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遊戲中的未成年人,家長該做些什麼?

2020-12-19 騰訊網

作為「Z世代」的家長,孩子玩遊戲幾乎成為了不可逃避的話題。隨著手機的普及,擔心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也成為了近些年全社會的重點關注問題。

近年來,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相繼出臺。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從六個方面為規範網路遊戲服務提出了明確的指引;2020年10月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新版修訂中,將關於網路遊戲的相關規定列入法律文本。

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另一個重要參與方,各大企業也針對未成年人玩家,推出了包括遊戲行為查詢、通知、遊戲時長管理、身份識別系統、聲音系統以至於人臉識別系統等一些保護措施。在16日舉辦的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會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發布了《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這一標準同樣是由遊戲企業騰訊、網易以及人民網牽頭開展。

但不論政府或者企業,亦或是提供教育的學校,在保護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過程中都不可能起到全部作用。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今年10月發布的《新時代兒童及家庭網絡素養調研報告》顯示,超過95%的兒童使用網際網路的場所是家裡。因此,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家庭的角色不可忽視。

有一句話說的好:如果說「國家政策」和「廠商措施」是為未成年人保護建造的城池的話,那麼家長則毫無疑問是這座城池的「執戟人」。

而要做好這個執戟人,家長們或許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

制定規則,讓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遊戲觀

在人手一機的今天,遊戲已經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娛樂方式,玩遊戲,是和看電影、打球、戶外活動類似的娛樂方式,甚至是很多人的社交渠道。

作為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遊戲已經成為了孩子們之間的「社交語言」。家長需要協助孩子進行適度遊戲,不能放任孩子接觸遊戲,也不宜讓孩子徹底不玩。《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已經對「適度」做了很詳細的要求,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遊戲廠商也進行了落實。

但廠商的落實並不代表家長們就可以不管了。古靈精怪的小朋友,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辦法去躲過平臺的監管,甚至他們玩不了遊戲,還可以去刷短視頻。因此可以制定一個「令行禁止」的上網規則,讓孩子們知道,在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每次應該玩多久。

比如每天可以給孩子劃定明確的娛樂時間,並監督孩子實行;也可以制定一些規則,將玩遊戲的時間作為孩子們完成某些任務或者實現某些目標的獎勵。

2

充分溝通,幫助青少年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發布《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親子溝通很好的家庭,孩子能正常使用網絡的比例為 81.9%;而親子溝通很不好的家庭,孩子能正常使用網絡的比例為 63.0%。同時,民主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反比,而忽視型和專制型教養模式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喜愛呈正比。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如果能採取民主型的教養模式,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比例會大大降低。

很多時候,孩子們沉迷於網路遊戲的誘因,是來自於家長們的放任、忽視和不理解。而想要真正的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們充分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給以他們信任,用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和陪伴他們,並且以身作則,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奧運會冠軍、桌球大滿貫得主鄧亞萍就曾為了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苦練遊戲。對於孩子玩遊戲這件事,鄧亞萍有自己的見解:「這一代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天性,和獨屬於他們的交流語言,就跟遊戲相關,如果強行斷絕遊戲,脫離同伴世界,我覺得更糟糕。」

為此,鄧亞萍還同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共同發起了「家庭溝通計劃」,就是期望能夠在這些方面給家長們提供幫助,改善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狀況。當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進行平等、互相尊重的溝通,遊戲沉迷的問題,相信也會迎刃而解。

3

疏堵結合,合理利用遊戲企業的未保系統

除了制定規則和改善溝通之外,家長們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防沉迷工具。

國內遊戲廠商騰訊、網易,都推出過許多防沉迷工具,也起到了較好的防沉迷效果。以騰訊推出的成長守護平臺為例,在其綁定的3000萬家長和孩子帳戶中,有82%遊戲時長出現下降。

但再好的工具,仍然存在一些「漏網之魚」。在諸多關於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新聞報導中,孩子們通過借用或盜用家長身份證,以完成作業為由讓家長幫助繞過人臉識別等各種花招,繞過未保系統上網遊戲,甚至進行消費。在這些案例中,如果家長對於防沉迷工具有所了解,大多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4

發現興趣,寓教於樂,發揮遊戲的積極作用

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心理學教育系通過對某公立學校的研究顯示,電子遊戲在8~18歲兒童的敘事思維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並認為電子遊戲具有很大潛力成為新一代教學工具,在激發反思、促進道德教育和社會行為形成等方面有極大潛力。另一方面,一些應用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電子遊戲也可促進未成年人的多感覺加工,提高人對注意幹擾的抵抗能力,並對認知靈活性產生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中小學生網路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中也顯示,有七成的孩子願意與父母主動談論遊戲,但僅有不足15%的父母會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

