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為什麼還要全力支持中芯國際?

2020-08-27 良侃

距離美國針對華為晶片供應鏈的最新禁令正式施行,還剩下一個月的時間,但是主要的晶片生產廠商都已經或明或暗地表示,大限之後將不再接受華為的晶片訂單。

最早公開表態的臺積電曾經透露,受到華為晶片禁令的影響,臺積電實際上從今年5月15日開始,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來自華為的任何訂單,而且如果美國對華為的禁令不變,9月14日之後臺積電將完全停止對華為供貨。臺積電這樣的決定也在大家的預料之中,畢竟臺積電不但與美國技術和設備聯繫緊密,而且在美國上市,其主要客戶都在歐美,自然不敢違背美國的要求。

但是另外一家國產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近日也表示將遵守國際規章制度,暗示將不能繼續給華為海思代工。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在8月7日的第二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透露了這一決定,同時他還表示,將來會有許多其他客戶來彌補公司有限的先進產能。這就令很多網友難以理解了,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控股的晶片廠商,目前已經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此前在承接華為海思晶片訂單方面被寄予厚望,其市場主要在國內,美國市場佔比並不大,為什麼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呢?

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和臺積電一樣,中芯國際的生產線還離不開美國技術和設備,不得不跟華為劃清界限以求自保。看到有網友認為既然中芯國際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能不能任性一回,讓中芯國際給華為開綠燈呢?中芯國際當然也想這麼幹,留住華為這樣的大客戶實現雙贏,但從目前中芯國際的實力來看,顯然不能。因為中芯國際28nm以下的先進位程,主要的設備和原材料都嚴重依賴從美日韓進口,一旦碰觸了美方的底線而引火燒身,不但幫不到華為,自身的發展也可能因為被斷供而岌岌可危,晉華電子就是這方面的前車之鑑。中芯國際現在能做的,就是先保存實力。

由此就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既然中芯國際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為什麼我們還要全力支持中芯國際呢?我們知道,最近一段時期中芯國際在國內獲得了官方和社會輿論的全面支持,先是被國家大基金和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合計投入超過150億的巨資,接著又以最快的速度獲準回歸國內上市,被眾多國內投資者所青睞,這幾天國家又出臺了促進集成電路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鼓勵政策,一切都對中芯國際非常利好。我們為什麼還要如此大力支持中芯國際呢?主要有如下幾層意義。

首先,華為作為我國高科技領域的優秀代表,海思晶片作為我國晶片領域最為成功的典範,如今受到不公正的打壓,國內企業當然有責任共同面對困難,幫助華為共渡難關,中芯國際最近也在開足產能替華為代工晶片。但是,如果在禁令實施之後中芯國際繼續給華為代工,必將面臨被制裁的後果,最後很可能落得個兩敗俱傷,中芯國際也被大傷元氣。權衡之下中芯國際暫時不再接華為的訂單,也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相信華為也能夠理解。

第二,中芯國際目前能夠提供給華為的幫助有限。雖然中芯國際14nm晶片已經實現了量產,前不久還替華為成功生產了麒麟710A手機晶片,但中芯國際的產能還十分有限,不但無法向華為提供大批量的晶片,更無力提供華為急需的高端晶片。這種情況下如果因為給華為提供少量中低端晶片而被制裁,顯然是不值得的。

第三,大力支持半導體和軟體產業,儘早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是我們多年前就定下的方針,華為事件無疑加速了解決國產晶片製造難題的緊迫性,必須集中力量儘快解決問題。中芯國際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也代表著最為先進的工藝製程,無論在技術實力、人才儲備等各方面,中芯國際都是領先的,也是最容易突破國產線的廠商之一。最近大力支持中芯國際,除了幫助引進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也是在為國產線的整合進行人才和技術準備。這幾天有消息稱華為正在推進「塔山計劃」,要整合多家廠商的力量搞國產化生產線,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期待的國產化生產線必將成功。而最有可能首先部署的地方,就是中芯國際。

