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廣發基金鄭澄然是2020年基金行業冉冉上升的新銳基金經理。他和孫迪共同管理的廣發高端製造過去一年表現突出,相對業績基準有顯著且穩定的超額收益。作為2020年的收官之作,點拾投資與鄭澄然做了一次深度訪談,剖析他獲得超額收益背後的投資框架,以及回顧他在2020年參與有代表性的投資和研究案例。
圖表:廣發高端製造業績表現
數據截止日期:2020.12.22;數據來源:基煜基金(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
業績基準:中證高端裝備製造指數收益率*90%+中證全債指數收益率*10%
看製造業出身的鄭澄然,善於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能力圈主要集中在供需結構出現變化的行業,包括新能源、大製造、軍工等。這個思路和我們此前翻譯馬拉松資本的「資本回報」(Capital Return)非常類似,從供需結構變化,特別是供給側的變化入手把握投資機會。鄭澄然認為,需求側比較容易形成一致預期,研究的能力主要是對供給側的把握。包括他建議投資團隊對於光伏龍頭的底部重倉,主要也是看到通過供給側的出清,會帶來矽片價格企穩上升。
圖表:廣發高端製造行業配置佔基金淨值比例(申萬一級行業)
數據截止日期:2020.12.22;數據來源:基煜基金(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
作為劉格菘成長投資部的新銳基金經理,劉格菘對於鄭澄然有過公開評價:「鄭澄然的供需分析框架跟我的框架比較相似。我們賺取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產業收益,這是從供需入手把握產業趨勢,在產業趨勢背景下分享優秀公司的成長紅利,這也是基金賺取超額收益最大的Alpha。」
劉格菘對外表示,作為新上任的基金經理,鄭澄然在2020年表現突出,並不僅僅是偶然。
「鄭澄然是一個在投資方面有天賦的人,上半年海外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提出找供給在中國,並且面向全球復甦會受益的方向。」在內部討論中,鄭澄然認為,供給主要在國內的光伏具備這樣的邏輯。經過多次討論,做了很多功課,成長投資部在市場底部區域重倉光伏。
在此次訪談中,鄭澄然分享了自己在2020年參與研究和投資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在具有周期性特徵的成長行業中把握投資機會。
以下我們先分享來自鄭澄然的一些感悟:
1. 我的投資理念是從供需框架出發,將研究重點放在供給側,這需要長時間的跟蹤和積累,逐步將研究能力轉化為較高勝率的投資
2. 落實到投資上,我總結為一句話: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
3. 製造業離不開周期,即便在光伏、電動車這類長期成長空間很大、成長速度很快的製造業子行業,也會有一定的周期屬性
4. 我對成長股的要求是,必須是真成長,不是炒主題或概念,我基本上不投0到1的行業
5. 無論是對股票的理解,還是其他事物,我覺得關鍵要抓住核心矛盾
6. 研究員的成長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概能分清楚行業中的好公司、差公司;第二個階段,對於行業的信息和變化,能及時跟蹤傳遞;第三個階段,能對龍頭公司進行定價,什麼時候應該買,什麼時候應該賣,需要對行業趨勢和行業格局有深刻的認知
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
點拾點評:鄭澄然屬於非典型的成長股選手,大部分成長股選手把握的是需求端變化,比如說從景氣度角度做投資。鄭澄然相對更看重供給側的變化,通過對行業的深度認知和長期跟蹤,把握供給側結構優化的機會。
這一點和我們此前翻譯馬拉松資本的《Capital Return》觀點不謀而合。許多海外最優秀的投資機構,都是從供給側角度出發把握具有周期特點的投資機會。無論如何,供需變化構成了鄭澄然投資的主要框架。
朱昂:能否談談你的投資框架?
