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2020-12-20 騰訊網

文章來源:科研大匠

12 月 10 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評選結果。

據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 1999 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 35 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自 2017 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在此次 TR35 中,10 餘位青年人才或將為今後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RNA 剪接的分子機理助力相關疾病治療

萬蕊雪

西湖大學西湖學者

2017 年,萬蕊雪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清華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開展研究。其研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個近原子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闡明了真核生物細胞內最基礎、最重要的生命過程之一 ——RNA 剪接的分子機理,揭示了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指導疾病的治療及藥物研發。

此外,萬蕊雪從結構生物學切入,通過生物學的基礎研究闡明了其與人體、疾病的密切關係,具有巨大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

傳統化工產業獲得新技術路

崔 好

Bota Bio 創始人兼 CEO

2016 年,崔好獲得哈佛 - 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醫學物理博士學位。2019 年創辦了公司 Bota Bio,以計算為基礎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酶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滿足不同工業生物技術的市場需求。

同時,崔好從工程化的思維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設計組裝等理念,實現了酶工程和菌株工程的系統化和智能化,為傳統化工產業開拓了新的技術路徑,有助於高效精準改造、高通量有效編輯篩選目標微生物。

國內病毒學領域迎來「新生力」

施 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2011 年,施一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 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通過整合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方法,施一揭示了伊波拉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制,首次從分子水平證實了第五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的存在,這是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施一也對流感、寨卡和拉沙等重要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感染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神經系統疾病或迎顛覆性新療法

眭亞楠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眭亞楠先後在清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學業,曾作為博士後在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開展研究,專注於機器學習、神經工程和機器人學前沿交叉領域。

在線強化學習是未來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療法,針對其安全性問題,眭亞楠提出了安全在線學習的原創理論與優化方法,相關成果現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頂尖高校的本科課程和教材內容。

另外,眭亞楠提出了基於偏好反饋的優化方法,將偏好反饋構建為自博弈機制,並用於優化外骨骼機器人控制及截癱患者的脊神經刺激療法,成功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相關研究成果於 2020 年成為 ICRA 大會歷史上首篇同時獲得兩項大獎的最佳論文。

重大疾病的高精準、「可控」治療或將實現

陶 偉

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2015 年,陶偉在清華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開展研究。2018 年受聘哈佛大學講師,2020 年晉升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陶偉創造性地開發了包括二維納米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內的新型材料庫,探索了它們的納米生物交互作用機制,並對這些材料和原理進行了廣泛的生物醫學應用。此外,他還主導開發了多種具有獨特藥物遞送功能的智能載體系統,能夠主動靶向病灶部位、並且通過內在刺激或者外部刺激精準地「按需」可控給藥,在減少毒副作用的同時實現精準醫療和高效治療。

為眼部疾病治療帶來新的可能

唐 靜

史丹福大學研究員

2016 年,唐靜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博士後獲聘於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 /Koch 癌症綜合研究院、哈佛大學醫學院(HMS)。其研發了經金納米顆粒修飾的二氧化鈦納米線陣列的人工光感受器,證明了納米材料的眼底植入技術在臨床上可行。

此外,唐靜利用交叉學科研究,採用氧化鈦納米線陣列來嘗試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疾病,成功恢復了失明小鼠的視覺,讓失明小鼠的視網膜中所存留的神經節細胞恢復對綠色、藍色和近紫外光的反應,為患有黃斑變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

人類胚胎學發展或邁入新階段

邵 玥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

2016 年,邵玥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開展研究。

其顛覆性地提出了用機械微系統誘導幹細胞模擬著床期胚胎發育的概念與技術,首次成功重建了著床期至原腸胚期的羊膜囊類胚胎,並為合成人類胚胎學的後續發展提供基本範式,建立了標準化的羊膜囊類胚胎晶片及首例具有背腹軸的神經球模型。

