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自殘?(上)

2020-12-27 澎湃新聞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自殘?(上)

2020-06-15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王老師:

你好!我的心理是不是出了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往胳膊上用鋒利的東西割出一道道傷口,自己明明知道會痛會流疤痕,還是忍不住的割,就連手腕上也刮過,已經刮過好幾次了,但不知道怎麼辦?刮出來印子卻覺得很好玩。

學生:小霞

這是一位初中一年級的住校女學生給班主任的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內心的苦惱。

當學校心理老師問她,刀片劃破皮膚時是什麼感覺呢?小霞說:「我先是感到巨大的疼痛,然後就逐漸麻木沒有感覺,過一會兒又更加疼痛,隨後開始坐立不安,但過不了多久全身就感到非常放鬆。」她甚至還說,「尤其是看著殷紅的鮮血從手腕上緩緩流出來,會讓我感到很滿足也很過癮。」

小霞說:有的時候尤其是受了委屈的時候,難受到深呼吸都覺得很痛苦,如果哭完了還覺得沒用的時候,就會開始自殘,有時割的時候是感受不到痛的,割完的一瞬間會突然無意識得笑出來,覺得很好玩,回過神以後就一下子眼淚就湧出來了,哭完了還難受的話,就會第二次自殘,我有時覺得我自己好可怕,尤其是笑出來的時候。

小霞還告訴心理老師:小學的時候人際關係不好,遭同學排擠,獨來獨往,找過老師解決,但老師沒理會,從此幾乎不跟老師溝通。自我傷害的行為和產生跳樓想法時沒有任何事件刺激。出現想輕生的念頭時會有恐懼,也有掛念家人,因此成功克制了衝動。

小霞不善於宣洩情緒,常常自己獨自忍耐,自我察覺也比較弱一些,改變的願望並不強。小霞的自殘行為是人際關係不佳,學習壓力大等潛在和未解決的痛苦所導致的。

近年來,「自殘」在青少年中悄然「流行」起來,個別自殘者採取的方式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也讓人們頗為詫異,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今天,擱著好端端的學不上,為什麼非要自討苦吃?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疼痛似乎也總是讓人痛苦,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自殘?甚至喜歡上自殘?

1、什麼是自殘?

自殘是指人對自身肢體和精神的傷害和折磨。對於精神的傷害一般難以覺察,因此,如果不特別指明,自殘僅僅是指對肢體的傷害。自殘再升一級或許就是自殺。

目前對「自殘」行為的定義主要是以下幾點:

①自殘行為會直接傷害身體,熬夜、抽菸等除外;

②自殘行為是個體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故意實施的;

③自殘行為不存在明顯的自殺意圖;

④自殘行為是不為社會文化所認可的,紋身除外。

一般來說,自殘行為個體在人群中的佔比相當高,中國目前沒有統計數字,但是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統計約有10%左右的青年人有過自殘,而美國的美國精神健康協會(MHA)通過對幾個國家1000名受訪者調查發現,約4%的成年人和15%的青少年在情緒危機的時候曾使用過不同方式進行自殘,而大學生自殘的比率則更高,由17%至35%不等。有自殘心理傾向的青少年中,80%左右是女孩,因為男孩子們的暴力傾向體現在破壞行為上,而女孩子則喜歡對自己進行殘害。

有關自殘研究顯示,自殘行為的平均發病年齡在11歲-15歲之間,通常發病年齡分布在10歲-24歲之間。

自殘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吶喊,通過體痛把內心的感受到的「痛苦、孤獨、憤怒、無助」迅速而鮮明的傳遞出去,令負面情緒得到釋放,心情平靜下來。

2、自殘的方式?

