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2021-01-08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學術頭條

「微型化」是科技便利生活的重要一環。試想,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龐大的超級計算機不斷縮小,直到可以把它們裝進口袋;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微型人工智慧大腦,它們甚至可以在沒有超級計算機、網際網路或雲計算的情況下運行,在它們微不足道的身體裡運行著龐大的算法。

而這已不單單是觸不可及的幻想。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有望幫助開發出能夠在本地處理複雜人工智慧計算的設備,同時保持體積小、節能,而且不需要連接到數據中心。

大腦晶片:小型便攜,堪比超算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MIT 工程師們打破用銀作為模擬大腦突觸材料的傳統,改為採用銅銀合金構造憶阻器。改造後的新型憶阻器擁有更強的性能,能夠記憶並重現美國隊長盾牌的灰色圖像,並通過銳化和模糊可靠地改變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法院的圖像。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發現用銀、銅和矽的合金製造憶阻器,能夠製造出一種毫米見方的矽晶片,上面有成千上萬個憶阻器。而且研究發現,這種晶片能夠有效地「記住」並重複回憶非常詳細的圖像,與之前出現的其他類型的模擬大腦迴路相比,「記住」的圖像更加清晰和詳細。

雖然這些測試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該團隊相信,他們這樣的晶片設計是推動小型可攜式人工智慧設備發展重要一步,並有望執行現在只有超級計算機才能做到的更為複雜的計算任務。

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利用微型技術重建大型、複雜的人工神經網絡。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副教授 Jeehwan Kim 表示:「到目前為止,人工突觸網絡是以軟體的形式存在的。我們正試圖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構建真正的神經網絡硬體」。

這些神經網絡目前基於需要大量 GPU 計算能力才能運行的軟體,但如果將他們轉化成專用硬體,這些微型晶片就可以安裝在小型設備上,包括手機或相機,帶來令人矚目的技術革新。

「想像一下,將一個神經形態裝置連接到你車上的攝像頭上,讓它識別燈光和物體並立即做出決定,而不需要連接到網際網路。」

當然,麻省理工學院並不是研發神經形態晶片的唯一機構。蘋果、谷歌、微軟和英特爾公司都有各自版本的機器學習硬體。英特爾的 Lohi 晶片用 1024 個人造神經元模擬大腦。

人工大腦突觸

憶阻器,也稱記憶電晶體,是神經形態計算的基本元素。在神經形態器件中,憶阻器的工作方式更類似於大腦突觸——兩個神經元的連接點。大腦突觸能夠從一個神經元接收到離子形式的信號,然後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相應的信號。

傳統電路中的電晶體,只能在兩種狀態(0 或 1)之間切換來傳輸信息,並且只有當它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具有一定強度時才這樣做,這是現代計算機的基礎。

與之不同的是,記憶元件可以提供一個梯度值,這就更像人的大腦的原始雛形。它產生的信號會根據它接收到的信號的強度而變化。這也就意味著單個憶阻器具有多個值,因此比二元電晶體執行範圍更廣的操作。

並且,和大腦突觸一樣,憶阻器也能夠「記住」與給定電流強度相關的值,並在下一次接收到類似電流時產生完全相同的信號。這可以保證一個在複雜方程計算中得出準確無誤的答案,或者擁有可靠的物體的視覺分類——通常,這需要多個電晶體和電容器才能實現。

然而,現有的憶阻器設計在性能上是有限的。一個單憶阻器由一個正電極和一個負電極組成,正負電極再由一個「開關介質」或電極之間的空間隔開。當一個電極被施加電壓時,離子從該電極流過介質,形成一個「傳導通道」到另一個電極。接收到的離子構成了記憶電阻器通過電路傳輸的電信號。離子通道的大小(以及憶阻器最終產生的信號)應與刺激電壓的強度成正比。

傳導通道越薄,從一個電極到另一個電極的離子流動越輕,單個離子就越難保持在一起,而傾向於分離開來。因此,在一定的小範圍電流刺激下,接收電極很難可靠地捕獲相同數量的離子,從而傳輸相同的信號。

Kim 也表示,現有的憶阻器設計在電壓刺激一個大的傳導通道或者從一個電極到另一個電極的大量離子流動的情況下可以順利完成工作。但是,當憶阻器需要通過更薄的傳導通道產生更微妙的信號時,這些憶阻器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利用「冶金」鑄造新材料

