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29日,史蒂芬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星期天。
在那天晚上,已經搗鼓了幾個月的史蒂芬決定正式測試一下自己組裝的一臺機器。
他接通了自製「終端機」的電源——連接了一個鍵盤和一個顯示器——然後在鍵盤上按下了幾個鍵。
然後他就震驚了:
那些字母立刻就顯示在了屏幕上。
「一個人在鍵盤上按下幾個字符,然後在自己面前的屏幕上看到它們立刻被顯示了出來。」
史蒂芬至今仍對那幕場景記憶猶新。但這句話放到現在來看,我們就覺得像是在說「按下開關,電燈就亮了」那樣平淡無奇。
但是,1975年6月29日的這一刻,卻是人類個人電腦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刻。
這臺電腦,被命名為「蘋果 I」。
套了木製外殼的「蘋果 I」電腦,問世時一臺售價666美元。在2019年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中拍出了37.1萬英鎊(當時約合人民幣323萬元)。
而這個史蒂芬,也就是「蘋果電腦之父」——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斯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他的全名是,史蒂芬·蓋瑞·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
1950年,沃茲尼亞克出生在美國加州的聖何塞(San Jose)——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波蘭裔。
沃茲尼亞克從小就很崇拜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工程系,還是校橄欖球隊的四分衛,後來成為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著名的航天航空製造和國防工業公司)的火箭專家,專門負責設計飛彈系統。
所以從小時候開始,「工程學」在沃茲尼亞克眼裡就是一個神聖的字眼,遠遠要比「商業」,「市場」或者「銷售」這些字眼要高貴得多。
小時候,父親經常把沃茲尼亞克帶到自己上班的公司去玩,而所謂「玩」的方式,就是把他放到一張桌子上,讓他自己去擺弄一堆電子部件。沃茲尼亞克在小學兩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搞懂了電阻的工作原理——不是通過書本,而是他的父親親手演示給他看的。
11歲的沃茲尼亞克在測試無線電
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深深沉迷進了各種電子製造。進入中學後,其他男孩已經情竇初開開始追求心儀女孩子,沃茲尼亞克卻只為「電晶體」這類東西著迷。當他的男同學們在試圖要到一些漂亮女生的電話號碼的時候,他已經用電晶體、放大器、繼電器、燈和蜂鳴器這些東西搭建了一套「對講系統」,成功連接了一個街區六個孩子家的臥室——只是為了男生之間的聊天。
初二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獨立製造出了一臺計算器——用了100隻電晶體、200隻二極體、200隻電阻,裝在了10塊電路板上。
父親對沃茲尼亞克另一大影響,是「誠實」的人生態度,也就是「絕不能撒謊」。
雖然這一點沃茲尼亞克認為自己一直在遵守,但他覺得有一件事和「誠實」並不沾邊。
那就是惡作劇。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沃茲尼亞克的惡作劇,也絕對是「高段位」的。
在高中的時候,沃茲尼亞克設計了一個會發出「滴答」聲音的電子節拍器。當他意識到「滴答」聲很像定時炸彈的計時器聲音之後,他就找來一些大塊電池,撕去標籤,和那個節拍器捆綁在一起,放進了學校的儲物櫃。
按照沃茲尼亞克的設計,儲物櫃門一旦被打開,電子節拍器的「滴答」聲就會變得急促起來。毫無疑問,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勇敢的校長一把抓起那個「定時炸彈」,在全校師生的注視下,抱著必死的信念,以最快速度抱著「炸彈」衝到了操場。
