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2020-12-16 腦科學君

1,Nature Medicine重磅突破,報導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阿爾茲海默症蛋白組學研究

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蛋白組學揭示衰老與AD的關聯

4月13日, Allan I. Levey教授及其合作者再次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 (IF =30.641)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質組學研究。研究人員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共表達網絡分析、和靶向蛋白質組技術(PRM)對健康人和患有阿茲海默症患者的2,000多個人腦組織樣本和近400個腦脊液樣本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確定了反映大腦生物過程的關鍵蛋白質共表達網絡,為阿爾茲海默症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的治療靶標和生物標誌物。

2,Nat Neurosci | 漸凍症和額顳葉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獲得性毒性的協同致病機制

來源:BioArt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也稱漸凍症,是進程迅速、致死率高的運動神經元疾病。額顳葉痴呆(FTD)屬於第二大家族遺傳性認知障礙,主要影響人格、社會行為和語言功能。研究表明,在許多ALS和FTD患者中都存在六鹼基(GGGGCC)重複序列擴增變異。這個獨特的重複序列擴增發生於一個之前未被詳細研究過的9號染色體ORF72位點基因(C9orf72)的非編碼區,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家族性ALS和FTD的致病因素。

根據病人的臨床病理數據,可能的C9orf72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主要包括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 (loss of function)和獲得性毒性(gain of toxicity),後者來源於包含重複序列的C9orf72 RNA及其二肽重複蛋白(dipeptide repeat proteins, DPRs)。4月13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路德維格研究所Don Cleveland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題為「Reduced C9ORF72 function exacerbates gain-of-toxicity from ALS/FTD-causing repeat expansion in C9orf72」 的研究論文,證明了在ALS和FTD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會進一步加劇C9orf72重複序列的毒性。

3,AI追蹤心臟血流 |《自然-機器智能》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機器智能》發表的一篇論文Deep variational network for rapid 4D flow MRI reconstruction 介紹了一種人工智慧(AI)系統可以加速對心血管血流的掃描。

這個深度學習模型有望讓臨床醫師在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掃描的同時,實時觀察血流變化,從而優化診斷工作流。這個AI系統還能在20秒左右的時間裡重建一次掃描,比目前尖端的傳統方法快30倍,比之前的深度學習方法快4.2倍。

4,抑鬱症研究重大進展——關鍵蛋白質的鑑定可能帶來更有效的抗抑鬱藥物

來源:大話精神

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強烈建議,一種特殊的蛋白質——GPR56——與抑鬱症的生物學和抗抑鬱藥物的作用有關。研究小組相信,這種蛋白質可以為新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一個新的靶點。這項研究由麥吉爾大學的Gustavo Turecki教授和道格拉斯精神健康大學研究牽頭。

在小鼠試驗中,結果顯示了慢性應激誘導的GPR56在血液和前額葉皮層(PFC)中下調,伴隨著抑鬱樣行為,並且可以通過抗抑鬱藥逆轉。小鼠PFC中GPR56的下調與抑鬱樣行為,執行功能障礙和對抗抑鬱藥治療無應答有關。GPR56肽激動劑具有抗抑鬱樣作用,可上調AKT/GSK3/EIF4通路。該發現揭示了GPR56在抗抑鬱反應中的潛在作用。

5,超1/3新冠患者有神經系統症狀,武漢協和醫院團隊JAMA子刊發文提醒

來源:醫學新視點

除了對眼部感染和胃腸道症狀的發現討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團隊近日報告了新冠病毒相關的三大類神經系統表現,常見表現有頭暈、頭痛、味覺障礙、嗅覺障礙、肌肉損傷等,重症患者甚至會出現中風和意識障礙。而且,部分患者沒有其他典型首發症狀。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

在同期發表的社論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教授Sam Pleasure博士和該期刊的兩位編輯稱讚,「雖然全面了解COVID-19的神經系統疾病譜還需要大量知識和數據,但這項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提醒新冠大流行的一線診治需要關注神經系統。」

6,Nature Biotechnology: EEG特徵預測重度抑鬱症的抗抑鬱藥反應

來源:思影科技

華南理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發表文章,試圖識別抗抑鬱藥治療反應的神經生物學特徵(與安慰劑相比)。本研究開發了一個適用於靜息態EEG(rsEEG)的潛在空間機器學習算法(latent-space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並將其應用到安慰劑-對照抗抑鬱藥研究的數據中(n=309)。

抗抑鬱藥舍曲林rsEEG模型(與安慰劑相比)可以穩健預測症狀改善,並且應用於不同的研究地點和EEG設備上。這種舍曲林-預測的EEG特徵可推廣到另外兩個抑鬱樣本,它反映了普遍的抗抑鬱藥物反應,並與rTMS治療結果有相關。此外,通過同步TMS和EEG測量,研究者發現舍曲林rsEEG特徵表徵前額葉的神經反應。該研究通過EEG計算模型促進了對抗抑鬱藥治療的神經生物學理解,並為抑鬱症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臨床手段。

7,Neurocase:冥想竟然可以延緩衰老!

