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2020-12-28 騰訊網

「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網能源研究院成功舉辦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

2020年11月20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特別聯合發起、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綠色和平

此次活動邀請了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夏清、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莉、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韓文軒、中國能源報記者趙紫原,政府部門、媒體及企業代表,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直面行業問題,整合各方的智慧與經驗,探求破局新路,共同助力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發展。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東亞項目副總監張凱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的煤電裝機不應進一步增長。綠色和平低碳能源政策研究項目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進一步增加煤電裝機預計將造成2000億元的投資浪費,並造成電力系統的僵化,不利於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實現中國的新氣候目標。

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沙龍發言中表示:對中國來講,現在承諾的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非常具有挑戰性,其中電力行業要在2030年前儘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更多強調跟十四五發展的主題「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更多的考慮去增加綠色供給、投資、就業,特別是更好的推動低排放電力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推動非化石電力、綠氫、CCUS/CDR等大型基礎設施和示範工程建設,以數字和綠色「雙輪」驅動,通過電力市場和碳市場耦合作用更好的推動電力行業早日實現淨零排放。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馬莉在發言中指出:我國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的特點,決定了能源資源必須在更大範圍內進行配置。然而,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省為實體的財稅管理體制和電力平衡機制,需要以省內市場起步,各省之間逐步融合形成全國電力市場,同時大部分省市場缺少對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容量等不同市場形態的統籌規劃,不利於未來市場有序發展和逐步融合。未來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出相應調整,同時實現電力市場和碳市場二者的協同發展。

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韓文軒在沙龍上表示:兩部制電價由電量(度)電價和容量電價構成。嚴格來說,電量電價不是保證變動成本補償和收益,容量電價不是保證固定成本補償和收益。韓文軒還指出,發電側、用電側全電能量要充分競爭,推動電力清潔低碳轉型,加快培育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調峰市場,制定煤電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和平穩退出政策,同時對電網收入模式和調度監管模式進行改革。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在會議上指出:我國的電力深度脫碳倒序路線圖為:「遠期負排放、中期快速下降、近期儘快達峰」。地方應根據當地需求科學合理的建設調峰輔助服務機制和容量市場,幫助各發電資源合理接入電網,共同保障電力安全,促進電力低碳轉型。

在圓桌對話環節,中國能源報記者趙紫原與馬莉、夏清、袁家海、柴麒敏、韓文軒作等嘉賓圍繞碳中和以及電力市場建設初探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綠色和平

馬莉表示,接下來的電力體系規劃要兼顧成本、安全和效率,實現平衡,需要多措並舉。許多原先已經制定的規劃,包括電網、電源的規劃,都需要調整更新。能源的供應、輸送、消費這三大環節需要同時發力。

夏清則在圓桌環節指出,從近期來看,火電作為輔助能源的必要性依舊不容忽視,能在中國能源轉型階段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但同時他強調:「十四五期間不建議再繼續增加火電,而是好好利用現有的存量。中國下一步的發展就是要喚醒沉睡的資源,很多用戶具有強大的響應能力。夏清還指出,要注重新能源、氫能和儲能等正處於技術加快成熟、成本加速下降的「新生力量」,它們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韓文軒在討論中提出,在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過程中,新能源的發展的確會帶來增加就業、吸引投資等裨益,但隨著電網中新能源佔比的上升,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收益減少,煤電資產的減值速度加快,使得企業的負債水平和資產負債率被進一步推高。他指出「無論是煤電功能轉型、增加電網彈性或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我們需要將成本明晰化,將價格傳達到終端用戶。」

目標已定,時間緊迫,改革轉型勢在必行,市場設置亟需優化。如何完善輔助服務調控機制、如何建立健康的容量市場,當下尤為關鍵。夏清表示,調峰是我國電改的一個過渡產物,當現貨市場建設完善後,市場會解決調峰的問題。我國建立現貨市場的本質是解決新能源消納,如果現貨市場峰谷價差拉不開,反而不利於消納新能源,調峰市場的作用不可替代。

