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有時候買一本書完全是因為喜歡這個作者,並不是因為這本書,既然喜歡這個作者,當然要拜讀一下他全部的書籍,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喜歡。
喜歡賈平凹已經很久了,大概喜歡他骨子裡的清靜,所以買了他寫的幾本書,其中最喜歡的莫過於《自在獨行》。
買回來以後才發現這本書原來是賈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即使是散文集,但是裡面的故事足以讓人感覺到溫暖,感覺到人世間的辛酸苦辣,這是一本適合閒暇時光讀的書,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文字來溫暖我們的內心。
書的第一章寫的是「孤獨的走向未來」,這一章裡大概寫了賈平凹老先生自己本身經歷的一些小事情,按照時間的順序寫了幾件賈平凹老先生覺得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每一個作家都會有關於自己父親母親的文章,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自然也沒有放棄掉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在這裡我們看見了很多溫暖,當然也看見了很多悽涼。
這本書裡重在講究自在,無論從第一章的第一篇《紡車聲聲》還是最後一張的最後一篇《荒野地》在一定程度上都在贅述了人生自在的重要性。
有人讀完這本書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像是在讀各種各樣的文章一樣,其實這是賈平凹先生給予人生的無惡個階段,只是我們都未曾了解過其中的任何一個階段,所以文章讀起來好是好,但是總是抓不到重點。
我喜歡第一章裡的文章,以自己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生活裡的各個細節。第一章裡的八篇文章都是在寫一些親情、友情一起一些文化,看過以後對生命會有一些感悟,畢竟生而為人,總會對一些傷心事有共鳴。
在《西大三年》的這一篇文章的最後我其實贅述了一段話,因為這篇文章是寫賈平凹去求學的歷程,雖然夢想離現實還很遠,但是這是賈平凹對夢想第一次虔誠的描寫。我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寫道「夢想是一場自卑又孤獨的旅程,既然已經步履蹣跚的在路上走著,就沒有再後退的理由,雙手握住現在,腳邁向美好的明天。」我驚詫,曾經的我對夢想竟然會有如此高深的解讀,如今再談夢想,於我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遠方。
第一章的最後一篇《孤獨的走向未來》。寫道「我並不孤獨」,可是這句話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很多人看見賈平凹先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覺得他很孤獨,總是想幫助他,給予他一些溫暖,但是生而為人,誰不孤獨呢?我從來不願意接受別人因孤獨寄予我的憐憫和同情,因為我覺得我還可以把生活熱情的過下去。
第二章寫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世上的事情我們其實都不是很明白,總覺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可以有幸去看看別人的生活,其實這樣就足夠了。我喜歡看別人的生活,因為在他們的生活裡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其實這一句話我不曾讀懂過「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我一直對生活抱有著幻想,但是賈平凹老先生的這一句話讓我覺得生活裡的幻想似乎都是多餘,但是生活裡如果沒有幻想,生活又該如何進行呢?
第二章的十一篇文章是賈平凹先生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看各種各樣的現象,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下來對生活的感悟,其實這樣才是最好的不是嗎?人啊,總是看不清自己的現在,但是在旁觀者的角度上來看似乎會更加的清晰明了。
這一章裡論述了很多的東西,從一開始的人到最後的花錢這種事情,都被賈平凹先生以平淡的文字寫過,即使這裡面的人有名人有普通人,但終究結底,其實都是活在這個人世間的人。
最讓我心生歡喜的是第四章,只是當時覺得第四章裡的文字太過於悽涼,所以看時總會新生孤獨,時間久了竟然也會覺得很難受。這一篇著重寫了一個人在這個時間的孤獨,一個從生下來就算是孤獨的,但是生下來的那一刻也證明著這一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所以這一章是書中的重點,自然也是我心中最薄涼的一章。
文字無限,心中所感無限,遇見的事情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