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預印本發布從學術高塔中走了出來。
疫情之下,從業內科學家到普通民眾,都渴望得到新冠病毒更多的信息,傳統的同行評議期刊論文發布已不能滿足時效性需求,研究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更快捷發布的預印本平臺,其中不乏鍾南山這樣的著名專家。截至 5 月 11 日,作為主要的新冠研究預發布平臺,medRxiv 和 bioRxiv 收錄相關預印本論文 3174 篇,其中有 2546 篇收錄在 medRxiv,628 篇收錄在 bioRxiv。
《柳葉刀 - 全球健康》(柳葉刀子刊)發表評論稱,因為能夠及時傳播最新信息,預印本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可以發揮強大作用,科學家們已經迅速填補了新冠病毒流行病學、病毒學和臨床知識的空白,且「預印本可能正在推動此次新冠疫情中的相關討論」。
然而,在研究成果井噴的同時,參差不齊的研究質量也導致了大量不嚴謹甚至頗具誤導性的研究結論。《新科學家》評論稱,其中一些未經證實甚至被誤解的研究引發了第二種流行病,也就是世衛組織在疫情之初就提及的信息流行病。這種信息流行病直接或間接導致諸多社會麻煩。
經此一疫,預印本發布會有哪些革新,傳統期刊又會有怎樣的應對?諸多問題已經擺在了桌面上。
圖 | 新冠疫情以來的相關預印本論文發布分布。(來源:Nature )
帶節奏的預印本發布
原本較為純淨的科研成果成為了一些科學謠言的源頭。
預印本發布最容易帶的節奏便是有陰謀論嫌疑的推測。2 月 2 日,一篇來自一個印度研究團隊的論文發表在了 bioRxiv 上,提出新冠病毒與愛滋病病毒有著諸多聯繫,可能含有愛滋病毒插入片段,但後續有其他研究結果否定了這一觀點,隨後印度研究人員將論文撤回。但該論文的影響並沒有停下,不少人在其基礎之上,推測出新冠病毒可能是人工合成的產物,其中就包括了諾獎得主、法國病毒學家呂克 · 蒙塔尼(Luc Montagnier)。
2 月 19 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 ChinaXiv 網站上發布論文,分析了 93 個新型冠狀病毒樣本基因組數據後稱,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病毒發源地。然而,隨後的多個解讀將此研究指向病毒起源於美國。一檔臺灣地區 EBC 東森財經新聞的節目則據此論文認為,既然美國發現了更古老的單倍型 H38 的病毒樣品,那麼新冠病毒更可能來源於美國。事實上,臺灣節目提到的依據更多是上述研究中的樣本缺陷造成的,再加上美國首例確診新冠患者有武漢旅行史,那麼就不能得出新冠病毒源於美國的結論。
此外,一些媒體或自媒體對論文的解讀可能造成新的恐慌。4 月 3 日,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合作在 bioRxiv 上發布研究論文稱,新冠病毒在疫情暴發期間感染了武漢的貓群,14.7% 的貓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存在。隨後,一篇名為 「病毒所石正麗等發現,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應做出改變」 的文章刷屏引起恐慌,有些人打算遺棄寵物貓,有些人甚至呼籲捕殺流浪貓。
這逼得論文作者很快發表聲明:有媒體或個人提到的 「貓群感染」 是誤讀,沒有證據表明貓群大面積感染。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貓會傳染人,請大家善待身邊的貓。
其實預印本發布平臺更多的是不夠嚴謹的試驗研究,尤其是那些希望挖掘抗新冠病毒藥物的試驗研究中,一些不夠嚴謹的試驗結論會被媒體放大,給公眾甚至政府機構造成誤判。
3 月 20 日,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的論文指出,在一個小型的臨床試驗中,氯喹對治療新冠肺炎顯示出積極效果。這一結果迅速被媒體和社交媒體廣為傳播,甚至是美國總統川普也在公開場合提到了這個藥物的療效,將其稱為「Game-changer」(遊戲規則改變者) ,直接點燃了公眾的熱情。
事實上,該臨床試驗的樣本量只有 20 人。其他的研究人員指出了該試驗中的方法缺陷,並在後續研究中認為氯喹並沒有展示出特別的療效,甚至在某些聯合用藥中有嚴重副作用。然而最初關於氯喹有效的消息已經廣為流傳,甚至有美國民眾服了用於清洗魚缸的氯喹類產品後死亡。
同行評議,本是學術期刊為保持科學嚴謹鑄就的「護城河」,但在預印本網站不需要同行評議的情況下,其發布的研究結果的質量難以被驗證,不嚴謹的信息在經過傳播和放大之後,影響也難以估量。尤其是當這些信息被用作指導醫療實踐後,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早在疫情初期的 2 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假新聞比新冠病毒傳播得更快、更容易,與病毒同樣危險。大量謠言和錯誤信息阻礙了應對行動,「我們對此感到擔憂。」
世衛組織注意到了疫情期間的 「信息流行病」,即線上線下過多的準確或不準確的信息使得人們難以找到可信賴的消息源。基於此,該組織網站上開闢了一個「闢謠」 專區。
多倫多科學傳播者薩曼莎 · 亞明 (Samantha Yammine) 認為,預印本網站和正式的學術期刊都應該鼓勵科學家帶頭打擊有誤導性的信息,或是要求研究人員在發布論文前詳細描述他們所做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適用範圍。
預印本平臺已經在行動
預印本平臺收錄的是研究人員尚未在正式刊物發表的論文,屬於作者自願發表、讀者開放免費獲取。
