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直博生3年發5篇Science的艱辛與幸福 | 專訪特獎得主萬蕊雪

2021-01-06 生物谷

2015年9月11日

兩篇闡釋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的文章以雜誌當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上,震驚了學術界。

2016年1月8日

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

2016年7月22日

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獲取了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成果再次「背靠背」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上的新聞又刷爆朋友圈。

「我覺得自己笨到家了」

在獲得了從中山大學免試推薦到清華醫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後,2013年初,萬蕊雪進入了施一公實驗室開展本科畢業設計。

「一開始非常高興啊,覺得能進施老師實驗室太好啦,」萬蕊雪描述到彼時的場景依舊難掩激動,「但沒多久就感到一種深深的焦慮。」

施一公實驗室在清華、甚至在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界都一直以高效率、嚴標準而聞名。「實驗室的節奏之快、效率之高,讓我覺得之前接受的實驗訓練就像過家家一樣。」

萬蕊雪用「笨到家了」來形容那時的自己。一個蛋白提純實驗,師姐7個小時就能做好,但是萬蕊雪從早8點幹到晚8點都做不完,而且提純的產量和質量都要差得多。與之而來的是深深的自我懷疑。

「但是懷疑也沒用啊,只能多努力;我怕不能留在這個實驗室裡。」一句如此樸素的話,背後是她堅持每天早8點到實驗室,次日凌晨才離開,平均一天工作14小時以上的生活整整堅持了4個月,中間一共休息了3天。

進入博士一年級,儘管課業繁重,但還要去其他實驗室輪轉訓練,萬蕊雪把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全部利用了起來。「覺得自己笨到家了,最開始三個月幾乎每新學一個實驗都會失敗。」萬蕊雪的解決辦法是勤奮加細緻,她把心裡的沮喪放在一邊,拿出超人的耐心一個個去摳可能影響結果的細節,最終攻克了許多難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最終留在了施一公課題組。

萬蕊雪與導師施一公院士合影

「博二開始做世界級難題」

2014年,萬蕊雪進入直博二年級,正趕上冷凍電鏡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可能因此而發生重大變革。

面對重要的研究機遇,導師建議她做「剪接體結構與分子機理的研究」,她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

剪接體發現於1985年,是控制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人類35%的遺傳紊亂都與剪接體功能失常有關,甚至包括一些種類白血病和癌症的發病原因都和它有關。近30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想「捕捉」剪接體的結構,卻進展非常緩慢。2014年初,《Nature》上一篇回顧晶體學百年歷史的文章中,把「剪接體的結構解析」列為生物學最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在此之前,施一公院士的團隊主攻方向是使用X光解析晶體結構,並沒有剪接體結構解析的相關經驗。課題組之前解析的也是剪接體亞複合物的結構而非酵母完整的剪接體。因此,細胞培養、克隆、蛋白純化的這一整個流程,萬蕊雪都必須尋求外部幫助,從頭開始學習。

面對這樣一個世界級難題,課題組內也缺乏經驗借鑑,但是萬蕊雪沒有被直接嚇退,「來不及擔心自己的能力,感覺無比興奮,就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也許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每一周,有三天萬蕊雪都要往返於清華和位於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她只能去其他實驗室學習相關經驗。但是,「在別的實驗室明明很順利的實驗, 回來自己重複卻總出問題。」萬蕊雪總結了一個「六遍定律」,意思是一個實驗失敗五次都沒事,也許做到第六次就成功了。但是「6」這個數字都只能是她美好願望,失敗的次數遠比6大得多。

「做夢都想把實驗做出來」是她那段時間的真實寫照,「做夢都想在Western Blot(蛋白質印跡法)上看到一條陽極條帶,結果有一天真的看到了,激動得不行不行的,然後一睜眼,看到的是宿舍的天花板??」

「為了回覆審稿意見,三天沒有合眼」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儘管舉步維艱,但是導師施一公院士一直給予萬蕊雪充分的信任,儘管不時會詢問課題進展情況,但他更多地是鼓勵。「施老師說做課題要膽大心細,讓我放開手腳。」萬蕊雪對導師的鼓勵非常感恩。

終於,2014年年底,寒冬中,萬蕊雪終於成功拿到了可以用來提取酵母剪接體的單克隆酵母。年後,她摩拳擦掌,開始最為自信的樣品純化工作。憑藉之前對蛋白純化的熟練掌握,她敏銳地發現提純時間對樣品質量的關鍵影響,因此省略了一個既耗時、又帶來樣品降解和解聚的風險的步驟,從而突破了樣品製備的技術瓶頸。