用手去撓自己的胳膊、抓摳皮膚,結果鮮血淋漓;用拳頭照著牆上去打,看著血從自己的手指上往下流;酗酒、吸毒、暴飲暴食、過度減肥、撞頭、咬傷身體,傷害性地拉扯頭髮,過量服藥,有意破壞身體傷口復原。

用剃鬚刀、玻璃片或刀子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還有用香菸頭燒燙自己的身體。

通過自己身體上的這種疼痛,去轉移自己心理和精神上的那種痛。孩子們在做這種行為的過程裡面,他們其實是有意識的,他們也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但是控制不住。

1988年美國研究者Barent,W.W.和Paul,M.R從行為層面所造成的對身體改造從身體損傷的輕重程度、行為發生時的心理狀態、社會對行為的容忍程度進行了考量,對自殘進行了這樣的分類。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青春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春期早 自殘風險高
    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布裡斯託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研究表明,比同齡人更早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殘風險會升高。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期刊上。研究人員通過對5000多例個體數據進行研究發現, 16歲時,青少年青春期開始時間早與自殘風險關聯度大。另有跡象表明,對於女孩而言,這一風險的增高會持續至成年早期。研究人員同時對16~21歲青少年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以此評估他們是否存在自殘風險。有1/10的男孩和1/4的女孩在16歲時出現自殘現象。到21歲時,男性報告自殘行為的比例為28%,女性為35%。
  • 怎樣幫助孩子擺脫自殘行為?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自殘」行為的確有一定的心理困擾,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積極面對與處理。當孩子明確表達自殘念頭或出現自殘行為時,作為父母應該做到:(1)用心觀察多陪伴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自殘傾向時候,不要急於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很傷自尊心的。
  • 13歲少年因網絡評價殺死2人,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如此衝動?
    2020年,就在幾個月前,武漢一個14歲的男孩,僅僅因為被母親扇了幾耳光,就站上天台跳樓身亡。  ......  看著這些讓人心疼的新聞,我不得不感慨,青春期的孩子太容易衝動了,當情緒來了,他們很容易傷害別人也很容易傷害自己。  說到底,青春期的孩子依然是個孩子。
  •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很頭疼?3個妙招,或能安穩度過青春期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人類生長史上,有著那麼一個令人膽寒的時期: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撞上更年期的老媽,那畫面,堪稱炸裂。為了印證這個問題,電視劇行業還特地出了一部類似於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作品,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孩子們真的可謂是家長們頭疼的難題。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想要決定自己的事情。他們懵懂而又無知,認為自己已然成為大人,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成為大人的美好,想要擺脫家長的束縛。
  • 青春期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想要成績好,父母先要學會好好說話
    進入青春期,父母會產生的兩個最大的疑惑,一個是孩子怎麼如此叛逆,另一個就是怎麼學習成績就不好了呢?父母會覺得,明明那麼聽話,成績又那麼好的孩子,怎麼進入青春期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呢?不僅無法溝通,就算是孩子早就懂得的道理,也什麼都不會了。
  • 青春期孩子太叛逆,情緒失控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情景,你跟青春期的孩子對著嚷嚷了一翻,各自發洩完怒氣,然後氣哞哞的把他送去了學校。 就是在這一天,你發誓再也不對孩子嚷嚷了,因為嚷嚷完了就後悔了,孩子也大了,不是你想嚷嚷就嚷嚷了,他比你嚷嚷的還大聲。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緒隨時要爆發。
  • 青春期孩子喜歡打扮照鏡子、愛自拍,怎麼辦?真的會影響學習嗎?
    有些父母開始擔心孩子,也反感孩子的這種行為,認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每天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有時候雙方無法溝通,父母還會給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家長的焦慮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自戀真得會影響學習嗎?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孩子自戀就是在學習自我欣賞,是青春的標誌。並且和學習成績的好壞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麼為什麼說自戀就是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呢?孩子進入青春期,是從兒童過渡到成年,走向成熟的中間階段。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長說。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最可依戀的對象,而孩子卻不願回家或故意拖延回家時間,孩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請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願回家?他一定有他不願回的理由。先不要想孩子怎麼不聽話,先靜下心來,從家長自身找找原因,這與家長長期的教育方式有關。
  • 青春期孩子「易燃易爆炸」?硬碰硬是下下策,父母應學會化敵為友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初中階段,也就是青春期時,自我意識會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很多父母都會吐槽自家孩子,怎麼步入青春期以後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以前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現在的脾氣變得又倔又暴躁,什麼事都喜歡和自己對著幹!
