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15日華為麒麟晶片面臨斷供的「大限」將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憂華為的未來,畢竟,如果9月15號美國沒有繼續給華為延期,華為將沒有晶片可用,華為真的很難,雖然華為有一兩年的晶片庫存,但用完了呢?前途不明。這個很多人有個問題,就是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明明已經量產了14nm的晶片製造,為什麼不給華為供貨呢?要知道,14nm製程的晶片已經可以滿足市面上絕大多數晶片需求了。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中芯國際的現任CEO梁孟松就在公開講話中表示,中芯國際將會遵守國際規章,9月14日之後將不會對華為繼續供貨,但是這樣並不會對該公司產生太大影響,因為還會有其他的客戶來填補華為的位置。也就是說,中芯國際也將跟隨臺積電的腳步,不得不停止向華為供貨。
為什麼?一家大陸的企業也會這樣,很多人可能會質疑中芯國際是一家外資控制的企業,可以肯定,不是。中芯國際可以說是一家完完全全由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更是可以說是由國家資本所控制的企業。
究竟問題出在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瓦納森協議》,中芯國際使用了美國的技術,就必須遵守美國的法律,面對美國強盜般的單邊主義,中芯國際也沒辦法。
2000年,美籍華人張汝京帶著10億美元和上百名來自各個國家優秀的半導體工程師,在美國開曼群島註冊,並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總部。之後中芯國際發展迅速,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和龐大的資金支持,連臺積電都感受到了威脅,於是,臺積電以專利的理由向中芯國際提起訴訟,中芯國際遭受不小的打擊。
2005年,中芯國際向臺積電賠償了1.7億美元,四年後的2009年,中芯國際又再次向臺積電支付了2億美元的賠償外加8%的股權。而就在那一年,臺積電必須要求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離職,中芯國際換了董事長,之後的五年時間,中芯國際一蹶不振。
2014年,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成立國際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中芯國際自然作為龍頭企業被扶持,中芯國際再次走入快速通道。
2020年,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
中芯國際是全球第五大晶片代工廠,國內第一大。由於聯電與格羅方格已經宣布不再進行技術迭代,中芯國際實際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廠商。目前中芯國際能量產14nm晶片,落後臺積電2代。但是中芯國際研發的相當於臺積電10nm的N+1要在今年底開始小規模量產,而相當於臺積電7nm的N+2要開始小規模量產最快也要到2021年底-2022年了。但是之前講過,如果買不到EUV光刻機,中芯國際的技術將無法迭代,它的技術水平可能永遠停留在7nm的水平。要知道,目前市面上最先進的手機用的幾乎就是7nm的晶片。
所以為什麼中芯國際也要斷供華為就有了答案。中芯國際作為中國晶片國產化重要的一環,如果此時違反美國的禁令,中芯國際也將受到嚴厲制裁,這樣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中芯國際必須加緊設立一條非美技術產線。在工藝節點從14nm向7nm推進並且逐步實現量產的同時,就開始把去美化作為戰略任務來抓,時間不等人,中芯國際必須在國產化上走得更早一步。
而華為呢,華為有強大的科研能力,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華為必須在關鍵點上給中芯國際加以支持。比如晶片產業鏈最重要、最難的光刻機,實際上,華為已經與上海微電子有了合作。上海微電子已經能量產90nm的光刻機。2020年28nm浸入式光刻機研發成功,2021年測試完成並且導入產線驗證,2022年實現28nm節點光刻機產線規模生產。這已經是中國最先進光刻機所能實現的最快速度了。
如果中芯國際可以弄出一條非美產線,就可以給華為供貨,就等於給華為續命。而華為只要時間充足,在各大技術儲備充足,重點攻關關鍵技術的當下,就很有可能生產自己的晶片。到時,完全由華為設計、生產、製造IDM一體化的晶片就可以誕生,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我相信會有這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