那一晚,沃茲尼亞克被送進了青少年拘留中心。
沃茲尼亞克還設計過一個可以幹擾電視信號的便攜裝置。他設計這個裝置的目的,是把它帶進一個同學們都在圍著看電視的房間,然後按下按鈕,電視屏幕開始變得模糊,於是就會有同學去敲電視或者擺弄天線。接下來,沃茲尼亞克會通過「按下」和「鬆開」按鈕,漸漸讓一個他想捉弄的同學相信:只要他單腿站立扶著天線,或者做出一種彆扭或奇怪的動作,電視屏幕就會恢復正常——當然,那位可憐的同學接下來就必須一直保持那個姿勢。
學生時代的沃茲尼亞克
喜歡「惡作劇」的性格一方面和沃茲尼亞克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被「孤立」有關:作為一名「電子極客」,他發現同學們越來越不愛和自己打交道,所以他總得想點什麼辦法獲得大家的關注。
不過沃茲尼亞克也未必真的就想和那些他覺得很「愚笨」的同學多相處。很快,作為高中生的他就去當時的喜萬年公司(SYLVANIA)兼職打工了。在那裡,沃茲尼亞克生平第一次有機會用真正的「計算機」工作,他很快自學了FORTRAN語言,並開始研究最新微晶片的規格。
在這期間,沃茲尼亞克還去科羅拉多大學讀了大一,然後回到了離家較近的一家社區學院。回來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沃茲尼亞克在大學裡又捅了簍子——他編寫了一個程序,用學校的計算機不停運算斐波那契數列,佔用了大量的計算機使用時間,學校威脅要他賠償全部費用。
科羅拉多大學的丹佛分校。科羅拉多大學創立於1876年,是全美著名的一流公立大學系統之一,在科羅拉多州有四個分校,培養出過1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回到社區大學後,沃茲尼亞克索性就選擇休學去賺錢了——去計算機公司打工。在那裡他能獲得不菲的報酬,主要還能獲得一些免費多餘的晶片。
在那段時間,沃茲尼亞克用大概20多個討到的免費晶片,在鄰居比爾·費爾南德斯家的車庫裡組裝了一臺「電腦」——通過一系列開關將數字輸入,然後用小燈顯示的二進位碼呈現結果,可以用來做乘法計算。
由於他和費爾南德斯在這期間不停地喝一種奶油蘇打汽水,所以他們把這臺電腦叫做「奶油蘇打電腦」(Cream Soda Computer)。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奶油蘇打電腦」當然是非常簡陋乃至原始的,但對沃茲尼亞克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或許當時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在電腦動輒需要幾百個晶片才能運轉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做到用一半乃至更少的晶片就能實現同樣的功能了。
當然,「奶油蘇打電腦」對沃茲尼亞克整個人生的最大意義,是他因此認識了一個人。
那天,和他一起做「奶油蘇打電腦」的費爾南德斯跑來告訴沃茲尼亞克,有一個另一所高中的人很有意思,也喜歡電子學,關鍵也很喜歡搞惡作劇。
「你該見見他,他叫史蒂夫·賈伯斯」。
兩個有趣靈魂第一次相遇,地點是在車庫前的人行道上。
那天,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在人行道上坐了很久,聊了很久。
沃茲尼亞克有些意外:
「一般來說,我很難向別人解釋清楚我做的設計,但他一下子就聽明白了。」
而賈伯斯也很吃驚:
「他是我見過的第一個比我還懂電子學的人,我立刻喜歡上他了。」
事實上,賈伯斯在電子學方面可能低估了自己與沃茲尼亞克的差距——在他還在擺弄「希斯工具盒」(一種給學生工程啟蒙用的,有各種編號和說明書的工具箱)的時候,沃茲尼亞克已經獲得業餘無線電執照了。
當時這兩個人當然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這次相遇,其實是在整個人類科技史上都可以留下一筆的。因為他們相遇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興趣相投,而是這兩個人是天生「互補」的。
