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
-01-
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他生於1911年8月6日,山東臨清市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逝世於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
季羨林,這個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人,他的一生是傳奇的,跨越清朝、舊中國、新中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當過大清皇帝的臣民,目睹過軍閥混戰、親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與過九一八事變南京請願,流落過異國他鄉數十年,輾轉回國......
無疑,一個經歷了世事變遷,朝代更迭的百歲老人,一個擁有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學界泰鬥,必然有著通透、獨一無二的人生智慧和超然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02-
《一生自在》,可以說一篇雜文、白話文,與其說是一本書,更像一本季老先生的日記,真實、實在、樸實記錄了季老先生對生活、對人生、一些瑣碎事情的感悟與見解,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真性情的作品。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哲學家的詭辯,沒有詩人的詩情畫意,甚至有些只是自言自語式的白話,卻給人如沐春風的舒適,醍醐灌頂的智慧,為當下每一個困頓的靈魂,每一個孤獨的旅客,指明了道路。
正如他的弟子錢文忠描述的:
恩師最大的魅力,就是仿佛無法用堂皇的語言來言說他的魅力。用在恩師身上的形容詞,最合適的大概還是純粹和平淡。
真正的人生真諦從來不是辭藻華麗,而是樸實無華的,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平淡、平凡的生活。
-03-
《一生自在》,主要體現了季老先生在五個方面的大智慧。
(一)「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關於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季老先生始終認為「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如果說他平生有什麼嗜好的話那就是讀書,甚至到了「如痴如醉、死不悔改」的地步。
他自己的藏書就有好幾間房子,一位去他家的裝修師傅就曾感嘆道:「這樣多的書,他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即使這樣,季老先生依然覺得自己的書,還是遠遠不夠的。
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尤其能給人以智慧。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讀書、會學習,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是人脫離獸界進入人界的伊始。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沒有增加什麼智慧,而人類卻截然不同,越來越聰明、進化越來越快,就是因為人類懂得學習,從書本中汲取知識。
因為書是智慧的載體,是很多先人智慧的結晶,讓祖先的智慧一代一代的累積,而我們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少走很多的彎路。
讀書,應該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最基本的素養,是一個人成長最快、成本最低的捷徑。
他還給讀書的我們提出了一條特別的建議:讀書除了專而精,也要多而雜。除了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因為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成為鼠目寸光的人,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個目光狹隘的人,終將阻礙自己的發展,不利於生存競爭,為時代所拋棄。
所以,多讀書吧,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二)「從容坦蕩,心裝萬物」——關於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季老,是一個有大情懷、大胸襟的人,他點出一個活的從容坦蕩之人,必然能夠處理好這三個關係: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一個目光長遠、有大格局的人,才能走的長遠;一個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愛護環境的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存環境,與我們的生活、生命更是息息相關,我們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相依相存的朋友,洪水、雪崩、病毒、蝗災......難道付出的代價還不夠嗎?所以要想走得從容坦蕩,要心裝萬物,必須心懷慈悲之心,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人與人的關係。
對於善良的人,季老先生在這裡給出了寶貴的兩字箴言,尤其值得我們學習:一曰真,二曰忍。即以真情實意相待,以包容忍耐相處。
真情實意是信任的基礎,包容忍耐是長久的保障。親人之間、朋友之間、愛人之間,要彼此真心相待,而不要弄虛作假、相互欺騙,否則一旦失去信任,便再難修復,而包容忍耐,更是感情長久的機要,一個和睦的家庭,必然要懂得相互體諒和容忍,這就是愛的真諦。
對於壞人,他指出了要另當別論。
有些小事,不妨大雅,小的磕磕碰碰,忍一下、放下就好了,不值得不冷靜、大動幹戈,導致後果不堪設想,得不償失。
但是,對於有些涉及原則的事情,則應寸步不讓。例如在愛國上,他堅稱:
我生平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甘人後,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
並且他也是這樣做的,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之際,與清華學生臥軌絕食,赴南京請願,二戰期間,留學流落異國他鄉,幾經轉折,毅然回國,令人肅然起敬。
個人中心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即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態失衡,保持良好的心態。
季老認為,人的心態失衡,痛苦糾結,大多來源於人的私心雜念,來源於外界物質的誘惑,對此,人要修心養性,才能覓得快樂的真諦,並給出三點建議。
第一,要以葛亮所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鏡。名利終如過眼雲煙,一時的快慰,而身心的安寧恬靜,才是恆久的快樂,真正的自在。
