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打造人工「電子大腦」!南大教授搭建「原子樂高」獲重要進展

2021-01-06 中國江蘇網

人腦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信息處理系統,也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最複雜的智能主體。模擬人腦信息處理的方式,並仿製出像人腦一樣能夠「思維」,甚至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分別在類腦視覺傳感器和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為未來開發基於二維量子材料的新型類腦晶片提供物理和技術基礎,成果於6月25日和6月30日分別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和《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上。

繆峰團隊一直專注於探索二維材料獨特的物理性質,並利用這些性質來實現打造未來的類腦計算硬體,近年來取得了諸多進展。

二維材料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材料,它具有原子的尺寸和有別於傳統三維體塊材料的全新物理性質,而且對外界刺激響應靈敏,使得對其性質進行調控成為可能。更為有趣的是,二維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垂直擴展性,這讓研究人員可以像「搭樂高」一樣,在原子世界裡,將性質迥異的多種二維材料按照不同的順序進行堆垛,製造出自然界並不存在的新型結構材料。

這種「原子樂高」的方式能夠將二維材料中多個物理自由度進行耦合,創造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為在電子器件層面實現高逼真模擬神經元或者突觸,以及在電路系統層面實現類腦功能提供了可能。

類腦視覺晶片,搭建智能「傳感器」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我們的眼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智能『傳感器』,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同時被探測和進行同步的智能處理。這是目前為止所有相機或圖像傳感器所不能及的,它們比我們的眼睛『笨拙』不少,必須先探測再處理。」繆峰告訴記者。

在《科學進展》中,繆峰團隊提出,可以通過「原子樂高」的方式搭建基於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的類腦視覺傳感器,這些垂直結構不僅能夠自然地模仿人類視網膜的垂直分層結構,而且異質結中包含的不同二維材料可被用來模擬視網膜中不同細胞的功能。

團隊基於這種類腦視覺傳感器,進一步構建了能夠對感知的圖片信息進行同步處理的器件陣列,將陣列用於執行人工神經網絡的功能,對輸入圖像進行快速識別。該工作從原理上證明,利用範德華異質結的特性模擬人類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思路有望將來被用來實現新型的類腦視覺晶片。「換句話說,未來利用這樣的視覺晶片,電子器件可以跟我們的眼睛一樣,在探測的同時,就進行圖像的智能處理。」繆峰表示。

類腦電路,用量子材料模擬「腦迴路」

人腦如此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完全依賴於組成其最基本的單元-神經元,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突觸)。目前,類腦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應運而生,正受到工業界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類腦計算要求新型電子器件能夠在器件層面模擬神經元和突觸,以及在系統層面實現對人腦部分功能的模擬。

這些神經元對於信息的傳遞和處理方式完全不同於傳統計算機中,由基本元件——矽基電晶體所構成的電路。繆峰告訴記者,採用傳統矽基電晶體的電路來模擬人腦中的突觸或者神經元的功能,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硬體資源,而且執行信息處理的過程極其耗能。

團隊發現,利用一種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二硒化鎢)的雙極性場效應特性和可變的漏端電壓極性,可以設計出電場可調的二維同質結器件,從而在器件層面能夠實現「可重構」的多種電學特性。進一步通過對器件進行集成,團隊最終還實現了功能可重構的數字和類腦電路,與實現同樣功能的傳統矽基電路相比,該技術所需電晶體的數量大大減少,成功實現了「瘦身」的目標。

這項技術一方面有利於晶片的小型化和提升功能密度,另一方面能夠降低晶片的整體能耗,有望為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應用的快速發展提供助力。這項工作也為可重構數字和類腦混合電路晶片的設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有望未來從硬體上實現人工「電子大腦」。