沃茲尼亞克(左)和賈伯斯
可以用兩件事來證明。
第一件事,是關於「藍盒子」。
1971年,讀讀停停的沃茲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大三 ,他了解到一種可以通過模擬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電話網絡頻率的黑客技術,叫「藍盒子」,通過這種「藍盒子」,可以模擬頻率免費撥打包括國際長途在內的各類電話。
沃茲尼亞克找到賈伯斯分享了這個點子,然後買來了一堆二極體和電晶體,自製了一臺前所未有的數字版的「藍盒子」——當然主要是沃茲做的——並實驗成功。
沃茲尼亞克做出「藍盒子」的目的很簡單:證明自己的想法能成為現實,以及用來惡作劇。
兩個人用這個「藍盒子」搞了無數惡作劇,最大膽的一次,是沃茲尼亞克模仿當時基辛格的聲音給梵蒂岡教皇打電話,但因為算錯了時差,教皇在睡覺,所以只是教皇的秘書接了電話並說可以轉告,他們並沒有和教皇真正通上話。
沃茲尼亞克認為「藍盒子」只是一個惡作劇而已,但賈伯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把所有的製作素材分門別類,比如盒子、電源、數字鍵盤、電晶體這些,然後分別為他們算好了成本價,再算出一個大概40美元左右的總成本價,然後制訂了一個銷售價:150美元。
沃茲尼亞克大概做了100個藍盒子,賈伯斯把它們全賣出去了。
沃茲尼亞克在用「藍盒子」打電話
另一件事,是「打磚塊」。
1975年,已經聲名赫赫的電子遊戲公司雅達利(Atari)準備開發一款單人版的《桌球》(Pong)。
1972年由雅達利推出的雙人對打遊戲《PONG》是這家公司的成名作,也是可以在整個世界遊戲史上留下一筆的鼻祖級遊戲,開創了一個時代。
雅達利的創始人諾蘭·布希內爾把自己最欣賞的員工叫進了辦公室,把草圖畫給了他,讓他去開發——這個人,就是當時在雅達利供職的史蒂夫·賈伯斯。
布希內爾告訴賈伯斯,如果設計出來的遊戲所使用的晶片少於50個,那每少用一個,都會有一筆獎金。
儘管布希內爾很欣賞賈伯斯,但他並非完全信任賈伯斯的技術能力,而是知道賈伯斯會有一個好幫手——當時已經在惠普公司上班的沃茲尼亞克。布希內爾知道賈伯斯肯定會找自己的好朋友沃茲尼亞克幫忙,而這在他看來是「買一贈一」。
果然,賈伯斯接到任務後就找到了沃茲尼亞克,而後者欣然應允。這不僅僅是因為沃茲尼亞克很喜歡《桌球》這款遊戲並一直試圖做出一個能單人玩的版本,更是因為他很願意接受「使用更少的晶片」這種挑戰。
任務的時間只有4天,4天之後,沃茲尼亞克就拿出了成品——只用了45塊晶片就製作成的一個遊戲,那就是著名的《打磚塊》。
沒錯,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打磚塊」類的遊戲,鼻祖都是沃茲尼亞克發明的那一個
在這個任務裡,沃茲尼亞克負責所有的設計,而賈伯斯負責把晶片布到電路板上,兩個人平分了700美元的獎金。但賈伯斯並沒有提那筆「少用晶片」的獎金。
10年之後,這個故事被媒體報導,尤其提到那筆獎金。賈伯斯給沃茲尼亞克打電話解釋:
「我不記得做過這事,如果做過的話我應該記得,所以我沒做過。」
沃茲的回答是:
「這件事不值得再討論了。」
當然,「打磚塊」這件事和「藍盒子」那件事一樣,重點不在於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賺了多少錢,而是他們建立起了一種完美的合作模式:
沃茲尼亞克負責設計和創造出一項天才的發明,而賈伯斯負責發明一種方便易用的辦法,把它包裝起來,推向市場,大賺一筆。
1975年,沃茲尼亞克25歲,賈伯斯20歲。
他們離創造出改變他們人生和改變世界的偉大產品,已經距離很近了。
1975年3月5日晚,在加州矽谷的門羅帕克市,一場小型聚會開始了。
那個聚會是在一個小車庫裡舉行的,成員都來自「家釀計算機俱樂部」(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一個計算機業餘愛好者組成的俱樂部。
沃茲尼亞克也去了,因為他也是俱樂部成員之一。
沃茲尼亞克當時已經深深沉迷於「個人計算機」這件事。1975年1月刊的《大眾機械師》雜誌封面上,刊登了亨利·愛德華·羅伯茨發明的首臺個人計算機「阿爾泰」(Altair)的照片。雖然那是一個非常簡陋的裝置,但打動了很多人。
