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明令禁止了中小學劃分「快慢班」,出發點也是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
所以原本分了快慢班的很多學校都取消了,但是這樣做真的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嗎?分班對學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真正意義上的取消分班暫時是不可能的。
現在社會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考試仍然是學生們必須面對的,所以應試教育並沒有完全從學校退出,反而在一些地方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而分班是把優秀學生集中在一起,讓優者更優,提升其學校競爭力的好方式。所以說,學校不會輕易放棄分班這一方式。
同時很多家長也發現了,雖然有好多學校表面上取消了分班,但實際上只是給每個班級換了個名字,比如火箭班,奧賽班,或者清華班等,也或者把優秀的孩子放在一個班上,光從名字上是看不出任何差別的。
其次,分班到底對學生有哪些影響?為何屢禁不止,連培訓機構也要給孩子分班?
如果對孩子學習很關注,並且給孩子報了培訓機構的家長就會發現,很多培訓機構也會分班,雖然解釋為針對不同孩子,採用不同教育方式,內容無差別,但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
那麼,分班到底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呢?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也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孩子的學習也會受到環境影響,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是優秀的,愛學習的,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那麼自己的孩子也會多少向他們看齊,畢竟孩子與孩子之間也都是會相互學習的。
相反,班上如果有幾個不愛學習的調皮搗蛋鬼,他們很可能帶動更多的學生不好好學習。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學壞容易學好難,孩子本身就缺乏自制力,有時候也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如果看到周圍孩子無拘無束地玩,這學生很可能就無心學習了。
便於老師教學
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差異性,我們常常說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連布置作業也提倡分層,有基礎題,也有拔高題。
如果把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去分班,不就可以實現講課方式也因材施教嗎?學習能力強的班級可以讓學生更優秀,學習能力弱一點的班級,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適當減慢教學進度,老師也會注意講解更細緻,多引導,說不定這些孩子換一種學習方式,成績還會突飛猛進。
但是如果把學生都放在一起,老師很不好把握講課方式,同一堂課,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講課方式,但是班上孩子優秀的嫌慢,不那麼優秀的則嫌老師講得快。
就像做飯一樣,一部分早已熟透,一部分還是生的,還有一部分半生不熟。老師的精力也更容易集中在後進生身上,優秀的學生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對於家長來說不分班也太好
有的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有點跟不上,作業半天寫不完,最後可能為了提高成績去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很不值得。
但是有的家長則嫌老師講得太慢,自己孩子回家早早做完作業就去玩了,總覺得訓練程度不夠。
所以針對自己的孩子情況,有家長建議老師講慢點,還有的則希望老師給孩子多布置點作業。眾口難調,老師也很為難。
同樣一節課,同一個老師講,家長看到的孩子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而老師又沒有那麼多精力真正的針對每個孩子特點再輔導,所以孩子的成績差距可能反而更大,對於差生與優生反而都不是那麼公平。
但是分班有些問題也是會存在的,教育資源可能存在分配不公平,優秀教師去教優生班,而差生也可能被放棄,之所以提出不分班 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些學生。
就小編看來,分不分班都有道理,但是學生能得到更好地發展最重要。素質教育不是把每個人都教育成一樣的,而是在均衡發展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