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很多人都能發現,自己身邊倒閉的商鋪越來越多,很多街道上都有「旺鋪轉租」四個大字。
有些店剛開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不少地段的商鋪甚至長時間都沒開門。「賣不出、租不掉」成了很多商鋪的窘境。
而我國的商鋪之所以會變得一片狼藉,在很多人看來是馬雲的「鍋」,因為他把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了。
至此,現代人的消費逐漸從線下轉到了線上,網購成為人絕大多數人買東西的主要方式,逛商鋪的人因此變得越來越少了。
於是,商鋪的生意越來越差,面臨著日益減少的收益和高昂的租金、水電成本,店主不得不關掉商鋪。又或者是有的店主把商鋪變成了網上商城存貨的倉庫,這讓商鋪失去了其原本的價值。「一鋪養三代」成為了過去,商鋪也逐漸變成了「傷鋪」。
但是,商鋪的沒落真的只是因為受到了電子商務的衝擊嗎?反觀日本商鋪的常年繁榮,其實馬雲不應該背這個「鍋」。
這些年來,日本的商鋪一直都很興旺,近些年其電子商務也在發展,但這並沒有影響到日本商鋪的發展。
本身電子商務的發展是為了順應人們的消費需求的,直白一點地說,如果商鋪真的有魅力,即使電子商務發展得再好也會有顧客的。就像是日本,其商鋪長期興旺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消費者更願意到商鋪消費。
因此,中國商鋪的沒落不應該只是「歸罪」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樣也要思考其自身的問題。
拿日本的商鋪來說,其實體店這些年一直在跟隨著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而改善自身環境,並且提供相應的服務,引導消費者養成去商鋪消費的習慣。
其中,日本商鋪有一個優勢是不得不承認的,那就是服務態度。一般只要是去過日本實體店的人都會稱讚其服務,十分周到且貼心,熱情且有節制,而這恰恰就是中國商鋪所欠缺的。
這並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中國商鋪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現在有很多中國實體店,不僅在商品的供給上沒有做到位,服務態度也不是很好。
有的店員素養並不是很高,全程黑臉,對於穿著一般的人甚至都會不尊重,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抗拒到商鋪消費,線上消費自然就成為了主流。
所以說,中國商鋪的沒落不應該一味地把原因指向電子商務的崛起,本身面對商鋪消費和網上消費,消費者是可以選擇。而就在絕大多數人選擇網上購物的背後,商鋪也確實應該思索一下自身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商品銷售還是服務態度,中國的商鋪確實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只要商鋪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提供更好的消費服務,自然也會興旺的。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