鄭澄然 我是2015年入行,一直看製造業這個方向。製造業是非常經典的供需框架,對我的投資框架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偏好通過供需結構的研究判斷拐點。
對於供需端的把握,我比較少花時間在需求端的判斷。因為需求端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國家政策、產業政策、外部環境變化等,都會對需求端產生影響。對於變量較多的領域,我傾向於通過一致性預期來簡化對需求端的研究。
真正考驗研究水平的是對供給端判斷。供給端包括對企業自身競爭力、行業發展趨勢、產業上下遊的研究和理解,需要長時間的跟蹤才能積累足夠的認知以及產業人脈。
簡單來說,我的投資框架是從中觀行業維度出發,尋找供需有變化或者有拐點的行業,再結合估值水平進行配置。在供需端迎來向上拐點的時候,我們既能獲得產業周期向上帶來的業績增長,也能獲得市場對高成長行業預期更加樂觀帶來的估值提升。落實到投資上,我總結為一句話: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
這個方法聽起來很簡單,賺錢的效率也很快,但是實際操作上對勝率的要求很高。從我入行做研究員至今,在光伏、電動車、新能源領域的勝率比較高。在加入成長投資部之後,我按照供需框架,加強對TMT、化工、建材等行業的理解。
總結來說,我的投資理念就是從供需框架出發,將研究重點放在供給側,這些研究都需要長時間的跟蹤和積累,逐步將研究能力轉化為較高勝率的投資。
朱昂:你是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這一點和大部分長期持有的成長股投資者不太一樣,能否再具體談談?
鄭澄然 我是看製造業出身,製造業永遠離不開周期,即便在光伏、電動車這類長期成長空間很大,成長速度很快的製造業子行業,也會有一定的周期屬性。這裡面本質的原因是產品同質化。一旦行業連續高速增長,行業龍頭很賺錢,大概率會有一堆資本衝進來。這樣即便行業增長再好,也會在階段性出現產能過剩,以及價格戰。
製造業的周期性,不僅影響盈利,也會影響估值。比如說電動車、光伏、半導體連續幾個季度業績快速提升,市場情緒提升,也會推動估值上升。在市場預期逐漸樂觀的同時,不僅能賺到業績快速增長的錢,還能賺到估值提升的錢。同樣,在市場悲觀的時候也會出現盈利和估值的雙殺。比如說2018年的電動車和光伏,就出現了戴維斯雙殺。
概括來說,在成長性行業賺周期的錢,效率比較高,而投資的勝率依賴對於供給端長時間的積累。
2020年,把握了幾波大周期的機會
點拾點評:廣發高端製造在2020年業績表現出色,是把握了幾次比較大的結構性行情。比如2019年底布局電動車,二季度在市場底部重倉光伏等。這些板塊機會的把握,也是從他的供需研究框架出發,助力投資部門把握了良好的機會。
朱昂:從行業選擇好後,落實到個股時,你的投資流程是怎麼樣的?
鄭澄然 在我的投資框架,將公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存在拐點機會的板塊,第二類是低估值高分紅的穩定成長類行業龍頭,第三類是極少數自下而上選擇的個股。
我主要是在相對比較有把握的新能源、光伏、電動車這幾個板塊做供需拐點的投資,追求勝率,希望能獲得確定性比較高的回報。不過,偏中觀的行業配置機會,也許一年就只有一兩次。當市場缺乏這一類機會時,我會在穩定成長的行業中把握龍頭公司的機會,如家電、機械行業,行業發展穩定,龍頭優勢很清晰,估值相對合理。
選定行業後,下一個層次就是買什麼股票。對於有長期發展空間、競爭力明確的行業龍頭,配置比例高一些,而階段性貼合市場邏輯主線、有一定預期差的股票,配置比例低一些。
總結一句話就是「自上而下選賽道,自下而上選公司。」
朱昂:你參與管理的兩隻基金(高端製造、鑫享)2020年業績很好,能否簡單做一個回顧?
鄭澄然 我們今年整體業績不錯,主要是把握了一些成長性行業的周期機會。2019年9月,廣發高端製造這隻基金就重倉了電動車,到了2月份,市場情緒比較高,估值處於階段性高點時,及時兌現浮盈,躲過了3月份的那一次回撤。
2020年4月份,我們開始重倉光伏。當時,我們發現光伏產業發生變化,行業增長的確定性比較高,龍頭公司的估值比較便宜,性價比很高。到了6月份,我們把握了軍工的板塊機會,短期漲幅比較大,投資的效率很高。
到了8月份,我們對組合結構做了一些調整,換成了低估值、高分紅的穩健白馬股,比如家電、化工,買入這些公司也是基於供需的邏輯。
整體來說,今年做得不錯的有兩點:一是在3月調整時的回撤較小;二是配置光伏和軍工,對組合帶來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賣出是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
點拾點評:從鄭澄然的賣出選擇中,能看到他的投資思想。優先考慮賣出強周期品種的高估值品種,其次賣出行業增速見頂的純Alpha品種,當Beta和Alpha繼續向上時,只要估值合理,他就會持有。
朱昂:我看你的組合,大白馬偏多,黑馬或者特別獨門的公司比較少?
