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韻達、申通、圓通聯手封殺極兔速遞的消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被解讀為巨頭聯合扼殺行業新秀。雙11即將來臨,不僅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多個電商平臺在暗地較量,快遞行業的戰火也被提前點燃。
極兔今年4月在中國全國起網,半年時間內,日均單近千萬,作為與拼多多關係匪淺的快遞界「黑馬」,阿里系物流三通一達自然會對其加以防備。
雙11在即,通達系聯手封殺極兔的真實理由無從考據,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雙11是快遞業的一次大練兵,對第一次參與國內雙11的極兔而言至關重要。
一路狂奔的印尼極兔
通達系快遞聯手封殺極兔,實際上早有預兆。
自極兔入局快遞行業以來,其「超預期發展」讓人刮目相看,這源於極兔別具一格的基本盤,其定位為:網際網路快遞企業。
極兔成立於2015年8月,創始人李傑曾擔任OPPO印尼公司CEO,與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同為段永平的「門徒」,其通過借力OPPO印尼的銷售網絡在東南亞快速建立起物流網絡,不到5年即成為東南亞快遞龍頭。
極兔進入中國快遞市場後增勢迅猛的原因,主要是通過低價優勢與電商平臺和商家達成合作,同時對於消費者端也採用低價策略。
和「通達系」快遞相比,目前極兔寄快件享全國首重5元的優惠。極兔快遞員稱:「這比通達系便宜了一倍。」
實際上,「通達系」本身也深陷價格戰泥潭,四家公司最新發布的6月業績快報顯示,隨著競爭加劇,快遞單票價格在6月進一步降低,且同比跌幅均超過20%。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增量不增收也成為「通達系」公司常態,極兔的低價策略無疑加劇了原有的市場競爭。
但對於初來乍到的極兔來說,想要正面應戰「通達系」的實力差距也較大,在剛剛發布的《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中,快遞業七家上市公司悉數上榜,而該榜單上榜公司的年營收門檻接近178億元。
在業內看來,快遞市場份額將長期集中在幾家上市公司,新入局者短期內不會對市場產生大的格局變化,但上市公司之間的競爭則在進一步加劇。
極兔入局後,快遞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據數據顯示,今年9月,全行業完成快遞業務量80.92億件,同比增長44.6%;全國快遞平均單價10.19元,同比下跌1.41元(-12.2%)。
在快遞業,極兔是攪局者,在搶佔「通達系」市場份額的同時,也擠壓了後者本就已在縮小的利潤空間。
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擦槍走火不可避免,但發展至「封殺」還有其餘深層緣由,實際上,這也貫穿了今年的行業主線:電商平臺在天上打架,快遞企業在地上鏖戰。
電商平臺之爭
自今年起,電商平臺依次加碼物流。
阿里入股韻達,增持圓通;京東物流收購了跨越速運,京東系的眾郵快遞起網運營;拼多多接入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以及聯手極兔。
在資本市場,快遞公司參與二次上市熱潮,順豐股價一路飆高,本略顯乏味的快遞業,如今屢次成了輿論焦點。
大事頻發的背後,電商平臺、快遞公司之間新一輪的戰火正在燃起,因此,這場「封殺」並不是終點。
與京東、阿里的高調不同的是,拼多多在物流布局上則略顯低調隱秘。
目前,極兔在外界看來無疑就是快遞行業的第二個「拼多多」,未來,在資本的加持下,極兔將繼續攪動快遞市場。
儘管拼多多尚未對其與極兔的關係有過明確表態,但增長迅猛的極兔無疑能幫助其在京東、阿里巴巴的地盤外開闢一條新的物流通路。
結 語
極兔的崛起引發了通達系快遞的焦慮。從2月跌入低谷到3月反彈,如今A股上市頭部快遞公司的業務營收已逐漸恢復常態。
極兔遭遇封殺,似乎成了快遞公司危機中爬坡「廝殺」升級的一個縮影。屢屢發生的封殺事件背後,使電商平臺之間、快遞公司之間新一輪的戰火硝煙四起。
危機四伏的極兔要想衝出重圍,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