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科研大匠
12 月 10 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TR35)評選結果。
據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 1999 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 35 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自 2017 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在此次 TR35 中,10 餘位青年人才或將為今後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RNA 剪接的分子機理助力相關疾病治療
萬蕊雪
西湖大學西湖學者
2017 年,萬蕊雪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清華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開展研究。其研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個近原子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闡明了真核生物細胞內最基礎、最重要的生命過程之一 ——RNA 剪接的分子機理,揭示了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指導疾病的治療及藥物研發。
此外,萬蕊雪從結構生物學切入,通過生物學的基礎研究闡明了其與人體、疾病的密切關係,具有巨大的科學意義和研究價值。
傳統化工產業獲得新技術路徑
崔 好
Bota Bio 創始人兼 CEO
2016 年,崔好獲得哈佛 - 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醫學物理博士學位。2019 年創辦了公司 Bota Bio,以計算為基礎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酶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滿足不同工業生物技術的市場需求。
同時,崔好從工程化的思維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設計組裝等理念,實現了酶工程和菌株工程的系統化和智能化,為傳統化工產業開拓了新的技術路徑,有助於高效精準改造、高通量有效編輯篩選目標微生物。
國內病毒學領域迎來「新生力」
施 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2011 年,施一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 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通過整合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方法,施一揭示了伊波拉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制,首次從分子水平證實了第五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的存在,這是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此外,施一也對流感、寨卡和拉沙等重要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感染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神經系統疾病或迎顛覆性新療法
眭亞楠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眭亞楠先後在清華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學業,曾作為博士後在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開展研究,專注於機器學習、神經工程和機器人學前沿交叉領域。
在線強化學習是未來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療法,針對其安全性問題,眭亞楠提出了安全在線學習的原創理論與優化方法,相關成果現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頂尖高校的本科課程和教材內容。
另外,眭亞楠提出了基於偏好反饋的優化方法,將偏好反饋構建為自博弈機制,並用於優化外骨骼機器人控制及截癱患者的脊神經刺激療法,成功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相關研究成果於 2020 年成為 ICRA 大會歷史上首篇同時獲得兩項大獎的最佳論文。
重大疾病的高精準、「可控」治療或將實現
陶 偉
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2015 年,陶偉在清華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開展研究。2018 年受聘哈佛大學講師,2020 年晉升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陶偉創造性地開發了包括二維納米材料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內的新型材料庫,探索了它們的納米生物交互作用機制,並對這些材料和原理進行了廣泛的生物醫學應用。此外,他還主導開發了多種具有獨特藥物遞送功能的智能載體系統,能夠主動靶向病灶部位、並且通過內在刺激或者外部刺激精準地「按需」可控給藥,在減少毒副作用的同時實現精準醫療和高效治療。
為眼部疾病治療帶來新的可能
唐 靜
史丹福大學研究員
2016 年,唐靜在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博士後獲聘於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 /Koch 癌症綜合研究院、哈佛大學醫學院(HMS)。其研發了經金納米顆粒修飾的二氧化鈦納米線陣列的人工光感受器,證明了納米材料的眼底植入技術在臨床上可行。
此外,唐靜利用交叉學科研究,採用氧化鈦納米線陣列來嘗試治療視網膜退行性疾病,成功恢復了失明小鼠的視覺,讓失明小鼠的視網膜中所存留的神經節細胞恢復對綠色、藍色和近紫外光的反應,為患有黃斑變性等疾病患者的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
人類胚胎學發展或邁入新階段
邵 玥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
2016 年,邵玥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開展研究。
其顛覆性地提出了用機械微系統誘導幹細胞模擬著床期胚胎發育的概念與技術,首次成功重建了著床期至原腸胚期的羊膜囊類胚胎,並為合成人類胚胎學的後續發展提供基本範式,建立了標準化的羊膜囊類胚胎晶片及首例具有背腹軸的神經球模型。
另外,邵玥聯合幹細胞與機械微系統研發出一系列「無胚化」人類胚胎學技術,填補了藥物研發中胚胎發育毒理研究的人源模型技術空白,對研究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和醫藥與公共衛生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多種統計學方法助力生物學研究
李婧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副教授
2013 年,李婧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助理教授。其首創性地使用嚴格的統計學來分析已發表的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數據,發現在過往研究中,由於研究人員對測量誤差的忽略,轉錄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
通過統計建模,李婧翌首次發現了調控翻譯的 mRNA 序列特徵在不同物種間的保守性,此發現提示了通過編輯 mRNA 序列而實現翻譯調控的可行性,從而在新興的 mRNA 治療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拓寬病毒與受體研究領域的思路
鄢仁鴻
西湖大學助理研究員
2019 年,鄢仁鴻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作為博士後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展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其通過重組表達的方法,首次發現全長 ACE2 以二聚體形式存在,並同時具有開放和關閉兩種構象變化,兩種構象均含有可與冠狀病毒的相互識別界面,為後續相關藥物和疫苗的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為核酸智能分子計算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
韓 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2013 年,韓達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隨後曾以製程研發工程師身份就職於美國 Intel 公司。其構建了基於數據分類算法的核酸分子計算方法,首次實現了基於核酸分子計算的腫瘤早期診斷,在不需要人工幹預和複雜儀器的情況下快速給出肺癌診斷結果,為惡性腫瘤的無創、快速分子診斷提供了新途徑。
國內腸道微生態治療領域迎來治療新思路
譚 驗
深圳未知君生物 CEO
2015 年,譚驗獲得了波士頓大學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完成生物信息博士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橫跨生物信息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
2017 年其創立了中國首家專注於腸道微生態治療的 AI 製藥公司,憑藉 AI 技術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的結合,搭建出了較為先進的生物信息分析平臺和轉化與生產平臺,提升了新藥的研發效率和成功率。
另外,譚驗利用創新科研模式和獨特的藥物研發平臺,研發出新型糞菌移植全菌及配方菌膠囊。該膠囊為改善或治療腸道及其他系統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新一代 CAR-T 技術為疑難雜症帶來治療新手段
何 霆
北京藝妙神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
2015 年,何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其在 CAR-T 細胞療法領域所做的突破性工作,讓人類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何霆自主研發了整套基因細胞藥物技術平臺,率先實現了全流程無血清、基因載體規模化製備、高生產成功率、CAR-T 體內持久長效的特點,與傳統手段相比,CAR-T 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顯著提升。
另外,其基於新一代 CAR-T 技術開發了 2 款 1.1 類候選創新藥,在治療復發難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方面臨床效果顯著。
「皮膚 VR」可實現多觸覺感知
于欣格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5 年,于欣格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曾作為博士後研究助理分別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西北大學開展研究。其開發了一種可以集成在皮膚上的無線觸覺反饋系統,也被稱作「皮膚 VR」,能舒適地貼附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此外,他的課題組還成功將氧化物功能材料開發成織物的形態。
這些研究成果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傳感和反饋交互界面,不僅可以產生震動反饋,也能夠收集人體的健康生理信號變化,可廣泛應用在社交、遊戲、義肢的控制與反饋以及生物醫療、健康檢測等領域。
參考資料:
[1] 權威發布:《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35 位入選者涵蓋全球最前沿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