工程師通常使用銀作為憶阻器正極的材料。Kim 說:「傳統上,冶金學家試圖在大塊基質中加入不同的原子來強化材料,我們想,為什麼不調整憶阻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加入一些合金元素來控制介質中離子的運動。」

於是,研究人員在這裡借用了冶金學的一個概念:當冶金學家想改變一種金屬的性能時,他們把它與另一種具有所需性能的金屬結合,製造出一種合金。

研究小組查閱文獻,尋找一種可以與憶阻器正電極的銀結合的材料,從而使其能夠更穩定可靠地沿著非常薄的傳導通道傳遞離子,使銀離子快速流經另一個電極。

研究小組將目光鎖定在銅上,因為銅能與銀和矽很好地結合。Kim 說:「它起到了橋梁的作用,穩定了銀矽界面。」

為了用他們的新合金製造憶阻器,研究小組首先用矽製造了一個負極,然後通過沉積少量銅製造了一個正極,接著是一層銀,再把兩個電極夾在非晶矽介質的周圍。就這樣,他們用成千上萬的憶阻器製成了一毫米見方的矽晶片。

在晶片的第一次測試中,他們重現了美國隊長盾的灰色圖像。他們將圖像中的每個像素等同於晶片中相應的憶阻器。然後,他們調整了每個記憶電阻的電導,這些電導的強度與相應像素的顏色有關。實驗發現,與其他材料製成的晶片相比,該晶片能產生同樣清晰的盾牌圖像,並能「記住」圖像,多次複製。

研究小組還對晶片進行了圖像處理,對記憶電阻進行編程來改變圖像。在給出的案例中,研究人員採用了幾種特定的方式,包括銳化和模糊原始圖像。同樣,他們的設計比現有的憶阻器設計更可靠地產生了重新編程的圖像。

「我們正在使用人工突觸來做真正的推理測試」,Kim 表示:「我們希望進一步發展這項技術,使其擁有更大規模的陣列來完成圖像識別任務。有一天,你就可以攜帶人工大腦來完成這些任務,而不需要連接到超級計算機、網際網路或雲端。」

資料來源:

MIT fit tens of thousands of artificial brain synapses on a single chip. (n.d.). Engadget. Retrieved June 11, 2020, from https://www.engadget.com/mit-brain-on-a-chip-silver-copper-memristors-183405642.htmlEngineers put tens of thousands of artificial brain synapses on a single chip. (n.d.). MIT News. Retrieved June 11, 2020, from http://news.mit.edu/2020/thousands-artificial-brain-synapses-single-chip-0608MIT’s tiny artificial brain chip could bring supercomputer smarts to mobile devices. (n.d.). TechCrunch. Retrieved June 11, 2020, from https://social.techcrunch.com/2020/06/08/mits-tiny-artificial-brain-chip-could-bring-supercomputer-smarts-to-mobile-devices/

