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孫權登基的石亭之戰:魏國二十年不敢攻吳,敲響曹氏敗亡的喪鐘

2021-01-05 搞笑熱評Ing

公元228年的秋天,曹魏和東吳在石亭地區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鬥,這次的戰鬥雖然不像赤壁、夷陵、官渡三大戰役一樣引人注目,意義非凡。也不想諸葛亮六出祁山那樣氣勢非凡。但其規模仍然宏大,對三國局勢,尤其是東吳局勢產生了尤其嚴重的影響。可以說石亭之戰,最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一、背景:孫權稱帝缺條件,蜀國北伐送先機

夷陵之戰後,東吳一改左右逢源的政策,同蜀國達成了和解,使得局面又回到了吳蜀聯合抗曹的局面。同時在「跪」做吳王七年後,拒絕了曹魏的封賞,將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曹魏一腳踢開,開啟了自立為帝的前奏

外交上的政策變化,導致了軍事上的政策調整。東吳開始和曹魏戰事不斷。在石亭之戰的前幾年,魏吳之間爆發了幾次軍事衝突,兩邊互有勝負。但是這幾次衝突,都是曹魏主動進攻,東吳被動防守。這讓孫權很是惱火。他計劃殲滅曹魏在江淮地區的主力隊,從而奪取江淮戰場的主動權,讓自己的北大門能夠在自己的掌握下,得到安寧。

公元228年,在發表了最著名的《出師表》後,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初期進展順利,他用趙雲率領極少精兵在漢中地區牽制住了曹魏大部分兵力,然後突襲隴右,佔領了安南、天水、安定三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雖然最後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功虧一簣,但是蜀國的北伐,牽制住了曹魏大部分兵力和精力,這讓東吳有了可乘之機。

孫權認為,此時出兵伐魏,既能趁著魏國注意力都在蜀國,無暇東顧,能大賺一筆。又能拖住曹魏在東邊陣線的兵力,讓自己的盟友蜀國從失敗的窘境中擺脫出來,從而達到盟約的目的,豈不是一舉兩得。

另外,孫權謀劃此次行動,還有更深層的考慮。此時的東吳,孫權已經經營了數十年,早已成了東吳真正的主人。內部各種勢力已經基本整合完畢,權力已經全部集中至孫權手裡。此時的孫權,已經到了登基稱帝的地步。但是他既不姓「劉」,也沒有皇帝可以「禪讓」。貿然稱帝,雖然蜀國礙於盟友不會幹預,但是曹魏一定會舉全國兵力來消滅自己。自己立足未穩,肯定不能高枕無憂。想要通過外部矛盾壓制住內部矛盾,只能是通過一場大勝,既能進一步提高自己在國內的威望,從而為登基掃清最後的障礙,又能讓曹魏不敢主動進攻自己。

因此,天時、地利、人和,這場戰鬥自己必須要打,而且必須打勝仗。於是東吳蓄謀已久的石亭之戰在所難免。

二、前奏:周以身做餌叛孫權,曹休不知是計興戰事

孫權的主意,是準備用計將曹魏的主力吸引至皖城地區,然後部下重兵,等曹魏鑽進口袋,然後一網打盡。但是曹魏在揚州、合肥一線上駐軍,想讓他們乖乖鑽進口袋不太現實。而且曹魏東邊的主將是曹休,曹休可是和很角色,他不像三國演義中表演的那麼愚蠢,反而是曹氏中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自幼被曹操收養在軍中。「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可見待遇之高。此後曹休屢立戰功,逐步升遷至大司馬、都督揚州,並受魏文帝曹丕遺命成為輔政大臣。曹休此人精通兵法,心思縝密,連曹操都稱讚他為「此吾家千裡駒也」。

曹休一戰成名是在當年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當時,為了配合漢中之戰,劉備命令吳蘭進軍下辯,張飛則在崮山一帶散布謠言要切斷魏軍後路。作為回應,曹洪率軍前往下辯進行防禦。這個時候的曹洪就有些犯難了。因為如果繼續進軍,萬一被張飛斷了後路可怎麼辦。曹休就開始進言了:「如今劉備如果真的要派張飛斷我軍後路,就不會這麼大張旗鼓的。我們如果快速擊敗吳蘭,張飛就不會來了。」這個想法是對的,曹洪也確實這麼做了。可見曹休的見識淵博,鶴立雞群。同時他在洞口之戰中,又一舉擊敗了東吳的大將呂範,儼然成為曹氏中最善於用兵的將領。