bioRxiv 由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負責運營維護,於 2013 年 11 月上線。網站將預印本分為三類:新結果、確認的結果、矛盾結果。文章一旦貼在 bioRxiv 上,就可以引用,因此無法刪除。medRxiv 是由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醫學出版商 BMJ 和耶魯大學聯合運營,於 2019 年 6 月上線。
中國近年來也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 ChinaXiv.org ,於 2016 年 1 月開始接收研究論文。一位熟悉 ChinaXiv 的編輯認為,預印本平臺是一個中立的平臺,屬於學術交流的第三方平臺,但對於有可能引起爭議的論文,「ChinaXiv現在其實也是非常謹慎的」。她對 DeepTech 表示,對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論文,一些媒體的解讀顯得過於誇張,這對於學術交流或者正常的這種宣傳其實是不利的。
預印本網站上的研究結果均未經過嚴謹的同行評議,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成果。正常情況下,傳統的學術出版評審和出版周期是一個嚴謹而緩慢的過程。一篇論文的投稿要經過數個月甚至超過一年時間,其中還有同行評審,研究者需要回答大量提問後才能最終發表。
在一些不嚴謹論文發布後,這些平臺注意到了其後果,並紛紛採取了措施。在 bioRxiv 的新冠病毒專欄有醒目提示:這些報告未經同行評議,不應被視為結論性的用以指導臨床實踐 / 健康相關行為,也不應作為既定事實在新聞媒體進行報導。
如今 ChinaXiv 首頁也有類似的提示,並宣稱:ChinaXiv 提醒各類不同用戶注意,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肅負責的精神,共同創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
這一措施能一定程度上向公眾提醒該平臺論文的局限性,但依然無法控制公眾和媒體從業者如何解讀這些研究成果。
圖 | medRxiv 網站首頁截屏。
前述《柳葉刀 - 全球健康》評論稱,印度關於新冠病毒可能含有 HIV 片段論文撤稿,恰恰顯示了緊急事件期間公開同行評議的力量。不過,科學家們大多是通過推特發表短評和博客發表長評來發聲抗議的,這說明,這些論壇和平臺可以提供豐富的額外數據來源。
Nature 引述 bioRxiv 和 medRxiv 聯合創始人理察 · 塞維爾(Richard Sever)的說法稱,「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在治癒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方面的瘋狂言論和預測。」
這些推測性的結果大部分都是基於計算模型,因此在諮詢了幾位疫情相關專家後, bioRxiv 決定禁止這類論文發表。理察 · 塞維爾表示, 「有些研究應該通過同行審查,而不是立即作為預印本發表。」
上個月,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計算科學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向預印本伺服器 bioRxiv 提交論文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覆:bioRxiv 將不再接受僅基於計算工作的關於新冠病毒治療方法的預測文章。bioRxiv建議他將研究報告提交給期刊進行快速的同行評審,而不是作為預印本發表。
據 Nature 報導,現階段,Biorxiv 和 medRxiv 在論文發布前會進行兩輪審查。首先,平臺工作人員會檢查論文是否存在抄襲和不完整等問題;第二步再交給學者、專家手中對論文進行再一次檢查,主要目的是甄別其中不科學的內容以及對生物、健康存在安全風險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bioRxiv 的審查會在 48 小時內完成,而 medRxiv 則需要 4-5 天,論文才能最終在平臺上發表。
在疫情期間,質量參差不齊的研究正在推動預印本網站審核標準的修訂。理察 · 塞維爾強調,審查過程主要用於識別論文內容是否包含對健康存在威脅的內容,而不是評估質量。比如,一些論文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或是吸菸不會導致癌症,這些內容與現有的主流科學認識相悖,同時也不符合公共健康建議,這些論文便無法通過審核。
同行評議對於科學研究至關重要,這有助於甄別該研究是否合乎規範、是否得出了不嚴謹甚至錯誤的結論。
一位前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機構 ChinaXiv 論文作者告訴 DeepTech,其預印本論文已經以英文正式發表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主辦的《動物學研究》5 月刊上。經過期刊編輯和同行評議,論文最終增加了兩個圖,並對若干結論的表述增加了 「可能」 字樣,最終的版本會大大減少讀者誤判病毒起源的可能性。
據悉,對於涉及到新冠疫情的論文,ChinaXiv 目前要求作者所在機構進行備案。此外,在 ChinaXiv 發表論文需要經過兩輪審查,其一是作者學術身份的審查,要審查其相關從業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產出,其二是對論文的格式、重複性和科學性的審查,但不會對其作同行評議。
傳統期刊該如何應對?
