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大師季羨林

2021-01-04 騰訊網

季羨林(1911-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41年獲德國格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南亞東南業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中國南亞學會第一屆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第二屆會長,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第一屆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印度古代語言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關係史及吐火羅語的研究。

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溼》(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1990年)等。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餘頌,譯成漢語有9萬餘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餘種、8OO餘冊,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80年代後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留學德國是季羨林學術生涯的轉折點。留學德國後,季羨林走上東方學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

《浮屠與佛》(1947),揭示梵語Buddha(佛陀)一詞在早期漢譯佛經中譯作「浮屠」是源自一種古代俗語,譯作「佛」則是源自吐火羅語,從而糾正了長期流行的錯誤看法,即認為佛是梵語Buddha(佛陀)一詞的音譯略稱。這裡順便指出,季羨林在1989年又寫了《再論浮屠與佛》,進一步論證漢文音譯「浮屠」源自大夏語。

《論梵文··td的音譯》(1948),揭示漢譯佛經中用來母字譯梵文的頂音·t和·d是經過了·l一個階段,而t··>·d>l這種語音轉變現象不屬於梵文,而屬於俗語。因此,依據漢譯佛經中梵文··td的音譯情況,可以將漢譯佛經分為漢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後三個時期。前期漢譯佛經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語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語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進步;後期的原文是純粹的梵文。

季羨林的這兩篇論文在中國佛教史研究領域中別開生面,用比較語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漢譯佛經最初並不是直接譯自梵文,而是轉譯自西域古代語言。季羨林也據此提醒國內運用音譯梵字研究中國古音的音韻學家,在進行「華梵對勘」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這個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關係史研究方面,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有論者據此認為中印文化關係是「單向貿易」

(one-way-traffic)。季羨林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實際。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著力探討為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輸入印度的問題。他先後寫成《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1957)等論文,以翔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紙張、造紙法和蠶絲傳入印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季羨林兼治梵文文學,翻譯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迦梨陀娑的劇本《沙恭達羅》(1956)和《優哩婆溼》(1962),並撰寫有《印度文學在中國》、《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五卷書〉譯本序》、《關於〈優哩婆溼〉》和《〈十王子〉淺論》等論文。

季羨林隨著80年代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學術生命仿佛進入了黃金時期。儘管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纏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奮寫作。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實,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字畫疑遭盜賣_資訊_鳳凰網
    季羨林簡介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被譽為國寶。 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的妻子,之前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並拿出去賣錢,已於2008年11月3日被正式更換。
  • 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自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以來,加之許以高薪,召良納賢,北大陸續建立了全國最全的學科體系,其中就以東方語言文學系的創建者季羨林大師最為經典。1945年10月德國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大師衝破重重阻力,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終於在1946年5月到達上海,歷時8個月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林青霞去拜訪季羨林,老頭子的一句話萌爆了!
    季羨林,是一個大家讀小學就開始了解的名字,初中時段更是屢次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他生於山東貧苦農家,卻靠讀書成為寒門貴子。他通曉12國語言,研究方向很廣,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當大家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時,他卻專門寫文推辭,說自己算不上大師。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對話翻譯泰鬥許淵衝:大師何以為大師?
    這個時代似乎有很多「大師」,但其實最缺真正的大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符合「大師」這個稱號?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為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9月8日,到訪裡格177的這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就是如此。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他是季羨林的入室弟子,為了招他進北大,季羨林重開了一個專業
    錢文忠火了之後,他的名字更多地出現在媒體的文娛板塊,並被冠以「教育專家"、「國學大師」等頭銜。時間長了,甚至連錢文忠都快忘記自己本來的身份——精通梵文和巴利文的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在一次訪談中滿懷愧疚地說道:「我似乎已經背離初心,這讓我很不安,更讓我覺得對不起那些培養過我的老先生們。」
  • 夜讀|七夕節,來聽一聽季羨林大師的愛情觀
    《愛情》-季羨林人們常說,愛情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不同意這個意見的人,恐怕是不多的。愛情同時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即使後來出家當了和尚,與愛情完全「拜拜」;在這之前也曾趟過愛河,受過愛情的洗禮,有名的例子不必向古代去搜求,近代的蘇曼殊和弘一法師就擺在眼前。
  • 季羨林: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3句話裡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簡簡單單3句話,濃縮了老先生一輩子悟來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先生01 生活上要知足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悶悶不樂的國王問智者:怎麼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 【書·故事】《季羨林:人間歲月長》閱盡季羨林百歲人生感悟
    《季羨林:人間歲月長》 作者:季羨林 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定價:45.00元 本書是國學大師、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季羨林留給彷徨者的禮物
  • 季羨林: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塗是悲哀
    今天,簡讀君想帶大家一起品讀華語文壇大師的5本經典作品,一起來一場震撼靈魂的洗禮。分別是:朱自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老舍的《小時候真傻,居然盼著長大》、季羨林的《糊塗一點,瀟灑一點》、余光中的《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賈平凹的《遊戲人間》。在5位文學大師的作品中,超越俗世的爾虞我詐,拋開一切凡塵瑣事,在獨處中反省、思考、開悟,從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
  • 翻譯大師下載_翻譯大師手機版下載_翻譯大師安卓版免費下載-太平洋...
    翻譯大師 學習辦公 大小: 36.42M 版本: 1.0.0
  • 季羨林和胡適之的日記有意思
    一、國學大師季羨林。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是聖人。這是季羨林老爺子非常坦誠的話。在大眾的印象裡,季羨林老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是個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可季羨林老爺子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從他的日記當中,其實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 陳道明書畫作品精湛,獲季羨林大師誇讚,網友卻並不買帳
    陳道明不僅是一位非常有修養的藝人,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師,一旦有空閒時間,陳道明一定會筆耕不輟,潛心研究書法作品。不過看到陳道明創作的書法作品之後,很多網友表示,他的書法作品,水平並不高,觀賞性更是不敢恭維。由此也可以看出,陳道明創作的書法作品,還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 季羨林:對我影響最大的6本書
    【精讀君曰】季羨林,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 季羨林先生:留德十年不畏苦,學成歸來忠報國
    那個被世人稱為「國寶」、「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而又「三辭桂冠」的老人是誰?在301醫院裡,溫總理曾經5次前來探望的老人又是誰?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他的名字就印在了小學語文課本上,也刻在了我們的心頭間。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01-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季羨林,這個活了近一個世紀的老人,他的一生是傳奇的,跨越清朝、舊中國、新中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當過大清皇帝的臣民,目睹過軍閥混戰、親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參與過九一八事變南京請願,流落過異國他鄉數十年,輾轉回國......
  • 季羨林一生多病,得過兩次癌,卻能活到98歲?長壽秘訣有哪些?
    說到季羨林,大家並不陌生,作為知名的國學大師,一直是文壇泰鬥,知識淵博、談吐不俗,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季羨林先生還是一個長壽之人,從1911年出生,到2009年去世,季羨林走過了98年風風雨雨,直到現在人們談到他,一方面是被他的學識折服,另一方面則是羨慕他的長壽,畢竟就算現在也很少有人活到
  • 大師季羨林:談「老年之忌」
    「國寶」季羨林先生(1911—2009),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