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方天文臺最近發現一個距離更近的黑洞,對地球來說安全嗎?

2021-01-05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黑洞是通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出的一種特殊天體,由於它的巨大質量,使得其周圍空間發生強烈彎曲,以致於光線按照這種彎曲後的空間傳輸,怎麼逃離不出黑洞的史瓦西半徑之外,在外界看來黑洞「只進不出」,無法通過儀器設備直接觀測出來。在2019年時,科學家們通過特殊的方法觀測到了在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的地方,即室女座星系M87中心存在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並且成功拍攝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從而進一步證實了黑洞的存在。這不,就在前不久,科學家們又打破了這一黑洞與地球的距離紀錄,在南半天區的望遠鏡座中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HR6819,有兩顆恆星圍繞著它運行,這麼近的距離,會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呢?

黑洞的形成

黑洞的形成,與恆星的演化歷程密不可分。恆星在主序期內,由於內部的核聚變向外產生一定的輻射壓,而恆星外殼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會有向內移動的趨勢,這兩種力如果處於平衡狀態,則恆星的狀態會保持相對的穩定。不過,恆星在主序期內,每時每刻這兩種力都在發生著互相的抗衡。

如果重力因素佔了上峰,則恆星物質就會向內進行一定程度的坍縮,在坍縮過程中外部組成物質之間、以及與內部物質之間都會發生激烈的碰撞產生大量能量,同時一部分重力勢能也會轉化為熱能,從而推動提升核心區的溫度,既而提升核聚變的反應強度,最終使得向外的輻射壓升高,與外殼重力又實現了平衡的狀態。如果向外的輻射壓佔了上峰,則情況正好相反,輻射壓推動恆星外殼物質逐漸向外擴張,體積發生膨脹,一部分輻射能量轉化為重力勢能,核心區參與反應的物質逐漸減少,內核溫度下降,核反應程度相應降低,從而拉低輻射壓強度,結果也是與重力相互平衡。

以上是恆星處於主序期不斷反覆進行的過程,而當恆星在生命尾聲時,參與核反應的物質數量將不斷減少,當不能達到新生成物質的核聚變溫度條件時,核反應就會慢慢停止。即使因外殼坍縮後,也帶入不了更多的核聚變原料物質,也達不到之前核聚變產生新物質繼續發生核聚變的條件,這樣恆星就會發生劇烈的坍縮現象,體積迅速減少,內核溫度迅速升高,之後根據核心殘餘質量的不同,恆星接下來將發生不同的命運。

如果殘餘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4倍時,就會演化為白矮星;如果質量處於1.4倍和3.2倍太陽之間,則巨大的坍縮帶來的壓力,會將恆星內部原子中的電子壓進原子核之中,形成中子,同時劇烈的坍縮產生的反彈激波會將原來恆星大部分的組成物質拋灑到宇宙空間中,形成超新星爆發,剩餘的核心區物質演化形成中子星。如果殘餘的質量大於3.2倍太陽質量,則坍縮的重力仍會大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中子也將會被壓碎,繼續向著核心區的中心進行無限壓縮,最終形成密度非常大的小型「奇點」,黑洞就這樣形成了。

以上就是我們目前通過恆星演化過程推測出來的黑洞形成過程,除此之外,其實黑洞還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在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是為維繫著整個星系能夠正常穩定運行提供必要的引力支撐;另外一個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形成的原初黑洞,體積有可能僅有質子大小,質量也較小僅和地球等行星差不多。這個原初黑洞目前來看還僅是一種假設,是從宇宙大爆炸之後的瞬間物質密度過於集中,溫度非常之高,或許有大量的等離子體態的物質,直接會因引力發生坍縮現象形成黑洞。

黑洞的特性及觀測方法

由於黑洞形成的特定條件,在廣義相對論的描述下,黑洞的所有質量都將集中到那個特殊的小型「奇點」之上,在這個奇點的周圍一定區域,在時空彎曲的影響下,連光線都無法逃離,這個區域邊界就叫作事件視界。黑洞的主要特性有:

在事件視界之內,由於我們偵測不到任何來自內部的信息,所有我們無法對黑洞進行直接觀測。同樣在事件視界之內,即使最快速的光線,也無法逃離,也就是說黑洞事件視界以內的逃逸速度要大於光速。從外界描述黑洞的性質,只能從質量、角動量、帶電性3個方面來對其宏觀特性進行闡述。黑洞的質量會因為黑洞的量子蒸發(霍金輻射)而不斷減少。既然黑洞不能直接被觀測,但是由於它的強大引力作用,會使其周圍的恆星或者其它星體發生引力擾動,而且黑洞在吸聚物質時也會產生一定的電磁作用,從而會被天文望遠鏡所捕捉到,從而間接地對黑洞進行定位。科學家們常用的觀測方法主要包括:

引力透鏡法:從黑洞以外處照射到黑洞視界以外的光線,通過黑洞時會發生一定彎曲,這些彎曲後的光線會有一定機率照射到地球,從地球上觀測就有可能產生引力透鏡現象,從而在目標區域看到一個或者多個像。