  • 青春期孩子叛逆、太難溝通?心理學家:想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身體、情感發育的特殊時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和人分享;也逐漸變得獨立自主,想要證明自己,從而得到父母的讚美和肯定,但是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心理學上對青少年的心理治療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這些基礎認知的修正,即認知行為療法。那麼第二階段是什麼時候呢?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 孩子讀初中,成績下降,青春期叛逆!怎麼辦?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學習差了不知道原因在哪兒,甚至青春期想叛逆一下都找不到對象。初中最大的問題對於自己家裡孩子學習很主動,也很懂事的家庭,也許不需要太多擔心,但是真正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學生畢竟只佔少數,如果你的孩子成績大幅下滑,或者一直不上不下,那麼你必須知道初中孩子面臨的兩大問題:學習成績變化和青春期我國把11-12歲定為「青春期早期」,由於升學期、人際關係等壓力增大,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李玫瑾教授表示:"在孩子即將成年的階段,父母教育他,第一,話要少。為什麼這麼說?我以前講過,'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語是黃金;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是垃圾',因為這時候你沒有什麼新的話可以說了。所以這時候,你要做的是'點到為止'。"
  •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經常和父母唱反調,該如何正確地引導
    這是在生理上的表現,當然,一般情況下,女生比男生的青春期開始要更早,結束的也更早,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只不過是有些年齡段不同,還有發育程度也不一樣。整體都差不多,但會存在個體差異。在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時,作為父母的,要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你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是不是和他也是一樣?一個孩子能否健康快樂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關愛和理解。做好引導,因為孩子這段時間情緒波動很大,往往是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遭遇,比如說在學習上啊!生活上啊之類的。
  • 孩子青春期個子矮別急,抓住3個長高「法寶」,再竄一截沒問題
    一般來說,青春期是孩子身高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個子矮家長不必太過恐慌,只要孩子骨齡還沒有閉合,身高就會繼續發育的。男孩上初中前還是"矮冬瓜",為什麼青春期個子會猛竄?那些上小學就比他高的女生現在在他面前反而矮了很多,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在三年時間內長高這麼多呢?有兒科著名專家表示:男孩子進去了青春期之後,在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下,身高會快速地增長,一般來說可以達到每年增高5cm左右,但是具體生長情況還是要看父母的身高和是否進行體育鍛鍊和飲食是否健康等。
  • 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
    核心提示: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青春期心理問題疏導不及時易引發精神問題,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精神心理科,北京去醫院治療的話,選擇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心理科,單純的心理疏導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檢查病因,對症治療,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
  •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一個會自殘的人,是不愛自己的人
    哲毅雖然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他出生在一個對於他來說,沒有愛的家庭,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太多的痛苦,以至於他不斷的自殘、傷害自己,想換回愛。可是,結果令他很失望,即使傷害了自己,也換不回愛!一家四口,爸爸、媽媽、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家人平時還算和睦,但爸爸脾氣不好,一有不順心的事情,便會大聲地責罵他媽媽。
  • 《我的青春期》影評:被刪的激情戲,是包貝爾追上孫怡的心酸戲
    《我的青春期》影評:被刪的激情戲,是包貝爾追上孫怡的心酸戲《我的青春期》電影的導演是郝傑,郝傑是拍過電影《光棍兒》,憑藉該片獲得第6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 。郝傑還憑藉劇情電影《美姐》 獲得第7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
  • 男孩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家長要管好,不然別怪孩子叛逆
    心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得孩子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為了維護自己的想法,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幹。那麼父母就要明白,不要強硬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多聽聽他們的想法,才有利於教育孩子。為了幫助家長解決教育青春期孩子會尷尬的問題,給大家推薦一本《青春期男孩的秘密書》。很多家長都說,這本書幫他說出了他不好意思說的話,解決了孩子想問又不好意思問的問題。
  • 悅聽丨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
    今天,與您分享的文章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不少家長困惑,孩子什麼都不跟自己說,想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想什麼,難!孩子為什麼會疏遠父母?家長怎樣做,才能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其實,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不暢,是不少家庭的常態。多數父母最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平時與之談論最多的也莫過於此。然而,孩子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回到家,最想的是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