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2021-01-06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章臺柳

責編 | 兮

高級別膠質瘤(HGGs)是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伴有組蛋白H3或表觀遺傳修飾因子的體細胞突變。HGGs是青少年和年輕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大腦半球葉,大量的病例被認為是表觀遺傳紊亂導致。超過30%的HGGs攜帶非典型H3.3變體的雜合子突變(即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1】。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與影響經典H3.1/2和H3.3變體的K27M或K36M突變不同,G34R/V僅出現在非經典H3.3上,且是順式作用,同時大量的胺基酸替換抑制相鄰H3.3K36的翻譯後修飾以及被特異性reader識別。目前對於G34R/V HGGs的致癌或發育途徑的理解有限,阻礙了建模研究和治療策略的制定。而選定合理的人群研究其分子圖譜也是非常具有挑戰的,因為其年齡組跨越了兒科和成人護理,且具有較高的誤診率。

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Claudia L. Kleinman和Nada Jabado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Histone H3.3G34-Mutant Interneuron Progenitors Co-opt PDGFRA for Gliomagenesis,進行了目前為止最大人群的原發/復發G34R/V HGGs試驗,從基因組、表觀遺傳組和轉錄組(bulk和single-cell)水平進行綜合描繪分子圖譜。發現50%的G34R/V腫瘤攜帶激活的PDGFRA突變,復發時PDGFRA突變比例更高。雖然被認為是膠質瘤,但G34R/V腫瘤實際上起源於GSX2/DLX+中間神經元祖細胞中,G34R/V突變損傷神經元的分化。機制上,這種起源可能通過形成染色質環的相互作用連接PDGFRA和GSX2調節元件,促進PDGFRA過表達和突變。單細胞水平上,G34R/V腫瘤具有雙重的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特徵、缺乏少樹突膠質細胞表徵、受到GSX2/DLX介導的細胞命運決定的主動抑制。此外,G34R/V對腫瘤的維持可能是不必要的,而PDGFRA突變才是潛在的致癌原因。

研究人員首先招募了80位G34R(診斷72人,復發8人)和15位G34V(診斷9人,復發6人)HGGs患者。與IDH1-/SETD2突變/野生型 HGGs患者相比,G34R/V具有TP53和ATRX突變,同時具有高頻次的PDGFRA突變(44%),且PDGFRA高表達,而PDGFRA突變的比例(81%)在復發患者更高。G34R/V和PDGFRA突變共同出現的機率比其他的高7-8倍。PDGFRA是III型受體酪氨酸激酶(RTK),具有5個細胞外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G34R/V HGGs中,85%的PDGFRA突變發生在第二到第四個細胞外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同時,觀察到明顯的ERK磷酸化,下遊的MAPK/ERK通路被激活。即G34R/V腫瘤中,PRGFRA突變促進其RTK活性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組成性活化。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學分析G34R/V腫瘤的發育起源,發現G34R/V膠質瘤的轉錄組具有皮質中間神經元譜系(包括放射狀膠質細胞、神經祖細胞和中間神經元)的特徵,而興奮性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表達特徵缺失。皮層中間神經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源於神經節突起(GEs),GSX2和DLX1/2等轉錄因子網絡對這些區域進行模塊化,並確定中間神經元的分化命運。G34R/V HGGs顯著上調Gsx2+ SVZ祖細胞的表達特徵,即顯著上調GSX2、人橈神經膠質細胞標記物MOXD1、中間神經元轉錄因子DLX1/2等、中間神經元標記物GAD2、SCGN、NPY和CALB2。表觀遺傳分析顯示GSX2和DLX1/2表現出表達活躍的染色質構象,富含激活的H3K27ac,缺乏抑制性H3K27me3,印證了起源於中間神經元。進一步研究發現G34R/V組蛋白或通過異常的H3K27me3保留在特定的調控神經元成熟的基因位點而直接阻礙終末神經元的分化。

那麼,G34R/V和PDGFRA突變相關聯的機制是什麼?G34R/V腫瘤和細胞系中,PDGFRA表達和GSX2具有正相關,但這兩個基因通常表達於不同的細胞譜系,提示PDGFRA或劫持順式調控區域,促進其在G34R/V HGGs中的異位表達。Hi-C和H3K27ac、CTCF ChIP-seq顯示,G34R/V中不僅存在一個包含PDGFRA啟動子的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而且存在連接PDGFRA啟動子和hs687(GSX2遠端增強子)的相互作用環。胚胎幹細胞中,Pdgfra和Gsx2存在一個由PRC2介導的較強的啟動子-啟動子相互作用,而Pdgfra和hs687之間沒有相互作用;胚胎13.5天時,GE中hs687和Gsx2之間出現相互作用環,而且GEs中存在第二個Pdgfra和hs687的強相互作用環。即G34R/V腫瘤中,GSX2相關的順式調控元件被招募用來誘導PDGFRA的異常表達。