吸積盤法:當黑洞從外界不斷吸積物質時,被吸入的物質由於被強烈壓縮,之間產生強烈的摩擦,形成明顯的粘滯作用,黑洞視界周圍區域繞行軌道內的物質會向中心處螺旋前進,從而使物質溫度大幅提升,產生高強度的電磁輻射,黑洞吸積盤中的電磁輻射主要以X射線為主。

引力擾動法:對於那些沒有被觀測到引力透鏡效應或者吸積盤的黑洞,如果在其周圍存在著異常運動的恆星,則可以判斷出黑洞的存在,比如恆星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或者兩顆恆星本應圍繞它們的共同質心運動,結果這個中心不是它們的共同質心,而是另外一個中心,等等。剛才發現的1000光年之外的黑洞,其發現的方式就是通過這個引力擾動的方法獲得的,那兩顆恆星就像太陽系的兩顆行星圍繞著太陽運動一樣,也不是相互繞行。

另外,還有通過探測黑洞合併時形成強烈的引力波效應,這樣的一種間接方式探知黑洞存在的方法。

HR6819黑洞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嗎?

根據黑洞的特性,物質到達其事件視界以內,就會被無情地被吞噬掉,被巨大的壓力粉碎為亞原子級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黑洞與中子星、恆星的引力作用相似,只是由於黑洞的密度極其大,視界以內完全無法進行直接觀測,而使其面貌無比神秘而已。

對於呈現比較「安靜」狀態的黑洞來說,其對其它星體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因為它不會去主動「吞噬」任何東西,而只有外來闖入者才會被它吞噬。但是宇宙中還有一部分相當不「頑皮」的黑洞,其是處於快速的運動之中的,這樣的黑洞對於其它星體來說威脅就非常大了,沿途經過路線中只要進入其事件視界以內的所有物質,都會被黑洞主動地吞噬掉,即使沒有進入視界以內的星體,在其強大引力作用下,也會使原有星體的運動軌跡發生重大變化,極有可能會使恆星系發生重組,如果這個恆星系中存在著生命形式,那麼對其的打擊和影響也是覆滅性的。

幸好,這次觀測到的黑洞移動方向和地球是相背的,即它正在逐漸地遠離地球,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對地球產生任何影響。但是,此次的黑洞發現,並未探測到黑洞吸積盤的存在,也沒有其它明顯的間接觀測特徵,科學家們只是利用了兩顆恆星運動的規律異常推測出這種黑洞的存在,至於以後有沒有別的黑洞,打破這個與地球距離的最短紀錄,或者會不會有朝向地球運行的黑洞,都還是未知數。

