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在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1 OFweek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種無輻射、安全、靈敏的影像檢測方法,已成為現代醫學臨床診斷中最重要的影像技術之一。MRI造影劑主要是通過改變組織中氫質子周圍的局部磁場,縮短氫質子弛豫時間,並利用不同組織中氫質子濃度不同導致弛豫差別,可進一步提高對病變組織的解析度。MRI造影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T1加權的MRI造影劑,也稱正造影劑,主要反映的是自旋-晶格弛豫,即縱向磁場的恢復;一類是T2加權的MRI造影劑,也稱負造影劑,主要反映的是自旋-自旋弛豫,即橫向磁場的減弱。

  以超順磁Fe3O4為代表的金屬鐵氧化物納米粒子(如MFe2O4,M=Fe、Co、Zn、Ni等),由於磁性強、信號強、使用劑量低以及較低的毒性和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通常被用作T2加權的MRI造影劑,而Gd基配合物被用作T1加權的MRI造影劑。眾所周知,Gd為重金屬元素,小分子Gd試劑在體內停留時間過短,其臨床注射劑量較大,且Gd試劑具有很強的腎毒性,特別是對腎功能不全患者危害尤甚。

  最近,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吳愛國研究團隊的曾樂勇博士採用改進的無機鹽水解輔助水浴陳化方法,在常溫水相中製備出了具有T1加權MRI功能的超精細MFe2O4(M=Fe、Zn、Ni)納米粒子,納米粒子平均尺寸小於5nm,r1值均大於5、r2/r1值均小於3,具有優異的T1加權MRI性能。

  相關論文發表在Phys. Chem. Chem. Phys.(2012, 14, 2631-2636)。相關內容已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授權公告號CN 101850227 B)。該研究結果對於非釓基、生物相容性的T1加權MRI造影劑的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該研究團隊聯合寧波市天衡製藥有限公司,開發超順磁鐵氧化物的肝病早期檢測醫用T2增強的MRI造影劑。目前,正在天衡公司的生產線車間進行中試放大工作,在首款國產T2增強的MRI造影劑最終走向市場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寧波材料所在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的醫學MRI造影劑的研究方面也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日前已經正式進入國際專利(PCT/CN2010/077803)的國家申請階段。這為將來完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造影劑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研究工作先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國家人事與社會保障部及教育部回國留學人員基金、寧波市科技局以及寧波市天衡製藥有限公司投資的納米醫學造影實驗室等項目支持。

 

 MFe2O4納米粒子的TEM(左)、MR圖像(中)和T1弛豫曲線(右)

 

超順磁氧化鐵中試反應釜(左)及中試反應生成的納米粒子的物性表徵(中,右)

相關焦點

  • 多模式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獲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雙聘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教授陳乾旺課題組(研究生黃一敏和強磁場中心博士後胡林等)與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郭振副教授)、安徽醫科大學(王海寶副主任醫師)合作製備了一種新型的多功能納米生物成像造影劑,利用它可以通過雙重的T1和T2磁共振成像以及雙光子螢光成像對老鼠體內器官和細胞進行成像
  • 磁共振血管成像,心血管患者的「福音」!
    很多人都聽說過血管造影,主要是通過穿刺將造影劑注入血管來觀察判斷血管以及心臟的情況,屬於一項有創檢查。那有沒有更好的檢查方式呢?貴州華夏骨科醫院採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就是一種無輻射、無需造影劑的無創檢查。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
  • 中國科學家醫學成像取得系列進展,可以改善癌症分期!
    2020年7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田超教授的團隊在醫學光聲成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他們提高了光聲成像的成像質量和三維結構,並將其應用於體內前哨淋巴結成像。
  • 寧波材料所四自由度並聯機器人研究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四自由度並聯機器人研究取得進展 2017-12-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中國科大光聲成像技術獲進展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田超課題組在基於光聲成像的無創前哨淋巴結示蹤、光聲成像質量提升和三維光聲成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目前,包括多孔碳、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在內的碳材料是二次鋰氧氣電池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正極載體。碳材料的優勢在於:質量輕,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率高,有利於三相電極反應;資源豐富,來源簡便,易於實現產業化應用等。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
  • 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在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在國際材料工程領域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論文2篇,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材料科學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發表論文一篇。
  • 超150億造影劑市場將何去何從?
    注射後隨著血液動力學分布在體內,可以與心血管系統與周圍組織之間形成良好的影像對比度,所以被通常作為造影劑來使用[1]。 2、MRI造影劑 MRI造影劑主要成分是稀土金屬釓(Gd)。自從1993年前首次被批准使用以來已經成為臨床磁共振成像不可或缺的工具。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該項工作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好的鐵電陶瓷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振,王根水和劉芸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矽酸鹽所為論文第一單位。
  • 新疆理化所在爆炸物比色人工嗅覺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材料領域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竇新存團隊以A Colorimetric Artificial Olfactory System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清華大學醫工結合研究新成果:肝臟功能區域化定量評估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以磁共振影像學結合肝臟特異性造影劑Gd-EOB-DTPA為基礎的肝臟功能評估已經起步,但目前使用動態Gd-EOB-DTPA增強磁共振量化成像方案評估肝細胞癌患者肝切除術前剩餘肝臟功能、並預測術後肝衰的可行性的技術方法尚未建立。針對上述問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合作收集了116例接受肝切除手術的肝細胞癌患者的數據。
  • 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近期在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軍課題組近年來在纖維素的均相化學反應以及纖維素功能化新材料的設計合成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利用纖維素上易於修飾的羥基基團,以化學鍵合方式將具有聚集誘導淬滅效應(ACQ)的常見螢光分子連接到纖維素主鏈。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兩個研究小組給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案:讓兩個被試者共用一臺掃描儀。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研究員劉成波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究員梁棟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教授鄭傳勝團隊合作,提出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我國科學家在RNA成像工具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迄今為止,RNA研究領域還沒有出現類似於螢光蛋白這樣簡單有效的活細胞螢光標記工具。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的支持下,華東理工大學楊弋團隊與朱麟勇團隊聯合攻關,在螢光RNA研發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基於合成生物學及化學生物學原理,利用了全新的分子設計理念及分子共同定向進化思路,獲得了系列高亮、穩定、低背景的螢光RNA。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磁共振「兩會」登陸「魔都」,聯影uCS光梭成像平臺成為「話題王」!
    會議期間,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等著名醫院及科研機構的專家們紛紛 「秀」出運用聯影uCS光梭成像平臺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