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2020-12-26 Ann蘇墨

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

-01-

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他生於1911年8月6日,山東臨清市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逝世於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

季羨林,這個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人,他的一生是傳奇的,跨越清朝、舊中國、新中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當過大清皇帝的臣民,目睹過軍閥混戰、親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與過九一八事變南京請願,流落過異國他鄉數十年,輾轉回國......

無疑,一個經歷了世事變遷,朝代更迭的百歲老人,一個擁有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學界泰鬥,必然有著通透、獨一無二的人生智慧和超然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02-

《一生自在》,可以說一篇雜文、白話文,與其說是一本書,更像一本季老先生的日記,真實、實在、樸實記錄了季老先生對生活、對人生、一些瑣碎事情的感悟與見解,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真性情的作品。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哲學家的詭辯,沒有詩人的詩情畫意,甚至有些只是自言自語式的白話,卻給人如沐春風的舒適,醍醐灌頂的智慧,為當下每一個困頓的靈魂,每一個孤獨的旅客,指明了道路。

正如他的弟子錢文忠描述的:

恩師最大的魅力,就是仿佛無法用堂皇的語言來言說他的魅力。用在恩師身上的形容詞,最合適的大概還是純粹和平淡。

真正的人生真諦從來不是辭藻華麗,而是樸實無華的,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平淡、平凡的生活。

-03-

《一生自在》,主要體現了季老先生在五個方面的大智慧。

(一)「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關於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季老先生始終認為「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如果說他平生有什麼嗜好的話那就是讀書,甚至到了「如痴如醉、死不悔改」的地步。

他自己的藏書就有好幾間房子,一位去他家的裝修師傅就曾感嘆道:「這樣多的書,他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即使這樣,季老先生依然覺得自己的書,還是遠遠不夠的。

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尤其能給人以智慧。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讀書、會學習,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是人脫離獸界進入人界的伊始。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而人類卻截然不同,越來越聰明、進化越來越快,就是因為人類懂得學習,從書本中汲取知識。

因為書是智慧的載體,是很多先人智慧的結晶,讓祖先的智慧一代一代的累積,而我們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少走很多的彎路。

讀書,應該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最基本的素養,是一個人成長最快、成本最低的捷徑。

他還給讀書的我們提出了一條特別的建議:讀書除了專而精,也要多而雜。除了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因為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成為鼠目寸光的人,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個目光狹隘的人,終將阻礙自己的發展,不利於生存競爭,為時代所拋棄。

所以,多讀書吧,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二)「從容坦蕩,心裝萬物」——關於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季老,是一個有大情懷、大胸襟的人,他點出一個活的從容坦蕩之人,必然能夠處理好這三個關係: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一個目光長遠、有大格局的人,才能走的長遠;一個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愛護環境的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存環境,與我們的生活、生命更是息息相關,我們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相依相存的朋友,洪水、雪崩、病毒、蝗災......難道付出的代價還不夠嗎?所以要想走得從容坦蕩,要心裝萬物,必須心懷慈悲之心,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人與人的關係。

對於善良的人,季老先生在這裡給出了寶貴的兩字箴言,尤其值得我們學習:一曰真,二曰忍。即以真情實意相待,以包容忍耐相處。

真情實意是信任的基礎,包容忍耐是長久的保障。親人之間、朋友之間、愛人之間,要彼此真心相待,而不要弄虛作假、相互欺騙,否則一旦失去信任,便再難修復,而包容忍耐,更是感情長久的機要,一個和睦的家庭,必然要懂得相互體諒和容忍,這就是愛的真諦。

對於壞人,他指出了要另當別論。

有些小事,不妨大雅,小的磕磕碰碰,忍一下、放下就好了,不值得不冷靜、大動幹戈,導致後果不堪設想,得不償失。

但是,對於有些涉及原則的事情,則應寸步不讓。例如在愛國上,他堅稱:

我生平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甘人後,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

並且他也是這樣做的,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之際,與清華學生臥軌絕食,赴南京請願,二戰期間,留學流落異國他鄉,幾經轉折,毅然回國,令人肅然起敬。

個人中心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即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態失衡,保持良好的心態。

季老認為,人的心態失衡,痛苦糾結,大多來源於人的私心雜念,來源於外界物質的誘惑,對此,人要修心養性,才能覓得快樂的真諦,並給出三點建議。

第一,要以葛亮所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鏡。名利終如過眼雲煙,一時的快慰,而身心的安寧恬靜,才是恆久的快樂,真正的自在。

