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目前,包括多孔碳、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在內的碳材料是二次鋰氧氣電池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正極載體。碳材料的優勢在於:質量輕,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率高,有利於三相電極反應;資源豐富,來源簡便,易於實現產業化應用等。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因此,提高碳基正極的抗氧化性和電化學穩定性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要素。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張濤研究員團隊提出碳骨架和超薄非碳皮膚層相結合發展穩定的碳基複合正極載體的思路。該研究團隊以多壁碳納米管、金屬鈦粉和碘為原料,通過氣相外延生長方法控制多壁碳納米管表面sp2雜化碳層的反應程度,由外向內地將碳納米管壁逐層轉化成TiC表面層。通過調節反應溫度和時間,可以將表面層厚度精確控制在幾個納米到十納米範圍之內。該方法具有普適性,可以拓展應用於石墨烯和導電炭黑等碳材料。這種碳/非碳複合材料提高了鋰氧氣電池正極對於O2-的穩定性,減少了副產物Li2CO3的形成。在複合載體上負載Ru納米顆粒作為催化劑,電池表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相關工作以「Inward growth of superthin TiC skin on carbon nanotube framework as stable cathode support for Li-O2bateries」為題發表在能源材料領域學術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2020, DOI: 10.1016/j.ensm.2020.04.018)。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矽酸鹽所在讀博士生楊楚舒,導師為張濤研究員。

近期,張濤研究員團隊在鋰氧氣電池空氣正極載體材料設計及穩定性研究方面已取得系列進展,如選用取材廣泛的植物韌皮組織作為空氣正極,在放電過程中轉化得到的分級多孔微米篩管徑與過氧化鋰尺寸比為6:1,可為過氧化鋰提供充足的儲存空間並提高循環穩定性(Green Chemistry,2020,22,388-396);此外,團隊提出無氧化成策略,在碳正極表面構築超薄氟化鋰表面層提高鋰氧氣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區別於常用的鋰氧氣電池正負極分開保護的方法,在電池循環測試前,通過無氧化成電化學處理,在正負極表面同時形成富含氟化鋰的保護層。電池工作時,正極側超薄的保護層可有效抑制超氧根對碳材料的攻擊,而鋰負極側較厚的保護層可有效阻擋電解液對鋰負極的腐蝕。採用這種原位保護方法,鋰氧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大大提高。該工作首次將儲能電池常用的化成技術與鋰氧氣電池結合以提高活性材料穩定性,申請中國發明專利一項,申請號:201811367550.1,具有良好應用前景(Energy Storage Matierals,2019, 23, 670-677)。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項目等資助。