另外,邵玥聯合幹細胞與機械微系統研發出一系列「無胚化」人類胚胎學技術,填補了藥物研發中胚胎發育毒理研究的人源模型技術空白,對研究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和醫藥與公共衛生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多種統計學方法助力生物學研究

李婧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副教授

2013 年,李婧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助理教授。其首創性地使用嚴格的統計學來分析已發表的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數據,發現在過往研究中,由於研究人員對測量誤差的忽略,轉錄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

通過統計建模,李婧翌首次發現了調控翻譯的 mRNA 序列特徵在不同物種間的保守性,此發現提示了通過編輯 mRNA 序列而實現翻譯調控的可行性,從而在新興的 mRNA 治療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拓寬病毒與受體研究領域的思路

鄢仁鴻

西湖大學助理研究員

2019 年,鄢仁鴻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作為博士後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展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其通過重組表達的方法,首次發現全長 ACE2 以二聚體形式存在,並同時具有開放和關閉兩種構象變化,兩種構象均含有可與冠狀病毒的相互識別界面,為後續相關藥物和疫苗的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為核酸智能分子計算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

韓 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2013 年,韓達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以製程研發工程師身份就職於美國 Intel 公司。其構建了基於數據分類算法的核酸分子計算方法,首次實現了基於核酸分子計算的腫瘤早期診斷,在不需要人工幹預和複雜儀器的情況下快速給出肺癌診斷結果,為惡性腫瘤的無創、快速分子診斷提供了新途徑。

國內腸道微生態治療領域迎來治療新思路

譚 驗

深圳未知君生物 CEO

2015 年,譚驗獲得了波士頓大學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完成生物信息博士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橫跨生物信息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

2017 年其創立了中國首家專注於腸道微生態治療的 AI 製藥公司,憑藉 AI 技術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的結合,搭建出了較為先進的生物信息分析平臺和轉化與生產平臺,提升了新藥的研發效率和成功率。

另外,譚驗利用創新科研模式和獨特的藥物研發平臺,研發出新型糞菌移植全菌及配方菌膠囊。該膠囊為改善或治療腸道及其他系統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新一代 CAR-T 技術為疑難雜症帶來治療新手段

何 霆

北京藝妙神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

2015 年,何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其在 CAR-T 細胞療法領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讓人類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何霆自主研發了整套基因細胞藥物技術平臺,率先實現了全流程無血清、基因載體規模化製備、高生產成功率、CAR-T 體內持久長效的特點,與傳統手段相比,CAR-T 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顯著提升。

另外,其基於新一代 CAR-T 技術開發了 2 款 1.1 類候選創新藥,在治療復發難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方面臨床效果顯著。

「皮膚 VR」可實現多觸覺感知

于欣格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5 年,于欣格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研究助理分別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西北大學開展研究。其開發了一種可以集成在皮膚上的無線觸覺反饋系統,也被稱作「皮膚 VR」,能舒適地貼附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此外,他的課題組還成功將氧化物功能材料開發成織物的形態。

這些研究成果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傳感和反饋交互界面,不僅可以產生震動反饋,也能夠收集人體的健康生理信號變化,可廣泛應用在社交、遊戲、義肢的控制與反饋以及生物醫療、健康檢測等領域。

參考資料:

[1] 權威發布:《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35 位入選者涵蓋全球最前沿科學與技術

