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名耀三國,「八字退曹」傳為佳話

2020-12-14 司馬長史

孫權在亂世之中的崛起,可以說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他接手的本就是一個已經基本成型的帝國基礎,這相對於曹操和劉備建立帝國的基礎而言,起點就很高。但是,起點高未必能做得好,這是從古至今眾多典型案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孫權就是那個起點高,做得又好的典型案例。孫權苦心經營的孫吳帝國,在三國之中國祚最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要分享的三國故事,就是孫權早期的成名之戰,後世稱之為「濡須口之戰」或「濡須之戰」。

吳、魏的必爭之地——「濡須口」;

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濡須」是古代江淮地區注入長江的一條水系名稱,該水系的源頭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內的西巢湖,流經今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的東南注入長江。這條水系在漢末三國時期被稱之為「濡須水」,是江淮地區的主要水道之一,也是巢湖進入長江流域的唯一水道,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所謂的「濡須口」,就是濡須水注入長江的進水口,相當於扼制濡須水的一個主要關口。

關於「濡須口」的具體位置,由於歷時過於久遠,古代的水系、水道經過千餘年的衝刷與淤積也多有變遷,只知在今無為縣東北一帶靠近長江入口的位置,具體位置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是,「濡須口」在漢末三國時期對吳、魏兩國的重要性,在清嘉慶年的《無為州志》中卻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

該書載,漢末三國時期,吳、魏兩國在江淮地區的軍事對峙,曹魏一方的軍事重鎮在以合肥古城為中心的周邊一帶,其中包含有巢湖、巢縣等地域;而孫吳的軍事重鎮則在以「濡須口」為中心的周邊一帶,其中包含有當時的濡須塢、東關等地域。該書中還明確指出,只要魏人不過「濡須」地帶,吳國的都城「建業」,即今南京市,便可高枕無憂。所以,每當魏國舉兵進攻濡須時,吳國必然傾盡全國之力抗擊。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整個三國時期,吳、魏兩國曾圍繞「濡須口」展開了四次大規模徵戰,分別是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明帝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等。在四次徵戰之中,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兩次,孫權親自率部迎敵、督戰兩次,由此足可見「濡須口」在當時的重要性。而孫權的成名之戰,就在第一次親自率部迎敵的「濡須口」之戰中。

吳、魏對峙「濡須口」;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受到重創之後,經過了三年的修生養息,終於在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恢復了元氣。此時,曹操已經平息了關中地區的叛亂,馬超、韓遂等人的殘餘勢力,暫且已經構不成威脅,後方基本穩固。於是,就把目光盯在了東南戰場。

曹操此次南徵的用意有兩個:一、孫權趁著曹操無暇顧及東南的時候,勢力發展得太快了,有必要敲打一下,最好是一舉平定江東地區,永絕後患。即使不能蕩平江東,也可以順便佔據濡須地區,將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俯視在曹魏的兵鋒之下,掌握伐吳的主動權;二、孫權有些目中無人,趁著曹操的實力尚未恢復和關中地區還沒有穩固的間隙,曾經出手染指曹魏在江淮地區的軍事重鎮合肥地區。雖然在揚州刺史劉馥的頑強抵抗之下,孫權沒有達到目的,但此種行為著實令人可恨、可惱,必須要教訓一下出出這口惡氣。

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正月,曹操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準備,親率大軍開拔,挺近至江淮地區的合肥重地。

孫權聽聞曹操南徵的消息之後非常震驚,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最終做出了一致性的決定,由孫權親自掛帥,率領大軍前往「濡須口」迎敵。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孫權還命大將朱然,在東關地區修築了濡須塢,一方面做好長期應戰的準備;另一方面,防止魏軍從東關一帶偷襲。

此時孫權的內心深處,要說害怕情緒肯定是有的,畢竟「濡須口」的戰略地位對吳國太重要了,此地的得失,直接決定著能否掌握戰場主動權的問題。但是,要說孫權驚恐失措,倒也不至於。畢竟,孫權十六歲時也是經歷過戰場生死的人,尤其是十九歲掌控東吳之後,在沒有周瑜、程普等人的幫助下,獨自率領族中子弟經歷了一場立威之戰,此時正是心氣高漲、躍躍欲試的時候。關於孫權的「立威之戰」,會在另外的文章中做一個詳細的介紹,本文當中不再展開贅述。

就這樣,曹操與孫權,各自率領著部眾,在江淮地區的「濡須口」一帶形成了對峙之勢。

孫權的成名之戰——「草船借箭」、「八字退敵」;

