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2021-01-04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邊界較清的囊性星形腫瘤,是一種良性膠質瘤病理分型,WHO I級。

發病特點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成人少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約佔全部膠質瘤的5%-6%,年發病率為0.37/100 000人,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膠質瘤,其中約2/3發生於小腦。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發病部位

  可發生在所有神經軸,好發部位包括:

  ①視神經(視神經膠質瘤);

  ②視交叉/下丘腦;

  ③丘腦和基底節;

  ④大腦半球;

  ⑤小腦(小腦星形細胞瘤);

  ⑥腦幹(背外腦幹膠質瘤)。

  有時下丘腦、丘腦和腦幹大的病變突入腦室內,很難確定它們的原發部位。

  臨床特點: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巨顱症、頭痛、內分泌紊亂、顱內壓增高等。視路腫瘤常造成視野缺損,但早期可無視野和視力的變化。巨大下丘腦腫瘤經常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包括肥胖、尿崩症。下丘腦一視交叉腫瘤可在兒童中發生軟腦膜播散,預後不良。

  丘腦腫瘤常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內囊造成局灶神經障礙,如偏癱。小腦腫瘤在20歲前表現出行動笨拙、進行性頭痛和噁心嘔吐。腦幹腫瘤常發生於背外側部,出現腦積水或腦幹功能障礙體徵,這可與橋腦瀰漫型星形細胞瘤形成的對稱性"橋腦肥大"相鑑別。脊髓腫瘤表現為腫瘤生長引起的局灶神經功能障礙症狀。

  影像特點:

  無論CT或MRI都顯示腫瘤邊界清楚,可增強,少數有鈣化。視神經型腫瘤受視神經鞘限制,沿視神經生長而呈梭形。視路腫瘤延展常從視神經到視交叉,或從視交叉到視神經管,並壓迫周邊重要組織。

圖:CT顯示下丘腦-視交叉型PA,輪廓清晰、分葉形的低密度的鞍上佔位,引起阻塞性腦積水。

  儘管高敏度神經影像能顯示出腫瘤廣泛浸潤,但在MRI T2W像上腫瘤邊界、水腫和Wallerian變性並不清晰。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發生於腦幹各層面,多位於外側,相對分離,可增強,常囊性變。腦橋基底瀰漫型星形細胞瘤發展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才可強化,可用於鑑別。大腦半球、小腦和脊髓腫瘤中囊性變常見,可為大而孤立的空腔,也可小而密集,相互聞有腔隙,這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鑑別於其他一些WHOⅠ級腫瘤的一項重要診斷特徵。

圖:小腦毛細胞星形細胞膠質瘤MR特點。A:T1WI顯示小腦半球囊性腫塊,相對於側腦室中的CSF,囊液相對較高信號,囊腫內有一個結節。B:T2WI顯示,囊腫似乎是部分分葉的,其內信號混雜。C:增強MR示囊腫結呈異質性增強,囊壁和內部分葉有所增強。D:冠狀位增強MR示囊腫壁大部分不增強,而囊腫結節和一些分葉明顯強化。術後病理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BRAF V600E突變。

  治療

  治療方案因原發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原發視路者,因為緊鄰視神經、下丘腦等重要組織,視路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術後輔助化療和放療。對於較小的腫瘤,且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和體徵,可以不做治療,密切隨訪觀察。小腦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因為腫瘤邊界清楚儘可能全切腫瘤。毛細胞全切後2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甚至有研究證明全切後的復發率為0%。

  對於復發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可以選擇:再次手術、放療和隨訪觀察。INC主張應該積極進行成功的再次手術,這是治療腫瘤、延長生命最有效的方法。

  預後

  生長緩慢的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以穩定在發展的任何時期,甚至有自發消退的病例研究報告。無論是級別還是分化都可以穩定數十年,生存期可以長達50年。該腫瘤很少致死,故僅有少許長期隨訪資料顯示最終結局。最近報導下丘腦和腦幹病變可能致死,但僅發生在長程病史和多次復發後。臨床"復發"更常是囊腫形成而不是實體腫瘤成分的擴大。通常,伴有腫瘤的神經纖維瘤病穩定或僅緩慢生長,特別發生在視神經的腫瘤。NFl小腦星形細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可能更具侵襲性,但毛細胞型和瀰漫型腫瘤卻並非都易進展,偶爾腫瘤甚至發生退變。

