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低碳轉型要「多線出擊」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能源報 中國能源報

編者按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給能源轉型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不同能源領域、不同地區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成為近期業內熱議的焦點話題。佔能源領域碳排放總量四成的電力系統和面臨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壓力的中東部省份江西都極具代表性(見本次推送第二條)。他們的低碳轉型之路,或能為不同能源領域和地區實現「碳中和」提供思考。

文丨張運洲 代紅才 張寧

我國稍早前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轉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體,約佔總排放量的85%,能源系統對實現碳排放目標起決定性作用,未來能源碳排放應及早達峰,且儘可能控制峰值,為非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爭取更多空間。

在能源碳排放中,電力系統排放約佔四成,未來電力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應通過電能替代方式減少終端用能部門的直接碳排放,並以自身加速減排推動能源碳排放大幅降低。

電力系統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後達峰

電力系統在能源低碳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和各類電源的發展約束,以在2030年前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為目標,對近中期電力低碳發展進行量化分析。「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電力系統將呈現如下低碳發展態勢:

一是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快速提升。

「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實現「倍增」式發展,按年均增長1.2億千瓦規劃,其中風電4500萬千瓦,光伏7500萬千瓦。2025年新能源裝機量將達到約11億千瓦,較2020年提高一倍以上,新能源裝機佔比約35%。

在「十五五」期間,新能源規模將進一步提升,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約8.1億千瓦、9.3億千瓦,在電源裝機容量中佔比達到約44%。新能源發電量佔比顯著提升。2025年,新能源發電佔比約18%,提升9個百分點。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達到約3.2萬億千瓦時,佔比約為28%。

二是各類電源將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十四五」期間煤電裝機容量仍有小幅增長空間,2025年前後達峰,峰值約為12億-13億千瓦。煤電裝機容量雖將呈現先升後降趨勢,但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約9億千瓦高參數大容量低排放煤電機組仍將在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氣電、核電、水電穩步發展,2025年裝機容量或將分別達到約1.2億千瓦、0.9億千瓦、3.9億千瓦。2025年全國電源裝機總規模達到約30億千瓦。

三是電力碳排放將達峰並保持穩中有降態勢。

「十四五」期間電力碳排放總量增速放緩,2025年碳排放量達到約44億噸,並有望在稍後達峰,峰值控制在45億噸以內,此後穩中有降。度電排放強度顯著下降,2025年降至約460g/kWh,較當前水平下降約120g/kWh。非化石能源特別是新能源裝機佔比持續提升,是電力碳減排的主要貢獻因素。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

遠期來看,低碳電力系統的發展更加有賴於技術創新突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此,應通過設置不同路徑,探討未來電力低碳發展情景。新能源大規模發展是實現碳中和願景的必然要求,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關鍵在於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納利用。

圍繞解決高比例新能源消納的不同技術路線,設置以下三種路徑:路徑一主要依靠電力系統自身實現高比例新能源消納利用;路徑二是通過大規模發展電制氫,跟蹤新能源波動性出力,助力新能源利用;路徑三是基於綠氫和煤電CCUS產生的二氧化碳製取甲烷、甲醇,實現電-氫-碳協同發展。

1

路徑一:依靠電力系統自身消納利用高比例新能源

新能源主要通過轉化為電力進行利用,提升電力系統自身的新能源消納利用能力是未來能源電力低碳發展的基本要求和關鍵所在。該路徑下,需要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環節全面發力,持續優化電源結構,加強互聯電網建設,挖掘需求響應資源,推動新型儲能快速發展,增強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利用能力。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大幅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和安全穩定運行將面臨更大考驗,新能源發展規模可能受限。

由於新能源發電出力存在高度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隨著裝機規模逐步擴大,其出力波動範圍和波動速率也將日益增大。因此,亟需多措並舉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在電源側激發多元電源的協同調節潛能,在電網側實現更加靈活優化的運行方式,在負荷側推動需求響應常態化,在儲能側引導各類儲能資源參與系統調節。

此外,新能源大量接入導致系統轉動慣量降低,頻率問題逐漸凸顯,動態無功支撐能力降低,易誘發機理複雜的寬頻震蕩,當發生大規模脫網時將以潮流轉移等形式引發級聯故障,擴大停電範圍,引發惡性循環。

因此,亟需加強「雙高」(高比例新能源、高度電力電子化)電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和穩定特性研究,對多類型電力電子裝備精準建模,進行系統動態仿真,通過廣泛部署同步調相機等設施提高電壓支撐能力,持續完善「三道防線」。

2

路徑二:以電-氫協同助力新能源消納利用

利用清潔能源發電制氫被稱為綠氫,是未來氫能發展的重要方向。電制氫設備能夠容許較大程度的輸入電力波動,大規模製氫是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動的有效途徑。該路徑下,可充分發揮制氫負荷的靈活性,通過離網、併網等方式大規模部署電制氫設施,在源側和網側實時跟蹤新能源發電波動性出力,有效解決高比例新能源下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問題。