既然曹休如此高明,為何還能上了孫權的當呢。這就要說道孫權玩的最多的陰謀——詐降。孫權此人,可以說將「詐降」玩到了爐火純青。在赤壁之戰中就用黃蓋詐降,騙過了老謀深算的曹操,一場大火讓曹操八十萬大軍有來無回。這次孫權又故技重施,目的就是要誘曹休南下。

一開始孫權計劃,讓鄱陽太守周魴跟北方知名的山越宗帥演一齣戲,用山越宗帥做餌引曹休出兵。但是周覺得山越宗帥這個「牌」不夠大,既然要玩,就玩個大的。於是決定親自做餌,以鄱陽郡引誘曹休,不怕曹休不上當。這一建議,也被孫權採納。

被命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敵所聞知者,令譎挑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恐民帥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洩,不能致休,乞遣親人箋七條以誘休。——《三國志·吳書·周魴傳》

計謀定下了,一場針對曹休的雙簧開演。周魴先是給曹休發出七封信,信中推心置腹得像曹休傾訴,聲稱自己無端遭受了孫權的處罰,且愈演愈烈,生怕哪天自己性命不保。與其這樣,還不如將鄱陽郡獻給魏國,以求得魏國的庇護。

另一邊,做戲要做足,孫權三番四次派使者去鄱陽郡,不但追查周魴在管理中的失職之處,還恐嚇他要抓他下牢獄。周魴眼看自己過不下去,便剪了一縷頭髮,以發代頭,並站鄱陽郡城門,向孫權表示自己的悔過,這才求得了孫權的原諒。

古代割發是很重的刑法了。有一次曹操行軍,從麥田旁邊經過,下令說:「士兵不得踐踏麥子,違犯的要處死。」騎士都下馬走在靠近麥田的一邊,護著麥子。這時,曹操騎的馬忽然跑進了麥地裡,他就讓軍中的軍法官給自己定罪。軍法官的回答是:「刑法不能施加在尊者身上。」曹操說:「我自己制定了軍法卻自己違反了,以後拿什麼來號令部下呢?我是全軍的統帥,我自己處刑吧!」於是他就拔劍割下頭髮放在了地上。以此來表示受到了割頭的刑法。

初建密計時,頻有郎官奉詔詰問諸事,魴乃詣部郡門下,因下發謝,故休聞之,不復疑慮。——《三國志·吳書·周傳》

周魴如此賣力的表演,終於打動了曹休。在曹休看來,此時正是奪取鄱陽郡的好時候。拿下了鄱陽郡,就如同在東吳鍥下一枚釘子,不但將吳國長江防線攔腰斬斷,還可以讓魏國在長江以南有了落腳點,更容易度過長江天險。這個風險絕對可以一冒。

在徵得魏明帝的同意後,曹休率領步騎兵十萬人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魏明帝又命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護住曹休的側翼。三路大軍同時進發,希望在拿下鄱陽郡的同時,能一鼓作氣,拿下東吳。

一向謹慎的曹休,在巨大的功勞面前,也失去了以往穩健的判斷,這也為他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三、石亭之戰的過程

見曹休上當,孫權方面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東吳名將陸遜統率中路大軍,命朱桓、全琮分別為左、右翼,同樣是三路大軍,呈包圍之勢,圍堵曹休。這樣的「全明星」陣容,足見孫權對此戰的志在必得。

石亭此地,今位於安徽潛山縣東北,西依大別山脈,南臨長江北靠巢湖,地勢複雜險厄進易退難,是「陰人」的好地方。通過吳軍的動向,警覺的曹休判斷出了吳國的意圖,也知道了自己上了吳國的當。但是曹休自恃兵強馬壯,並不把吳軍放在眼裡,反而想將計就計,一舉擊穿吳軍的包圍,拿下鄱陽郡。

休既覺知,恥見欺誘,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想法是美好的,但結果是殘酷的。曹休的自負給自己帶來了噩夢般的後果。吳軍趁著曹休立足未穩,馬上發起了攻擊。曹休沒想到吳軍來的如此之快,前鋒軍一觸即潰。曹軍不得已向後撤退。但是吳軍在後方已經切斷了必經之路夾石,曹休的軍隊被困於逼仄的地形之中,以成「甕中捉鱉」之勢,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也許是天不該絕曹魏,一向與曹休不和的賈逵根據東關的守備情況判斷出吳軍的主力動向,自知曹休肯定中伏,來不及給曹休和司馬懿打招呼,直接率部「兼道進軍」增援曹休。在夾石擊敗了吳軍,曹休這才得以逃出生天。