阿爾泰8800型計算機
當時有兩個年輕人看了這期雜誌後,就決定開始研發用於阿爾泰的BASIC語言版本——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保羅·艾倫,另一個叫比爾·蓋茨。
和比爾·蓋茨他們一樣,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也被深深觸動,但他們的想法更直接——也要造一臺。
在那場俱樂部的派對上,沃茲尼亞克看到了演示用的「阿爾泰」計算機,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一個微處理器的規格表。也就是在那一剎那,他關於造一臺屬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的想法瞬間就成熟了:
一臺終端機,帶鍵盤和顯示器,連接到一臺小型機上。
那天晚上回到家,沃茲尼亞克就已經在圖紙上畫出了構思,然後就開始採購各種必須的零件。最初他想用「阿爾泰」一樣的微處理器,也就是英特爾8080,但價格實在太高昂,後來找到只要一半價格的摩託羅拉6800,但依舊還是太貴,最終他選擇了只要20美元一枚的MOS科技生產的晶片。
然後他就每天下班回家後把自己關到房間裡,拼裝零件,焊接電路板,編寫軟體程序——直到1975年6月29日的那一天,本文開頭的那一幕發生。
在這臺「初型機」問世後,沃茲尼亞克立刻叫來了賈伯斯,賈伯斯大吃一驚,隨即就開始為這臺機器投入市場做打算:能聯網嗎?能有磁碟存儲器嗎?
賈伯斯接下來馬上打了幾個電話,免費從英特爾搞來了一批晶片,看得沃茲尼亞克目瞪口呆——「他總能輕易說服別人,而我完全辦不到」。
蘋果 I 電腦的「裸機」
但最重要的是,賈伯斯說服了沃茲尼亞克。
按照沃茲尼亞克的想法,這臺電腦被設計出來,就應該免費和大家共享製造的所有流程和圖紙,因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這麼做也很「酷」。
但賈伯斯堅決不同意沃茲尼亞克繼續免費發放電路設計圖:
「大多數人沒有時間像你一樣去搭一臺電腦,我們為什麼不組裝好賣給他們?」
為此,賈伯斯很快就設計好了一整套策略:
找到雅達利公司的一個熟人,讓他繪製50張電腦板,從材料到人工核算好成本,全賣掉的話大概能有700美元利潤——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前景一片大好。
賈伯斯最終說服了對「賺錢」不感什麼興趣也沒有什麼信心的沃茲尼亞克,前者賣掉了自己的大眾汽車,後者賣掉了自己的惠普65計算器,一共湊到了1300美元的啟動資金,準備成立一家公司。
在給公司起名字的時候,他們曾想過不少很酷的名字,比如「Matrix」(矩陣)這類,但那段時間正在吃水果餐的賈伯斯最終提議了一個名字:
「就叫『蘋果』怎麼樣?」
1976年4月1日,「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就這樣成立了。
「蘋果公司」很快就進入了軌道,也給兩個創始人帶來了矛盾。
第一個矛盾在於沃茲尼亞克對自己產品的「家長式情結」,他希望「蘋果 I」的電路設計能給大家一起享用,至少能給自己供職的惠普公司應用,但賈伯斯堅決不同意,因為這是蘋果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個矛盾在於這兩個人平等的股權分配。雖然沃茲對這個並沒有異議,但他的父親老沃茲卻很不滿,這位強調誠實和貢獻的老工程師在賈伯斯來家裡做客時公開說:
「你沒有做出過任何產品,你不配得到那麼多。」
賈伯斯當時激動地哭了出來,但態度卻依舊堅定:
「如果不能對半分帳的話,那我們可以停止合作關係。」
最終站出來說話的是沃茲尼亞克本人,他對父親表示,他和賈伯斯是名副其實的「共生關係」:
如果不是賈伯斯的話,他可能還在計算機俱樂部議上免費發放自己設計的電路板原理圖,是賈伯斯把這個轉化成了蓬勃發展的生意。
沃茲最終說服了父親,他和賈伯斯平等的合夥關係得以繼續,而隨之推出的「蘋果 II」電腦,更證明了沃茲的選擇是對的。
賈伯斯(右)和沃茲尼亞克
