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 Signaling | 科學家開發一小時肽組學技術開展「腸腦軸」神經肽組學研究
來源:BioArt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賈辰熙教授課題組聯合邵晨教授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金鋒教授開展了「腸腦軸」神經肽組學研究,發展了基於質譜的「一小時肽組學」技術,繪製了由益生菌給藥調節的小鼠腦部神經肽組的動態草圖。研究於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題為:A dynamic mouse peptidome landscape reveals probiotic modulation of the gut-brain axis。
研究發現:1)益生菌給藥對腦神經肽組的重塑呈現時空和菌株特異性模式,腦肽與腸道微生物組改變顯著相關,其中,腸血管活性肽與Anaerotruncus顯著相關;2)海馬區對益生菌給藥的響應最為敏感;3)熱滅活的益生菌也具有活性,4)調控呈現「腸-腦」和「微生物-腸-腦」模式。
2,衰老可逆轉!「乙醯輔酶A」或能續充人類壽命
來源:生物探索
圖註:膳食營養素影響線粒體應激誘導的壽命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名為「NuRD mediatesmitochondrial stress–induced longevity via chromatin remodeling in response toacetyl-CoA level」的文章,首次揭示了代謝物乙醯輔酶A能通過重塑染色體來影響衰老的進程。
研究發現,乙醯輔酶A(CoA)作為一種線粒體的關鍵信號可調節衰老。因為當CoA降低時,會啟動組蛋白脫乙醯基酶複合物(NuRD)來給染色質進行加工(染色體重塑),從而引起衰老。而當添加營養恢復乙醯輔酶A的水平時,又能逆轉壽命的減少。這些發現為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基因新療法拍了拍你,可逆轉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記憶力喪失
來源:生物探索
圖註:Tau毒性受內源性p38γ和T205磷酸化水平的調節
7月29日,澳大利亞雪梨麥格理大學痴呆症研究中心的Arne Ittner教授和Lars Ittner教授兩兄弟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一種基因療法——向神經元傳遞tau激酶p38γ的活性形式,可以改善已經出現明顯記憶缺陷的AD模型小鼠的認知度。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cta Neuropathologica》上。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增加在tau中靶向T205的突觸後激酶p38γ的活性,會減少有症狀的Aβ誘導的AD模型的記憶缺陷。隨後,研究人員用野生型人tau蛋白或磷酸化缺陷的tau T205A進行了重建實驗,結果表明,T205修飾對於p38γ的下遊效應至關重要,該下遊效應阻止了APP轉基因小鼠的記憶力損傷。
4,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
來源:環球科學
近期,兩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獨立研究均表明,當小鼠受到刺激時,小鼠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神經元能誘導它們進入低體溫狀態。這些工作能為理解如何引發和控制這些狀態鋪平道路,最終或可以發現一些在人體中誘導這種低溫狀態的方法,並有效應用於醫療領域。
一項研究是由日本筑波大學的神經科學家Takeshi Sakurai和同事主持的。他們發現,激活表達QRFP多肽的神經元會使小鼠在數小時內,持續保持低溫狀態。此外,選擇性激活下丘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還可以使動物進入兩天以上的冬眠狀態。
第二項研究由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Sinisa Hrvatin領導。研究團隊使用化學遺傳學工具修飾了動物進入蟄眠後被激活的神經元。研究人員表示,被激活的神經元位於下丘腦的一個區域,而這也正是Sakurai等人發現的可以引發蟄眠的Q神經元所在的區域。當他們抑制了這些神經元的活性時,小鼠進入蟄眠的能力就會被破壞。
5,表觀遺傳很重要!人體每日無誤生產100億個血細胞的關鍵
來源:生物通
2,000個骨髓細胞中只有一個會成為造血幹細胞(HSC),而這正是人體每天製造的100億個血細胞的來源。在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巴塞隆納基因組調控中心(CRG)的研究人員發現,表觀遺傳調控因子Phf19對於HSC的分化至關重要,在缺乏該基因的情況下,血液組織會出現失衡,就像是衰老自然發生的現象。這一發現公布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6,【JAMA】終有定論!18353人參與的最大規模研究: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來源:轉化醫學網
大量之前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維生素D(25-羥基維生素D)水平低與晚年抑鬱風險高相關,使用維生素D可以帶來抗抑鬱及抗焦慮樣效應,但大部分研究未能確立維生素D抗抑鬱焦慮樣症狀的神經保護效應的機制,因此,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隨機試驗來確定其因果關係。
最近,維生素D是否能夠治療抑鬱焦慮的問題有了最終定論。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補充劑並不能預防中年或老年的抑鬱症。這項研究在8月4日發表在《JAMA》上,題為「Effect of Long-term VitaminD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on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n Change in Mood Scores」。
7,《三十而已》戳中無數人軟肋!科學解讀如何看待伴侶的出軌行為?
來源:生物谷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160種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進行研究後發現,對於不同類型的出軌行為,男性和女性所表現出的看法卻是大相逕庭的。當伴侶與另外一人發生關係時,男性通常要比女性而言更注重身體上的不忠,而女性則更注重當其伴侶從一開始與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時的情感不忠。
研究者Leif Edward Ottesen Kennair說道,讓我們覺得驚訝的是,原諒對方背後的機制在兩性之間或多或少都是相同的,無論性別和不忠的類型,大多數人認為他們不太可能會原諒自己伴侶的出軌行為。
8,母子依戀關係視角下的腦間同步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研究發現,人類之間生理和行為的同步首先出現在母子依戀關係的背景下,個體間的生理同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人際關係質量的標誌。該研究採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超掃描技術,評估合作任務、獨立任務條件下母子雙方的大腦活動的同步性,從而驗證親子間的大腦同步是否與依戀關係的質量有關。
結果顯示,任務條件的主效應顯著,相較於獨立任務條件,母子雙方在合作任務條件下表現出更大的腦間同步;依戀關係的主效應不顯著,安全、焦慮和迴避這3種不同依戀關係的母子被試對之間在行為表現以及腦間同步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與非合作的單人遊戲相比,互動型的合作遊戲有助於提高母親和孩子的腦間同步,這或許是因為合作任務比獨立任務更能激發母親和孩子之間類似的執行功能和社會認知過程。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2,腦科學日報:首個人胚胎端腦發育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