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蜂刺,歷史塵埃中的隱沒者,德國梅塞施密特「大黃蜂」戰鬥機

2021-01-05 書劍雜談

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戰鬥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算不是著名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也會是BF-109系列和BF-110系列戰鬥機。這些德制戰鬥機不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鏡率頗高,而且也確實為德國空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戰德國空軍的經典戰機

但是,今天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裝備過的戰鬥機,那就是梅塞施密特的ME210/ME410「大黃蜂」戰鬥機。梅塞施密特公司曾經對這款戰鬥機給予了厚望,並希望其能夠為梅塞施密特公司再創輝煌。

可不幸的是,與梅塞施密特公司所投入巨額支出相比,ME210/ME410戰鬥機並沒有展現出與其耗費所對等的價值,甚至一度被稱為二戰德國最差的戰鬥機之一。

其效費比並沒能達到預期水平

鑑於ME210/ME410「大黃蜂」戰鬥機誕生和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ME210/ME410戰鬥機的研究,能夠讓讀者朋友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用戰機的研發情況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本文今天就向各位讀者介紹下ME210/ME410戰鬥機,讓各位讀者朋友們對那段歷史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為驅逐而生的「大黃蜂」——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糟糕的遠程空戰能力

「大黃蜂」戰鬥機在二戰德國空軍的劃分中,和BF-110戰鬥機一樣,屬於「驅逐機」的範疇。即用來執行護航、偵查和對地攻擊任務,其整體定位和今天各國空軍中的戰鬥轟炸機十分相似,屬於多用途機種。

因為除了要執行遠距離護航和空戰任務外,驅逐機還需要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所以當時德國空軍的驅逐機一般採用雙發布局,以提升其航程和載彈能力。作為當時德國驅逐機代表的BF-110戰鬥機,在閃擊波蘭和法國戰役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德國空軍堅信驅逐機這一機種擁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BF-110戰鬥機

但是波蘭和法國本身更多是德國「閃電戰」作戰理念的犧牲品,在這兩次大規模作戰中,BF-110並沒有遭遇對方激烈的抵抗。而在隨後的不列顛空戰中,BF-110的缺點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作為當時德國空軍少有的遠程護航戰鬥機,BF-110成為不列顛空戰中德國轟炸機部隊最主要的護航戰機。但是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戰鬥機面前,BF-110開始顯露出了機動性不足的缺點,並未能在性能上對英國戰鬥機佔有優勢。

被「噴火」追擊的BF-110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航空部責成梅塞施密特公司開發一款能夠取代BF-110戰鬥機的「新BF-110」,這也就是「大黃蜂」驅逐機誕生的最初背景。

兩面夾擊——匆忙進行量產的ME210戰鬥機

在1936年,德國航空部向梅塞施密特公司給出了ME210戰鬥機的大致性能參數,要求ME210戰鬥機在攜帶1000公斤炸彈的同時,還要裝備足夠的自衛火力,用以驅逐逼近的敵方戰鬥機,並且還要具備不遜於戰鬥機的機動能力。

這個要求讓梅塞施密特公司頗為費解,因為這相當是既把ME210戰鬥機當成轟炸機、攻擊機,又將其當做驅逐機來進行設計。如果要達到德國航空部的要求,那麼梅塞施密特公司就只能夠設計一款能夠進行空戰的轟炸機了。

ME210的設計草圖

雖然梅塞施密特公司通過部分渠道反饋了自己的意見,但是在戰爭局勢逐漸升級的情況下,德國航空部顯然並不會輕易更改自己的需求,並在1938年秋季,正式向梅塞施密特公司下發了2000架ME210的訂單,而此時的ME210原型機甚至還沒有進行首飛。

ME210原型機,此時還是雙垂尾設計

不得已之下,梅塞施密特公司只能夠在BF-110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換裝DB601E/F發動機、安裝更多的自衛武器,強行組裝出了ME210的原型機。比如ME210V4,還在使用BF-110上的雙垂尾設計,直到ME210V5才開始改成單垂尾設計。

此時的ME210戰鬥機,看起來更像是一款加重版的BF-110戰鬥機。這種設計的直接後果就是其操縱性能,尤其是縱向操縱性能不佳。ME210原型機在試飛過程中發生的幾次重大事故,基本上都是在縱向操縱時發生的。

試飛中墜毀的ME210原型機

不過,此時的梅塞施密特公司已經等不起了。一方面,ME210的競爭對手AR240項目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另一方面,換裝了性能更好的發動機的BF-110戰鬥機奇蹟般的「起死回生」,並重新獲得了德國空軍的青睞。此時的ME210已經處於兩面夾擊的狀態,只能夠在試飛工作還未完全結束時,就開始了量產工作。