碳/非碳複合正極載體材料製備過程

TiC/MWNTs碳基複合載體材料的結構表徵

原標題: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具有一維結構的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可以與有機材料的一維分子鏈形成緊密連接的導電網絡,並沿鏈網絡提供高導電通道,因此常被用於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的研究。但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極低的澤貝克係數導致複合材料的澤貝克係數難以提高。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比能液流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水系電解液的電化學窗口較窄(1.23 V),導致該類型電池的工作電壓一般比較低;且水系電池對電極材料的選擇較為嚴苛,穩定性和比容量均需大幅提升。低工作電壓、低能量密度等瓶頸使得水系電池的規模應用面臨巨大挑戰。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AgNbO3材料自身固有的亞鐵電性以及反鐵電-鐵電相變引起的回滯效應導致能量損耗較大,難以同時實現高的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成為制約該材料在儲能領域應用的關鍵。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研究員王根水團隊提出一種提高AgNbO3反鐵電材料儲能特性的新思路,實現了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同步提升。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圖8 從Al-Si合金到Si/C複合材料的製備過程示意圖 綜上所述, 在矽材料不同維度化結構設計中, 碳是最常用來與矽基材料複合。碳與矽複合能夠降低材料整體體積膨脹, 同時起到抑制活性物質顆粒團聚的作用, 此外碳的電導率較高, 與常規電解液相容性好, 複合材料一般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能和優異的導電性。碳材料可分為傳統和新型兩類, 其中傳統碳材料主要包括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炭黑等, 新型碳材料主要有碳納米管/線和石墨烯等。
  • 上海矽酸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一般的鋰金屬電池以電解液為鋰離子傳輸的介質,主要成分是鋰鹽和有機溶劑,但由於液態介質副反應多和有機物的易燃性,這一類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圖8 從Al-Si合金到Si/C複合材料的製備過程示意圖 綜上所述, 在矽材料不同維度化結構設計中, 碳是最常用來與矽基材料複合。碳與矽複合能夠降低材料整體體積膨脹, 同時起到抑制活性物質顆粒團聚的作用, 此外碳的電導率較高, 與常規電解液相容性好, 複合材料一般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能和優異的導電性。碳材料可分為傳統和新型兩類, 其中傳統碳材料主要包括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炭黑等, 新型碳材料主要有碳納米管/線和石墨烯等。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一般的鋰金屬電池以電解液為鋰離子傳輸的介質,主要成分是鋰鹽和有機溶劑,但由於液態介質副反應多和有機物的易燃性,這一類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南京理工大學鋰離子電池錳基正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格萊特研究院夏暉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物理所谷林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劉奇教授等在《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報導了超穩定錳基正極材料LiMnO2用於可持續性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研究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我國碳基半導體製備材料取得關鍵性突破
    「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而碳基半導體則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我們的碳基半導體研究是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彭練矛院士說。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是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高效方法之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
  • 上矽所在氧化鈦基複合材料降解VOCs催化劑抗失活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眾多治理技術中,光催化氧化是具有應用前景的技術之一。其中,TiO2光催化劑因其穩定、無毒、廉價、便於工業化生產等特點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實現工業化應用的光催化劑,但在苯類VOCs的光催化氧化過程中,光催化材料面臨的失活問題限制了其在降解苯類VOCs中的實際應用。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碳基晶片」取得突破!性能提升10倍,碳基晶片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據目前了解,傳統的矽基晶片已經由國外領先進行研發,使用矽基製造出的晶片會陷入一個瓶頸當中,其中極限工藝製程大概在2nm到1.5nm,目前,臺積電的製程工藝維持在5nm,更高級別的3nm還在探索研發。即便是5nm工藝製程在我國都難以得到實現,就連中芯國際也是束手無策。
  • 「碳基晶片」取得突破!性能提升10倍,碳基晶片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即便是5nm工藝製程在我國都難以得到實現,就連中芯國際也是束手無策。為了取得晶片的發展進程,也有了碳基晶片這個概念,碳基晶片簡稱,由石墨烯碳納米管制成,也就是換了一種材料來製成晶片。據悉,對於碳基晶片也從概念轉入研發當中,2020年,北京大學張志勇教授和彭練矛教授取得了碳基晶片取得突破,採用全新的提純方式和組裝,製造出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研製出99.9999%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課題組在高性能鋰硫電池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但是,鋰硫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單質硫的導電性差、中間產物多硫化物具有穿梭效應、充放電過程中產生體積膨脹等。目前針對上述問題研究者們對硫正極的宿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優化策略,如通過多孔碳改善硫正極的導電性、通過氮元素摻雜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吸附等。但是各種手段所取得的效果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需要一種綜合各種功能、更加行之有效的正極宿主材料。
  • 一文了解3大類信息電子材料及重要研究進展
    傳統的矽基電晶體柵極的理論最小值大約為5nm,工業上量產的基本都是矽基納米電晶體,不過近期的研究中也有一些非矽材料納米電晶體出現。此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宣布,首次實現了碳納米管電晶體性能超越矽基電晶體,其性能是矽電晶體的1.9倍。
  • 空心結構正極材料在可充電電池中的應用與發展
    空心結構材料因為比表面積高和可存取空間大, 展現出在光能獲取、電子和離子傳輸以及質量載荷和擴散上的優勢, 因而成為一類重要的功能材料, 在能量存儲和轉換、氣體傳感、環境修復、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中具有應用。 在電池材料中, 空心結構材料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材料的電化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