相關焦點

  • 人工「電子大腦」來了!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科學·進展》和《自然》子刊《自然·電子學》上。   繆峰團隊一直專注於探索二維材料獨特的物理性質,並利用這些性質來實現打造未來的類腦計算硬體,近年來取得了諸多進展。   二維材料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量子材料,它具有原子的尺寸和有別於傳統三維體塊材料的全新物理性質,而且對外界刺激響應靈敏,使得對其性質進行調控成為可能。
  • 南大團隊「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模擬人眼視網膜
    2020-06-26 09:51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利用二維材料異質結,實現了對人眼視網膜生物特性的模擬,在可重構類腦視覺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新材料助力類腦計算 探路「電子大腦」
    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近年來,源於人工神經網絡概念的深度學習飛速發展,大有挑戰人類唯我獨尊的態勢。儘管如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路線,離不開在硬體上模擬人腦的「電子大腦」。
  • 繆峰團隊最新成果:打造二維可重構器件,「瘦身」數字和...
    孫建教授等人在行星物質新物態方面取得新進展導讀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新興電子應用產業的蓬勃發展,對信息高效處理的需求愈發迫切,能顯著提高硬體資源利用率的可重構技術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因此,工業界和學術界亟需尋找全新的電子技術來構建能夠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的可重構電路。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獨闢蹊徑,通過打造二維可重構器件,成功「瘦身」數字和類腦電路,在可重構電子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這一科技進展中,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一位是南京大學教授萬賢綱,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翁紅明。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一位是南京大學教授萬賢綱,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翁紅明。近年來,拓撲量子態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課題。
  • 繁星拜年 | 繆峰:戒掉咖啡搭「樂高」,讓新器件用起來
    繆峰2012年回到南大以前,繆峰在美國矽谷的惠普實驗室工作了三年,那裡關注的是五年甚至十年後的前沿技術。在工業界的個人經歷,讓繆峰體會到,寫一些文章固然重要,但所有的研究,一定要圍繞重要的科學或技術問題。所以,實驗室有部分的工作,重心在突破一些應用基礎研究的瓶頸上,「有部分技術希望近期能夠用起來」。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 讓STEAM教育更有趣,樂高新品將積木搭建與計算機編程相結合
    STEAM的一個重要組件是一種基於計算機的拖放式程式語言,它構成了Spike Prime的主幹。除了用積木構建物體和機器人外,學生還能對他們的作品進行編程以執行各種功能。樂高教育去年4月發布該產品,現在面向學校和消費者正式發售,並在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0)期間進行了後續演示。讓我們來看看它是什麼,有什麼工作原理,以及我們的第一印象。
  • 《2020人工智慧十大進展報告》公布
    記者今天從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簡稱「智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發布了《2020人工智慧十大進展報告》,這是在全體智源學者的共同參與下,評選出過去一年裡,人工智慧領域科學系統、算法等方向的十大進展。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走完精彩而詩意的一生,享年98歲。馮端院士。佘治駿 攝嚴謹的物理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年至1946年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與其他現有版本的人工大腦突觸相比,這種突觸的性能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在一個晶片上進行組合。
  • 智源研究院發布《2020人工智慧十大進展報告》
    記者昨天從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簡稱「智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發布了《2020人工智慧十大進展報告》,這是在全體智源學者的共同參與下,評選出過去一年裡,人工智慧領域科學系統、算法等方向的十大進展。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範德堡大學物理系Pantelides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ÖZYILMAZ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非晶態材料中取得關鍵性突破,成功在低維極限下合成出單層非晶碳材料,並首次在原子尺度下準確測定了該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在實空間下計算出其長程無序性的徑向分布函數。
  • 兩上新聞聯播,破格晉升教授,他是南大最牛80後
    王欣然,雖然是一個80後年輕人,但是已經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材料領域的學術競爭中嶄露頭角,率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創性成果。憑藉不俗的學術科研成就,他以首批青年千人身份被引進回國,先後成為年輕的國家傑青和長江特聘教授,目前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最牛的80後。
  • 南大蘇州校區又有新進展!
    蘇報訊(張偉敏)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又有新進展!日前,蘇州高新區資源規劃分局核發了南大蘇州校區首批4幢學生宿舍樓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分別是3#博士生宿舍、10#本碩宿舍、11#本科宿舍、12#碩士生宿舍。
  • 【新春走基層】南京大學繆峰團隊:在原子的世界裡搭「樂高」
    在南京大學,就有這麼一群人,為了從三維材料中抽取原子單位薄度的二維材料,從而為國家電子信息、航天、地質勘探等領域提供更好更新的元件,他們在今年春節前依然堅守一方試驗臺,詮釋著世界最薄國產新材料裡的中國夢。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澳科學家製作無核的「人造原子」:電子越多,量子計算越穩定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安德魯德祖拉克(Andrew Dzurak)團隊自2013年起就在矽材料中製造沒有原子核的「人造原子」,電子們在一個平面上圍繞圓心旋轉。他們發現,隨著電子數的增加,這些人造原子的電子也會組成不同級別的殼層,表現出特定的規律。
  • 以心觀星、錘鍊「金課」,南大李向東教授央媒傳「金」話宇宙
    《課程思政面對面》今起解鎖答案聽李向東教授解讀如鹽在水的育人哲理實事求是、以人為本、融合創新科學精神和宇宙之美人文關懷與培根塑魂從來都是「天人合一」愛學習的小南們看過來,南大天文又要吸睛!聽李教授一席談~聽課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向東教授是如何看待這門課程的吧俄羅斯文學大師契訶夫說「科學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東西」。現代自然科學為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自然科學在培養健全人格、愛國情懷等方面大有可為,而「宇宙簡史」正在進行這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