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到了2020年的年末,中國足協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除了剩餘的足協杯之外,中國足壇的改革正在正常的推動著。並且越是賽事減少的時候,出臺的政策就越加緊密,限薪令一個接一個,俱樂部的改制體系與規範化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足協每一條法令都牽動著無數相關人士的神經,對於球迷來說,一個鍾愛多年的球隊改名可能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是這些工作正是在足協的計劃之中,並且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就看足協推動的力度有多大、有多強硬了。
媒體和相關人士已經做出了多種的推測,按新的俱樂部名稱標準,似乎只有「大連人」這一俱樂部名稱屬於合規的中性化隊名。有關中超俱樂部名字的猜想不斷有新的信息披露,沿用了22年的「魯能」,可能將一去不復返,但是俱樂部名字中的泰山可以得以保留,這似乎也讓魯能球迷有了一絲安慰,對魯球迷來說,魯能只是一種慣稱,而泰山則是一種信仰,也有球迷提意讓「將軍」回歸。老球迷或許還記得山東泰山將軍隊這個霸氣的名號,不過「將軍」這個詞也不能再現了,1996年和1997年將軍集團每年贊助山東隊650萬元人民幣,「將軍」一詞是菸草公司的名字。
北京國安也是一支老牌的球隊,在名稱的選擇上如果眾望所歸的推出北京御林軍,也是一種折中的辦法,或許球迷可以接受。相對較好的處理的就是上海綠地申花,將綠地去掉,申花可以保留,申花已經現在不是一個企業的名字,它只代表的是上海地域屬性。
但是像去掉魯能、綠地、國安這些企業名稱後,這些企業的投入還會一如既往嗎?同樣蘇寧和恆大幾乎已經成了球隊的代名詞,深入球迷的心中,去掉之後即便是球迷度過了不應期,但是企業對足球俱樂部投入的熱情可能會大打折扣。
足協領導人應該也想到了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所以去企業化等系列舉措成為一個體系,俱樂部的投入減少;冠名商贊助費核減;球員的工資和外援的收入大幅度縮減。那麼是否這就可以維持一個聯賽正常的運營呢。可以肯定的說這些勢必影響中超的精彩程度,中超可能不會再有大牌的外援,球隊也都是在新的名稱中渾渾噩噩。
提出中性化隊名的不僅是中超聯賽,CBA也在著手進行,但是成果並不理想。中性化的紫禁城勇士隊依然被媒體叫成北控。北京首鋼的名稱依然體現在球迷的交流以及媒體的報導中。此前北京首鋼穿了一件「四九城」的中性隊服,收穫了一連串的失利,最後也被歸結成改變形象帶來的惡果。改變就要帶來陣痛,足協的步子是不是邁的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