其實在此戰之前,東吳主帥陸遜就已經覺察出了夾石此地的危險,此戰之前左都督朱桓對孫權說:「曹休因是曹氏宗族而被任用,並非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若能在出口處設伏,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到那時,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全據淮南!」

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必須謹慎行事,山路出口在曹魏控制區域,若是魏軍在出口有大軍接應,我軍設伏部隊反而會陷入敵人包圍,得不償失,隨後的戰事發展,也應驗了陸遜的推測,避免了東吳到手的勝利飛走。

儘管如此,曹魏還是損失慘重,被「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略盡」,石亭之戰以吳軍大獲全勝而宣告結束,而戰後曹休也羞愧難當,背傷復發而死。

所謂「驕兵必敗」,說的便是曹休。孤軍深入,遇險硬闖,不輸才怪。

四、原因:有心算無心,曹休為自己的自大付出代價

此次石亭之戰,雙方的戰鬥力都達到了十萬之眾,但是卻沒有像漢中之戰那樣,費盡周折才分出勝負。在雙方兵力相同的情況下,吳軍能夠一舉擊潰曹休,三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有心算無心

孫權的東吳,對曹休可謂準備已久。從誘餌的選擇,到演戲的逼真程度,再到行軍路線的計算,可以說將曹休算到了骨子裡。尤其是主帥陸遜,石亭之戰前,陸遜就判斷出曹休從合肥(曹魏駐軍之處)到皖城要經過夾石、掛車等近二百裡的崎嶇山路,魏軍到達石亭(距皖城約二十裡)時必已精疲力盡,定會在石亭紮營修整,吳軍到時只需以逸待勞,定可一舉擊敗魏軍。而且也是他的謹慎,避免了吳軍在夾石腹背受敵的窘境。

反觀魏軍,在得知東吳詐降的消息,既沒有仔細考察消息的真偽,也沒有指定嚴密的作戰計劃,更沒有打了敗仗的「緊急預案」,不但一頭扎進了吳軍的包圍圈,而且在初戰受挫後便急忙撤退,沒有進行有效的反擊,以至於「軍夜驚,士卒亂,棄甲兵輜重甚多」。這也體現了全軍的準備並不充分。

2、主帥狂妄自負

從戰爭一開始,曹休就把自己放到了勝利者的位置上。按照他的設想,他應該輕鬆拿下鄱陽郡,然後以此為契機,一鼓作氣剿滅東吳。這是多大的功勞,曹休怎可能跟別人分享。在四位輔政大臣中,曹真出鎮關中,在街亭擊敗了諸葛亮,司馬懿出鎮荊州,旬日之間便平定了孟達的叛亂,唯獨一向自負的曹休還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成績。所以在發現了吳軍的動向後,沒有等待兩翼到來,反而是貪功冒進,最後造成了自己四面楚歌的局面。

由此可知,戰前考察信息的重要性,無論做什麼事,沒有調查根據就沒有發言權,只有當你充分考察了以後,才有下決定的信心和依據。

五、後續:孫權趁勢登基,曹氏敗勢已顯

石亭之戰雖然來得快,結束的快,但是給各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魏國:曹氏失去頂梁柱,二十年不敢言吳

石亭之戰,是孫權「詐降」戰術的又一次完美展現,這次戰鬥使魏國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不但兵力損失達萬餘人,糧草損失也不計其數,士氣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二十年不敢對東吳用兵。

更重要的是,作為曹氏最堅實的頂梁柱,曹休羞愧飲恨,著實是曹氏的一大損失。這讓曹氏失去了最會領兵的曹姓主帥,東邊戰線也不得已換成了非曹氏的滿寵,軍事上也更加倚重司馬懿。不但如此,曹休的離世,直接導致曹睿駕崩時,只能選曹爽這種貨色擔任顧命大臣,結果被司馬懿在「安平陵事變」中一舉打敗,曹氏正式成為傀儡。