可見,如果家長時間允許,不定期的選擇一些合適的遊戲與孩子們一起玩耍,也是促進親子溝通,了解孩子興趣和能力的好機會。

實際上,許多遊戲都有充分的潛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國外有不少家長與孩子一起玩沙盒遊戲的視頻,其中可以充分看到孩子的創造力。如《刺客信條》之中對於世界歷史元素的融入,以及《尼山薩滿》這樣的功能遊戲中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借鑑,都可能促使孩子們對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產生興趣。還有一系列融合健身和體育項目的互動遊戲,能和孩子邊遊戲邊運動……

遊戲也有其兩面性,如果家長利用得當,還可能對青少年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結語

我們都知道,對於未成年人在遊戲中的保護,是當下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無論是政府、遊戲企業、學校和家庭都應高度重視,各司其職。而在這個進程中,家長們可以發揮的作用可能比想像中的更大,正確的引導、充分的溝通、合理的管理以及積極的陪伴。

相關焦點

  • 網易未成年人遊戲保護措施有哪些?家長監護服務使用流程
    ­  關於未成年人遊戲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遊戲行業為此也做出了許多方案探索與方法改進。目前,國內遊戲大廠在未成年人保護問題上已經推出了許多強有力的舉措。針對這個內容,我們向網易做了一些深度了解。­  網易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目前推出的舉措已經覆蓋了時間管理、消費管理等核心環節,且仍在不斷迭代升級新的技術平臺。
  • 網易完善未成年人遊戲保護體系:防沉迷、實名制到家長監護
    原標題:網易完善未成年人遊戲保護體系:防沉迷、實名制到家長監護   前不久,《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在京發布。   面對越來越早「觸電」的青少年一代,設置必要的「未成年人保護系統」已日益成為每個網際網路企業的標配,從火爆的短視頻App、直播平臺到視頻網站,都逐步在產品中加入了許多未成年保護的相關機制。   而其中,作為數娛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遊戲,在這一保護戰役中更處於一線。據了解,許多國內遊戲大廠已相繼出臺了保護未成年人遊戲的安全舉措。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發布 未成年人保護需全社會共建
    「作為一個家長,首先約束自己以身作則,然後再要求孩子怎麼樣做。如果你自己一直看短視頻、手機聊天,再要求孩子的時候說服力自然下降很多。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承擔各自角色和責任,尊重彼此。」冠軍媽媽鄧亞萍在12月16日舉辦的2020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分論壇上分享了她的家庭教育理念。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試行,遊戲產業聚焦未成年人保護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奧運冠軍鄧亞萍等參會嘉賓則從協會、企業、家長等角度,就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分享各自的觀點及建議。鄧亞萍就家庭溝通話題分享自己的看法。據張毅君介紹,該標準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規定了適齡提示的標誌符,「試行稿提供了綠色的8+,藍色的12+和黃色的16+這三個不同的年齡段標誌符。」二是標準規定標誌符的下載渠道、展示時長、尺寸比例、更新頻率等。三是要求適齡提示標識必須放置在產品界面的顯著位置,包括但不限於遊戲官網、登錄界面、宣傳視頻廣告等,以突出標識在遊戲產品中的能見度和可視性。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試行,遊戲產業聚焦未成年人保護...
    12月16日,「2020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分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發布會」在廣州舉行,當日,一份《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試行稿發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張毅君、騰訊互動娛樂副總裁崔曉春、奧運冠軍鄧亞萍等參會嘉賓則從協會、企業、家長等角度,就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分享各自的觀點及建議。
  • 未成年人遊戲如何規範?遊戲帳號將可被家長監護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張明海)2月16日,在文化部的指導下,騰訊正式推出「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之「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臺」的系列服務(http://jiazhang.qq.com),協助家長對未成年人子女的遊戲帳號進行健康行為的監護,這將成為當前國內網際網路遊戲行業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系統解決方案。
  • 未成年人該刷視頻嗎?許多平臺對未成年人保護模式起作用嗎?
    發視頻、做直播、玩網路遊戲,似乎成了一種時尚。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我們每次打開視頻的時候,都可以看到進入青少年模式這個界面,但是卻沒有真正地對青少年進行限制。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聞說未成年人看直播的時候打賞某主播,然後刷了幾萬幾十萬,家長要求賠償的這種新聞。現在現,雖然很多平臺都做了限制未成年人模式的這種界面。
  • 遊戲廠商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看看騰訊、網易、暢遊和創夢天地
    2017年開始,騰訊遊戲率先構建了「事前-事中-事後」涵蓋未成年人遊戲行為的健康防護方案,協助家長直接管理未成年人子女的遊戲時間、遊戲消費,限制實名未成年用戶的遊戲時間,對疑似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費進行主動提醒等。
  • 未成年人巨額充值打遊戲,家長該如何退款?