匆忙進入量產的ME210戰鬥機

但是匆忙的量產不僅對解決ME210戰鬥機的設計缺陷毫無幫助,還在德國空軍一線作戰部隊中樹立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因為操縱性能不佳,ME210戰鬥機的非戰鬥損失高於其戰鬥損失。在德國空軍一線作戰部隊的強烈反應下,德國空軍不得不在1942年3月9號下令正式停止ME210戰鬥機的生產工作。

浴火重生——挽回頹勢的ME410戰鬥機

在ME210戰鬥機的生產工作被德國空軍下令停止後,德國空軍和梅塞施密特公司都曾有徹底放棄ME210戰鬥機的想法。對於當時的德國空軍來說,JU88C-6和AR-240都能夠取代ME210戰鬥機的位置。

但是考慮到ME210戰鬥機項目投入巨大,其生產線不僅已經建成,而且還實際運行過一段時間。在經過充分考量後,最終ME210戰鬥機項目得以繼續延續下去。

半途而廢的損失更大

為了能夠讓ME210戰鬥機重新加入德國空軍的作戰序列,梅塞施密特公司針對德國一線部隊的反饋意見,對ME210戰鬥機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加長機身、加厚裝甲,同時加裝了前緣縫翼,以改善其操縱性能。

除此之外,梅塞施密特公司還用動力更為澎湃的DB603發動機,取代了此前使用的DB601發動機。此前的DB601發動機相對於ME210戰鬥機的重量,顯得有些動力不足,最終導致ME210戰鬥機機動性較差。

浴火重生的ME410戰鬥機

在使用了DB603發動機之後,飛機的整體性能有了較大的提升,其最大飛行速度僅比當時英國皇家空軍最新的「噴火」戰鬥機稍慢一點而已,經過全面改進後,新機獲得了ME410的編號,並獲得了量產許可,「大黃蜂」戰鬥機自此浴火重生。

在搖擺中終結——資源和定位調整下的犧牲品

1942年12月8號,ME410戰鬥機終於開始重新量產。但是1942年年末時的德國,早已不再是1941年時的德國。此時的德國,因為軍工產能的縮減,不得不開始精簡產能,ME410戰鬥機需要和梅塞施密特公司內部的ME163和ME262戰鬥機爭產能,還要和Do217等新機種搶產能。

德國空軍的Do217

除了資源限制之外,如何定位ME410戰鬥機也開始成為一個大問題。此時「驅逐機」的概念已經過時,對於德國空軍來說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強化ME410的裝甲,將其作為一款轟炸機,要麼提升其攻擊火力,作為一款重型戰鬥機使用。

轟炸機派和重型戰鬥機派在德國空軍內部均擁有大量的支持者,最終德國空軍為了平衡兩種派別的衝突,只好同時發展轟炸機型ME410和重型戰鬥機型ME410,這又進一步分散了ME410為數不多的生產資源。

量產中的ME410

如果僅從性能上來說,ME410此時已經達到了德國空軍一開始對其所期待的水平。其轟炸機型號在比斯開灣的數次成功行動,都證明了正是一款性能非常不錯的快速轟炸機。而掛載50毫米機炮的重型戰鬥機型號在德國本土防空作戰中,也表現出了優秀的高空截擊效果。

ME410的50毫米機炮安裝位置

不過此時,德國空軍已經有了ME262等新銳戰機可以執行ME410所能夠執行的任務。在總體性能並不佔優,且軍工產能有限的情況下,ME410的生產規模最終不斷被壓縮,最終,平淡的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無法避免的失敗——姍姍來遲的「大黃蜂」

ME210和ME410本質上只是編號不同的同一款飛機,德國空軍一開始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希望將攻擊機、轟炸機和戰鬥機三種不同型號戰機的功能和任務屬性,全部都歸集到「驅逐機」這種機種上,想「面面俱到」的後果,就是在各種相斥的矛盾中顧此失彼,最終影響戰機的整體性能。

「驅逐機」的定位實在是過於模糊

一開始時的ME210就是這種決策下的犧牲品,德國空軍一方面要求ME210要具備戰鬥機般良好的操縱性能,另一方面又希望ME210具備攻擊機的防護力和轟炸機的載彈量。而承受巨大壓力的梅塞施密特公司在將ME210匆忙量產、投入戰場後,又進一步激化了這種矛盾。

而ME410雖然憑藉DB603發動機,成功挽回了敗局。但是此時的德國軍工產能已經受限,加上有了更好的替代機型,ME210/ME410「大黃蜂」的失寵,也就成為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大黃蜂」的失敗不可避免