相關焦點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一個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它會威脅到地球嗎?
    2018年霍金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對黑洞物理學的貢獻,將其錄音通過衛星天線廣播,發射向了麒麟座V616黑洞2800光年外的麒麟座V616,是當時天文學家已知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但這一記錄已經被打破了。
  • 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最近黑洞,會不會吞噬地球?
    第一張黑洞照片2020年5月6日,《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發布了一篇文章,稱:歐洲南方天文臺(簡稱ESO)發現了一個史上距地球最近的黑洞。麒麟座v616(A0620-00)是在此之前人類發現最近黑洞,儘管如此,它依舊遠在地球2800光年以外。此次黑洞竟近距地球1000光年!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最近黑洞」,地球會被吸進去麼?
    日前,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剛剛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新華社 喻京川 繪 在北京能「看見」它嗎?離地球這麼近,會不會把我們吸進去?
  • 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之外
    (觀察者網訊)據英國《衛報》 當地時間5月6日報導,科學家在當天宣布,他們觀測到了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黑洞,其距離我們僅有1000光年之遙。這個黑洞位於望遠鏡座的HD 167128(在亮星星表分類為HR 6819)星系,這是一個肉眼可見(視星等約為5.36,略亮於天王星)的三合星系統。
  • 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 距地球1000光年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 距地球1000光年)
  • 距離地球最近!一顆恆星被黑洞拉成了「麵條」
    黑洞引力之強,相信大家都知道,但究竟能強到什麼地步呢?就算是龐大的恆星,也能被它拉成一根「麵條」!先看動圖感受下:這次事件被命名為AT2019qiz,發生在波江座的一個選渦星系中。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裡,這顆悲劇的恆星被黑洞慢慢吸引併吞噬,期間亮度逐漸變暗,至少一半的質量被拉成「麵條」,最終消失。藉助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和新技術望遠鏡,天文學家捕捉到了這顆恆星解體發出的強烈閃光,同時以每秒大約1萬公裡的速度,向外拋射塵埃物質。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被發現,有2顆恆星圍繞它運轉,抬頭可見
    每當夜晚降臨,群星就會布滿整個夜空,你知道嗎?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兩顆伴星周圍,竟然有一個黑洞,這是人類至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了。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被發現了!歐洲南方天文臺最近有了新的發現,天文學家發現了個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黑洞,在人類眾多發現的黑洞之中,它是最近的一個了,我們的科學家通過大口徑望遠鏡發現了這個黑洞的兩顆伴星,通過計算機建模以及作用力的計算,終於找到到它。
  • 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 晴空夜晚肉眼可見
    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原標題:距地球1000光年,有兩顆伴星環繞,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儘管黑洞本身是看不見的,但它有兩顆明亮的伴星,它們洩露了黑洞的藏身之處。在南半球黑暗、晴朗的夜晚,這兩顆恆星用肉眼就能看見。當天文學家觀察位於望遠鏡星座(elescopium constellation)的恆星系統時,他們注意到其中一顆恆星每40個地球日就會圍繞一個隱藏的物體完成一個軌道,第二顆恆星的軌道要更大一些。
  • 從未有一個黑洞,如此接近地球:肉眼可見的黑洞系統被找到了?
    不過,黑洞還是會露出馬腳,從而被我們捕捉到蹤跡:當黑洞不遠處有一顆恆星時,恆星的物質被黑洞吸引,超高溫的塵埃與氣體形成圍繞黑洞快速旋轉的吸積盤,釋放出的X射線可以將黑洞「點亮」。那麼,如果黑洞周圍沒有這樣一顆足夠接近的伴星呢?雖然無法直接看見,但科學家可以通過黑洞對其他天體的引力效應,間接探測到這些神秘天體。
  • 日本科學家稱:地球和巨大的黑洞更近了,未來會被它吞噬嗎?
    其次是恆星級別的黑洞,這類黑洞也是最典型最常見的。科學家在研究恆星演化的過程中發現,當恆星的質量超過一個極限,那麼它演化到生命後期,經過超新星爆炸,拋掉多餘物質,最終會形成一個黑洞,可想而知這類黑洞的質量必然算是恆星級別的,只不過比太陽要大很多。
  • 中國天文臺確認:一顆小行星正快速接近地球,11月20日距離最近
    首先來說地球繞太陽公轉平穩運行,但是太空中小行星等天體碎片太多,撞擊地球的概率也很大。 因此說人類對於小行星的監測還是很用心的,很多國家都有各自的天文臺,時刻警惕著這些天外來客。 幾天前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通告稱,我國天文臺發現一顆新的小行星,從未被觀測到,它目前正在高速的向地球逼近,大約在11月20日左右距離地球最近。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2020 VA1,它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第25顆近地小行星,同時也是我國發現的第30顆近地小行星。
  • 黑洞吞噬範圍小 地球離它更近一步也無妨
    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與銀心黑洞距離比1985年數據要小12月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阿貝爾2261(Abell 2261)星系團中,發現了因2個星系併合,而產生的2個超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的線索。研究人員推測,阿貝爾2261星系團中心的星系包含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堪比宇宙中已知的一些最大質量的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黑洞麵條化的恆星
    天文學家們罕見地從一處被超大質量黑洞撕裂的恆星處發現了一道閃光。這次的這一現象——稱作潮汐瓦解事件——是至今發現距離最近的一次,距離地球僅僅2.15億光年。
  • 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可能比此前估計的更像地球
    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證實了一顆距離太陽只有4.2光年的類地系外行星的存在。科學家們利用巖石系外行星的Echelle光譜儀和穩定光譜觀測(ESPRESSO)發現,系外行星Proxima b的質量約為1.17個地球的質量,位於比鄰星的可居住區域,每11.2天圍繞比鄰星運行一次。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14.4萬公裡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14.4萬公裡時間:2020-03-30 12:48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14.4萬公裡 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
  • 離地球最近黑洞,僅1000光年,質量為太陽4倍、其恆星肉眼可見!
    據最新(5月6日)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找到了迄今為止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黑洞,距離僅約1000光年。據說不用天文望遠鏡,人類憑肉眼就能在夜空中(南半球)發現環繞在它周圍的2顆恆星。
  • 7億光年外400億倍太陽黑洞,史瓦希半徑4光天,幸虧地球跑得快!
    也許7億光年外的40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還真不能用肉眼看,也無法用光學望遠鏡看,可能只能通過其發出的強X射線源頭去判斷,儘管人類已經發現比這質量更大的黑洞,但距離地球只有7億光年外發現如此高質量黑洞,也許對星系的起源與發展有相當的裨益!
  •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丨...
    新發現沙爾沁黃芪(-A.植株. - B.分枝. -C.花序. -D.葉)●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草原研究所李志勇研究員領銜的草種質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發現了豆科黃芪屬一個瀕危等級為「極危」的新種,該新種被命名為沙爾沁黃芪,其生殖、生態等性狀亟待進一步保護研究。
  •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見證行星誕生
    07-22 23:32:18 來源: 天馬行文 舉報    近日,天文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
  • 好奇恆星與黑洞的最近距離?一起來剖析最新觀測成果,探求極限!
    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質量超大的黑洞,它就是馬座A * (Sagittarius A*)。它的重量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卻被壓縮在僅4,400萬公裡(2,700萬英裡)寬的區域中。通過幾十年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在這個充滿神秘感的天體附近,竟然有幾顆恆星圍繞著它旋轉。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新恆星,它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距離黑洞最近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