2、東吳:孫權趁勢登基,三國鼎立之勢穩固

孫權因此一戰,達到了戰前的目的。不但對魏國從戰略防守轉為了戰略對峙,更重要的是,石亭之戰,讓孫權的聲望在吳國境內達到了最高峰,借勢登基稱帝,在法理上明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蜀國:諸葛亮一掃初次北伐的頹勢,開始第二次北伐

曹魏的失敗,使得蜀國從第一次北伐失敗中得到振奮,給了諸葛亮極大的信心。趁著這次魏國東邊戰線失敗,著手準備第二次北伐。

這次的石亭之戰,最大的受益者是各國的百姓。三分天下之勢已成,任何國家不敢輕言戰事,生怕其他兩國趁機佔便宜。三國的僵持,給各國百姓帶來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這也是三國時期最長的一個休養期,各國的經濟也從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東吳大帝孫權,他在位24年,享年71歲,為何說他是悲情英雄?
    一開始,孫權的表現還不錯,先後取得赤壁之戰、襄樊之戰、石亭之戰的勝利,但他中晚年就令人大跌眼鏡了。 與孫堅、孫策的開拓相比,孫權是「開拓不足,守成有餘」,但他死後卻給孫吳留下一個爛攤子。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 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今天要分享的三國故事,就是孫權早期的成名之戰,後世稱之為「濡須口之戰」或「濡須之戰」。吳、魏的必爭之地——「濡須口」;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濡須」是古代江淮地區注入長江的一條水系名稱,該水系的源頭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內的西巢湖,流經今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的東南注入長江。
  • 孫權稱帝時,魏國的大將基本上不在了
    229年,孫權稱帝。此時,張遼、徐晃、樂進、臧霸不在了。 215年,湘水劃界,孫權和劉備平分荊州。 216年,曹操攻打東吳。最後,孫權向曹操稱臣。
  •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先說一下時代背景:魏蜀吳三國,蜀國先被魏國滅掉,然後魏國又被晉國取代。最後,西晉將領王濬於公元280年5月1日率軍抵達建業(今南京),吳帝孫皓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至此,三國時代結束。那麼,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 司馬炎266年建立西晉後,為何延遲13年,到279年才出兵亡吳?
    280年,中國歷史發生了一件大事:西晉滅吳,三國歸一。如果從曹丕220年篡漢開始算起,三國曆時60年。如果從董卓198年進京開始算起,漢末三國曆時91年。這段歷史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已然在中國人盡皆知,曹操及其文臣武將、劉備及其文臣武將、孫權及其文臣武將的故事,不論讀書與否,人們多少都知道些典故。
  • 燕雀安知鴻鵠志,楚攻齊,則秦、齊、楚三國聯盟不攻自破魏國之危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世界之大無,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這個故事吧!即燕雀安知鴻鵠志,楚攻齊,則秦、齊、楚三國聯盟不攻自破魏國之危!三國齊攻魏國,是張儀的計謀。鳥無頭不飛,五國聯盟這隻「鳥兒」的頭就是魏國,只要打垮了魏國,韓、趙、燕、中山四國,便不值一提,自會臣服於秦、齊、楚三大強國。三大強國出兵時宣稱:三國只攻魏國,不罪其餘,若有任何一國敢救魏國,三國必同時向其攻擊。同時面對三大強國六十萬大軍的攻擊,是魏國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危急情形。魏惠王屢經戰陣,但見到此等情形,不覺也慌了手腳忙將惠施、公孫衍招來,詢問對策。
  • 中國歷史上的越攻吳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越大夫文種見吳國饑荒,倉廩空虛,乃又倡議乘此時機滅吳。其建議之要點如下:(一)吳王仍積極以謀攻我,今故示息民不備,乃欲以懈我,我不可怠忽。(二)今吳民既疲憊不堪,在大饑荒之下,「市無赤米」, 倉廩空虛。
  • 一個潛伏30年的趙國公子,開啟復仇計劃,敲響大秦帝國亡秦喪鐘
    這些問題何嘗不是李斯的焦慮,他望著眼前這個面白無須的人,此人的道行之深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這些年,竟沒發現身邊竟藏著一頭險惡的狼。 我施行的是法家的嚴刑峻法,扶蘇崇尚的是儒家的王道仁政,他要是登基,八成是讓蒙恬當丞相。到時候,我李斯怎麼辦?李斯仰天長嘆:''唉......'' 一個政治同盟締結成功。 趙高、李斯和胡亥經過密謀,決定毀掉遺詔,秘不發喪。