但實際上,無論梅塞施密特公司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大黃蜂」的失敗。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總體戰」,雙方比拼的不再是某一件武器裝備性能的強弱,而是綜合國力的多寡。即使梅塞施密特公司一開始就解決了ME210上存在的問題,後面也同樣會面臨軍工產能不足的問題。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德國將購買138架戰鬥機,大黃蜂維持核打擊能力,咆哮者力量倍增
    據國外媒體22日報導,德國政府已表示打算為德國空軍購買多達138架新型戰鬥機,其中包括93架EF2000「颱風」戰鬥機和30架F/A-18E/F「超級大黃蜂」 和15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鬥機。
  • 末日多面手,噴氣式戰鬥機的鼻祖,二戰中德國研製的Me-262戰鬥機
    後來,德國設計師漢斯·馮·奧海在HES-3渦噴氣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出來了He-178噴氣式飛機,He-178噴氣式飛機在1939年8月份進行了首飛,首飛之後受到了德國高層的一致認可,這時候德國的元首希特勒更是下令,開始研製噴氣式戰鬥機。
  • 第三帝國的重錘,二戰中的德國轟炸機和攻擊機
    開戰初期德國最優秀的主力轟炸機,曾被譽為「萬能轟炸機」。該機按戰前追求快速的理念設計,但在實戰中不得不加裝各類設備導致性能不如預期。該機始終活躍於一線,並不斷推出改進型號,且基本設計從未變化,其產量居德國雙引擎飛機之冠。事實證明其基礎設計很好,確實不愧萬能之名。容克斯Ju 88P。
  • 二戰德國黑科技:第一款火箭推力戰鬥機,時速超過1000公裡!
    文/滅霸他爸1944年8月15日,盟軍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時,為轟戰機編隊護航的最先進的3架P-51「野馬」式戰鬥機被德軍一種體型小巧,速度極快的戰鬥機擊落。幾天後,又有兩架B-17「空中堡壘」式重型轟炸機被這種戰機擊落,盟軍極度震驚,一些飛行員甚至拒絕到德國上空執行任務。
  • 審視納粹之鷹,蘇聯人眼中的德國戰鬥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這是幾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蘇聯前線戰鬥機飛行員的素質和經驗大大提高了,空戰指揮和組織能力也非戰爭初期可比;其次蘇聯戰鬥機在飛行性能上即使不是壓制,也絕不劣於它們的德國對手;英美盟國持續的戰略轟炸迫使德國空軍不得不將東線相當數量的戰鬥機部隊調回國內承擔防空任務,這使剩下的飛機在挑戰紅色空軍在主要進攻方向上的制空權戰鬥中愈發無力。
  • 美國海軍F/A-18C「大黃蜂」戰鬥機將進行最後一次飛行
    資料圖:F/A-18C「大黃蜂」戰鬥機美國海軍將於2月1日在歐希安納海軍航空站進行F/A-18C「大黃蜂」戰鬥機的最後一次飛行。F/A-18C是單座噴氣式飛機,已經在美國海軍服役了35年,其中美國海軍第34戰鬥機中隊「藍色爆破者」是最後一個部署該型戰鬥機的中隊。F/A-18C是早期型號的F/A-18系列戰鬥機,後來衍生出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獲得了廣泛應用。
  • 蘇德戰爭催生的Me-109G系列戰鬥機,產量最高卻是落幕的轉折點
    Me-109,或者說Bf-109系列戰鬥機的型號推進其本質上就是跟隨著納粹德國戰線的擴大而發展的。1941年年中,德國入侵蘇聯,為滿足德軍在蘇聯戰場上推進的要求,帝國航空部也對梅塞施密特飛機製造公司提出了研製改進Me-109後續機型的要求。
  • 1945年德國最後服役He162噴氣式戰鬥機德國空軍的最後絕唱
    架戰機中其中一半,這對於德國當時外松內緊國力來說是一個短時間無法恢復的缺口,1925年到1937年德國積累出來的家底,在二戰初期就被戈林錯誤指揮下斷送一半之多,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這款戰機在材料方面比BF109戰鬥機更具消耗,整體機身也比較長寬一些,這種戰機在1943年也成為德國第一種能夠攜帶對空攻擊的火箭彈的唯一機型,在英國空軍作戰中德軍這種戰機戰損率整體上是比較小的。
  • 二戰中最先進的戰鬥機,故障率和戰績成正比
    梅塞施密特Me262戰鬥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前研製的一款噴氣式戰鬥機,不過因技術限制,一直到1944年6月才正式服役投入實戰。以量產的Me262A-1a型為例,它的最大飛行速度約每小時870公裡,實用升限約11000 米,航程約1000公裡。
  • F/A18戰鬥機——美國海軍愛不釋手的超級大黃蜂
    F/A-18「大黃蜂」是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用艦載機,為全天候對空/對地的中型多用途戰機,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以諾斯洛普所設計的YF-17「眼鏡蛇」原型機為基礎進一步開發而成,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
  • F/A18戰鬥機-美國海軍愛不釋手的超級大黃蜂
    F/A-18「大黃蜂」是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用艦載機,為全天候對空/對地的中型多用途戰機,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以諾斯洛普所設計的YF-17「眼鏡蛇」原型機為基礎進一步開發而成,是美國軍方第一架同時擁有戰鬥機與攻擊機身份的機種。
  • Bf-109戰鬥機:二戰德國空軍巔峰時期的代表作