相關焦點

  • 《「高尚影像——兒科影像」兒童幕上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一例》
    MRI診斷右側基底節區佔位,考慮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可能性大。病理診斷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是WHO I級星形細胞瘤起源腫瘤,約佔所有原發腦腫瘤5%~10%及兒童顱內腫瘤1/4或兒童後顱窩85%。
  • 「病例」瀰漫性星形細胞瘤
    瀰漫性星形細胞瘤瀰漫性星形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顱腦膠質瘤,病因不明,好發於中青年人,發病的高峰年齡段為35~40歲,腫瘤分化程度低,但多呈浸潤性、緩慢性生長,轉移為間變性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的風險較高,惡變傾向高,患者預後差,平均生存期在5~10年左右。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膠質瘤分級表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起源於大腦或脊柱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膠質瘤約佔所有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0%,佔所有惡性腦腫瘤的80%。膠質瘤的分級方法有幾種,但現在最普遍接受的方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簡而言之如下:·1級-通常為低級-例如毛細胞星形細胞瘤。·2級-擴散浸潤,但低級。
  • 良性膠質瘤之一,「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能活多久?
    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預後相對較好的星形細胞瘤,好發於兒童和年輕人,常位於大腦半球表面,累及腦膜。典型的組織學特點包括多形性、含脂細胞、表達GFAP並常圍繞網狀纖維和嗜伊紅顆粒小體。
  • 腦膠質瘤並非絕症,還有這些治療方法!
    腦膠質瘤是一種常見的腦部惡性腫瘤,相信不少人對腦膠質瘤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面女主的媽媽因患有腦膠質瘤不幸去世。腦膠質瘤進展程度較快,目前國內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相比之下,日本對於腦膠質瘤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其2級腦膠質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高達77%,甚至92%。那麼日本是如何治療腦膠質瘤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中醫腦瘤專家高允旺談:腦膠質瘤的症狀分類和好發人群
    根據病理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形焦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母細胞瘤等。 1.星形細胞瘤:為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40%左右。病理分型為Ⅰ級(星形細胞瘤),Ⅱ級(星形母細胞瘤),Ⅲ~Ⅳ級(多形膠母細胞瘤)。Ⅰ~Ⅱ級星形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起病緩慢,腫瘤在CT及MR的表現多為實性或囊性,邊界不清,腫瘤實性部分或囊性結節均可強化。
  • 膠質瘤科普 | 膠質母細胞瘤的15個事實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惡性腦瘤,由一種叫做星形細胞的特殊類型的腦細胞發展而來。這些細胞幫助支持和滋養神經元(大腦的神經細胞),形成疤痕組織,幫助修復大腦損傷。膠質母細胞瘤通常侵襲性很強,生長到周圍的腦組織中。當腫瘤開始對大腦施加過多壓力時,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和/或嗜睡等體徵和症狀。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單細胞水平上,G34R/V腫瘤具有雙重的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特徵、缺乏少樹突膠質細胞表徵、受到GSX2/DLX介導的細胞命運決定的主動抑制。此外,G34R/V對腫瘤的維持可能是不必要的,而PDGFRA突變才是潛在的致癌原因。研究人員首先招募了80位G34R(診斷72人,復發8人)和15位G34V(診斷9人,復發6人)HGGs患者。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丘腦膠質母細胞瘤能治好嗎?
    成人膠質母細胞瘤最常見於大腦半球,很少發生在間腦等深層結構。由於這些病變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不可切除的,導致細胞減少性疾病控制較差,膠質母細胞瘤研究傳統上排除了深部腫瘤患者。丘腦膠質母細胞瘤(GBMs)的治療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們位於大腦深處,使得它們很難根治性手術切除。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研究者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同樣也發現了FGFR突變和融合率高的現象(見表一),因此本研究把膠質母細胞瘤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Erdafitinib擴大適應症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能為晚期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 《JCN》神外視界|腦室外引流術聯合分次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巨大腦轉移瘤:病例報導及相關文獻複習
    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小兒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放療學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師協會放射治療醫師分會神經腫瘤專業組組長,廣東省醫師協會放射治療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州市醫學會放射治療學會副主任委員,廣州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膠質細胞的一種,在哺乳動物的腦內普遍存在,其分布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軸突之間,起著支持、引導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同時,星形膠質細胞也可以分泌許多細胞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增強神經元的存活,發揮調節和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 腦膠質瘤復發後是否需要再次放療?如何評判膠質瘤放、化療的效果?
    腦膠質瘤復發後是否需要再次放療? 答:膠質瘤復發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放療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膠質瘤術後經常被採用,但是對於復髮膠質瘤,因為多數膠質瘤在第一次手術後已經採用過放療,如果復發距離放療時間較短,再次放療往往可能造成嚴重放射性損傷,引起明顯的神經功能缺失。因此對於照射野內復發的膠質瘤患者,如果前期採用過放療,距離復發時間又不是太長,可首先考慮化療,暫不行放療。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反應性星形膠質產生雙氧水來促進老年痴呆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2020年11月1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中神經膠質增生的細胞成分。在AD的早期甚至在神經元死亡之前就已檢測到它們,並且在整個疾病進展過程中普遍被發現。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