綜合上面的多種原因,中芯國際雖然目前無力幫助華為造晶片,但現在大力支持中芯國際,就是為了今後能夠不依賴美國技術和設備,用我們自己的力量為華為等企業製造國產晶片。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雖然不能從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獲得晶片,但仍然可以從三星、高通、聯發科等公司購買晶片,只要能夠藉此渡過現在的難關,就一定能夠等到華為海思晶片再現輝煌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為什麼不能為華為提供晶片?
    但是另外一家國產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近日也表示將遵守國際規章制度,暗示將不能繼續給華為海思代工。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在8月7日的第二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透露了這一決定,同時他還表示,將來會有許多其他客戶來彌補公司有限的先進產能。這就令很多網友難以理解了,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控股的晶片廠商,目前已經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此前在承接華為海思晶片訂單方面被寄予厚望,其市場主要在國內,美國市場佔比並不大,為什麼也不能幫華為造晶片呢?
  • 中芯國際不能給華為生產晶片備受質疑,真的不是中芯國際的錯
    不久之前,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表示,中芯國際絕對遵守國際規章,如果9月14日之後不能繼續支持華為,屆時還將會有其他的客戶進入到中芯國際的產能中,影響是可控的,雖然大家早就知道,中芯國際光憑一己之力無法與美國抗衡,但是這個消息從其CEO口中說出來,還是有些難以接受,所以消息 一出,中芯國際立刻遭到批評和質疑。
  • 中芯國際也要被限制!不能幫華為代工,華為太難了
    ,也就是麒麟晶片貼牌聯發科讓臺積電代工,這個消息讓許多支持華為的人激動,但是從聯發科的回應來看,這幾乎不可能了。昨日聯發科發表聲明,已經闢謠了這個消息,華為與聯發科的合作只是正常的商業合作,並沒有違反禁令,不可能會幫華為特製晶片。
  • 利潤大漲556%,但中芯國際卻幫不了華為?國家正式發聲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利潤大漲的中芯國際,卻幫不了華為!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華為所能依靠的,似乎只有中芯國際了。而在7nm工藝製程方面,據中芯國際方面透露,該司正在全力研發N+1跟N+2製程工藝,分別對應8nm跟7nm晶片。
  • 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為什麼不能向華為「供貨」?
    8月8日,中芯國際召開了2020年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表示:「中芯國際絕對遵守國際規章,如果9月14日之後不能繼續支持華為,屆時還將會有其他的客戶進入到中芯國際的產能中,影響是可控的。」此言論一出,中芯國際立刻遭到批評和質疑。本來國人對於中芯國際寄予厚望,能夠為華為生產晶片也就只有中芯國際一家。
  • 無「芯」可用的華為 進退維谷的中芯國際
    中國的晶片產業為什麼被卡脖子相信大家已經看了很多科普文章,小編在此不再贅述,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美帝封鎖之下我們的中芯國際準備到了哪一步?未來和華為晶片內循環勝算幾何?主要看點應該還是在中芯國際的N+1工藝。為什麼是N+1而不是N+2?N+1並沒有沒有使用極端紫外光刻(EUVL),而是使用DUV多重曝光的方案,ASML的光刻機交貨遙遙無期,N+2到底能不能用上EUV還是個未知數。
  • 華為麒麟晶片或將成「絕響」中芯國際表示:無能為力
    卻因華為只做了晶片設計環節,沒有涉足晶片製造環節,導致先前所有的努力一切歸零、功虧一簣。中芯國際的無奈華為遭到打壓,中芯國際被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作為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實現了14nm製程晶片的量產,且正在突破7nm製程晶片的研究。
  • 若臺積電不能給華為代工,中芯國際能順利幫華為代工晶片解圍嗎?
    華為要麼面臨無芯可用,要麼需要全部轉單到中芯國際,將華為海思麒麟的所有系列的晶片按照中芯國際的製程進行設計開發,並交給中芯國際代工,中芯國際的製程比三星和臺積電落後,華為可能沒辦法繼續華為的高端旗艦手機的生產和銷售,但是由於目前中芯國際的14納米製程工藝已經取得突破,並在逐漸開始量產14nm製程的晶片,前段時間中芯已經開始為華為代工麒麟710a這顆處理器,這表明至少華為的榮耀系列的中低端廉價國民手機的處理器也能夠全部交給中芯國際代工
  • 為什麼中芯國際無法為華為生產晶片
    最近臺積電宣布正式停止華為5nm投片,在此之前,臺積電也很默契,趕在美國對華新出口禁令生效前承接了華為海量5nm訂單,目前已經全部製作完成。那麼問題來了,這一部分晶片都用完了,華為怎麼辦?可以選擇中芯國際嗎?畢竟是中國企業,雖然技術不如臺積電,但有總比沒有好。