來源:轉化醫學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和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每天冥想可能會延緩大腦衰老。在他們發表在《Neurocase》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對一名每天冥想的佛教僧侶的研究,以及他們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多動症孩子為何睡不好?針灸可以緩解偏頭痛

2,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癲癇和非癲癇數據集的整合以及與疾病相關的神經元亞型的鑑定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117,221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單核轉錄組學分析後,確定了癲癇皮層轉錄組中分布於多種神經元亞型的大規模變化
  • 腦科學日報|基因變異或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多聽貝多芬成績更好
    1,基因變異或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大型研究中指出,如果基因變異使面臨阿茨海默症(AD)高風險的人也攜帶完全不同的基因變異體,那麼他們將免受其衰弱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1,Sci Signaling | 科學家開發一小時肽組學技術開展「腸腦軸」神經肽組學研究來源:BioArt神經肽組草圖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賈辰熙教授課題組聯合邵晨教授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開展了「腸腦軸」神經肽組學研究,發展了基於質譜的「一小時肽組學」技術,繪製了由益生菌給藥調節的小鼠腦部神經肽組的動態草圖
  • 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1,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來源:BioArt ,依託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和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了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China Metabolic Analytics Project)。
  • 腦科學日報:支持我們出生後的第一次呼吸的腦幹多肽系統
    研究團隊通過AAVrh.10病毒載體直接將CLN2編碼基因遞送到CLN2病患者大腦,18個月觀察結果表明,該基因療法安全性良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神經系統中TPP1蛋白表達水平,有效緩解患者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衰退。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1,癲癇發生時,哪些神經元受影響最大  來源:生物通  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神經元。其中,一些神經元之前從未與癲癇相關聯。他們認為,新發現的神經元可能促進癲癇發生,因此是理想的治療靶點。
  • 腦科學日報: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2,Nat Genet | 多組學方法揭示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表觀遺傳改變 來源:BioArt Berger 團隊在Nature Genetics上在線發表文章 An integrated multi-omics approach identifies epigenetic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比對健康老年人與健康年輕人的大腦,對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 (AD) 患者的大腦進行了全面的多組學分析,揭示了組蛋白H3K27ac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1,Sci Adv | 揭示迄今阿爾茲海默症最完整的糖基化修飾分子網絡全景以及AD調控機制 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 腦科學日報:維生素D與大腦健康有關;一跳廣場舞就停不下來?
    全面總結了近年來對於蛋白致病澱粉樣聚集多態性的結構基礎與分子機制研究,並前瞻性的提出了由蛋白翻譯後修飾及內源代謝物介導的多級化學調控模型。該模型闡釋了在不同病理條件下特定致病蛋白聚集構象是如何被誘導、選擇和調控的。
  • 腦科學日報:創新來自於腦功能的奇妙耦合;汪星人有多善解人意?
    1,Cell+Science | 駱利群等運用單細胞組學探索高級神經中樞細胞類型-功能關係與小腦核演化模型來源:BioArt哺乳動物的前額葉皮質(PFC)在感知和行動轉化之間發揮關鍵作用研究結果表明,YKL-40可能與晝夜節律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有關,針對該蛋白的治療可能會減緩疾病的進程。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出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1,癲癇發生時,哪些神經元受影響最大 來源:生物通 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神經元。其中,一些神經元之前從未與癲癇相關聯。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小腦神經核通過對元單位內的全部細胞類型進行複製和歧變從而實現進化。基因的進化機制也是通過複製變異元單位實現的,與這種策略非常類似。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組普通野生型小鼠和一組5-羥色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敲除小鼠(SERT-KO)暴露於捕食者氣味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
  • 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這項研究是首個針對兒童腦癌基因組(旨在描述樣本的DNA序列改變)、轉錄組(量化RNA的拷貝)、整體蛋白質組學(識別和量化蛋白質)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量化活性蛋白質)的全面調查。 研究人員分析了218個腫瘤樣本,涉及7種不同類型的腦瘤。這一結果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不同類型的腫瘤和治療方法。11月26日凌晨0時,相關論文發表於《細胞》。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解決在人類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如何發生重編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研究了人卵母細胞和早期胚胎中的關鍵組蛋白標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3】Nature:研究發現各種癌症組織中廣泛存在的致癌組蛋白!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10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哲和楊競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NAD+-mediated
  • 腦科學日報:新算法找到夢境的隱藏含義;自私的人成功難維持長久
    1,Nat Genet | 林希虹團隊揭示多組學數據的有效整合增強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罕見變異與表型和常見疾病關聯性的發現 來源:BioArt 8月24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林希虹教授團隊在
  • 腦科學日報:可穿戴設備幫助ALS患者交流;「走進」身體看細胞
    該研究以果蠅神經系統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一類神經系統特異性RNA結合蛋白,ELAV/Hu家族蛋白,能夠調控果蠅神經系統中前體mRNA的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過程,作者提出了三種ELAV/Hu家族蛋白具有可以互相補充的調控組織特異性APA的活性。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2,劉長梅團隊闡明組蛋白去甲基化酶UTX調控人神經元發育新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組蛋白修飾,特別是組蛋白甲基化修飾在各個生命活動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腦科學日報|Neuron文章挑戰冷暖感知理論;「一滴血」預測AD
    這個答案來自於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會激活腸道神經元的轉錄因子AhR(芳香烴受體),使得神經元能夠響應腸腔環境,指揮腸道蠕動。這也是首次,研究人員證明了腸道神經元如何利用AhR來感知微生物的存在和調節腸道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