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20-12-27 騰訊網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讓我們捋一捋饒宗頤先生的治學脈絡,看一看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成名史,也許足以借鑑。

一代傳奇宗師饒宗頤

饒宗頤出生於潮安,父親饒鍔財力雄厚,敏於國學。家裡建立了潮安第一藏書閣「天嘯樓」。作為一個含著金湯勺出生的貴公子。饒宗頤先生卻對聲色犬馬毫無興趣,從小學開始,饒先生就悶在這座知識的寶庫裡,陶醉而且沉迷。

家學淵源的饒宗頤先生在父親的薰陶下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國學基礎,閱盡天嘯閣藏書數十萬冊。經史子集,書畫曲藝,敦煌古籍,釋道儒三家經典皆在心中。

這僅僅是開始,18歲的饒宗頤先生因為才學出眾,被推薦到廣東的國學資料館中擔任研究員,在這裡,饒先生閱盡館藏圖書,為自己的治學之路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再後來,饒先生移居香港,開始了令人極為推崇的國學著作的撰寫之路。饒先生在香港潛心學術,出產極其豐富。饒宗頤先生既是歷史學家又是金石專家還是文學大家,一生一千多篇高水平論文令後來者仰視不已。

饒宗頤先生的治學成就

饒宗頤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殷代甲骨文的人,詳實而且精確的考證結果為饒宗頤先生贏得了法國人的尊重。20世紀60年代,法蘭西授予饒宗頤先生「儒蓮漢學獎」。饒宗頤先生至此成為與王國維等人並稱的漢學大家。

饒先生治學極為嚴謹,即使是一字之差,也會反覆琢磨,力求精確優美。70年代,饒宗頤先生全面研究了敦煌的書法藝術,以有力的著述詳細闡述了敦煌的書法藝術,成為敦煌書法研究方面的專家。

饒宗頤先生在治學方面成果輝煌,成果豐富,僅僅《20世紀饒宗頤文集》一書就洋洋灑灑1000多萬字,為後世留下了珍貴而且豐富的精神財富。

饒宗頤先生與季羨林先生神交已久,80年代開始,饒宗頤先生經常拜見季羨林先生。兩人就學術問題互相補益,開啟一段學術佳話。從此,「南饒北季」喊得更加響亮了。

饒宗頤家住香港跑馬地,饒宗頤先生喜歡坐在涼臺上,曬著下午的陽光慵懶的打個盹兒,再打起精神奮筆寫書。饒先生任何時期的作品都令後輩學者敬仰不已。

饒先生取得了巨大的個人學術成就,令後輩學者欣賞不已,他在香港跑馬場的那些日子裡著書立傳,書寫了多少香港的學術佳話,令人神往。

饒宗頤的晚年

2018年2月6日,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在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上,饒宗頤先生以書為伴,嗜書如命,潛心學術。以至於喜歡八卦花邊的香港報紙竟然挖不出饒宗頤先生一絲花邊與戲說。

這樣一個不求名利的學者,正是當代學者的楷模。先賢不在,後輩需砥礪前行。在西方流行文化橫掃全球的時候,坐著冷板凳研究國學對現在的學者是一種考驗。

饒宗頤先生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靠的就是多年的學習和積累,如果沒有人生前三十年的苦學與沉迷,饒宗頤斷然不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與成功。

做學問是苦功夫,饒宗頤與生俱來和家庭所帶給他的影響使得他對國學雜家充滿了興趣與好奇,這才是支撐饒宗頤一生研究與論述的不竭動力,也是饒宗頤成為大師的源泉。

饒宗頤先生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家,融合歷史,文學,書法,音樂,古詩詞,國外歷史於一身。甚至古印度文和古巴比倫文都被饒宗頤先生掌握的極為熟練。

饒先生一生的研究方向,涵蓋古今中外,經史子集,敦煌與殷商。說得上融百家於一身,是人類寶貴的文化大師。2018年去世以後,海內外同悲。

饒宗頤先生可以說是學究天人,這樣一位大學者追求的是學術本身。一生無欲無求唯有學術,他眼中的世界,充滿著理想和智慧,後輩們足以學習,以期國學新一輪的突破與發展

饒先生在追求的是天人互益,追求自然與人的和諧。季羨林先生講究天人合一,饒宗頤先生則更進一步,講究自然與人類相互促進,進一步進步與提升。

饒宗頤的名字是他的父親取的,一代學者的饒鍔希望兒子能夠像一個君子,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饒宗頤先生無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與鼓勵。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饒宗頤先生成為國學大師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他天生就是為研究國學而生的。饒宗頤先生極為謙虛,他說,香港成就了他。但很多學者說,饒先生豐富了香港的文化和學術。

饒宗頤文化館收藏了他大量的文化作品,一個人生命很短暫,但是饒宗頤先生的成果使得他永存於中國文化史。成為與納蘭性德和王國維一樣刻入中國文化史的人物。

作為嶺南國學的繼承者與開創者,饒宗頤先生的作品在香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相信歷經時代巨變,饒宗頤先生的作品和文化也將永存。

數十年來,饒先生為中國國學事業和世界漢學發展立下了卓越功勳,可這位謙和平淡的老人卻沒有什麼個人故事。他一生都在燃燒,為的是國學和漢學的學術進步。

就學術成就而言,饒宗頤是一個偉大的人物,當他在病床上去世的時候,世界漢學界痛失大師。薪火相傳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品德,饒宗頤足以為後人師。