鄭澄然 我對成長股的要求是,必須是真成長,不是概念。我基本上不投0到1的行業,那是一級市場做的,不是我們二級市場投資者做的。舉個例子,2013年的時候,電動車的大方向很清晰,但是行業格局並不清晰,那時電動車的龍頭和今天的龍頭完全不一樣。當時買電動車有點像做風投,那時市場炒的公司,並不知道過幾年之後會怎麼樣。
光伏領域也有Hjt這樣的新技術,這個技術處於產業發展初期,現在選公司可能有點VC投資的視角。我覺得二級市場投資要講勝率,不是衝著風口做投資。我喜歡買從1到100的公司,不買從0到1。我買的成長股,要有業績,估值也要比較合理,不會買估值貴得特別離譜的品種。
朱昂:你怎麼看賣出這個問題?
鄭澄然 客觀來講,賣股票比買股票更難,是一個很複雜的投資過程,並不是說看到某個信號或者指標就可以賣了。我對於賣出主要會考慮三個因素:
1)市場預期與實際情況產生了背離。比如電動車,最初我們買入時設定了三個邏輯,一是特斯拉持續超預期,成本和價格都降低,刺激銷量;二是歐洲的電動車產業保持高增長;三是在歐美市場的影響下,國內出臺強有力的政策刺激。現實情況是,前兩個邏輯都兌現了,市場預期國內要出臺刺激政策,但是新冠疫情加重,不太可能針對新能源專門出臺刺激政策,這個預期太超前了;
2)公司的遠期估值已經到了很高的位置,導致預期收益率不再有吸引力;
3)行業橫向比較以及自身縱向估值的比較,公司或者行業的性價比較低。
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後,才會做出賣出的決定。
注重勝率和確定性的理性投資者
點拾點評:鄭澄然是一個看重高勝率和確定性的基金經理,只有比較有把握的投資,他才會下重手去買。此外,鄭澄然屬於偏保守的成長投資者,這也導致他會選擇在周期高點兌現盈利。
朱昂:許多基金經理在規模比較小的情況下,能遊刃有餘的把基金業績做得比較好,規模快速增長之後,業績往往不能持續。你覺得規模變大,會不會在投資上對你產生比較大的挑戰?
鄭澄然 成長股選手的投資框架,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下而上選股,獲取個股的Alpha;一種是行業配置,自上而下找到需求擴張、產業趨勢向上的行業,獲得行業配置的Alpha。
我並不是完全自下而上挖掘個股,而是先從行業維度出發,找到供需結構上有投資機會的行業,再從中配置行業中的優秀公司。這些公司是市值比較大、競爭力很強的白馬龍頭公司,能容納比較大的資金。
朱昂:你覺得自己和其他做新能源賽道的基金經理有什麼區別?
鄭澄然 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我是一個偏保守的理性投資者。我認為,新能源行業是長期向好的賽道、市場空間很大,但也會有周期,即便再偉大的公司,股價也一定是階梯式上升的。因此,當某個階段,市場情緒比較高、估值打到很高的水平,我會選擇先兌現收益。
我從來不買概念性的品種,即便這些品種大概率能漲。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年輕的基金經理風格會相對激進,投資上沒那麼在乎估值,但我不是,我是一個偏謹慎的投資者。
朱昂:有意思,大家都覺得業績特別好的新人「膽子很大」,其實你比較偏保守?