2015年3月,萬蕊雪拿到了性質良好、均一性良好的酵母剪接體樣品,這是一個重大突破。當師兄告訴她,這一樣品已經算到近原子解析度時,萬蕊雪激動得一整夜睡不著覺。

此後,施一公帶領帶領團隊不分晝夜地加班工作,希望第一時間將實驗成果發表。兩周裡,為了保證文章中背景知識的準確性,萬蕊雪細細閱讀了數百篇論文。

萬蕊雪在使用電鏡進行觀察

論文的審稿意見回來後,萬蕊雪一點也沒有耽誤,她立刻開展實驗來回答質疑。生化實驗的嚴謹性在於每個實驗至少重複三次。樣品必須用同一批,不同批次樣品就必須再重複三次,才能拿到可靠結果。這就又是一段晝夜不分的日子。整整三天,萬蕊雪沒有合眼。「可能是我博士生涯裡最陰暗的三天。」這句話,萬蕊雪卻是笑著說的。

2015年7月,兩篇文章被順利接收,背靠背發表在《Science》上。這項研究的意義被媒體形容為,「標誌著人類對生命過程和本質的理解往前邁進了關鍵一步,是生物科學基礎原理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被譽為近30年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領域對世界科學做的最大貢獻。」

直博第二年,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邊發表了兩篇重磅論文,這當然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但越是了解萬蕊雪的「拼」,就越會發現這種幸運背後的必然。

「手握三篇Science,今年春節不回家」

兩篇《Science》論文的發表僅僅是萬蕊雪科研的起點,她只是回去睡了個好覺,就又以每天14小時的節奏投入了工作。僅僅三個多月之後,2016年1月,萬蕊雪的新工作又在《Science》上刊發。

博士生春節不回家的故事我們並非從未聽說,但是其中有許多可能是進展不順、面臨科研的重壓而作出的無奈之舉,但萬蕊雪則不然。手握三篇《Scicence》論文,她卻主動選擇在2016年春節放棄回家過節,而是在實驗室裡熬過了十多個不眠之夜。

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原來是因為研究所需要的冷凍電鏡在清華僅有三臺,在平時很難預約到使用設備的機時,只有春節期間有空檔。萬蕊雪提前回家了幾天,就趕緊回到實驗室,春節,對她而言是「難得的科研時機」。

「每熬夜一宿,要完成兩千步操作」

2016的春節,萬蕊雪和她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有著近乎「變態」的打開方式。機器不歇,人三班倒,每個人工作至少8小時,實驗24小時連軸轉。

每一班的8小時又都近乎是「變態」的工作強度——每分鐘要完成4個操作步驟,每小時就是240個,一夜下來就是兩千多步。每三個小時,電鏡的相機需要矯正一次,這需要5分鐘,這是萬蕊雪僅有的休息時間,如果要去洗手間,這也是唯一的檔口。

在談到這段經歷時,筆者與萬蕊雪發生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不夠喜歡的話,不可能這麼拼」

整個採訪的過程中,萬蕊雪總是溫文爾雅的,語言也非常平實。然而,每每說到研究成果獲得突破的時候,她的眼睛裡就仿佛放出光來。

「為什麼國際上那麼多頂級實驗室都鑽研不出來,只有你們能做到?」面對這個問題,萬蕊雪回答得輕描淡寫,「可能沒有我們拼吧。」就是這麼幹脆。

歌詞裡唱「愛拼才會贏」,但萬蕊雪認為,不夠喜歡科研的話,可能確實做不到這麼拼。她認為,整個實驗室都有一種心氣兒,「我覺得實驗操作得好,技術好,改進了實驗方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真的很想把這個課題第一個做出來,而且是儘可能好地做出來,這股心氣兒,這種精氣神,是一直支撐我們的。」

說到這裡,萬蕊雪突然坐得更直了,說,「有人會質疑說我們做得太理論了,很難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做剪接體,對於理解疾病,進一步攻克疾病是有很大意義的。我從高中就熱愛生物學,就是對科學研究有點貢獻,造福人類。」

「不忘初心」

萬蕊雪的微信用得不頻繁,這幾乎是她的工作節奏所必然決定的,她的朋友圈不怎麼更新,而個性籤名更是只有很簡單的四個字,「不忘初心」,連個標點符號都沒有。

什麼是她的初心?「探索生命的奧秘,做好科研,貢獻人類。」都是短句,字字鏗鏘。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萬蕊雪分享了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走過來對她說,「Congratulations,Ruixue!(蕊雪,祝賀你!)」「這個爺爺的名字以前是只能在教科書上看見的!這種心情,你能理解吧?」她激動得用了一個問句。

萬蕊雪(右一)參加2016日本RNA會議時與著名生物學家Reinhard Luhrmann(右二)合影

2016年,萬蕊雪入選了全國僅五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她將此視作莫大的鼓勵,但同時,她認為「這也是一種期待吧,我不能辜負這個期待。」