「現貨市場是要給用戶價格信號,與用戶互動配合來解決峰谷問題,提高資產利用率。容量市場也應該根據用戶對容量價格的反映,以價格反映用戶真實的容量需求,」夏清強調。袁家海也表示,在建立容量市場時,要確保市場上容量確實緊缺,把資源充裕度分解到每一個市場參與主體,不能單純依靠預測。

「不管是輔助服務市場,還是容量市場,它本質是一個市場。市場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定價問題,但目前市場價格存在扭曲,這會導致市場失靈,從而帶來很多問題,」柴麒敏強調。「失靈的問題一般都需要通過政策來進行調整和彌補。要實現碳中和儘早達峰的目標,一個更完善的輔助服務市場至關重要。」

本次研討會為綠色和平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的第一次活動。綠色和平將持續關注國內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相關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創新的研究,搭建政策研究部門、企業、學者和相關從業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並從不同角度進行信息傳播。

(來源:國際環保組織「 綠色和平 」中文官方帳號)

相關焦點

  • 聚焦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加快電力系統低碳轉型
    近期,在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上,政府部門、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及企業代表,直面行業問題,整合各方的智慧與經驗,探求破局新路。
  • 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 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2020年11月20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特別聯合發起、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 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網能源研究院成功舉辦電力系統...
    2020年11月20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特別聯合發起、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 電力系統如何加快低碳轉型?聽聽專家怎麼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新能源的發展對電力市場也提出要求。調峰輔助服務機制、容量市場以及容量補償機制的制定。以市場機制推動新能源消納。電力行業低碳轉型被認為是中國低碳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氣候變化目標的核心舉措。但目前在既有電力市場中,調峰輔助服務機制、容量市場以及容量補償機制的制定,還不能滿足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
  • 解開電力系統靈活性謎題,看能源低碳轉型如何實現
    綠色和平長期關注中國國內能源低碳轉型發展形勢,通過深入研究發展現狀以及潛在問題,助力低碳發展工作的推進。近日,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邱程騁對話了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兩位專家分別從電力系統調度運行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形勢的角度建言如何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要「多線出擊」
    佔能源領域碳排放總量四成的電力系統和面臨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壓力的中東部省份江西都極具代表性(見本次推送第二條)。他們的低碳轉型之路,或能為不同能源領域和地區實現「碳中和」提供思考。電力系統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後達峰電力系統在能源低碳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和各類電源的發展約束,以在2030年前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為目標,對近中期電力低碳發展進行量化分析。「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電力系統將呈現如下低碳發展態勢:一是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快速提升。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時代呼喚靈活電力系統 綠色和平發布報告提出靈活...
    2020年10月22日,北京——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袁家海教授研究團隊,於今天發布有關中國低碳能源轉型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電力系統靈活性的多元提升路徑研究》(以下簡稱《報告》)。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丹青表示:「在2019年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32.6%的情況下,電力系統就已經普遍面臨併網難、消納難、調度難等問題,這說明中國以煤電為主的電力系統還沒有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接入做好轉型準備,無法適應未來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逐年上升的趨勢。」
  • 國外電力市場最新趨勢和對我國的啟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隨著全球能源向清潔低碳轉型和人工智慧、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數位技術能源電力技術的融合應用,電力系統的結構和技術特徵正在發生深刻改變。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升電力市場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促進清潔能源的大範圍消納和高效利用、確保電力的安全可持續供應,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國外電力市場最新趨勢和對我國的啟示一、國外電力市場建設進展概述一是適應能源轉型需求,致力於構建更具包容性和靈活性、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體制機制。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各個產業向電氣化和數位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恰恰是為低碳化和可持續發展鋪就的一條創新之道。 在這方面,承載和保障著國計民生穩健運轉、在能源分配和消納中承擔重要作用的電力系統,也正積極邁入通向低碳化的快行道,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率先樹立典範。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 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電力設備及技術展覽會,重點聚焦了我國能源電力轉型持續深入下「一站式輸配電、電力自動化、監測及智能儀表、電力物聯網/數位化電網、電力   對於電力系統及其基礎設施的升級,施耐德電氣積極響應我國宏觀發展格局和具體業務場景的需求,通過「中低壓一體化、強弱電一體化」的數位化智能配電解決方案,結合快捷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專業服務,在保障配電網系統高度穩健運行的同時,利用互聯互通的智慧,持續構建低碳化的運行模式。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_世紀新能源網 Century...