如果說「蘋果 I」只是一個劃時代的半成品的話,那「蘋果 II」將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偉大產品——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都深知這一點。
對於「蘋果 II」,沃茲尼亞克有很多的想法,包括彩色化,包括增加大量插槽,包括各種技術的完善與革新,但這都是工程師要做的事。
至於要怎麼讓消費者買單,那是賈伯斯最擅長的。
賈伯斯首先出價1500美元,請人設計了一個非常簡潔但時尚的電腦機箱——這是打死沃茲尼亞克也不會想到要去做的事,但卻關係到顧客對「蘋果 II」電腦的第一印象。
然後賈伯斯花了大量精力解決了電腦的電源問題——這也是沃茲尼亞克壓根不會去想的一個問題,事實上這也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賈伯斯找人設計了一個全新概念的電源,大大減小了機箱的散熱壓力,這樣就使得電源可以不使用風扇,因為賈伯斯認為風扇的噪音會大大破壞用戶的使用感受。
事實上,兩個人的分工就是這樣:
沃茲尼亞克負責告訴團隊的工程師們:我們需要造出這樣的一個產品。而賈伯斯負責告訴世人:為什麼你必須要買我們的產品。
1977年4月的首屆西海岸電腦展覽會上,「蘋果 II」亮相了。
即便用現在的眼光看,1977年6月上市的「蘋果 II」外形也依舊有讓人驚豔之處
當時蘋果公司只有三臺「蘋果 II」的成品,但賈伯斯讓人在展臺四周堆滿了空的包裝箱,顯示自己備貨充足。
賈伯斯擔心缺貨的顧慮並非杞人憂天:性能優異,造型驚豔的「蘋果 II」電腦一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他公司那些套著外形醜陋金屬箱甚至裸露線路板的電腦,頓時就卑微到了塵埃裡。
那次展會上,剛剛亮相的「蘋果 II」就得到了300份訂單。之後,每個月的訂單從幾百單上升到了一千單,然後是一萬單。
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這家年輕公司一飛沖天了。
1980年12月12日,重新組建的「蘋果公司」(Apple Inc. )公開招股上市。
那是自1956年福特汽車之後,超額認購最火爆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蘋果股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立刻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
到了12月底的時候,百萬富翁的數量上升到了300個,蘋果的市值達到了18億美元。
在4名億萬富翁中,當然包括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
但兩個人的性格,在此時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同。
有一個叫丹尼爾·柯特基的人,是賈伯斯最好的朋友之一,他們倆一起上大學,一起去印度「靈修」,一起同患難共甘苦做過很多事情。而且在蘋果公司剛創辦的時候,柯特基就已經是公司的一員了——只不過是領時薪的技術人員,而不是領固定薪水的工程師。
而就是這樣一個發小,在蘋果公司上市後,賈伯斯沒有分給他哪怕一股公司的股份。當柯特基鼓足勇氣走進賈伯斯辦公室詢問的時候,賈伯斯冷漠地拒絕了他。
柯特基當場痛哭,「我們的友誼在那一刻徹底破裂了。」
當年「蘋果 I」剛推出的時候,就是柯特基(左)和賈伯斯(右)一起去推銷的
而沃茲尼亞克的態度卻與賈伯斯截然相反。
他從自己的期權中拿出了8萬股——相當於他擁有股票的1/3,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了蘋果公司的中層員工,並且給公司的創業元老每人價值百萬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柯特基,也包括介紹他和賈伯斯認識的費爾南迪斯。
沃茲尼亞克給自己也買了一幢山間別墅,準備好好享受家庭生活。但很快他就遭受了打擊:他的新婚妻子愛麗絲和他離婚了。
事實上,隨著蘋果公司的火箭躥升,沃茲尼亞克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賈伯斯的管理理念分歧也越來越大:
