人群!
  • 《唐人街探案2》的三個印象:最後的兇手也未必是真兇
    以《唐人街探案2》現在的票房收割速度,超過24.4億的《捉妖記》,成為國產片影史票房季軍,已成定局,加之未來兩周都沒有強片上映,下一部能預期的票房大作,還是要等到3月9日的《黑豹》,所以《唐探2》翻過34億的《美人魚》,成為僅次於《戰狼2》的國產片,也並非不可能。
  • 女星自曝患癌卻遭誤診,手術失敗致癌細胞擴散,醫生回應稱委屈
    銀霞因演唱了《蘭花草》《蝸牛與黃鸝鳥》走紅,但在1994年後逐漸淡出了演藝圈,很少出現在熒幕前,之後更是傳出了銀霞患癌的消息,她的安危也因此讓許多歌迷牽腸掛肚。5月25日據港媒報導,60歲女星銀霞在今天通過律師控訴臺大醫院的陳姓醫生,自曝患癌卻遭對方誤診,導致自己癌細胞擴散。
  • 20-39歲患癌人數上升 肥皂牙膏或致癌
    不過,根據最新的統計,癌症已經顯現出了年輕化的趨勢,20歲至39歲群體患癌的人數有所上升,而這是患者和醫生此前都不曾預料到的情況。另外,現在結腸直腸癌的年輕人發病率也在直線上升,不僅源於肥胖和不良飲食的流行,還有肥皂、牙膏等中的化學物質「助推」。看來,要想對抗癌症年輕化,任務還很艱巨,不僅要克服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還要遠離患癌因素。
  • 每個人患癌概率都是22%,但這8類人風險比別人還高很多倍!
    2020年5月刊發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項研究就提到,有一個胃癌亞類具有明顯的酒精相關突變特徵,這一類胃癌中70%的患者攜帶乙醛脫氫酶基因突變,90%以上的患者為亞洲人。
  • 「小中風」預警嚴重腦中風 醫生提醒應引起重視
    發作時間短次數少被患者和家屬忽略  發病前,劉依姆自覺精力充沛,身體狀況良好,所以幾乎都沒有到醫院體檢。  一年前,她一側手腳突然出現麻木,這才到醫院就診,醫生告訴她,她有「小中風」及高血脂。服用一個月左右的防治中風藥物後,劉依姆手腳麻木明顯減輕,此後就不再繼續治療。
  • 這15種職業患癌風險最高
    在澳洲,農場工作被認為是癌症高風險的5大職業之一。而經常接觸發動機廢氣、農藥、化學肥料和其它元素則被認為是淋巴瘤、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發病的關鍵原因。3、美髮師&理髮師(Hairdressersandbarbers)理髮店除了幫顧客修剪頭髮,最主要就是吹拉染燙,而長期暴露於染髮劑的化學物質則是導致癌症高發的主要原因。
  • 腫瘤專家患癌去世前反思:如果我慢一點,或許就不是今天的結局…
    每天跟腫瘤「過招」無數的腫瘤科醫生在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腫瘤科醫生患癌後反思:永遠不要透支健康!我所居住的黃山市地處皖南山區,空氣清新,完全沒有嚴重的汙染……就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中,我回憶起患病前的那十個月,我曾有過一個月做了26臺大手術的經歷,其中3例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我每天提前上班,直到晚上12點以後才回家,肚子餓了,飯端在手上也沒胃口,簡單吃幾口就瞌睡重重,洗漱完後,躺在床上又睡不著,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將近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