在此次「濡須口」之戰中,曹操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最博人眼球的是孫權的表現。

據《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載,開戰之初,孫權不停勸諫,率部主動出擊,集中兵力進攻曹操的軍營,結果,導致後方空虛,給了曹操一個可乘之機。曹操率部攻破了吳軍的一處營地,俘虜了吳將公孫陽,取得了開戰之初的一個小勝利。之後,曹操想繼續擴大戰果,再次命人偷襲吳軍的軍營。孫權首攻失利之後不敢託大,採用水軍的優勢圍殲來敵,斬殺、溺亡魏軍數千人,生擒三千餘人。不僅將戰事扳成了平局,而且,也讓曹操清醒地認識到了吳國水軍的犀利。

接下來,雙方又經過數次相互攻伐,互有勝負,不分伯仲。曹操原本以為這是一場以大欺小的殲滅戰,卻沒成想打成了焦灼戰,尤其是吳國水軍的優勢,令曹操十分忌憚。於是,曹操命令諸軍固防堅守,與孫權大軍僵持了起來。孫權見魏軍龜縮不出,也來了興致,不僅親自率部在魏軍營前叫陣,並且,在多次叫陣無果之後,還趁著夜間,駕著戰船進入魏軍的營寨,進行了一趟巡視、閱兵、遊覽。僅帶一艘戰船進入魏軍水師營寨腹地,可想孫權當時的膽子有多大。

據裴松之注引《魏略》中的記載,孫權乘著大船進入魏軍營寨巡視,曹操下令萬箭齊發,船身一面受箭太多出現了傾斜,孫權又命船轉向,最後「箭均船平,乃還。」這即是「草船借箭」這一典故的由來。

關於孫權「八字退敵」,也是傳為佳話的一個典故。據裴松之注引《吳歷》中的記載,吳、魏兩軍僵持日久,誰也沒有撈到一點好處,魏軍又攝於吳國水軍龜縮不出,孫權也漸漸的失去了繼續對峙的興致。於是,孫權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隨信還有一張便條,上面就寫了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來日方長,只要你不死,咱們還有機會一決高下,何必像現在這樣都僵著不動呢?

曹操看了孫權的信之後,就率部退兵了,「濡須口」之戰就此結束。此次吳、魏交戰,既是首次圍繞「濡須口」展開的爭奪戰,也是孫權成名並享譽後世的一次經典戰役。所以,從這種意義來說,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還真是孫權成名的一處福地。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辭海》