從氫能製取-儲運-終端利用環節來看,鹼性電解水和質子交換膜電解水能接受波動性電源輸入,適合作為消納新能源的主要電制氫技術。儲運是制約氫能大規模發展的關鍵因素。氣態儲運效率低,液體儲運成本高,安全、經濟的儲運技術有待突破。目前國內儲氫罐關鍵材料依賴進口,低溫液氫技術、儲氫材料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產業化相距甚遠。在氫能的終端利用方面,氫能在重卡等終端消費細分市場具有一定應用前景,可作為電能的重要補充,預計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中佔比有望達到10%左右。

從經濟性來看,現階段氫氣的終端應用領域和經濟競爭力相對不高,但隨著電制氫技術的成熟、新能源發電成本持續降低以及氫氣儲運瓶頸的突破,電制氫將實現規模化生產,「綠氫」全鏈條經濟性將逐步增強。預計2030年之後綠氫的熱當量成本有望與油氣大致相當。同時,從電力系統調節角度看,未來電制氫裝置的初始投資與儲能大致相當,同時可產生氫、氧等產品,收益方式更加多元,建設電制氫裝置將是提供系統靈活性的一種可能路徑。

3

路徑三:以電-氫-碳協同實現全鏈條優化

在發揮電制氫靈活調節性能的基礎上,通過在煤電機組加裝CCUS,為系統保留轉動慣量的同時可捕捉二氧化碳,與綠氫廣泛結合大規模製取甲烷或甲醇,在終端替代進口油氣。從全環節來看,該路徑不僅可以有效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利用、促進煤電資產的高效低碳延壽使用,還可以大幅降低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提升國家能源安全,綜合效益顯著。

相較於氫氣,甲烷和甲醇更易存儲和運輸。從儲存來看,甲烷的液化溫度高於氫氣,液化成本較低;甲醇無需液化。從運輸來看,氫氣管道造價較高,且甲烷可注入天然氣管道;甲醇可通過汽運方式運輸。從安全性來看,相較於氫氣,甲烷的擴散係數更低、點火能量更高,更加安全;甲醇作為液體,不易擴散,安全性高。

未來,隨著新能源度電成本的下降,甲烷和甲醇在終端利用的經濟性將逐步顯現,可作為動力替代進口油氣。初步測算表明,當新能源度電成本降至0.1元/kWh左右時,製取的甲醇相比傳統油氣具有價格競爭力。

同時,製取甲烷或甲醇為火電廠CCUS捕集的二氧化碳提供了應用場景,是發展循環碳經濟的可行方式。我國未來仍將存在大量高參數大容量低排放煤電機組,如何利用好現有的高效率煤電機組是未來我國電力低碳發展亟待回答的重大問題。煤電加裝CCUS在實現淨零排放的同時,保留了系統轉動慣量,有助於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性選擇。

從經濟性來看,預計2030年前後我國加裝CCUS的度電增量成本和新能源併網的度電系統成本大致相當,都在0.2元/kWh左右,加裝CCUS相較於發展新能源替代煤電並不會明顯推高系統成本。隨著第二代CCUS技術的逐步成熟,2050年CCUS技術的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至100元/噸左右,煤電加裝CCUS的度電增量成本有望下降至約0.1元/kWh,經濟競爭力更加明顯。

總體來看,以上三種路徑各有千秋,未來電力系統低碳發展應當是多種路徑融合發展的結果。電力系統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納利用能力,同時充分發揮電制氫的調節作用,並積極探索電制甲醇等P2X技術路線,共同支撐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

展望未來,我國電力低碳化發展路徑將大致經歷以下三個階段:近期,以電力系統支撐新能源消納利用為主;中期,僅依靠電力系統消納高比例新能源難度日益增大,需探索電、氫、碳多元耦合發展方式;遠期,多元化路徑並存,要多措並舉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利用,助力循環碳經濟發展。