上述熟悉 ChinaXiv 的編輯認為,其實不光是預印本,可能在傳統期刊上發表有爭議的文章也有被媒體誤讀的風險。
必須指出的是,同行評議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今對傳統期刊亦有質量無法保證的批評。據此前研究報導,將 2016 年發表於 bioRxiv 的 56 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正式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比較後發現,正式發表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 4%。
傳統學術期刊已經在努力適應預印本趨勢。《柳葉刀》雜誌推出了自己的預印本專區 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並表示身處網際網路世界中的科研工作者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有更多機會聽取其他科研人士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意見,可以不斷完善稿件以發表更高質量的經同行評議的文章。
這些論文不等同於《柳葉刀》系列期刊的出版物。
圖 | 柳葉刀預印本專區的界面截屏。
同時,《柳葉刀》編輯會對文章進行檢查,確保作者註明了該研究的科研資金來源、所有作者關於利益衝突的聲明、該研究是否得到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批准或以何種理由豁免。如果提交的文章是隨機試驗,還要確認該試驗是否已規範註冊並檢查試驗註冊號。
《柳葉刀》的觀點是,預印本平臺的使用不會影響之後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的發表。但同時指出,投給《柳葉刀》系列期刊的文章將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並由經驗豐富的編輯仔細核查、認真指導,同時把研究成果置於更大的研究背景下加以闡釋並突出研究結果對臨床實踐的影響,這些重要步驟將使得最終發表於《柳葉刀》系列期刊的研究論文與預印本伺服器上的論文手稿大不相同。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一本有近 200 年歷史的權威醫學期刊。該刊副主編、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肖瑞平告訴 DeepTech,像新冠疫情那麼嚴重的情況下,科學家第一手的信息應該及時分享,「所以我們也鼓勵作者儘早發布」。
她透露,對於某些重要的新冠研究,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部會通宵達旦加快發布,比如來自中國疾控中心關於基本傳染係數 R0 的研究,編輯部僅用了 48 小時就發布了。肖瑞平說,「我們覺得這個是人傳人的一個大的信號,就對全世界敲響警鐘,所以我們就特別快」,並且「不僅快,還保證了出版標準」。
不過肖瑞平也承認,即使作為醫學研究頂刊,考慮到新冠疫情大暴發期間實施高水平臨床試驗的困難,以及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部門需要迅速了解重要信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會根據稿件具體內容把握髮稿標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 月底刊文報導了美國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 「同情用藥」 使用瑞德西韋,稱其症狀明顯改善。但這是一個個案研究。
此後 4 月份刊文報導大約三分之二的重症患者接受瑞德西韋治療後,在氧氣支持類型方面得到改善。在後一篇報導中研究人員承認,由於該研究缺乏對照組等限制因素,目前評估瑞德西韋療效仍為時過早,需等待後續臨床試驗結果才能判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肖瑞平說,平時編輯部要求會非常嚴格,但疫情之下最嚴格的試驗設計可能就不容易實現,那麼雜誌就會報導一些真實世界的數據,儘管其證據強度較弱。她表示,這些研究需要起到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在這個發表過程中,「編委會做非常認真的討論,最後達成共識」,因為「新聞的時效性也重要,要及時給大眾一個聲音,或者希望」。
對於預印本平臺的發展,肖瑞平表示,預印本平臺欠缺的是資源,尤其是審稿專家的資源,這就讓這些平臺無法保證質量,那麼良莠不齊的研究加上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誤導,可能會有讓民眾困惑的輿論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