    不過有些學生卻趁著上網課的時候 拿著手機打遊戲,還瞞著家長充值 這時候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退款呢? 維權君這段時間在微信後臺收到好幾位家長投訴自家小孩在上網課的時候,巨額(金額從幾百到幾千不等)充值玩遊戲(遊戲平臺有騰訊的,也有其他公司的),詢問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退款?
  • 《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試行 未成年人保護成遊戲產業焦點
    主辦方 供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 璇)「2020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分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發布會」於12月16日在廣州舉行,會上,《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正式發布並進入試行階段。未成年人保護也成為遊戲產業關注焦點。
  • 騰訊遊戲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措施:防沉迷補丁,能否攔住孩子玩遊戲
    日前,騰訊官方發布消息稱,自6月17日起騰訊遊戲正式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在對已實名未成年人&34;基礎上,專門針對&34;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未成年人上網普及率呈逐年不漲趨勢。相關調查研究發現,近三成的學齡前兒童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而14歲青少年每天使用網絡時間超過半小時的比例達到60.8%。而這些時間中,多數以網路遊戲為主。
  • 保護未成年人是網遊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
    主流輿論對網路遊戲的評價從負面走向割裂,一方面,遊戲行業由於其可觀的利潤與廣闊的發展前景,被認為是朝陽行業,另一方面,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行動支付的發達,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帶來的精力佔用與財產損失等負面信息也更為突出。如何讓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這一代未成年人與網路遊戲「友好共處」並得到恰當的保護,成為橫亙在社會、遊戲行業與家長面前的一大問題。
  • 網遊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試點工作啟動
    2月5日,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首批試點啟動儀式在京召開。此工程是在文化部鼓勵和指導下,由北京完美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盛大遊戲有限公司、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北京暢遊時代數碼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六家網路遊戲骨幹企業自主發起的行業自律行為。
  • 魔獸世界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正式啟動
    「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是一項由文化部指導,以網易為代表的六大遊戲廠商共同發起並參與實施,旨在加強家長對未成年人參與網路遊戲的監護,引導未成年人健康、綠色參與網路遊戲,形成和諧家庭關係的社會性公益行動。
  • 未成年人遊戲問題屢遭投訴 家長苦訴無門怎麼辦?網信辦發話了
    對於遊戲廠商未全額退款的情形,他認為這不符合相關法規規定。防沉迷落實不到位根據《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遊戲用戶實名註冊方式包括手機號、微信號、身份信息等多種方式。但實際使用中,不少未成年人使用家長手機號、微信號註冊遊戲帳號,導致針對未成年人的管理制度難以真正落地。
  • 合力構建未成年人保護「同心圓」 ——「女童保護」舉辦未成年人...
    不久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明確了各方在保障未成年人用網權益方面的職責和義務。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處長劉斌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立法的基本思路和制度架構進行了解讀。
  • 未成年人熱線金牌客服:該給撥打熱線的家長多少幫助?
    目前,騰訊旗下的遊戲幾乎都接入了健康系統,未成年人在遊戲時間和遊戲花費上受到嚴格限制。但這只是那部分老實實名認證了的未成年人。涉及到退費的情況,基本是未成年人用某種方式登錄大人的帳號,並使用大人的支付密碼進行消費。在用戶遊戲登錄和支付的時候,數據會識別一些異常的情況——簡單來講,系統顯示這是個成年人帳號,但是系統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個未成年人,針對這種情況,遊戲會彈出人臉識別的驗證。
  • 未成年人保護最優解是什麼?三年時間從騰訊未保體系可窺大廠使命
    從去年10月新增"網絡保護"專章,再到10月17日,通過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僅用半年多的時間,政策層面便相繼給出了關於"未保"的專屬法律篇章和防沉迷的具體措施及相關技術要求。而顯然,以騰訊為代表的遊戲大廠,在全行業制度正式落地之前就已經做出了表率,用自身努力推動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開展。
  • 騰訊未成年人遊戲保護措施升級:開啟人臉識別
    據了解,騰訊已經開始在包括《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在內的100多款手機遊戲產品中進行人臉識別驗證,旨在解決「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登錄過程中拒絕或認證失敗的用戶平時只能玩1.5小時/天,充值過程中拒絕或認證失敗的用戶則無法充值。
  • 孩子打遊戲停不下來,家長要這樣做他才能停下來!
    12月16日上午,「2020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分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發布會」在廣利舉行,這是中國遊戲產業年會的重要活動,對遊戲行業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那麼,業內人士如何看打遊戲勸不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