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超商可借書」成為最近文化圈最夯的話題。臺北市圖書館決定,將通過島內近萬家便利超商來打通書籍傳遞的「最後一裡路」,未來民眾只需在APP上預約,就可到指定的超商取書還書。但這樣的便民服務卻引爆出版業怒火,他們擔心一旦市民借書更方便,就會不再購買書籍,讓已經處於寒冬中的出版界雪上加霜,兩方人馬在網絡上筆戰正酣。
三大超商變身圖書館
為打造「你家隔壁就是圖書館」的閱讀氛圍,臺北市政府日前宣布,與統一、全家和萊爾富三大超商(即便利店)合作,民眾只要持有臺北市圖書館借書證,上網登錄借書後可以通過物流送到超商,臺北市圖書館內藏書718萬冊都可供借閱。借書服務物流費每次50元(新臺幣,下同),一次可借5本,最快2天送達。還書則僅限全家超商,並需付45元運費。
臺北市圖書館借閱數據顯示,去年總共被借出近1300萬本書,其中借閱者以31歲至50歲人群居多,佔借閱總量一半以上。統計方推論,這些人中大多是上班族。在現今快餐化的社會節奏下,輿論普遍認為超商借書是一個提高借閱率的好點子,尤其會方便一些行動不便者,比如有小朋友需照顧的媽媽、夜歸的上班族、行動不便的殘障者和比例愈來越高的銀髮族。
32歲年輕上班族王櫻倩也看好超商借書服務。她說,現在的臺灣人變得比以前沒耐心,很多東西都想在短時間獲得,寧可用金錢換取時間。因此,借5本書只要花50元運費的代價,且臺北市圖書館718萬冊圖書24小時皆可借閱,相當划算。
兩個產業自相殘殺?
這個點子雖然吸引讀者,卻引爆了出版界怒火。臺灣政治大學圖書信息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在臉譜網上撰文,認為此舉加深了圖書館與出版社、甚至是圖書館與作家的利益衝突,並批評臺北市政府「無宏觀政策與方針,坐令產業與事業自相吞食殘殺」,「荼毒本該合作共生的文化、閱讀、信息的事業體與環境」。
出版界為何怒火中燒?這還要從臺灣出版界的困境說起。近年來,臺灣出版業規模不斷萎縮,整體產值大幅下滑,從2012年的352億元大幅下降到2014年的243億元,兩年之內減少超過百億元,整體印書量也大幅下滑,創作者的版稅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應生活。
出版界人士認為,圖書館和出版業、作家應是夥伴關係,但臺北市圖書館卻犧牲了夥伴利益,讓物流業者和超商得利。有香港作家團體研究顯示,書借出越多,買書的人就越少,「讓我們反感的是這樣的剝奪感,讓出版業和作家更弱勢。」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說。
出版界希望臺當局效仿英國推動「公共出借權」,圖書館每借出一本書,政府便代讀者付補償金予作家和出版社,讓出版界和圖書館共存共榮。
別談競爭,一起挽回讀者的心吧
圖書館界則對「民眾愈容易借書,出版社愈難賣書」的觀點持不同看法。臺「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民眾到書店買的多是當期新書,到圖書館借的卻是舊書,借的書多為參考數據,買的書卻為典藏,圖書館和出版社「市場」迥異,絕非「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這種「肥了圖書館、瘦了出版社」的邏輯,乍看合理,細想卻是「似是而非」。即使把全臺灣500家圖書館關了,出版社生意也未必會變好。她認為,圖書館借閱率和出版社銷量向來是成正比,而非反比。
多數情況下,讀者徜徉圖書館書海中,看到一本好書,會想要擁有它,進而到書店購書典藏。大英圖書館號稱收藏所有英國曾出版的書籍,一樓仍然開了一間書店,因為它相信雖然讀者可以免費借閱圖書,還是會買下喜歡的書。
王櫻倩說,如果她打心裡喜歡一本好書,還是會願意花多點錢購買,對於只是想了解的書籍,則僅僅是借閱。因此,圖書館和出版社不會必然發生極大的衝突。
三採出版社總編輯曾雅青也支持這一觀點。雖然借閱方便可能減少書籍銷售,「但從出版業長期經營來看,重要的不是銷售,而是如何挽回讀者閱讀的動機和習慣。」出版社和圖書館同樣面對網絡、電子書崛起導致的讀者「雪崩式下跌」危機,它們其實是「命運共同體」,兩者應該考慮如何一起挽回讀者的心,而非互相拆臺競爭。
(責編:程曉霞(實習生)、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