    電力系統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後達峰電力系統在能源低碳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和各類電源的發展約束,以在2030年前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為目標,對近中期電力低碳發展進行量化分析。「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電力系統將呈現如下低碳發展態勢:一是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快速提升。
  • 國網冀北電力打造「綠色引擎」 為美麗中國賦能。
    未來這些綠色的電能更將直抵北京冬奧場館和核心區域,實現100%全清潔電力供應,也將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區清潔能源外送和接納能力。張北柔直工程是服務國家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重大工程,它突破了傳統交流輸電和常規直流輸電的制約瓶頸,將張家口地區大規模、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進行多點匯集,形成穩定可控的電源,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及電網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 能源低碳轉型,電力行業還需加強技術改革
    總體來看,全國能源行業對2030年前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認識不太一致,另一方面對低碳轉型在全世界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緊迫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說到達峰,並非是2030年達峰,實際上要力爭2030年前達峰。中國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化石能源應該在2050年左右基本上要清零,能源系統需要更早實現零碳。
  • 能源電力行業:未來10年重點部署低碳技術
    「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組織編制 『十四五』能源規劃,將認真貫徹五中全會決策部署,順應新形勢、新階段、新要求,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更大的力度推進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推進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培育發展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業態。」郭智表示。
  • 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路徑多
    理順市場機制後,系統靈活性提升的路逕自然能夠走通。近日,南方多省發布有序用電通知,以保障電網安全運行。對此,有電力行業專家指出,各省電力結構特性疊加天氣情況變化、負荷高峰期「風光」難出力、靈活性資源和容量資源建設不足等問題,導致電力負荷峰谷差不斷拉大,對電力系統「向上」「向下」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 湖南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技術支持系統通過現場測試驗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為確保湖南電力輔助服務市場11月按期平穩投入正式運行,10月20日-21日,湖南能源監管辦會同湖南省發展改革委、湖南省能源局組織有關市場運營機構和市場主體,開展了湖南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技術支持系統測試驗收工作。
  • 「聚焦水-能關係,探索突破關鍵」 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成功...
    2020年12月23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起,主題為「聚焦水-能關係,探索突破關鍵」沙龍活動,在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順利舉行。  機構學術代表、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及企業代表三十餘人參加了本次沙龍。與會者針對中國水資源與能源發展問題,多方論證與建議,探尋在十四五實現「以水定產」的能源發展新格局。  研討會上,綠色和平正式發布了由綠色和平與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撰寫的《黃河流域電力部門虛擬水轉移和2030年電源結構優化研究》報告。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電力部門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2019年電力碳排放42.27億噸,佔全社會排放總量的43%,並且電力部門實現碳中和目標甚至負碳排放的難度相對較低,因而被視為推動全社會低碳轉型的核心部門。這意味著電力部門將要開展更深度的低碳轉型,顛覆現今煤電主導的電力系統,構築足以支撐高電氣化社會龐大用能需求的清潔電力系統。
  • 聚焦|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的舉措與保障措施
    (三)全面深化改革為靈活調節電源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一方面,電力市場化改革有利於體現靈活性資源的價值。還原能源和電力的商品屬性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核心要義,「十四五」期間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充分反映電力商品的特殊屬性,讓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揮各自所長,公平公正地維護市場體系中各個主體的市場利益,促進靈活性資源的效益在電力系統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