  • 中芯國際拒絕華為,到底誰能救華為
    在中國,很多人都把中芯國際看成華為的救命稻草,而且中芯國際目前也在為華為生產14nm的晶片,總體來說,中芯國際確實也是中國這邊最好的晶片製造商了,但是和國際上先進的企業還差的很遠,並且很多的設備和技術都是依賴美國的,所以中芯國際基本上對華為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 寫在華為斷「芯」前夜:無「芯」可用的華為,進退維谷的中芯國際
    中國的晶片產業為什麼被卡脖子相信大家已經看了很多科普文章,小編在此不再贅述,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美帝封鎖之下我們的中芯國際準備到了哪一步?未來和華為晶片內循環勝算幾何?主要看點應該還是在中芯國際的N+1工藝。為什麼是N+1而不是N+2?N+1並沒有沒有使用極端紫外光刻(EUVL),而是使用DUV多重曝光的方案,ASML的光刻機交貨遙遙無期,N+2到底能不能用上EUV還是個未知數。
  • 中芯國際出手卻被說沒誠意?華為晶片斷供後的出路,到底在哪?
    ,甚至之前有網友說就算中芯國際不能給華為代工,我們也要全面支持它,這是為什麼?因為就目前而言不管是人才、技術、設備還是製程工藝中芯國際都比較領先國內企業半導體企業,在聚集力量突破困境的思想下,自然是優先支持它。而且已經實現14nm工藝量產,並全力研發N+1、N+2工藝,可以說很有實力。
  • 華為晶片「難產」,中芯國際獨善其身?
    自美國實施對華為制裁禁令,臺積電宣布不再接受華為訂單。彼時,大眾紛紛把目光聚焦在半導體行業中實力較強而又偏本土的中芯國際和聯發科。此前有消息稱,華為已經向聯發科下1.2億顆晶片訂單,雖然雙方沒有正面回應,但也可以得知,二者形成了密切的合作。目前聯發科晶片代工能力仍無法實現7nm量產,從這一點來看,它和中芯國際算是旗鼓相當的。
  • 為什麼中芯國際也不能向華為供貨了?其背後最大股東是誰?
    對此,就有不少人表示,國內不是還有中芯國際嗎?作為內地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曾是除臺積電以外華為最大的晶片供應商。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中芯國際也由於美國的禁令,沒有辦法在過渡期之後向華為供貨。畢竟中芯國際曾被不少人寄予過厚望,而現在這樣的表態確實讓人一時間難以接受。那麼,為什麼中芯國際會有這樣的表態呢?其背後的最大股東是誰?其實,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可以說是一家完完全全由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更是可以說是由國家資本所控制的企業。
  • 中芯國際聽命美國斷供,為何華為還要投資?現實太殘酷
    我們都知道自從美國開始,實行全球的晶片禁令之後,世界各國的晶片代工廠都無法,再為華為繼續提供晶片的支持,就連我國唯一的希望中芯國際,也是不得不遵守美國的這一個禁令,就是因為這些企業使用的都是,美國的先進晶片技術,所以大家不得不聽命與他。
  • 華為晶片斷供在即,為什麼連中芯國際都不給華為供貨了?
    這個很多人有個問題,就是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明明已經量產了14nm的晶片製造,為什麼不給華為供貨呢?要知道,14nm製程的晶片已經可以滿足市面上絕大多數晶片需求了。也就是說,中芯國際也將跟隨臺積電的腳步,不得不停止向華為供貨。為什麼?一家大陸的企業也會這樣,很多人可能會質疑中芯國際是一家外資控制的企業,可以肯定,不是。中芯國際可以說是一家完完全全由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更是可以說是由國家資本所控制的企業。究竟問題出在哪?
  • 中芯國際為什麼要服軟?
    對於海報來說,當然越清晰越好,但不是說不清晰的就用不了,二者應用的場合不一樣,高檔辦公樓用質量高的海報,街頭巷尾用模糊一點的也無所謂,而對於晶片製造來說也是一個理,就算臺積電不能繼續給華為代工高端晶片(5nm、7nm),實在不行中芯國際湊合湊合也能幫忙做中低端晶片(14nm、28nm)。
  • 晶片的故事(八)中芯國際能救華為嗎
    中芯國際能救華為嗎?上期講到中芯與臺積電長達六年專利糾纏,在中芯崛起的關鍵時刻,創始人張汝京被迫出局,中芯群龍無首,內鬥不斷,無奈之下,中芯原董事長江上舟邀請王寧國加盟,臨時掌舵。之後,在300天內實現了28納米向14納米技術的升級,良品率高達95%,中芯國際終於進入晶片高端玩家局,但中芯國際卻被euv光刻機卡了脖子,早在2018年中芯就向阿斯麥爾下了單
  • 華為能不能找中芯國際代工晶片?
    首先是光刻機,目前中芯國際生產14nm晶片所使用的光刻機全部都來自於荷蘭的ASML公司,而ASML公司的股份中有很多都來自於美國的資本,譬如英特爾,鎂光等,所以AMSL也屬於美資企業,而且AMSL所生產的光刻機多多少少都離不開美國的技術。
  • 華為芯危機:臺積電、中芯國際、聯發科,晶片的三大後路全封了
    晶片在通信領域可以說是喉舌之重,一旦被限制,那就像是被掐住了脖子,你喘氣都很難。華為最後的底牌是聯發科,如今也破滅了。華為在禁令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部署備胎計劃,但是臺積電使用美國專利技術太多,已經難以供貨,中芯國際是心有餘力不足,7nm剛剛能做好,5nm的對中芯國際來說還無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