相關焦點

  • 第一次濡須口之戰:甘寧百騎劫營毫髮無損,孫權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本來這一期是打算寫孫權守業之後的江夏之戰的,但是我覺得有幾個戰役,我們得提前講一講,其中之一就是曹操發動的濡須口之戰(順帶一提,三國時期有四場濡須口之戰,其中只有前面兩場是曹操發起的,而因為最後一場我們之前講過了,所以本次先討論前三場中的第一場)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趣味問答⑧|「草船借箭」究竟是誰的功勞?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三國時期著名典故「草船借箭」究竟是誰的功勞?A:諸葛亮B:曹操C:孫權西晉史學家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史稱「並遷雙固」,他編撰的史學名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羅貫中正是以《三國志》藍本,完成了如今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
  •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上):曹操最後的南徵,這次孫權有大麻煩了!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 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本文為三國戰役大盤點系列第69期。孫權:可惡,總有一天我會捲土重來的!第二次濡須口之戰的戰前準備:曹操最後的南徵,不成功便成仁!
  • 助孫權登基的石亭之戰:魏國二十年不敢攻吳,敲響曹氏敗亡的喪鐘
    但其規模仍然宏大,對三國局勢,尤其是東吳局勢產生了尤其嚴重的影響。可以說石亭之戰,最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一、背景:孫權稱帝缺條件,蜀國北伐送先機夷陵之戰後,東吳一改左右逢源的政策,同蜀國達成了和解,使得局面又回到了吳蜀聯合抗曹的局面。
  • 魏將張遼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吳主孫權一生恥辱的逍遙津之戰
    熟悉三國的朋友通常會用孫十萬代指孫權,而對於張遼則尊稱為張八百。這是因為孫權曾經帶兵十萬進攻曹操,結果卻被張遼以八百人擊敗。至此之後,孫權就被稱之為"孫十萬",形容他打仗太糟糕。那麼到底是怎樣一場戰役,讓孫權輸得如此之慘呢?
  •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手下的十位名將,看看你能認識幾位?
    當夜,甘寧等人在曹操大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斬得數十首級從容而退。等曹營反應過來時,甘寧等人已經回到營中了。此戰後,每隔多久,曹操就退兵了。 甘寧在江東表現得太耀眼了,讓孫權如獲至寶。他逢人就誇,曹操有張遼,我有甘寧,足以抵抗他們了,「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 正史記載江表十二虎臣武功遠超五子良將,孫權為何要向曹魏稱臣?
    孫權在魯肅的攛掇下有了篡漢之心,但他有篡漢的能力嗎?且不說劉備會不會讓自己的舅哥坐擁天下,就是曹操麾下的諸曹夏侯和五子良將,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讓江表十二虎臣一擁齊上,也未必能打得過人家。雖然有江表十二虎臣,但是在三國正史中,孫權卻曾分別向曹操和曹丕納款輸誠,為此還受到了曹家父子的嘲笑:曹操笑罵「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上烤」,曹丕更是不客氣,直接說「孫權殘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長,故分命猛將三道並徵。」
  • 三國中10位一戰成名的猛將,五虎將全部上榜,東吳3人,曹魏2人
    第十名:馬岱 馬岱,馬超族弟,三國後期蜀漢大將,在群英薈萃的三國前期,武藝平平的馬岱沒有出彩之處,在和兄長馬超歸順蜀漢之後,也沒有得到太多的重用
  • 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和諸葛亮沒一點關係?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他
    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和諸葛亮沒一點關係?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他文|二狗子侃歷史《三國演義》最讓人引人入勝的是什麼?想來就是全天下的聰明人彼此鬥智鬥勇的精彩了。似乎整個天下的聰明人都集中在了這短短的幾十年三國時期裡,今天你出一個錦囊妙計,明天他又來一個火燒連營……這本小說實在是智鬥的盛宴。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使出草船借箭、空城計另有其人?
    三國時代一直都是許多影視、動漫、遊戲作品中受歡迎的題材,在14世紀的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後,奠定了三國的經典,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廣為流傳,甚至到被「誤以為是史實」的地步了,以下就來介紹三國歷史中最常被誤解的十大事件: 根本沒有桃園三結義!就算有大哥也不是劉備?
  • 從草船借箭到孔明借東風,這些經典的三國故事,哪些是真的?
    以至於,魯迅曾經就驚呼過「孔明之智近乎妖」,意思就是孔明的聰明才智就好像會妖術一樣,那麼影響這場戰爭勝敗的東南風,到底是孔明的妖術?還是當時的科學呢?1、冬天到底會不會吹東南風?在赤壁這場大戰中,東南風似乎成為決定雙方輸贏的關鍵要素,而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大陸,冬天可是要刮西風的,所以從根本上這場如此之大的東南風是根本刮不起來的。
  • 孫權:我在詩詞中是什麼形象?
    關於孫權的詩詞其實並不是,「孫權」、「仲謀」、部分「孫郎」這些關鍵詞都能檢索出相應詩詞,本篇來看看關鍵詞「孫權」涉及的15首詩詞。 《吳》 唐 徐夤 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
  • 三國決定之戰不是赤壁之戰,而是這場戰役
    提到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我們都耳熟能詳。第一就是官渡之戰、奠定曹操霸業。第二就是赤壁之戰。成就劉備天下。和最後的夷陵之戰是正式標誌著三國鼎立的開始。這三場戰役從形式上,政治上,還地位影響上,都是最大的。軍事影響反而不大。但實際上真正確定三國鼎立,也就是確定劉備成事卻是,今天看來並不起眼的漢中之戰。他是劉備事業的巔峰。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劉備納入自己的營壘。
  • 劉備和孫權,在荊州上的博弈,以鞏固來之不易的孫劉聯盟
    襄樊之戰最好得利者是魏國,沒了荊州的蜀漢就是沒了牙是老虎,從六出祁山看得出,而孫吳雖然得了荊州,但孫吳就是個弟弟,打魏國沒贏過幾次,劉備的夷陵之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荊州搶回來還好,問題是沒搶回來,而且還損失了一大批二代武將和精銳士兵,蜀漢也因此變成第三。
  • 東吳取得的巨大勝捷——「東興之戰」,丁奉躋身名將行列的一戰
    在三國時期,東吳、蜀漢、曹魏三個政權陷入戰爭當中。整體上東吳和蜀漢採取攻勢,曹魏採取守勢。不過曹魏或者說西晉畢竟具有國力上的優勢,取得最終的勝利。東吳和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都取得過比較大的勝利,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東吳取得過的一次勝仗——"東興之戰"。
  • 《三國》都知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子良將,吳國猛將是什麼水準?
    《三國》都知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子良將,吳國猛將是什麼水準?看過三國的朋友們,關注點基本都是在蜀國或者是魏國身上,很少注意吳國,畢竟吳國在演義當中出場率沒有魏國和蜀國高,甚至很多人對於江東的猛將不太熟悉,那麼小編說說這些猛將是什麼水準!準一流:太史慈,戰績:在生擒前提的要求下大戰孫伯符百餘合不分勝負,7.80合平一流張遼。
  • 新書|藍水飛舟《三國風雲:三分天下》
    藍水飛舟《三國風雲》系列道盡歷史三國那些事兒藍水飛舟著定價:49.80元ISBN 978-7-5143-8935-7內容簡介《三國風雲》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爭謀略、政治鬥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後之謎,也體現了個體複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