PDGFRA突變對G34R/V HGGs的細胞異質性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對6個PDGFRAWT和10個PDGFRAMUT腫瘤進行scRNA-seq,發現G34R/V腫瘤主要由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樣細胞組成,所有G34R/V腫瘤都明顯缺乏少突膠質樣細胞,免疫細胞數量有限。細胞間,G34R/V星形細胞和神經元細胞高度發育異常,大多數細胞表現為神經元間和星形膠質細胞基因標記的異常共表達;個體間,G34R/V HGG表現出明顯的腫瘤間異質性,神經元和星形膠質樣細胞比例不同。PDGFRAMUT G34R/V HGG的星形膠質細胞擴增。對復發的腫瘤進行分析,發現PDGFRA是唯一共有的突變基因,且克隆異質性較少,星形膠質細胞擴增,神經元樣細胞減少。此外,G34R/V突變對於腫瘤的維持是非必需的,而突變的PDGFRA才是潛在的致癌驅動因子。

總的來說,研究從基因組、表觀遺傳組和轉錄組繪製了致命性腫瘤腦膠質瘤的組學圖譜,並揭示出G34R/V基因突變導致中間神經元祖細胞分化停滯,其與PDGFRA激活突變的共同作用促進惡性膠質瘤的發生,提示PDGFRA或是靶向治療腦膠質瘤的潛在位點。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12

參考文獻

1.Fontebasso, A.M., Papillon-Cavanagh, S., Schwartzentruber, J., Nikbakht,H., Gerges, N., Fiset, P.O., Bechet, D., Faury, D., De Jay, N., Ramkissoon,L.A., et al. (2014b). Recurrent somatic mutations in ACVR1 in pediatric midlinehigh-grade astrocytoma. Nat. Genet. 46, 462–466.

