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層面上講,母親無私地為嬰兒提供最適合其生長發育的食物——母乳,這是偉大母愛的具體體現;從精神層面上說,母乳餵養的行為本身也是強化母嬰間密切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非常有利嬰兒的身心健康,彰顯母愛的偉大。」本周是2020世界母乳餵養周,河北邢臺醫專第二附屬醫院主管護師、孕婦學校負責人郝莎莎如是說。
郝莎莎曾經參加國際泌乳顧問(IBCLC)研修,清華大學婦幼引導式教學研修。現擔任邢臺市母乳餵養學會會長,被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評為「優秀母乳餵養指導師」,榮獲《第九屆中國婦幼保健發展大會《孕婦學校演講比賽》特等獎。
郝莎莎表示,現在母乳餵養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被越來越多的產婦所接受,但是在這方面有不少錯誤的觀念,給產婦和嬰兒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比如:很多媽媽在產後24—72小時左右,突然發現自己的乳房脹起來了,媽媽和家人們或者是其他人就會認為:這是堵了!乳腺管太細,奶出不來,不通!這個要按,要揉,要把堵塞揉散開!
其實這是錯誤的,通過外力按揉,也許在外力作用下一些乳汁會從乳頭出來,讓產婦覺得「哇,乳房通了,痛也值了」,但是她們沒有意識到腫脹的腺泡因此受了傷,破裂,不僅媽媽可能會承受咬緊牙關的疼痛,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外力反而會導致乳腺炎和膿腫的嚴重後果。乳頭皸裂疼痛的哺乳過程成為很多媽媽們痛苦的經歷。作為媽媽要注意在哺乳過程當中寶寶的含接以及寶寶口腔的情況。
郝莎莎介紹,出於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多新媽媽產後著急斷奶。她們認為母乳六個月後沒有營養、或者不斷奶寶寶不好好吃飯,因此就選擇早早給孩子斷奶,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母乳餵養給孩子帶來眾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優勢,是孩子和母親的最佳選擇,也是開啟良好母子關係的理想方式。父親要有愛心幫助和支持母親專注於孩子的哺育,這有助於鞏固夫妻、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組織的和諧穩定。母乳餵養還能讓母親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她在家庭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責任和回報。(王鴻彬、高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