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剛過,看了幾個尖子學生的語文成績,多數在110分左右,只有一個學生勉強到了130分,雖然看他們自己所寫的衝刺目標為北大和清華,但我知道到明年高考,他們的語文成績衝上120分的希望幾乎是零,因此既便其他二加三五科考到接近滿分,他們的總分也上不了690分以上,這就註定了他們只能走浙大、南大以下的大學,在語文為王的時代,輕視語文學習的人,一定成為不了這個時代的精英和尖子。
又和愛人談起初中生們的語文期中考成績,因為縣城走讀生到校時間晚,學校到校在八點前很短時間,因此語文每周只有兩個20分鐘的早讀自習,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要讀課文、讀經典誦讀之類,該體會誦讀好的語文知識全成了半生不熟的夾生飯,因此從初一開始,學生的語文成績便很難考到130分了。憑這樣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想讓他們到高中衝120分以上的好成績,無異於沙上建塔的天方夜譚。
想想前些年憑綜合素養高考上北大、清華的李廣普、蔣輝、穀雨等同學,再次證明縣城走讀生必須擠出周末一點時間自己上朗讀課的重要性。有人說,語文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高年級潛在的差生。今後的優秀生大都讀研,一個語文素養差的學生,即便僥倖上了名校,他的研究生論文如何選題開題和撰寫結題呀?更不要說工作和發展中更需要語文素養支撐和發力了。
為了中學生的長足發展,處在大中城市以走讀為主的中學校長和學生家長,應該想法給孩子每周擠出一到兩小時語文讀背時間,讓他們熟知經典,提升素養,成長為他們夢想中的那種樣子,走在持續發展的彎道上。
老師和家長都是孩子們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願我們當好扶他們上戰馬的人。
(作者,顏建國,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宋元文化研究專家,系中國散文學家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數家報刊專欄作家,著有《元朝東平學派》《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文宗義脈》《春風有約》《家鄉的石板坡》等專著。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