第二,要學習冰心老人的「知足知不足」。知足是一種智慧,而知不足又是一種可貴。

知足,是節制人對物質的執念,抵制心中的欲望,不被慾念所困擾、所折磨,正所謂「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知足者才能常樂啊。

而知不足,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過於自高自傲,才能不斷前進、發展自己,而不是井底之蛙,「學海無涯」才是真理。

第三,要學習老子的「福禍相依」智慧。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關鍵看你怎麼看,古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總之保持心態的平衡,保持情緒的穩定,必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長壽之道。

(三)「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關於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經過了幾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季老先生看淡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奧義,他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無一例外,「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辦法。

人活這一世,只要活著就必然會經受挫折、壓力、坎坷、拘束,從來沒有完美的、絕對的自由與隨心,任何人也不能免其俗,所以凡事看開、想開、放開,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大千世界、人類萬物,都是時間的過客,稍縱即逝、滄海一粟,與其糾結每次的氣短,惱怒每次的不順,執著每次的想不通,不如看輕、看淡、看開,「一寸光陰不可輕」,生命中的美好有太多,何必。

一念放下,天地皆寬;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另外,他特別點出,人要學會「忘」。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已進入忘九之年的季老的一生可謂歷盡滄桑、飽經風霜、洞鑑古今,總結出:人要學會健忘,「忘」是一種獨到的智慧,一種難得的糊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活在世上,會有壓力、不幸,各種煩心事,所以如果不能忘或者不會忘,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提醒你、刺痛你、折磨你,而只有懂得斷舍離,才能讓生活的空氣鮮活、流動起來,讓心靈的空間寬闊、代謝起來。

忘,不是失去記憶,而是放寬心態。

(四)"見識天地,遇見自己」——關於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季老在一開始就說:「我的生命像一場春夢似的逝去了」,近百年的風雨坎坷,一個世紀的滄桑閱歷,輕飄飄的一筆就過了,這是一份怎樣宏大的心境、寬闊的胸襟、平靜博大的靈魂。

孟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個見識過天地的人,心中才能有天地;一個胸中有崑崙的人,凡事才能舉重若輕。

所以,如果可以,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多走出去,去看看山川風物也好,去遊學取經也好,每一分經歷都是一次豐富,每一次開闊都是一次收穫,閱歷越厚重的人,靈魂越寬闊。

就像季老,他也曾世俗過,患過「留學熱」,期待蟄龍升天;也曾熱血激情過,九一八事變臥軌絕食、南京請願;也曾驚魂歷險過,火車上被日軍盤查、旁敲側擊過;也曾欣喜莫名過,求學路上的新奇趣聞......讓他印象最深的,卻是德國在學術上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與學習,並建議我們應該學習,習他人之長,壯己之身。

他強調,豐富複雜的經歷,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就是從中而來的。

正是因為見到了天地的廣袤,經歷了風雨的洗禮,才有了一顆謙遜、平和的心,才有了踏實、堅定的腳步,才能遇見越來越沉靜、越來越豐厚的自己。

(五)「與其完滿,不如自在」——關於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生越完美越好,一生無不在追求完滿的路上,然而,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過度追求,只會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與其完滿,不如自在。

若得自在,方顯從容。

季老指出,古今往來,沒有誰的人生是完滿的,哪怕上至皇帝老爺子,雖然他們君臨天下,可以為所欲為,操生殺大權,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卻最基本的人倫之情,天倫之樂享受不到,王位繼承、宮廷殘殺殘酷至極,而下至平民百姓,也都有自己數不清的煩心事。

想想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呢,有錢的沒真心,有愛的又沒錢,有愛又有錢的又患得患失......這個世間,誰又不是在塵埃裡苦苦掙扎,真正的完滿,是擁有一顆自在、通透的心。

正如已到耄耋之年,駛向暮年的季老,卻覺得自己老而美,就像那霜葉的美,比人生的任何時期都要尊貴的美。

天地萌生萬物,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品質,每一個人都擁有別人沒有的「珍寶」,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不完滿,保持一份自在的心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活出真正的自我。

-04-

最後,我覺得季老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不僅在於有著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淵博知識、學術造詣,不僅在於擁有歲月沉澱、豁達通透的智慧心態、人生境界,更是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有著一顆熾烈火熱的愛國之心,我忘不了他說的那句:

如果外國人侮辱了我們自身,我們要揣度形勢,主要要容忍,以東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們侮辱我們的國家,則無論如何也要同他們玩兒命,絕不容忍。