沃茲認為,公司最重要的應該是和睦的氣氛,要有一種大家庭一般其樂融融的氛圍,而不是把每個人都搞得非常緊張,像是有鞭子在抽打他們前進一樣——而這一點在賈伯斯看來,簡直是幼稚可笑。
當然,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沃茲尼亞克的想法未必能夠站得住腳。不過,反正他留在蘋果公司的時間也不是很多了。
1981年,剛剛拿到飛機駕照不久的沃茲尼亞克在駕駛飛機途中發生了意外,飛機熄火,摔機了。
幸運的是,被及時送到醫院的沃茲尼亞克沒什麼大礙,但是有一個問題:
清醒之後,他失憶了。
大概一個多月以後,沃茲尼亞克恢復了記憶。
但此時的他決定暫時離開蘋果公司,先繼續學業。於是他又回到了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
這一年,沃茲尼亞克也就31歲,但已經是億萬富翁了,已經可以做一些「有錢任性」的事了。事實上他也嘗試過。比如自己出資200萬美元成立了一個公司,搞了兩屆音樂節,結果每屆都虧空了1200萬美元。
沃茲尼亞克還是決定專心修完學業,然後回到蘋果公司繼續擔任研發工程師。不過自那以後,沃茲尼亞克在蘋果公司發揮的作用已經不像原來那樣無可替代了。
一方面,電腦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沃茲尼亞克曾想開發「高階版」的「蘋果 II X」,但中途放棄。這也和賈伯斯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麥金塔電腦」的開發與銷售上有關。
沃茲尼亞克自己也非常滿意「蘋果 II」
另一方面,沃茲尼亞克也開始試圖不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蘋果公司上,他開始接受一些邀請去各地演講和參加慈善活動。
1985年,那一天終於來了:沃茲尼亞克帶著幾個同事離開了蘋果公司,創立了CL9公司,主要是用來設計萬用遙控器。
創辦CL9公司與其說是想賺錢,倒不如說沃茲尼亞克想找回當初純粹作為一個工程師搞發明創造的樂趣,他曾製作出史上第一臺擁有雙微處理器的遙控器——當然,大多數普通人其實並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也不關心。
不過,沃茲尼亞克註定不會是一個做生意的商人。1988年,他離開了自己創立的CL9公司,當起了全職父親。在嘗試了教育的滋味之後,他在當地小學捐贈了電腦教室,提供硬體設備,並親自挑出一些孩子進行授課,一教就是10年。
在此之後,沃茲尼亞克還嘗試過很多領域:創立從事無線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研發的公司,成立專門選擇科技方向的投資公司,寫自傳,還寫過一本專門和惡作劇有關的書,以及在美劇中客串。
沃茲尼亞克在《生活大爆炸》第四季第二集客串出演自己本人,並得到了謝爾頓的評價:「偉大而神奇的沃茲尼亞克」。按謝爾頓的說法,沃茲尼亞克在他心目中的排名是第15位,但比賈伯斯要高六位。
當然,沃茲尼亞克還是對最新的技術保持嗅覺,比如他不久前也嘗試過加入以數字貨幣為主要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擔任顧問和董事,還親身體驗了一把:被人用簡單的騙術騙走了7枚比特幣。
沃茲尼亞克確實有足夠的資本,去嘗試各種職業,擔任各種職位,去做各種他想做的事。
但有一個頭銜,他始終沒有改變過:蘋果公司的員工。
事實上,沃茲尼亞克可能是蘋果公司目前唯一一個領周薪的員工。
就在今年2月,沃茲尼亞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
「我現在是蘋果公司成立以來唯一一個每周都能領到蘋果工資的人。不過在把錢取出來用於儲蓄之後,每周相應銀行帳戶上的稅後收入不超過50美元。」
沃茲尼亞克表示他永遠會是蘋果公司的員工,「這事關忠誠。」
不過對此他還有一種解釋:
「在蘋果公司最後一張人事結構圖上,我的直接匯報對象是賈伯斯。所以自他去世後,就沒人能解僱我了。」
事實上,賈伯斯曾經有好幾次邀請沃茲尼亞克回到蘋果公司工作,但他都拒絕了,理由很簡單:
