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壩村田園風光。杜浩 攝
三角鎮中壩村位於三角鎮西部,幅員面積5.31平方公裡,海拔600—1100米,是三角鎮最偏遠的村之一。中壩村有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78人。因為地處偏僻等原因,中壩村曾經是市級貧困村,建卡貧困戶44戶137人。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短短幾年,中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建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村裡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戶戶通人行道、人人喝上了放心水,「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在這裡得到了有效解決,村居環境改善了,村民有了精氣神,美好的生活就像花兒一樣盛開。去年,中壩村的人居收入達到了15000元,脫貧人口無一返貧,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向前。
發展產業培養種養殖大戶
摘掉窮帽子村民喜笑顏開
▲「脫貧致富光榮戶」蔣明倫在蔬菜地裡收菜。張學成 攝
「中壩是我家,我家在中壩,我們勤勞奔小康,共同建設美麗的家園……」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中壩村,還沒到便民服務中心,就聽見院落裡傳出歡快的歌聲。走進便民服務中心,記者看見有幾位村民正在排隊等待辦事;圖書閱覽室裡有村民在讀書;村會議室裡幾位村民坐在一起商討問題……
蔣明倫的蔬菜基地就在中壩村便民服務中心對面。
「這些就是我的菜地,有10多畝,全是綠色種植,銷路很好。」蔣明倫指著公路坎下的大片菜地說:「今年收成好,絲瓜結得多,空心菜也長得好。」記者看見綠油油的蔬菜地中間有一口大魚塘,蔣明倫告訴記者,這口魚塘也是他承包的,有4畝多地。
今年45歲的蔣明倫,現在是中壩村的種養殖大戶。三年前,蔣明倫卻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當時他父親身患癌症,侄女要上大學,母親年老多病,沉重的負擔落在了他一人身上。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蔣明倫成了黨和政府幫扶的對象。
在村裡的鼓勵支持下,蔣明倫發展水稻、蔬菜、養魚等種養殖業,產業多收益也多,他很快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脫貧攻堅的利好政策激發了蔣明倫幹事創業的激情。去年,他種了10餘畝蔬菜和10餘畝水稻,出欄了27頭生豬和160餘只家禽,總收入10餘萬元。因為努力發展產業,蔣明倫還得到了3萬元的產業扶貧政策補助。
如今,蔣明倫家的大門上掛著「脫貧致富光榮戶」、「產業脫貧光榮戶」兩塊獎牌。蔣明倫不僅自己脫了貧,農忙時他還請鄉親們幫忙,為村民們提供創收機會,帶動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了,家庭環境變好了,蔣明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現在最想的是娶一個媳婦回家,以前家裡窮,沒有哪個女人願意嫁給我,現在生活好了,我希望成個家,我們共同勞動,一起享受好生活,過好日子。」
村民蔣昌敬一家幾年前因學致貧,在村裡和扶貧幹部的幫扶鼓勵下,發展起種養殖業,如今他家也成了「產業脫貧光榮戶」,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甜蜜又幸福。
▲「產業脫貧光榮戶」 黃永會在餵雞食。張學成 攝
記者來到他家時,他妻子黃永會正在清理養殖場,最近又有6隻鵝要出欄,她打算趕場天背到農貿市場賣。「感謝村裡對我的幫助,現在我們家的日子過得很好了。」黃永會高興地說,幸福洋溢在笑臉上。
讓黃永會高興的是,村裡還通過網絡幫助她家銷售,今年上半年出欄的幾十隻雞鴨,大部分都是在網上銷出去的。
榮獲過「重慶市最美家庭」的蹇代秀家庭,丈夫意外高位截癱,20年來蹇代秀堅強地撐起家庭,照顧丈夫,哺養兒子,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是中壩村最典型的貧困戶。在村裡和扶貧幹部的鼓勵幫助下,去年,蹇代秀家裡養了6頭豬、10桶中蜂,種了7畝地的玉米、紅薯、馬鈴薯和水稻,還有兩畝辣椒。