「對生命機理的研究,沒有終點,這就是科研的魅力。」萬蕊雪說這句話的時候,陽光從清華醫學樓的玻璃天窗中灑進來,正好灑在她的身上,把面龐和每一根髮絲都照得閃亮。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90後清華直博生3年發5篇《科學》的艱辛與幸福
    90後清華直博生3年發5篇《科學》的艱辛與幸福——訪清華大學2016年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醫學院2013級直博生萬蕊雪 學生記者 王中興 李紀琛11月18日,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評選結果公示,其中醫學院直博生萬蕊雪在本科畢業後的三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5篇文章的成績吸引了大量關注。
  • 90後美女博士萬蕊雪,曾3年發5篇SCI論文,堅持在國內科研
    她是一個90後女孩,也是一位科學家。在2018年,她曾經獲得由《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當年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優勝者。 她就是萬蕊雪。
  • 清華特獎,3年發7篇頂級論文,施一公學生白蕊專訪:就是要攻克難題
    白蕊,生命學院2015級直博生,師從施一公教授,研究方向為不同功能狀態下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三年裡,白蕊已在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和Cell上發表論文7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2篇排位第一。她成功解析了被認為難以捕捉的瞬變狀態剪接體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催化後剪接體)。
  • 年發5篇Science,現入選中國榜「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發布會現場圖片:網絡其中,一位90後女孩——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因在RNA剪接分子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科研界入選代表之一。提及萬蕊雪,外界報導幾乎都會提到的是,「直博生3年5篇一作Science」、「施一公院士的得意門生」、「未來的女科學家」。在大眾眼中,萬蕊雪無疑是一個顆耀眼的學術新星。
  • 你嘗試的方式真的是美,萬蕊雪:90後科學家
    她是清華博士後萬蕊雪,中國生物碩士施一公。一身優雅的裝扮,短髮,薄薄的粉色羽絨服,背包——走在清華大學校園裡,天真無邪,儘管與其他學生不同沒什麼,卻散發出青春溢出萬蕊雪。只要你靠近萬蕊雪,你就會發現這個純潔的女孩真的與眾不同,因為她頭上的光環太多,太耀眼了。
  • 90後博士後萬蕊雪:科研這場馬拉松 我會一直跑下去
    26歲時就已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文章,入選中國科協「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是全國5名入選者中唯一的在讀博士研究生。去年11月23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萬蕊雪因其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當選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
  • 施一公女徒弟再發1篇Science,獲全球僅15人的潛力科學家獎
    提起白蕊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她,但如果說到她的老師,大家一定如雷貫耳,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他離開清華後選擇了加盟西湖大學擔任校長,並曾放出豪言:要讓西湖大學在5年內與中國一流學府清華北大比肩,15年後與世界名校加州理工學院相媲美!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顏寧三喜臨門:不僅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還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上發表三篇論文,最後一件喜事獲得了香港的求是獎。三件喜事每一件都值得高興,但最讓顏寧開心的,還是獲得香港求是獎的傑出科學家獎。雖然顏寧獲得了百萬元的獎金,但獎金對於年薪百萬美金的顏寧來說,並不算什麼。可是顏寧為什麼像中了頭彩一樣開心呢?因為這個獎項是在清華大學頒發的,來自於自己"娘家"。
  •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學習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 附大獎PPT
    2016年1月8日在《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90後女孩、201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得主萬蕊雪是這六篇《Science》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很難想像,三年前,她初次進入施一公課題組時,曾覺得自己「笨到家了」。
  •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後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後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這是因為比較知名的期刊常常需要報導一個的成果同時報導這個成果背後的機理,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來作為一個支撐,這樣就需要不斷的補佐證等過程。」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獲獎。此後,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關注熱點。楊倩,圖源西南交大新聞網7年後的2017年,那時的楊倩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刊印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
  • 清華博士後萬蕊雪獲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新聞—科學網
    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91級的時松海和1996級的顏寧曾於2001年和2005年分別因其博士期間的研究獲得該獎的前身 「青年科學家獎」(Young Scientist Award)全球大獎和北美地區獎,他們兩位現在都是生命科學領域內的著名教授。
  • 90後科學家萬蕊雪:科研的馬拉松裡,對手是自己
    湖南衛視供圖中青在線長沙5月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要說科研苦不苦?苦。可是科研酷不酷?那也是真的酷!」站在「新青年 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的舞臺上,萬蕊雪這樣說。萬蕊雪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後,是位年僅28歲的女生。她同時也是「2018年度青年科學家獎」全球四位獲獎人之一,這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博士首次獲此殊榮。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偽科學」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
  • 讀博4年8篇CNS,27歲獲世界大獎的白蕊,剛剛又發Science……
    白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西湖大學博士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生獎學金2017和2018年度獲得者。師從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間的課題是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來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攻讀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於《科學》期刊(影響因子:41.037),3篇發表於《細胞》期刊(影響因子:36.216),引用次數600餘次。
  • 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小姐姐,近日再發Nature!
    來源 |科研大匠綜合自西南交大新聞網、官微、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獲獎。此後,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關注熱點。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24/science.abe8863圖1 論文截圖這篇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 施一公最得意女弟子之一:未來女科學家,4年8篇CNS,能超顏寧嗎?
    清華學霸讀博期間4年連發8篇CNS日前,白蕊入選「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經評審委員會初評和複評,這次一共評選出了10名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對象,5名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者,而白蕊就是5人中的其中一人。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