鄭澄然 我看重勝率,對於未來的預期也沒有那麼樂觀,在勝率不高的時候,我會選擇兌現收益。所以,從結果上來看,我的換手率會顯得比較高。
我也相信長期的事情,但是萬物離不開周期,我覺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有階段性的大周期。這種大周期,在我研究的製造業中反覆出現。
不要帶偏見,把握事物的核心矛盾
點拾點評:鄭澄然詮釋了一個優秀研究員到基金經理的成長路線。他將研究員分為幾個階段,最優秀的階段是對產業發展趨勢有深刻認知後,能對公司進行定價。在投資中,鄭澄然也很注重對核心矛盾的把握,提高投研效率。
朱昂:把握周期會不會很累,需要不斷跟蹤許多行業的信息,才能抓住拐點?
鄭澄然 無論是對股票的理解,還是其他事物,我覺得關鍵要抓住核心矛盾。雖然我也跟蹤不少行業和公司,但研究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市場上的信息很多,不需要什麼信息都去把握,抓住核心點就可以了。
我覺得影響股價長期中樞的肯定是盈利,把握企業盈利就是最核心的矛盾。我的研究和跟蹤,也是全部圍繞企業盈利層面來做的。
朱昂:你一畢業就加入了廣發基金,怎麼看一個研究員成長的階段?
鄭澄然 我是2014年來廣發基金實習,後來就拿到了廣發基金的Offer。我自己也是從研究員一步步成長為基金經理。我認為研究員的成長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概能分清楚行業中哪個是好公司,哪個是差公司;第二個階段,對於行業的信息和變化,能及時跟蹤傳遞,需要比較勤奮;第三個階段,能對龍頭公司進行定價,什麼時候應該買,什麼時候應該賣,需要有深刻的認知。
朱昂:你覺得基金經理跟研究員相比,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鄭澄然 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我認為最大的改變就是,不能帶有偏見。作為研究員,注意力會重點放在基本面研究,對股價的關注度沒那麼高。而作為基金經理,如果股票下跌了就要思考是不是出了問題,要理性判斷內在邏輯有沒有發生變化,有沒有業績支撐等等,不要被情緒左右。
和頂級基金經理一起成長
點拾點評:今年是鄭澄然從事投資的第一年,他加入的團隊是由劉格菘領銜的成長投資部,這對於鄭澄然的幫助很大。他們都是從產業視角出發,把握供需結構變化帶來的投資機會。鄭澄然和劉格菘之間,更像一種師徒關係。
朱昂:目前你是在劉格菘總管理的成長投資部,能否談談他對你的影響?
鄭澄然 劉格菘總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們的投資框架比較類似,都是從中觀行業出發,把握行業供需格局的變化。不過,他的格局更大,許多問題比我看得更遠。我覺得格菘總比我更加長期,相比之下,我確實偏保守一些。我們之間的溝通也很多,通過和他一起工作學習,讓我的投資方法變得更有體系,投資風格也更加清晰。
朱昂:聽起來,格菘總有點像是你的師傅,給予你很多指導?
鄭澄然 格菘總是成長投資部的核心所在。他驕人的業績和敏銳的專業度不需要我多說了。他在投資上對我們的幫助很多,除了把握大的行業方向,對單個公司的細節、風險的提示都有非常悉心的指導。
市場低迷的時候,格菘總鼓勵我們不要灰心,低迷的時候要耐心尋找機會,黑暗中尋找光明。在市場階段性業績提升,我們做得比較好的時候,他也會提醒我們要低調、謙虛。從我個人來說,我取得一點點的成績離不開格菘總的指導和幫助。
朱昂:他的哪些理念對你影響比較大?
鄭澄然 我們部門的理念是在成長行業賺價值的錢,不參與概念性主題炒作,不要有風格偏移,不要博弈。我現在也不會買白酒,因為積累的少,不擅長,沒有勝率可言。這種機會我堅決不碰。
當然,我也在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這一年也在學習偏周期、消費類企業的研究方法。
朱昂:在你的成長生涯中,有什麼飛躍點或者突變點嗎?
鄭澄然 2017和2018年的光伏表現,對我觸動很大。2017年,光伏板塊漲了很多,表現非常好。2018年,這個板塊又跌了很多。這段經歷讓我反思股價波動背後深層次的影響因素。我逐漸用一種周期的眼光去看待這些行業,投資要把握產業發展的周期。包括我過去覆蓋的電動車,也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
責任編輯:c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