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針對華為晶片供應鏈的最新禁令正式施行,還剩下一個月的時間,但是主要的晶片生產廠商都已經或明或暗地表示,大限之後將不再接受華為的晶片訂單。
最早公開表態的臺積電曾經透露,受到華為晶片禁令的影響,臺積電實際上從今年5月15日開始,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來自華為的任何訂單,而且如果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變,9月14日之後臺積電將完全停止對華為供貨。臺積電這樣的決定也在大家的預料之中,畢竟臺積電不但與美國技術和設備聯繫緊密,而且在美國上市,其主要客戶都在歐美,自然不敢違背美國的要求。
但是另外一家國產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近日也表示將遵守國際規章制度,暗示將不能繼續給華為海思代工。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在8月7日的第二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透露了這一決定,同時他還表示,將來會有許多其他客戶來彌補公司有限的先進產能。這就令很多網友難以理解了,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控股的晶片廠商,目前已經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此前在承接華為海思晶片訂單方面被寄予厚望,其市場主要在國內,美國市場佔比並不大,為什麼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呢?
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和臺積電一樣,中芯國際的生產線還離不開美國技術和設備,不得不跟華為劃清界限以求自保。看到有網友認為既然中芯國際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能不能任性一回,讓中芯國際給華為開綠燈呢?中芯國際當然也想這麼幹,留住華為這樣的大客戶實現雙贏,但從目前中芯國際的實力來看,顯然不能。因為中芯國際28nm以下的先進位程,主要的設備和原材料都嚴重依賴從美日韓進口,一旦碰觸了美方的底線而引火燒身,不但幫不到華為,自身的發展也可能因為被斷供而岌岌可危,晉華電子就是這方面的前車之鑑。中芯國際現在能做的,就是先保存實力。
由此就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既然中芯國際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為什麼我們還要全力支持中芯國際呢?我們知道,最近一段時期中芯國際在國內獲得了官方和社會輿論的全面支持,先是被國家大基金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合計投入超過150億的巨資,接著又以最快的速度獲準回歸國內上市,被眾多國內投資者所青睞,這幾天國家又出臺了促進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鼓勵政策,一切都對中芯國際非常利好。我們為什麼還要如此大力支持中芯國際呢?主要有如下幾層意義。
首先,華為作為我國高科技領域的優秀代表,海思晶片作為我國晶片領域最為成功的典範,如今受到不公正的打壓,國內企業當然有責任共同面對困難,幫助華為共渡難關,中芯國際最近也在開足產能替華為代工晶片。但是,如果在禁令實施之後中芯國際繼續給華為代工,必將面臨被制裁的後果,最後很可能落得個兩敗俱傷,中芯國際也被大傷元氣。權衡之下中芯國際暫時不再接華為的訂單,也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相信華為也能夠理解。
第二,中芯國際目前能夠提供給華為的幫助有限。雖然中芯國際14nm晶片已經實現了量產,前不久還替華為成功生產了麒麟710A手機晶片,但中芯國際的產能還十分有限,不但無法向華為提供大批量的晶片,更無力提供華為急需的高端晶片。這種情況下如果因為給華為提供少量中低端晶片而被制裁,顯然是不值得的。
第三,大力支持半導體和軟體產業,儘早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是我們多年前就定下的方針,華為事件無疑加速了解決國產晶片製造難題的緊迫性,必須集中力量儘快解決問題。中芯國際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也代表著最為先進的工藝製程,無論在技術實力、人才儲備等各方面,中芯國際都是領先的,也是最容易突破國產線的廠商之一。最近大力支持中芯國際,除了幫助引進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也是在為國產線的整合進行人才和技術準備。這幾天有消息稱華為正在推進「塔山計劃」,要整合多家廠商的力量搞國產化生產線,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期待的國產化生產線必將成功。而最有可能首先部署的地方,就是中芯國際。
綜合上面的多種原因,中芯國際雖然目前無力幫助華為造晶片,但現在大力支持中芯國際,就是為了今後能夠不依賴美國技術和設備,用我們自己的力量為華為等企業製造國產晶片。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雖然不能從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獲得晶片,但仍然可以從三星、高通、聯發科等公司購買晶片,只要能夠藉此渡過現在的難關,就一定能夠等到華為海思晶片再現輝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