曾有人評價,饒宗頤造就了香港國學文化,饒宗頤卻謙虛地說香港造就了他,這樣的互相成就傳為佳話,人生短短數十載,未來的漢學界,需要更多這樣的大師。

饒宗頤的成名來自於自身強厚的積累和勤奮,從學術上來講,中國國學界想要被世界漢學界尊重,應該好好學習饒宗頤先生的治學精神。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去世,享年101歲,曾為深圳特區報題寫刊頭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家屬方已經確認了這個消息。去年8月,饒宗頤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 《文明》學術顧問饒宗頤先生走了!當我們仰望星空就能看到遙遠的天際「頤星」閃耀
    《文明》雜誌學術顧問、國學大師饒宗頤,於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1917年8月9日生於廣東潮安,祖籍梅縣,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饒宗頤四弟追憶長兄:醉心學問 孜孜求索(圖)
    中新網潮州2月9日電 題:饒宗頤四弟追憶長兄:醉心學問 孜孜求索  中新網記者 陳啟任  「還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大哥在汕頭修地方志,我去汕頭跟他一起住了一個多月,這是我記事以來和大哥相處時間最長的一次。」饒宗頤四弟饒宗亮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長兄饒宗頤一生醉心學問、孜孜求索,才能成就一代大家。
  • 季羨林字畫疑遭盜賣_資訊_鳳凰網
    季羨林簡介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被譽為國寶。 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的妻子,之前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並拿出去賣錢,已於2008年11月3日被正式更換。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01-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他生於1911年8月6日,山東臨清市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逝世於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0多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季羨林致吳新英信 2003年,已經92歲的季羨林大師正在北大養老。突然得知一個人來看望他的消息,他卻讓當時的北大將其拒之門外,隨後還向北大外國語學院領導吳新英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決絕地說出了這句話——「我絕不見他!」。
  • 林青霞去拜訪季羨林,老頭子的一句話萌爆了!
    季羨林,是一個大家讀小學就開始了解的名字,初中時段更是屢次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他生於山東貧苦農家,卻靠讀書成為寒門貴子。他通曉12國語言,研究方向很廣,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當大家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時,他卻專門寫文推辭,說自己算不上大師。
  • 季羨林和胡適之的日記有意思
    一、國學大師季羨林。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是聖人。這是季羨林老爺子非常坦誠的話。在大眾的印象裡,季羨林老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是個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可季羨林老爺子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從他的日記當中,其實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撰文:古月手止編輯:吃硬碟吧插畫:發達蚊提到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偉大的國學大師,但是具體偉大在哪,可能並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要說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麼些代表作,可到底還是太「官方」了。季羨林先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翻譯大師季羨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 季羨林兒子季承:70歲時娶30歲保姆,婚後還生個大胖小子
    父子之間,哪有什麼隔閡季承的父親季羨林是一名優秀的東方學大師和語言學家,在我國文學的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季羨林在季承剛出生的時候就遠赴他鄉求學了,在季承13歲的時候又因為工作而去了北京。所以當時的很多小報和傳聞都說70歲的季承和家中的30歲的小保姆曖昧不清,季羨林聽說過以後認為這種事情有辱門楣,很是生氣,於是就和季承大吵一架,還把季承趕出來家門,同時也辭退了馬曉琴。此件事件後,父子二人的關係急劇下降,達到冰點。
  • 香港郵政發行「饒宗頤教授畫作及書法」特別郵票
    中新社香港8月21日電 香港郵政21日宣布,一套以「饒宗頤教授畫作及書法」為題的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將於9月5日推出發售。該套特別郵票原訂於3月23日發行,但因部分郵品印刷有誤而延期發行。此套郵票展示國學大師饒宗頤的人物及山水花鳥畫作和書法作品,分別為《黃海虯松圖》《九松羅漢》《閒中有富貴 壽外更康寧》《澤潤四方》《摹唐人觀音》《金文錄陳曼簠銘》及郵票小型張上的《荷花四屏》,充分展現饒宗頤的藝術創作特色。據介紹,饒宗頤的書畫風格承先啟後,自成一家。
  • 近現代哪些人是你心目中敬仰的國學大師?
    "大師"是人類知識的攀登者,因成績卓著、出類拔萃而為人所尊敬,中國近現代誕生了諸多大師級人物,有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尤其是民國時期,人才濟濟,大師跌出,令人眼花繚亂。當然,對大師的理解不同,如很多人還要求看其人品和文品,即『道德文章』者流,唯一可以統一的是學術上肯定也必須有很深的造詣。
  • 季羨林一生多病,得過兩次癌,卻能活到98歲?長壽秘訣有哪些?
    說到季羨林,大家並不陌生,作為知名的國學大師,一直是文壇泰鬥,知識淵博、談吐不俗,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季羨林先生還是一個長壽之人,從1911年出生,到2009年去世,季羨林走過了98年風風雨雨,直到現在人們談到他,一方面是被他的學識折服,另一方面則是羨慕他的長壽,畢竟就算現在也很少有人活到
  • 季羨林先生:留德十年不畏苦,學成歸來忠報國
    那個被世人稱為「國寶」、「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而又「三辭桂冠」的老人是誰?在301醫院裡,溫總理曾經5次前來探望的老人又是誰?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他的名字就印在了小學語文課本上,也刻在了我們的心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