相關焦點

  • 職場人物/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12月10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在浙江省紹興市揭曉。這是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第四次落地中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此次中國區榜單匯聚國內頂尖的青年科技精英。
  • 年發5篇Science,現入選中國榜「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來源 | 考博圈、AEIC學術交流中心、清華大學官網、新華網編輯 | 學術君前段時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揭曉。這是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第四次落地中國。
  • 2020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揭曉
    剛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2020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高校的青年才俊入選了呢?圖源官網從入選人的年齡來看,最小才29歲。且35歲以下,多人已是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導,甚至是公司的CEO,都非常的優秀。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出爐:編程貓...
    以下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 人」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人名單(排名不分先後):1.巨 龍獲獎年齡:33 歲職位: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獲獎理由:創新實驗手段,揭示了石墨烯的全新物理特性和應用前景。2.
  • 禾賽科技董事長李一帆 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舉行。數百位國內外行業專家、青年科技領袖和商業精英齊聚一堂,碰撞新思想、分享新觀點。同時,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禾賽科技董事長李一帆榮獲創業家稱號。
  • 202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即將發布
    為了找到這些「最有潛力改變世界的創新青年」,2017 年,我們將持續關注從事創新科技研發、科技應用和商業發展青年人才的權威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落地中國,以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
  • 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舉行。數百位國內外行業專家、青年科技領袖和商業精英齊聚一堂,碰撞新思想、分享新觀點。同時,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禾賽科技CEO李一帆榮獲創業家稱號。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新35人亞太區榜單即將全新推出
    繼「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TR35)中國區榜單成功落地四年之後,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聯手 DeepTech 推出全新版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亞太區榜單(Innovators Under 35 Asia Pacific,TR35 Asia Pacific)。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二批評委發布
    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涵蓋範圍包括生物醫療、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幾乎所有新興技術領域。2017 年,DeepTech深科技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次將「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以下簡稱「創新35人」)榜單落地中國,並在 2018 年 1 月舉辦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公布了第一屆中國「創新 35 人」。
  • 僅35人!山東大學4人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年齡最小才29歲!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名士之鄉"紹興啟幕。峰會上,重磅發布了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
  • MIT TR 35揭曉:阿里巴巴王剛、吳翰清等六位華人當選,Ian Good...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日前 MIT TR 公示了 35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榜單,評選出包括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
  • 35位頂尖青年科技領袖齊聚魯迅故裡!TR35榜單即將在此揭曉
    2004 年,34 歲的她接受史丹福大學的邀請到化學工程系執教,並最終成為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如今鮑哲南的研究早已不止於可摺疊屏幕。她希望用人造柔性皮膚為殘障人士重建真實的 「觸摸感」,甚至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做科研,非得數十年的研究才能熬出頭嗎?
  • 35位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中國科大八仙過海
    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在2019 年 12 月 14 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確認如下方璐(0306)、張旭(05203)、戴磊(05203)、盧培龍(0508),徐飛虎(0523)、朱林曉(06203) 、汪淏田(07203)、鄧磊(0809)等至少8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生入選。他們全部入選的是先鋒者與遠見者。 先鋒者
  • 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名士之鄉」紹興舉行。數百位國內外行業專家、青年科技領袖和商業精英齊聚一堂,碰撞新思想、分享新觀點。同時,全球最權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
  • 35人!又一重量級榜單正式揭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科技創新能力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潛力,青年才俊則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青年正當時,創新無止境!
  • 上海交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韓達研究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20年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和仁濟醫院的PI韓達研究員獲得「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
  • 南大教授入選麻省理工雜誌「35歲英才榜」
    南報網訊 (記者 談潔) 8月23日,《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揭曉2016年35歲以下傑出青年創新人物評選結果,共有6位中國青年入選,本報曾率先報導過其科研成果的南京大學朱嘉教授榜上有名。
  • 施一公弟子、清華90後萬蕊雪談青年學者如何迅速建立影響力
    針對這一問題,施一公弟子、清華大學90後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得主萬蕊雪在5月24日於上海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上表示,國際知名期刊投稿時間長投稿困難這個問題確實存在,其本人在發表學術成果的時候也遇到過該問題。「這是因為比較知名的期刊常常需要報導一個的成果同時報導這個成果背後的機理,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來作為一個支撐,這樣就需要不斷的補佐證等過程。」
  • 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召開揭曉中國35位青年科創人才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浙江紹興舉行。會上,「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揭曉,涵蓋生物醫療、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技術領域。「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在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