作者丨張運洲系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院長);代紅才、張寧均供職於該公司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原標題:《電力系統低碳轉型要「多線出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綠色和平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華能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韓文軒、中國能源報記者趙紫原,政府部門、媒體及企業代表,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直面行業問題,整合各方的智慧與經驗,探求破局新路,共同助力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發展。
  • 電力系統如何加快低碳轉型?聽聽專家怎麼說
    電力行業低碳轉型被認為是中國低碳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氣候變化目標的核心舉措。但目前在既有電力市場中,調峰輔助服務機制、容量市場以及容量補償機制的制定,還不能滿足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在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上,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工程馬莉認為,這對於能源行業來說是雙重挑戰,「第一個確實結構要優化,要低碳轉型,同時能源要增長。這種情況下,體制機制不創新、不配套的話,真的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所以現在電力市場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 聚焦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 加快電力系統低碳轉型
    近期,在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上,政府部門、相關專家學者、媒體及企業代表,直面行業問題,整合各方的智慧與經驗,探求破局新路。
  • 能源低碳轉型,電力行業還需加強技術改革
    總體來看,全國能源行業對2030年前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認識不太一致,另一方面對低碳轉型在全世界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緊迫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說到達峰,並非是2030年達峰,實際上要力爭2030年前達峰。中國2060年前要實現碳中和,化石能源應該在2050年左右基本上要清零,能源系統需要更早實現零碳。
  • 解開電力系統靈活性謎題,看能源低碳轉型如何實現
    中國提升氣候行動的決心將使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方向發展,這也意味著可再生能源佔比進一步提升。為實現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預計2030年和205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將分別達到50%和85%以上,風光發電量佔比將分別達到30%和60%以上。近幾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_世紀新能源網 Century...
    電力系統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後達峰電力系統在能源低碳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和各類電源的發展約束,以在2030年前儘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為目標,對近中期電力低碳發展進行量化分析。「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電力系統將呈現如下低碳發展態勢:一是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快速提升。
  •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能源轉型的關鍵是電力轉型,電力是未來能源系統碳減排的主力,將在能源深度碳減排中發揮關鍵作用。文丨本報記者 蘇南力爭二氧化碳儘早達峰值眾所周知,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隨經濟較快增長,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仍會有所增長。為此,業內專家一致呼籲「早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 能源電力行業:未來10年重點部署低碳技術
    上述成績的取得,為 「十四五」期間能源電力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也應該看到,雖然初步告別了粗放生產方式和敞口的消費方式,但距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仍然有相當距離,化石能源佔比仍然較大,能源利用效率總體偏低,關鍵技術裝備尚未實現完全獨立自主。
  • 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路徑多
    理順市場機制後,系統靈活性提升的路逕自然能夠走通。近日,南方多省發布有序用電通知,以保障電網安全運行。對此,有電力行業專家指出,各省電力結構特性疊加天氣情況變化、負荷高峰期「風光」難出力、靈活性資源和容量資源建設不足等問題,導致電力負荷峰谷差不斷拉大,對電力系統「向上」「向下」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 能源轉型中我國電力能源的結構、問題與趨勢
    一方面需要通過技術變革和投資方向的調整實現轉型,另一方面則要億靠電力體制改革。  把握我國能源轉型的大背景要看電力能源結構,主要從能源轉型低碳化和數位化趨勢這兩個方面來思考當前電力能源結構的特點與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電力結構的未來。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各個產業向電氣化和數位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恰恰是為低碳化和可持續發展鋪就的一條創新之道。 在這方面,承載和保障著國計民生穩健運轉、在能源分配和消納中承擔重要作用的電力系統,也正積極邁入通向低碳化的快行道,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率先樹立典範。
  • 發揮綠色數位化優勢 鋪就能源電力低碳發展之路
    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電力設備及技術展覽會,重點聚焦了我國能源電力轉型持續深入下「一站式輸配電、電力自動化、監測及智能儀表、電力物聯網/數位化電網、電力  2020年中國國際電力設備及技術展覽會施耐德電氣展位現場   從洞察到實踐,就位電力系統低碳化跑道   今天,施耐德電氣已經洞察到了實現電力系統低碳化的本質路徑
  • 綠色和平、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網能源研究院成功舉辦電力系統...
    2020年11月20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特別聯合發起、國網能源研究院協辦、華夏能源網特別支持,主題為「新電改破局五周年:從蹣跚學步到披荊斬棘——聚焦電力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的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沙龍,在北京順利舉行。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電力部門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2019年電力碳排放42.27億噸,佔全社會排放總量的43%,並且電力部門實現碳中和目標甚至負碳排放的難度相對較低,因而被視為推動全社會低碳轉型的核心部門。這意味著電力部門將要開展更深度的低碳轉型,顛覆現今煤電主導的電力系統,構築足以支撐高電氣化社會龐大用能需求的清潔電力系統。
  • 《巴黎協議》落定 助推能源電力轉型
    核算締約國當前全部落實「自主貢獻」預案,2030年排放量降至550億噸,卻無法實現2℃的控制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締約國必須作出更大的減排努力,將排放量降至440億噸。所以必須採取優化調整的方式,每5年進行全球盤點,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巴黎氣候大會焦點爭議 資金支持問題仍不明確。
  • PPT|中國能源轉型與「十四五」電力規劃研究
    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01125/637176.shtml 核心閱讀未來,新能源要更多地去適應電力系統,還是電力系統升級改造更多地適應新能源?
  • 餘姚供電:「線上線下」齊出擊 推廣智能交費業務
    餘姚供電:「線上線下」齊出擊 推廣智能交費業務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12-15
  • 國網餘姚市供電公司「線上線下」齊出擊 推廣智能交費業務
    國網餘姚市供電公司「線上線下」齊出擊 推廣智能交費業務 發布時間: 2020-12-11 15:52:43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趙垚垚
  • 中國低碳發展「路線圖」浮出水面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基本形成了多輪驅動的能源穩定供應體系,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3.4%,比2012年提高8.9個百分點,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均位居世界首位。
  • 擁抱碳中和,助力構建電網低碳可持續未來
    (2020 EP China)於12月3日-5日在上海盛大舉行,本次展會聚焦我國能源電力轉型持續深入下「一站式輸配電、電力自動化、監測及智能儀表、電力物聯網/數位化電網、電力智能製造裝備及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新技術與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