第二,要學習冰心老人的「知足知不足」。知足是一種智慧,而知不足又是一種可貴。
知足,是節制人對物質的執念,抵制心中的欲望,不被慾念所困擾、所折磨,正所謂「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知足者才能常樂啊。
而知不足,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過於自高自傲,才能不斷前進、發展自己,而不是井底之蛙,「學海無涯」才是真理。
第三,要學習老子的「福禍相依」智慧。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關鍵看你怎麼看,古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總之保持心態的平衡,保持情緒的穩定,必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長壽之道。
(三)「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關於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經過了幾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季老先生看淡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奧義,他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無一例外,「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辦法。
人活這一世,只要活著就必然會經受挫折、壓力、坎坷、拘束,從來沒有完美的、絕對的自由與隨心,任何人也不能免其俗,所以凡事看開、想開、放開,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
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大千世界、人類萬物,都是時間的過客,稍縱即逝、滄海一粟,與其糾結每次的氣短,惱怒每次的不順,執著每次的想不通,不如看輕、看淡、看開,「一寸光陰不可輕」,生命中的美好有太多,何必。
一念放下,天地皆寬;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另外,他特別點出,人要學會「忘」。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已進入忘九之年的季老的一生可謂歷盡滄桑、飽經風霜、洞鑑古今,總結出:人要學會健忘,「忘」是一種獨到的智慧,一種難得的糊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活在世上,會有壓力、不幸,各種煩心事,所以如果不能忘或者不會忘,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提醒你、刺痛你、折磨你,而只有懂得斷舍離,才能讓生活的空氣鮮活、流動起來,讓心靈的空間寬闊、代謝起來。
忘,不是失去記憶,而是放寬心態。
(四)"見識天地,遇見自己」——關於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季老在一開始就說:「我的生命像一場春夢似的逝去了」,近百年的風雨坎坷,一個世紀的滄桑閱歷,輕飄飄的一筆就過了,這是一份怎樣宏大的心境、寬闊的胸襟、平靜博大的靈魂。
孟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個見識過天地的人,心中才能有天地;一個胸中有崑崙的人,凡事才能舉重若輕。
所以,如果可以,如果有機會,還是要多走出去,去看看山川風物也好,去遊學取經也好,每一分經歷都是一次豐富,每一次開闊都是一次收穫,閱歷越厚重的人,靈魂越寬闊。
就像季老,他也曾世俗過,患過「留學熱」,期待蟄龍升天;也曾熱血激情過,九一八事變臥軌絕食、南京請願;也曾驚魂歷險過,火車上被日軍盤查、旁敲側擊過;也曾欣喜莫名過,求學路上的新奇趣聞......讓他印象最深的,卻是德國在學術上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與學習,並建議我們應該學習,習他人之長,壯己之身。
他強調,豐富複雜的經歷,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就是從中而來的。
正是因為見到了天地的廣袤,經歷了風雨的洗禮,才有了一顆謙遜、平和的心,才有了踏實、堅定的腳步,才能遇見越來越沉靜、越來越豐厚的自己。
(五)「與其完滿,不如自在」——關於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生越完美越好,一生無不在追求完滿的路上,然而,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過度追求,只會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與其完滿,不如自在。
若得自在,方顯從容。
季老指出,古今往來,沒有誰的人生是完滿的,哪怕上至皇帝老爺子,雖然他們君臨天下,可以為所欲為,操生殺大權,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卻最基本的人倫之情,天倫之樂享受不到,王位繼承、宮廷殘殺殘酷至極,而下至平民百姓,也都有自己數不清的煩心事。
想想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呢,有錢的沒真心,有愛的又沒錢,有愛又有錢的又患得患失......這個世間,誰又不是在塵埃裡苦苦掙扎,真正的完滿,是擁有一顆自在、通透的心。
正如已到耄耋之年,駛向暮年的季老,卻覺得自己老而美,就像那霜葉的美,比人生的任何時期都要尊貴的美。
天地萌生萬物,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品質,每一個人都擁有別人沒有的「珍寶」,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不完滿,保持一份自在的心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活出真正的自我。
-04-
最後,我覺得季老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不僅在於有著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淵博知識、學術造詣,不僅在於擁有歲月沉澱、豁達通透的智慧心態、人生境界,更是作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有著一顆熾烈火熱的愛國之心,我忘不了他說的那句:
如果外國人侮辱了我們自身,我們要揣度形勢,主要要容忍,以東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們侮辱我們的國家,則無論如何也要同他們玩兒命,絕不容忍。
季老先生的智慧,是大智慧,包含在平淡的文字裡,樸素的字裡行間,直白卻有奧義,不是我一個年紀輕輕、在季老面前可謂無知小兒的小輩可以一時參透的,還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去細細品讀、發掘、學習和傳播。
正如白巖松所說,世紀老人在陸續的離去,但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延續下去。
END-
版權聲明:小墨伴您,溫暖向陽,微笑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