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於生產領域。近日,記者相繼採訪了在流水線上與機器人配合作業的工人,對機器人進行示教、調試的工人以及生產機器人的工人,發現機器人代替一些基礎性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崗位。這些從業者都認為,「機器不會淘汰人,跟不上時代發展才會被淘汰」。
5G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使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廣泛應用在汽車、3C、倉儲物流、金屬加工、塑料化工等生產領域。與此同時,對機器換人的擔憂和討論也喋喋不休。機器人真的會搶了製造業工人的飯碗麼?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從業者,發現機器人代替一些基礎性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崗位。
和機器人當工友
12月9日,在位於北京順義的北京現代第二工廠車身車間內,機械轟鳴、火光四濺,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來自山西運城農村的90後小郭正將一塊已經焊接好的左前門打磨光滑,這樣可以方便他對車門的焊接情況、內外板的凹凸曲折進行檢查,並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註。每小時要檢查8~12個車門,這意味著他要在5分鐘內檢查完一個車門,將不良品下線找替件替換,才不會影響整個生產線的運轉。
與他一起忙碌在生產線上的工友則是有著銅身鐵臂的機器人,它們有序地焊接、塗膠,動作標準、一致。得益於焊接自動化率100%,小郭所在的四門兩蓋班組無須參與直接生產,而是對機器人進行「監工」。班長劉師傅告訴記者,雖然機器人可以焊接得又快又好,但還不能做到檢查自己的工作,因此人工檢查是質量的保證。「機器人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區域和路徑,而人則具有靈活性和能動性,整體檢查、現場測量、焊接批示等工作都需要人工來完成。」
據劉師傅介紹,車身車間目前共有349臺機器人,是該廠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車間,平均每49.3秒就有一輛整車下線。而保全班班長李劍昭和班組成員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保證每小時73輛車的運轉率達到95%以上。
老家在北京通州農村的李劍昭本來在中職院校學習的是電工維修專業,沒想到自從2003年工作後,便和機器人打了十幾年的交道,並見證了從最初只有十幾臺機器人到如今上百臺的自動化進階之路。
一名好的保全員不僅要保障機器人工友能穩定工作,還要是個全面手,對機器人的設置、程序、外部補充設備、每個工位間的生產過程都進行了解。「機器人一般有6個軸,哪個軸出了問題,我聽運行的聲音就能聽出來。」李劍昭表示,要和機器人「相處」四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練就如此「聽」力。
讓機器人乖乖聽話
「以前覺得機器人很智能,而真正實際操作起來就覺得機器人像小孩子一樣,需要一步一步地教它怎麼做。」22歲的柳彥斌來自甘肅天水,在天津一所高職院校學習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他,畢業後在一家研發和開發機器人教育裝備的公司從事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
要讓小郭能在生產線上對機器人進行「監工」,則需要像柳彥斌一樣的操作員通過示教器、操作面板等人機互動設備,對工業機器人進行裝配、調試,更重要的是編寫程序設計出機器人工業手臂的運動路徑來完成相應的製造工作。而讓機器人乖乖聽話卻並不容易,柳彥斌不僅要熟悉機械原理,還要掌握電工、C 語言程序設計、PLC(可編程控制器技術)以及相關工藝要求等。
「示教器類似於一個帶屏幕的遙控手柄,有控制按鍵,同時可以進行編程。」柳彥斌向記者展示,機器人完成一個裝配工作,要通過視覺識別使機器人能自動抓取部件並放在所需要的位置進行組裝。這個過程中機器人既要能識別零件本體,還要能識別位置,並且要規劃出合理的運動路徑,選擇點動運動、直線運動還是圓弧運動,以實現效率和精度的最大化。「如果出現偏差,則需要重新示教,有時候一個動作就要反覆觀看、優化,直到達到操作要求。」柳彥斌說。
而對於張永青來說,讓一個機器人聽話容易,更難的是讓許多機器人聽話並互相配合。畢業於天津高職院校自動化專業的張永青沒有選擇回內蒙古老家,而是留在天津一家燃氣設備企業,對剛上新的自動化生產線進行裝配和調試。這段時間,他邊做邊學,一心想要自動化生產線早日在全公司推廣起來。「工業4.0時代,我們這個行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正如張永青所言,我國已成全球最大且增長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根據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125萬人。
面臨如此龐大的人才缺口,柳彥斌也透露了一個尷尬的處境:同專業的同學畢業後能從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並不多,大企業進不去,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小一些的企業則很少有機器人崗位需求。儘管如此,柳彥斌依然對未來抱有樂觀態度,人社部新職業的納入、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1+X證書的探索都在推動該行業向好發展。
為機器人安裝「身體」
在安徽蕪湖埃夫特機器人製造車間,萬傑帶領班組的12個成員正分散在4個操作臺忙碌著,他們要把每個操作臺上近200個大大小小的配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機器人本體。從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來看,如果說柳彥斌是處在下遊的集成應用端,那麼萬傑則處在上遊,他的工作是為機器人安裝「身體」。
老家在湖北鄂州的萬傑大專畢業後進入公司從事非標鋼結構設計,2013年,公司因業務擴張而內招,讓原本學習機械設計與製造的萬傑抓住機會,從此與機器人生產結了緣。回想起7年前的初來乍到,萬傑只覺得自己幸運,「那時候7個人可能一天都安不上一個機器人。」如今,班組的12個人一天就能安裝8~10臺,「現在工藝技術越來越成熟,只要按照工藝文件的要求去安裝即可,難度降低了很多。」
機器人組裝的標準化要求比較高,運動軌跡的精度要控制在零點零幾毫米,如果在安裝環節出現偏差,就會導致機器人在工業應用時出現較大誤差。因此,這要求安裝工人必須對每個裝備環節、裝備順序,關鍵點、配件尺寸把握都十分熟悉和了解。在萬傑看來,這個活兒要熟能生巧,需要幾年的經驗積累來培養手感,才能安得精準。
萬傑的同事一半以上來自職業院校,還有一部分是其他製造業的技術工人,基本以90後和00後為主,這讓1988年出生的萬傑自稱是「老人」,「畢竟機器人製造是新興行業,具有變化性、創造性、學習性強的特點,年輕人更有朝氣,適應性也更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18.34萬臺,同比增長21%。這其中也有萬傑的一份貢獻,身處其中的他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和趨勢,「近3年明顯能感覺到,我們的訂單量每一年都接近翻倍增長,品種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
曾在現場感受到自動化工廠帶給自己震撼的萬傑也對這份工作充滿自豪感,「機器人的產量、質量、效率都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有害工種,真正地解放了人的雙手。」而在他看來,機器替代的只是單一重複性強、危險性高、效率很低的工作,讓人有時間從事更高技術的工作。「技術在發展,人也應該要向前發展。有一天,機器人也由機器人來製造了,那我就可以去做更高一層的工作。機器不會淘汰人,跟不上時代發展才會被淘汰。」萬傑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