「豬兒養多了,我最怕的就是賣不脫。」蹇代秀說,特別是玉米、紅薯、馬鈴薯這些農作物,賣不脫就只能爛掉,太可惜了。讓蹇代秀高興的是,去年村裡統一為大米、蜂蜜做了包裝,農產品不僅賣得出,還賣了好價錢。用布袋包裝的中壩米,價格從原來每公斤4元錢,漲到現在的8元,還供不應求,村民種養的農產品不再愁銷路了。
「我們正著力搭建電商平臺,讓村裡更多的農特產品走上網銷路線。」中壩村第一書記鍾萍方說,鼓勵村民發展產業,有了產品,還得有好的銷路,銷路好了,才能保證村民有長效收益。
圍繞特色發展生態旅遊
鞏固脫貧奔向小康之路
▲中壩村公路四通八達。杜浩 攝
藍天白雲,松濤陣陣。茂密的松林間,平坦寬敞的樂(興)中(壩)公路,在中壩村蜿蜒穿行。
總投資1000餘萬元、6.5公裡長、6.5米寬的樂中公路,是中壩村的小康路,幸福路。以這條樂中公路為主線,如今的中壩村已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的目標,還有若干條總長12公裡、寬1米的人行便道,分布在田間地頭、村民房前屋後。12公裡長的通組公路安裝了248盞太陽能路燈,中壩村結束了「黑燈瞎火」的歷史。
樂中公路在高大挺拔的松林間穿行,公路兩旁草長蔦飛,瓜果飄香,空氣清新,涼風陣陣。行走在公路上,兩旁欣欣向榮的田園風光美不勝收。
培養種養殖大戶,讓村民產業脫貧致富只是一個開端。中壩村還因地制宜,招商引資,將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作為村民奔小康的著力點。為此中壩村制定了「特色效益農業生態旅遊」的產業發展方針。
「百鳳園」是一個主營珍禽養殖的特色養殖基地。2018年4月,「百鳳園」正式成立。園主葉光輝和幾名合伙人投資近300萬元,流轉了120畝撂荒土地,在這裡養殖了包括珍珠雞、貴妃雞、蘆花雞、野山雞、白孔雀、藍孔雀、大雁鵝在內的20餘種珍禽,極具觀賞價值,目前養殖規模已達10000隻。園內已建成了觀賞格局,建起了遊覽步道。
2019年4月,雷竹產業擬定落戶中壩村。該產業輻射6個組,村民以土地入股,3年後投產以產值分紅。但因為雷竹產業要三年後才能見效,村民不願意栽,也不敢栽。重慶市城投集團幫扶產業發展資金30萬元投到中壩村,按照300元/畝支付保底收入給村民,徹底打消村民的顧慮。200畝雷竹產業順利栽到了地裡。
雷竹畝產約4000斤左右,保底價2元/斤,按照當年的市場價進行分成,企業佔六成、村民佔三成、村集體佔一成。以產值分成,不以利潤分成,村民利益有保證。
雷竹產業是綠色產業,還可開發採摘體驗、竹筍宴等延伸產業鏈,把荒山變成產業基地、旅遊之地、致富寶地。
目前,中壩村雷竹及生態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1500畝。這些項目的成長,也吹響了中壩村向生態旅遊觀光邁進的號角。
礦石陳列館,是重慶收藏家宋渝平在中壩村的傑作,這座取名「石頭屋」的私人礦石陳列館,陳列了200多個品種、600多件礦物標本,和1000多件農耕藏品。陳列館免費開放後,深受當地村民喜愛。
「石頭屋」陳列館座落在田園間,以農家屋作基礎,裝修風格以民俗為主,院內有幾十個獨特的盆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花繁葉茂。加上四周欣欣向榮的田園風光,成了中壩村一道靚麗的風景,許多城裡人都慕名而來,觀賞藏品,感受農耕文化,攝影創作,流連忘返。
「中壩村毗鄰市級旅遊度假區橫山,我們要利用好珍禽養殖園、礦石博物館,促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把中壩打造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養生、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旅遊勝地。」該村第一書記鍾萍方說,中壩村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利用好這些資源,發展好旅遊產業,以此鞏固脫貧基礎,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未來的中壩村就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念的農業生態旅遊觀光打卡地。」鍾萍方如是說。
村民曬幸福帳單
▲拍攝/趙躍 製作/楊靜
▲製圖/陳程
來源:綦江微發布丨張學成
編輯:李亞雯
編審:王 旻
值班編委:王原野
總編輯:孫 萍
原標題:《【曬產業 曬產品 曬幸福帳單】脫貧致富奔小康 三角鎮中壩村的秘訣在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