2.Sturm, D., Witt, H., Hovestadt, V., Khuong-Quang, D.A., Jones, D.T.,Koner- mann, C., Pfaff, E., To njes, M., Sill, M., Bender, S., et al. (2012).Hotspot mu- tations in H3F3A and IDH1 define distinct epigenetic and biologicalsubgroups of glioblastoma. Cancer Cell22, 425–43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突變ACVR1驅動小兒膠質瘤發生的機制
    研究揭示突變ACVR1驅動小兒膠質瘤發生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23:59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Tak W. Mak和Jerome Fortin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發病特點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成人少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約佔全部膠質瘤的5%-6%,年發病率為0.37/100 000人,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膠質瘤,其中約2/3發生於小腦。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 今幸人參皂苷rh2對膠質瘤有用嗎
    膠質瘤也是屬於腫瘤疾病,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這樣有助於病情的控制,下面一起來看看人參皂苷rh2對膠質瘤有用嗎?一、人參皂苷rh2對膠質瘤有用嗎人參皂苷rh2對膠質瘤有用,人參皂苷rh2對C6膠質瘤細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明顯量效關係;人參皂苷rh2作用後,G0期/G1期細胞百分率明顯下降,而S期細胞百分率顯著增加。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3級-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間變性室管膜瘤,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和間變性少星形膠質瘤。·4級-通常為GBM(膠質母細胞瘤),具有內皮細胞增殖或腫瘤壞死。具體腦膠質瘤最新WHO分級如下mos為中位生存期(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有輕微浮動)一級膠質瘤手術全切後可達到治癒標準,中位生存期長達50年二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40-80%,中位生存期3-5年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2020年1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腦會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性免疫反應的影響,以抑制炎症。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癌細胞試圖擴散到大腦時,這種進化控制可能會起反作用。
  • 專訪天津醫科大學康春生:EGFR突變膠質瘤 有望通過兩條信號通路...
    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GBM)中,大約有一半和EGFR突變有關,這部分EGFR突變的患者恰恰還是GBM中預後最差的那部分。臨床中,很多這類型患者在術後停止替莫唑胺化療幾個月後,會出現讓醫生猝不及防的「報復性」復發。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報復性復發?這和膠質瘤替莫唑胺的耐藥性有什麼關係?未來又有哪些途徑可以對此進行幹預和治療?
  • 納米技術治療腦膠質瘤的研究進展_納米技術_腦膠質瘤_神經外科_醫...
    根據膠質細胞的類型進行分類,惡性膠質瘤是最常見的腦瘤。在成人中,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是(2~3)/10萬,年齡在20~39歲的男性患者發病率較高。 儘管化療、放療和手術切除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惡性膠質瘤仍然是一種致命的,平均生存期僅為14.6個月的疾病。
  • 我國學者發現惡性腦膠質瘤的關鍵致病因素
    腦膠質瘤是一種原發性顱腦腫瘤,佔惡性腦腫瘤的81%,其源於神經膠質細胞,它向大腦提供能量和營養並形成其支持組織,還有助於維持血腦屏障。膠質瘤能治好嗎?2020年,1月初,中國科學院在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篩選並發現用於治療惡性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篩選並實驗發現,藥物「金轉停」可控制這種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日前,醫學學術期刊《治療診斷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 腦膠質瘤並非絕症,還有這些治療方法!
    1級腦膠質瘤包括毛細胞星形細胞瘤,通常發生於兒童的小腦和視神經中。常見的神經膠質瘤類型為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瘤,分為2至4級(表1)。具體的治療方法需要取決於惡性程度及組織學分型。少突膠質細胞瘤比星形細胞瘤的惡性程度較低,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好。另外,一些腦膠質瘤是室管膜下巨細胞性星形細胞瘤,主要發生在心室壁附近。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研究者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同樣也發現了FGFR突變和融合率高的現象(見表一),因此本研究把膠質母細胞瘤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Erdafitinib擴大適應症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能為晚期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 腦膠質瘤保守治療好還是手術好
    腦膠質瘤保守治療好還是手術好?提到腦瘤大家都是毛骨悚然、驚恐萬分,對腦瘤有著的發自內心的恐懼。的確,腦瘤的手術難度極高,可以說處處要人命。並且其惡性進展往往伴隨運動、語言、感覺等多種功能受損,致殘及致死率高,使患者生活和生存質量顯著降低,對患者、家屬及社會危害極大。
  • 華潤三九獲得Oncoceutics腦膠質瘤創新藥物ONC201大中華區獨家授權
    ONC201作為Oncoceutics開發的核心產品,目前處於關鍵性臨床階段,是一種具有獨特作用機制的新型小分子,已在多項臨床試驗中證明了其抗癌活性和安全性,其中包括對高級別膠質瘤成人和兒童患者的臨床試驗。這些試驗主要聚焦在含有H3 K27M突變的膠質瘤上,該突變可以通過免疫組化或基因測序識別,包括FDA批准的伴隨診斷技術FoundationOne CDx。
  • 惡性膠質瘤新療法新進展:金轉停為治療防復發提供新思路
    合肥腫瘤醫院醫學病理部研究員方志友和副研究員陳學冉團隊篩選並發現了用於治療惡性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這種命名為「金轉停」的藥物可控制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成年人群體中最流行和最惡性的腦腫瘤,發病率較高,治療藥物匱乏,而且術後復發率也高。由於人腦天然具備一種「血腦屏障」保護機制,很多藥物難以穿透,無法對腫瘤部位進行治療。同樣由於這種保護機制,國際醫學界新興的細胞與免疫抗癌療法也很難獲得期望的療效。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並且預後非常差。
  • 新療法再顯威名,腦膠質瘤患者必看!
    實際上,自2005年以來,FDA僅批准了3種新療法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替莫唑胺,貝伐單抗和腫瘤治療領域。實際上,膠質母細胞瘤研究人員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腦膠質瘤為何如此難治? 一是因為非常具有侵略性的腫瘤,並且有許多機制可以使其具有侵略性。它可以非常深地抑制免疫系統。
  • 肺癌為何容易發生腦轉移?哪些檢查可以早發現肺癌腦轉移?
    通常,BMs來自特定的原發性癌症,包括肺癌(39–56%)、乳腺癌(13–30%)、黑色素瘤(6–11%)和結直腸癌(3–8%)。其他有利於腦轉移定植的因素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擴增,特別是在三陰性乳腺癌(TNBC)、HER2+乳腺癌和EGFR突變型肺癌患者中。 EGFR的擴增通常與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丟失有關,PTEN是下遊EGFR效應器的負調節因子。
  • 腦膠質瘤復發後是否需要再次放療?如何評判膠質瘤放、化療的效果?
    答:膠質瘤復發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放療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膠質瘤術後經常被採用,但是對於復髮膠質瘤,因為多數膠質瘤在第一次手術後已經採用過放療,如果復發距離放療時間較短,再次放療往往可能造成嚴重放射性損傷,引起明顯的神經功能缺失。因此對於照射野內復發的膠質瘤患者,如果前期採用過放療,距離復發時間又不是太長,可首先考慮化療,暫不行放療。
  • 卡博替尼治療1型神經纖維瘤相關叢狀神經纖維瘤的2期臨床試驗結束
    卡博替尼治療1型神經纖維瘤相關叢狀神經纖維瘤的2期臨床試驗結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6:09:24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D. Wade Clapp、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aishri O.
  • 中醫腦瘤專家高允旺談:腦膠質瘤的症狀分類和好發人群
    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膠質細胞瘤),佔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 1.星形細胞瘤:為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40%左右。病理分型為Ⅰ級(星形細胞瘤),Ⅱ級(星形母細胞瘤),Ⅲ~Ⅳ級(多形膠母細胞瘤)。Ⅰ~Ⅱ級星形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起病緩慢,腫瘤在CT及MR的表現多為實性或囊性,邊界不清,腫瘤實性部分或囊性結節均可強化。臨床表現與病灶部位不同進行性地出現相應的症狀,並最後出現顱高壓的症狀。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