相關焦點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性能堪比超算?
    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IBM SyNAPSE晶片可模擬大腦 將顛覆傳統計算領域
    三年後,IBM再度發布能模擬人類大腦的SyNAPSE晶片(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即「自適應塑料可伸縮電子神經形態系統」)。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更為有趣的是,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垂直擴展性,這讓研究人員可以像「搭樂高」一樣,在原子世界裡,將性質迥異的多種二維材料按照不同的順序進行堆垛,製造出自然界並不存在的新型結構材料。   這種「原子樂高」的方式能夠將二維材料中多個物理自由度進行耦合,創造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為在電子器件層面實現高逼真模擬神經元或者突觸,以及在電路系統層面實現類腦功能提供了可能。
  • 模仿大腦的算法來了,可幫助人工神經網絡節省內存和能量
    在移動應用中,人工智慧廣泛使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人工神經網絡的學習活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可以從大腦中獲得靈感。這是因為大腦具有超級計算能力,而且大腦神經元之間可以通過短的電脈衝或尖峰進行有效傳輸,極大節省了能量。
  • 新材料助力類腦計算 探路「電子大腦」
    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近年來,源於人工神經網絡概念的深度學習飛速發展,大有挑戰人類唯我獨尊的態勢。儘管如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路線,離不開在硬體上模擬人腦的「電子大腦」。
  • 有望打造人工「電子大腦」!南大教授搭建「原子樂高」獲重要進展
    在《科學進展》中,繆峰團隊提出,可以通過「原子樂高」的方式搭建基於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的類腦視覺傳感器,這些垂直結構不僅能夠自然地模仿人類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而且異質結中包含的不同二維材料可被用來模擬視網膜中不同細胞的功能。團隊基於這種類腦視覺傳感器,進一步構建了能夠對感知的圖片信息進行同步處理的器件陣列,將陣列用於執行人工神經網絡的功能,對輸入圖像進行快速識別。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類腦計算: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 據研究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潘綱介紹,用硬體及軟體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運行機制,構造一種全新的人工智慧系統,這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就是類腦計算。
  • 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問世:擁有近千億神經突觸
    盧紹慶攝/光明圖片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類腦晶片新突破,未來可完成只有大型超級計算機能完成的複雜計算
    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單個神經元可以通過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突觸中可交換神經遞質)傳遞指令給數以千計的其它神經元。 人腦中有總計超過 100 萬億的突觸介導大腦中的神經元信號,在加強一些信號的同時也削弱一些其它信號,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模式(pattern),記住事實並執行其它學習任務。
  • ...真相:人類大腦或是高度並行的計算系統,與人工神經網絡無本質差別
    這篇發人深省的論文出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哈森和納斯塔斯,他們將人工神經網絡和生物神經網絡之間作了類比,提出了一個更有前途的人工智慧研究方向。  人工智慧真的不能解釋嗎?  神經科學家普遍認為,大腦的複雜功能可以分解成簡單的、可解釋的模型。
  • 大腦是如何反向傳播的?
    而Backprop算法與擾動算法不同,backprop不測量,而是直接計算改變一個突觸強度對整個網絡的誤差的影響。這在人工網絡中可行,是因為我們(程式設計師)知道整個網絡中所有的「突觸強度-網絡輸出」因果關係。
  • 智能計算中心:新型「超級大腦」
    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和企業正在布局人工智慧計算,通過新型人工智慧晶片和新型計算方法強化計算中心這一「超級大腦」,使其算力更強、速度更快,賦予人工智慧更強勁的「爬坡之力」。使這一預測模型更快學習真實疫情數據並推演未來的,正是116億億次/秒(1.16Eops)的智能化算力,由珠海橫琴新區的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所提供。該平臺的核心計算單元採用寒武紀公司最新一代人工智慧晶片,能提供的算力比現有的傳統CPU高性能計算中心更強。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我們向大腦找答案
    受限於存儲計算分離對晶片性能的限制,同時CMOS工藝微縮速度放緩,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對計算存儲需求的不斷提升,當前的技術將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類腦計算、存算一體,這也是向生物找答案,向大腦找答案。用腦啟發設計新的人工智慧晶片是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
  • MIT新突破:Nature Photonics揭秘新型光學深度神經網絡系統
    作者:David Chandler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黃小天、蔣思源儘管科學家和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新型的計算形式,但目前電子計算仍然是絕對的主流。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人們也開始關注如何開發出能更有效、更高速地執行神經網絡運算的計算硬體。
  • 《自然綜述-神經科學》:大腦中的反向傳播
    而Backprop算法與擾動算法不同,backprop不測量,而是直接計算改變一個突觸強度對整個網絡的誤差的影響。這在人工網絡中可行,是因為我們(程式設計師)知道整個網絡中所有的「突觸強度-網絡輸出」因果關係。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
    )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在提高網絡計算準確率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系統功耗。 包含樹突計算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示意圖 生物神經元中的樹突具有非常複雜的拓撲結構和動態過程,人腦中的樹突尤其複雜。
  • 我們向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
    受限於存儲計算分離對晶片性能的限制,同時CMOS工藝微縮速度放緩,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對計算存儲需求的不斷提升,當前的技術將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類腦計算、存算一體,這也是向生物找答案,向大腦找答案。用腦啟發設計新的人工智慧晶片是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
  • 中科院自動化所餘山:對大腦的未知,並不阻礙借鑑大腦,成就智能
    這種晶片被稱為神經形態或神經擬態晶片,極大地解決了數據頻繁搬運所帶來的能耗問題。算法層面:藉助突觸式信號傳遞在算法層面,生物腦和人工神經網絡之間也有非常重要聯繫。餘山研究員在報告中提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突觸的概率釋放與Dropout算法之間的關係。
  • 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因此,如果用同樣精度進行成像,就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成一個獼猴大腦或者人腦的成像。而由畢國強教授團隊歷時數年自主研發的VISoR高分辨全腦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無模糊的連續運動成像方法,避免了傳統成像方式反覆切換視野的時間,能在兩小時內完成亞微米解析度的鼠腦全腦成像,是其他成像方法的十倍到百倍。「速度的提升也使得對獼猴腦乃至人腦的精細腦解析成為可能。」畢國強教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