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拼多多,大家會想到什麼?
假貨,低質,並夕夕?
啟人在後臺收到過很多用戶留言。
比如這種。
還有這種。
但是你注意,這些口口聲聲絕不在拼多多上買東西的用戶,有個共通特點:
他們真的沒有在拼多多上買過東西。
他們口中的假貨不是自身或身邊人的經歷,而是網上聽來的。
我們在百度上,以【拼多多 假貨】為關鍵詞,共獲得了 9050000 個結果。(7 位數)
淘寶的搜索結果,是拼多多的 2.26 倍。
京東是拼多多的 1.49 倍。
數據在這擺著,答案非常清楚,拼多多假貨數量真的是中國第一多?
絕對不是,從規模、體量等任何意義上,拼多多在老牌電商面前,都只是個弟弟。
拼多多為啥賣假貨
只是想告訴各位,大家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人帶了節奏。
你說拼多多就是個賣假貨的,沒意見。
但是,你得問問自己:拼多多的「作案動機」是什麼。
我們國家現在有兩種電商模式:
一種是以京東為代表的自營模式。
從進貨到銷售,再到物流全部一手掌握。
這種模式有個優點,商品保真、售後省心、物流神速。購物體驗絕對是各家最好的。
但缺點也很明顯,商品數量做不到全覆蓋,且成本高昂,最終的結果就是商品少,價格貴。
還有一種是以淘寶為代表的合作模式。
淘寶只是提供一個平臺給買家和賣家做交易。
商品的進貨、發貨、售後全部由賣家自己處理,出了問題也跟平臺沒關係。
這麼做有個好處,極大滿足了賣家的利益,平臺也沒啥責任。商品覆蓋非常全面,也就是萬能的淘寶。
但是缺點也同樣明顯:商家到底發了什麼貨,淘寶是監控不到的。
平臺對商品,根本沒有保真能力。
你仔細想想,馬雲一直強調對假貨零容忍。但他從不敢說:淘寶 0 假貨。
這就是原因所在,它只能表個態度,也只能是個態度。
拼多多採用的也是合作模式。
商品的進貨、發貨、售後,全部由第三方賣家操作。
商家入駐也需要提供相應的手續。
那麼問題來了,一模一樣的銷售模式,同樣嚴格的商家審核。
為啥大家只說拼多多有假貨呢?
他倆本質上沒區別啊 ...
一句話:拼多多生不逢時。
2015 年 9 月,拼多多才剛剛成立,這時某寶和京東早就把用戶都拉差不多了。
所以,拼多多決定 「農村包圍城市」,先拉廣大 345 線城市用戶。
而這部分用戶,就是老牌電商的弱點。
在 2017 年,主流電商還在追求 「消費升級」和 「內容升級」。
往直白了說,就是不追求數量,追求利潤。商品越來越貴,345 線等低收入人群被拋棄了。
而這些被拋棄的用戶,就是拼多多起家的關鍵。
還記得嗎?我們國家有 6 億人月收入不足 1000 。
在他們的助力下,拼多多迅速完成擴張。
從 16 年 「1 億人都在拼」到 18 年 「 3 億人都在拼」。
拼多多只用了兩年。
朋友們,想像一下,2 年 2 億新增用戶是個什麼概念。
哪個對手看了腿不發軟,誰不想砍拼多多一刀?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窮人真的太窮了。
做著做著,口碑就臭了。
2018 年,阿里以同行的身份,赤裸裸給拼多多和微商添了一把火:
隨著阿里打假,售假團夥開始向微商、拼多多等轉移。
經過媒體熱點傳播、輿論渲染,拼多多得到了一個新名字:並夕夕。在輿論上徹底坐實了售假。
這就是大家印象中,並夕夕的由來。
一邊罵拼多多,一邊 「致敬」拼多多
其實,假貨這個問題,是任何電商平臺都不能避難的。
馬雲就很坦然:我不在乎別人說我是賣假貨的。
你就可想而知,淘寶上假貨有多少。
朋友們注意了,淘寶也是這麼過來的。
什麼叫售假團夥開始向拼多多轉移。
言外之意不就是:原來售假團夥在阿里嗎?
但別忘了,馬雲還說過:不是淘寶假貨多,而是你太貪。
他對假貨的態度啟人暫且不提。至少他說了句大實話:
一分錢不可能買兩分貨。
你想想,你在網上看到拼多多那些段子,是不是都是六日兔。
雷碧這種便宜貨?
你說拼多多不正規?
不,他正在威脅阿里的地位,阿里也不得不做出回應:
在拼多多的進攻下,阿里面向低端推出了【淘寶特價版】App,重新重視 345 線的窮人,不再一味強調升級,也學會了下沉。
面對高端,重新在淘寶首頁祭出聚划算,大力推廣百億補貼。
你說拼多多沒有價值?
連中國第一大電商平臺都在 「致敬」他。
看看今年阿里的宣傳語:真便宜,不用算。
關於假貨
我們說回假貨這個問題。
拼多多上有沒有假貨。有,當然有,一定有。
但你要想想,網上傳播最廣的那些假貨案例,是不是雷碧、康帥傅這種一眼就能看出是假貨的東西。
第三方店鋪發貨必然會面臨假貨問題。
不存在哪個平臺專門就是賣假貨的,這完全是以訛傳訛,大家要學會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