    最終由巴伐利亞飛機廠設計師梅塞施米特設計的Bf-109戰鬥機在競爭中大獲全勝。Bf-109是德國單座單發單翼全金屬活塞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也是二戰期間綜合性能最優秀的輕型戰鬥機之一。1938年7月,德國政府為表彰設計師梅塞施米特,將他所設計的飛機改為以梅塞施密特的開頭縮寫Me命名,以此作為一種獎勵的象徵,所以Bf-109戰鬥機又稱Me-109。
  • 二戰10個冷知識:法國的軍力比德國強,英國配給制最少
    大多數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日期,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英國才是二戰最吝嗇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法國的軍事實力其實遠超德國等等。今天我就來列舉一下二戰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幾個事實。英國的:霍克 菲利 MK.1 戰鬥機然而,直到1944年春英國的軍力主幹仍然不是空軍、海軍,甚至不是陸軍,而是戰鬥機製造業。在整個二戰中,光是英國一家就生產了132500架軍用飛機;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要知道在1941年的不列顛之戰中英國只有750架戰鬥機,而只用了短短3年的時間就把戰鬥機的產量翻176倍。
  •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事裝備部資料
    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東線作戰,該部隊隸屬於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第二裝甲集群的第二十四摩託化軍。【梅塞施密特公司的戰鬥機生產線,1943年。】二戰中,梅塞施密特公司是德國空軍的主要供應商;負責提供著名的Bf 109戰鬥機、Bf 110戰鬥機、Me 323運輸機、Me 262戰鬥機等。【柏林盧斯特花園,宣誓效忠的新兵;1942年。】
  • 將用於印度航母,印軍成功試飛波音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波音演示了一架波音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從滑道上起飛。這一戰鬥機將用於印度的航母上。位於印度新德裡的波音印度分公司近日公布新視頻顯示,在演示中,一架波音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從滑道上起飛。
  • 服役40年,​美F/A-18C「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告別飛行
    那麼,F/A-18C「大黃蜂」在美國海軍服役期間發揮了什麼作用?未來將由哪款新型戰機接替F/A-18C「大黃蜂」?就相關話題,軍事觀察員宋曉軍為您作分析點評。F/A-18「大黃蜂」噴氣式戰鬥機(圖源:環球網)軍事觀察員宋曉軍介紹,F/A-18C「大黃蜂」戰機是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傑出代表,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通常發揮護航、艦隊防空、區域封鎖以及近距和深入支援等主戰作用。
  • 「超級大黃蜂」,誰是最佳中型艦載戰鬥機
    法國「陣風」 M與波音F/A-18E/F「超級大黃蜂」的服役時間相差不到一千天,這兩種噴氣機都是現代艦載戰鬥機的經典之作,能在航空母艦的惡劣環境下操作,其中一種是世界上最大飛機製造公司為美國海軍航空兵打造,另一種則代表法國獨立自主的國防科技政策,所以把這兩種艦載戰鬥機進行比較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F35徹底出局,德國捏著鼻子買F18,只求美國繼續提供核能力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政府即將做出為空軍購買新一批戰鬥機的決定,將採購90架「颱風」戰鬥機、30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以及15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德國此次採購F/A-18/F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因為這種美制戰機對於德國空軍維持其核任務能力來說很重要。
  • HA-300尼羅河之鷹,梅塞施米特的三角翼戰鬥機之夢
    埃及吸引了一批具有高技能但在二戰後失去工作的歐洲設計師,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利·梅塞施米特教授,他是納粹德國最著名的飛機設計師之一。對於梅塞施米特和他的許多德國設計師同行來說,戰爭結束也意味著自己職業生涯的結束,德國被被禁止研製或建造軍事裝備。
  • 落入敵方陣營的15架著名戰鬥機
    9年前的1941年,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也面對過這種不平衡的局面,當時他們的對手是德國強大的福克烏爾夫Fw 190戰鬥機,無論哪個國家,戰勝對手的最佳方式是從裡到外了解對手的每一個優勢和劣勢,而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是獲得敵方飛機,針對一些問題進行飛行測試。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因飛行員的能力、自身某種動機、政治原因或個人原因尋求避難而導致飛機落入敵方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