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Z世代」的家長,孩子玩遊戲幾乎成為了不可逃避的話題。隨著手機的普及,擔心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也成為了近些年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問題。
近年來,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相繼出臺。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從六個方面為規範網路遊戲服務提出了明確的指引;2020年10月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新版修訂中,將關於網路遊戲的相關規定列入法律文本。
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另一個重要參與方,各大企業也針對未成年人玩家,推出了包括遊戲行為查詢、通知、遊戲時長管理、身份識別系統、聲音系統以至於人臉識別系統等一些保護措施。在16日舉辦的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會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發布了《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這一標準同樣是由遊戲企業騰訊、網易以及人民網牽頭開展。
但不論政府或者企業,亦或是提供教育的學校,在保護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過程中都不可能起到全部作用。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今年10月發布的《新時代兒童及家庭網絡素養調研報告》顯示,超過95%的兒童使用網際網路的場所是家裡。因此,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家庭的角色不可忽視。
有一句話說的好:如果說「國家政策」和「廠商措施」是為未成年人保護建造的城池的話,那麼家長則毫無疑問是這座城池的「執戟人」。
而要做好這個執戟人,家長們或許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
制定規則,讓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遊戲觀
在人手一機的今天,遊戲已經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娛樂方式,玩遊戲,是和看電影、打球、戶外活動類似的娛樂方式,甚至是很多人的社交渠道。
作為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遊戲已經成為了孩子們之間的「社交語言」。家長需要協助孩子進行適度遊戲,不能放任孩子接觸遊戲,也不宜讓孩子徹底不玩。《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已經對「適度」做了很詳細的要求,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遊戲廠商也進行了落實。
但廠商的落實並不代表家長們就可以不管了。古靈精怪的小朋友,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辦法去躲過平臺的監管,甚至他們玩不了遊戲,還可以去刷短視頻。因此可以制定一個「令行禁止」的上網規則,讓孩子們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每次應該玩多久。
比如每天可以給孩子劃定明確的娛樂時間,並監督孩子實行;也可以制定一些規則,將玩遊戲的時間作為孩子們完成某些任務或者實現某些目標的獎勵。
2
充分溝通,幫助青少年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發布《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親子溝通很好的家庭,孩子能正常使用網絡的比例為 81.9%;而親子溝通很不好的家庭,孩子能正常使用網絡的比例為 63.0%。同時,民主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反比,而忽視型和專制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正比。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如果能採取民主型的教養模式,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比例會大大降低。
很多時候,孩子們沉迷於網路遊戲的誘因,是來自於家長們的放任、忽視和不理解。而想要真正的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們充分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給以他們信任,用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和陪伴他們,並且以身作則,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奧運會冠軍、桌球大滿貫得主鄧亞萍就曾為了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苦練遊戲。對於孩子玩遊戲這件事,鄧亞萍有自己的見解:「這一代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天性,和獨屬於他們的交流語言,就跟遊戲相關,如果強行斷絕遊戲,脫離同伴世界,我覺得更糟糕。」
為此,鄧亞萍還同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共同發起了「家庭溝通計劃」,就是期望能夠在這些方面給家長們提供幫助,改善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狀況。當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進行平等、互相尊重的溝通,遊戲沉迷的問題,相信也會迎刃而解。
3
疏堵結合,合理利用遊戲企業的未保系統
除了制定規則和改善溝通之外,家長們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防沉迷工具。
國內遊戲廠商騰訊、網易,都推出過許多防沉迷工具,也起到了較好的防沉迷效果。以騰訊推出的成長守護平臺為例,在其綁定的3000萬家長和孩子帳戶中,有82%遊戲時長出現下降。
但再好的工具,仍然存在一些「漏網之魚」。在諸多關於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新聞報導中,孩子們通過借用或盜用家長身份證,以完成作業為由讓家長幫助繞過人臉識別等各種花招,繞過未保系統上網遊戲,甚至進行消費。在這些案例中,如果家長對於防沉迷工具有所了解,大多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4
發現興趣,寓教於樂,發揮遊戲的積極作用
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心理學教育系通過對某公立學校的研究顯示,電子遊戲在8~18歲兒童的敘事思維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並認為電子遊戲具有很大潛力成為新一代教學工具,在激發反思、促進道德教育和社會行為形成等方面有極大潛力。另一方面,一些應用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電子遊戲也可促進未成年人的多感覺加工,提高人對注意幹擾的抵抗能力,並對認知靈活性產生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中也顯示,有七成的孩子願意與父母主動談論遊戲,但僅有不足15%的父母會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
可見,如果家長時間允許,不定期的選擇一些合適的遊戲與孩子們一起玩耍,也是促進親子溝通,了解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好機會。
實際上,許多遊戲都有充分的潛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國外有不少家長與孩子一起玩沙盒遊戲的視頻,其中可以充分看到孩子的創造力。如《刺客信條》之中對於世界歷史元素的融入,以及《尼山薩滿》這樣的功能遊戲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借鑑,都可能促使孩子們對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產生興趣。還有一系列融合健身和體育項目的互動遊戲,能和孩子邊遊戲邊運動……
遊戲也有其兩面性,如果家長利用得當,還可能對青少年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結語
我們都知道,對於未成年人在遊戲中的保護,是當下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無論是政府、遊戲企業、學校和家庭都應高度重視,各司其職。而在這個進程中,家長們可以發揮的作用可能比想像中的更大,正確的引導、充分的溝通、合理的管理以及積極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