  • 三國最難過的一年,魏國損失數名大將,吳國沒了大都督,蜀國最慘
    首先來說說魏國,可以說魏國的變化是最大的,這一年正月,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王位,而在10個月之後,在曹丕的逼迫下,早已經名存實亡的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皇位,持續195年得到東漢王朝從此正式落下了帷幕。
  • 魏將張遼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吳主孫權一生恥辱的逍遙津之戰
    熟悉三國的朋友通常會用孫十萬代指孫權,而對於張遼則尊稱為張八百。這是因為孫權曾經帶兵十萬進攻曹操,結果卻被張遼以八百人擊敗。至此之後,孫權就被稱之為"孫十萬",形容他打仗太糟糕。那麼到底是怎樣一場戰役,讓孫權輸得如此之慘呢?
  • 聊聊三國時代的合肥攻防戰——為何看似強大的孫權多次折戟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被張遼打得大敗,雖然曹軍多次差點抓住孫權,但是孫權坐上船後,也只能「舉軍嘆恨」。後來滿寵擔任揚州都督時,注意到這一情況,上訴請求放棄合肥舊城,將防禦設施西移到離肥水三十裡處遠的險要地帶建立新城。曹魏內部起初不準,在滿寵上述陳明利害後,終於獲得批准。滿寵這一正確戰略效果也非常顯著,就在移城的這一年,孫權再次來進攻合肥,「權自出,欲圍新城,以其遠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
  • 軍師聯盟中關羽北伐曹操被孫權奪荊州身死, 其違背諸葛亮便註定
    《軍師聯盟》最新劇情,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魏,奪襄陽攻樊城,終被孫權抄襲後路所敗,失荊州孤立無援,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被東吳斬殺,關羽的出擊實際上嚴重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在開始之初就必敗。諸葛亮給劉備進言的隆中對,其中主要是四點,一佔據荊州益州兩地,佔領險要地帶固守,二聯合西戎夾擊曹操,南服夷越,保障大後方,三是結好孫權,修養民力厲兵秣馬,四是待天下有變,主要是指北方曹氏發生內亂等,趁中原動亂之機兵發兩路,益州、荊州同時出兵夾擊曹氏,則天下可定,據此,發現關羽出徵時機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
  •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手下的十位名將,看看你能認識幾位?
    戰績:射殺凌操,射殺黃祖,一合斬馬延張凱,20合敗曹洪,不數合平樂進,射中樂進面門,嘗5000精兵屯於陸口,唬得關羽10萬精兵不敢攻之。水戰,騎兵都為經典,全能型
  • 劉備和孫權,在荊州上的博弈,以鞏固來之不易的孫劉聯盟
    襄樊之戰最好得利者是魏國,沒了荊州的蜀漢就是沒了牙是老虎,從六出祁山看得出,而孫吳雖然得了荊州,但孫吳就是個弟弟,打魏國沒贏過幾次,劉備的夷陵之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荊州搶回來還好,問題是沒搶回來,而且還損失了一大批二代武將和精銳士兵,蜀漢也因此變成第三。
  • 張遼能成為「五子良將」之首絕非偶然,論愛惜下屬,無人能出其右
    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隨曹操四處徵討,戰功累累。曾親自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以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智平荊州新軍的叛亂,擊滅陳蘭、梅成。濡須之戰後,張遼與李典、樂進等鎮守合肥,並多次擊退孫吳的進攻。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
  • 基本涵蓋魏蜀吳三國所有猛將
    第21,文丑(生年不詳-200年)與顏良同為袁紹部將,史料對顏良文丑的評價一致,勇冠三軍但均屬匹夫之勇。白馬之戰後,曹軍使用荀攸的建議誘敵深入,文丑不察最後亡於陣中。熟讀諸子百家,曾歷任黃祖劉表部下,但都不受重用。公元208年,投奔孫權,再加上周瑜呂蒙的推薦,逐漸被孫權重用。東吳名將凌統的父親凌操,早年隨孫權徵討黃祖時被甘寧射殺,因此甘寧與凌統有殺父之仇,二人同歸東吳後常有不睦,但在公元215年合肥之戰時,危難時刻,二人冰釋前嫌團結應敵。
  • 張遼威震江東,孩童聞之止啼
    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此後,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勇闖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