「我真的無法進入蘋果公司內部運作,因為我太坦率、太誠實了。」
當然,沃茲尼亞克對賈伯斯的改變也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蘋果公司變成超級公司之後:
「他再也不想搞惡作劇或開開玩笑了。相反他總是談生意。他變得有點嚴肅了。」
不過,沃茲尼亞克也很清楚自己的性格和特長,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對於賈伯斯,沃茲尼亞克雖然時不時在接收採訪時流露出過一些情緒,但自始至終,還是對他保持相當的尊敬和懷念。
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當年那兩個坐在人行道上徹夜暢談,一起瘋狂迷戀鮑勃·迪倫的歌曲,一起開心地炮製各種惡作劇的少年,註定是一去不復返了。
沃茲尼亞克(左)和賈伯斯。沃茲尼亞克在2000年被選入了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2011年10月5日,56歲的賈伯斯因病去世。
一周之後,賈伯斯最後的遺作——iPhone 4S上市。
在上市的前一夜,很多「蘋果粉」通宵在蘋果店外排隊。而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斯加圖市的一家蘋果店門口,來採訪的媒體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帶著摺疊椅,拿著iPAD,排隊排在第一位的胖子。
他就是沃茲尼亞克。
他完全可以提前拿到蘋果公司贈送的最新款手機的。
但他選擇了排隊,排了整整18個小時。
或許,這是他認為紀念曾經摯友的一種方式。
(正文完)
2011年洛斯加圖市蘋果商店門外的照片。穿白T恤排在第一位的那人就是沃茲尼亞克
先來說一個題外話。
1975年4月1日蘋果公司成立的時候,其實有三個創始人。
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各佔45%的股份,還有一個叫羅納德·韋恩的人佔10%——「蘋果 I」的10頁用戶說明手冊,就是他寫的。
11天後,當公司需要更多地借錢和花錢的時候,韋恩退縮了,他寫了一份「退出聲明」:不再以「合伙人」的身份參與公司運作。作為公司對他10%股份的回購,韋恩得到了800美元,之後不久又得到了1500美元,一共是2300美元。
到2020年,如果韋恩留在蘋果公司並繼續持有他當初擁有的股份的話,那麼他手裡的股票大概價值150億美元。
如今的韋恩,在內華達州自己的一所小房子裡,靠社會保險金度日。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雞湯故事,因為韋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得很明白:
「我毫不後悔。我做了當時對我最有利的選擇。他們兩個都是瘋狂的傢伙,我知道自己的承受能力,我不準備冒那樣的險。」
所以,這個故事並不是想嘲笑誰倒黴或勸說誰要堅定,而是想感嘆一下:
人生一世,有些人註定會與你擦肩而過,而有些人註定是你的靈魂伴侶。
就像沃茲尼亞克,他就是天才的工程師,但絕不是一個好的生意人,而賈伯斯並非電子方面的絕頂高手,卻是一個懂得整合和營銷的超一流大師。
沒有沃茲尼亞克,是不會有當初的蘋果公司的,但如果沒有賈伯斯,也絕不會有現在的蘋果公司。
像沃茲尼亞克和賈伯斯這樣的「天才組合」,並非沒有,但確實很稀缺。
我有時在想,如果當初尼古拉·特斯拉沒有負氣出走,或者託馬斯·愛迪生能夠氣量大一些慧眼識才,這對組合如果聯手,是否能做出一番更驚人的事業?
當然,這也只是想想罷了。
能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已經不易,在這基礎上還要互補長短,共同開創一番事業,能共患難,還要能共富貴,難上加難。
時間總愛考驗信念。
希望大家都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希望大家都沒有一絲絲改變。
(全文完)
圖為派隊18個小時候買到iPhone 4S的沃茲尼亞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