季老先生的智慧,是大智慧,包含在平淡的文字裡,樸素的字裡行間,直白卻有奧義,不是我一個年紀輕輕、在季老面前可謂無知小兒的小輩可以一時參透的,還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去細細品讀、發掘、學習和傳播。

正如白巖松所說,世紀老人在陸續的離去,但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延續下去。

END-

版權聲明:小墨伴您,溫暖向陽,微笑生長。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季羨林: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3句話裡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簡簡單單3句話,濃縮了老先生一輩子悟來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先生01 生活上要知足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悶悶不樂的國王問智者:怎麼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 【書·故事】《季羨林:人間歲月長》閱盡季羨林百歲人生感悟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 作者:季羨林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定價:45.00元 本書是國學大師、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季羨林留給彷徨者的禮物
  • 治癒書單I如果你困在當下,就讀一生自在
    #大學生寶藏書單#今日書單 《一生自在這本《一生自在》是寫給困在當下的自由靈魂,願你心裝萬物,自在獨行。同時這本書,也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的作品。 見識天地,遇見自己 與其完滿,不如自在這是一本從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到感悟人生的生命自在的人生智慧寶典。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近現代哪些人是你心目中敬仰的國學大師?
    "大師"是人類知識的攀登者,因成績卓著、出類拔萃而為人所尊敬,中國近現代誕生了諸多大師級人物,有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尤其是民國時期,人才濟濟,大師跌出,令人眼花繚亂。當然,對大師的理解不同,如很多人還要求看其人品和文品,即『道德文章』者流,唯一可以統一的是學術上肯定也必須有很深的造詣。
  • 季羨林一生多病,得過兩次癌,卻能活到98歲?長壽秘訣有哪些?
    說到季羨林,大家並不陌生,作為知名的國學大師,一直是文壇泰鬥,知識淵博、談吐不俗,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季羨林先生還是一個長壽之人,從1911年出生,到2009年去世,季羨林走過了98年風風雨雨,直到現在人們談到他,一方面是被他的學識折服,另一方面則是羨慕他的長壽,畢竟就算現在也很少有人活到
  • 季羨林先生:留德十年不畏苦,學成歸來忠報國
    那個被世人稱為「國寶」、「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而又「三辭桂冠」的老人是誰?在301醫院裡,溫總理曾經5次前來探望的老人又是誰?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他的名字就印在了小學語文課本上,也刻在了我們的心頭間。
  • 季羨林字畫疑遭盜賣_資訊_鳳凰網
    季羨林簡介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被譽為國寶。 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的妻子,之前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並拿出去賣錢,已於2008年11月3日被正式更換。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曾為深圳特區報題寫刊頭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家屬方已經確認了這個消息。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 名家大師點評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讓你的人生過得更通透
    一個人少年時期讀的書,足以改變他的一生。因為少年時期至為關鍵,這個時期樹立什麼樣的志向,以什麼樣的人為榜樣,往往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唐太宗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英國畫家威·亞歷山大說「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季羨林先生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梵文和巴利文專家、文學翻譯家、散文家,也是北大唯一的終身教授,精通12國語言。但是季先生的散文並不艱澀難懂,反而極為淺顯直白,質樸而真實的語言中飽含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對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智慧的高度濃縮,照應他的一句話:「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李白曾經有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可見,人生得意時,恣意暢快,那麼人生失意時呢?靜待時機。季羨林先生說,不完滿,才是人生。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完滿的人生,可是,從古至今,海內海外,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沒有瑕疵,不追求完滿,就是人生的完滿。
  • 林青霞去拜訪季羨林,老頭子的一句話萌爆了!
    季羨林,是一個大家讀小學就開始了解的名字,初中時段更是屢次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他生於山東貧苦農家,卻靠讀書成為寒門貴子。他通曉12國語言,研究方向很廣,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當大家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時,他卻專門寫文推辭,說自己算不上大師。
  • 大師季羨林:談「老年之忌」
    「國寶」季羨林先生(1911—2009),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有一些獨特的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特性。」一忌:說話太多說話,除了啞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動。有的人喜歡說話,有的人不喜歡,這決定於一個人的秉性,不能強求一律。
  • 豐子愷《人生求缺不求滿》: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
    俞平伯先生曾評價他,「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人生求缺不求滿》是豐子愷的人生主題散文集,精選37篇豐氏經典散文代表作,包括等41幅豐子愷手繪精美插圖,散文集中談人生,論生活,話心態,純真的文字與插畫中也蘊含著一絲一縷佛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