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計算機竟然擁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2020-12-20 超智星球

Hello World!我是老喬,這裡是超智星球,每篇文章都帶你學透一個小知識。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我註冊了超智星球的同名域名。你可以找到我,我們一起學習。

最近啊,我是天天跟「計算機」和「計算」打交道了,各種分布式、調度、多線程之類的概念繞來繞去哦。這促使我啊,對計算機的原理,再走一遍。

老規矩,學到哪講到哪,今天先講講,我學的計算機歷史。

本文6709個字,預計需要15分鐘。

01本節知識目錄

本節內容:「ENIAC」之前的計算機早期歷史

提到的設備:算盤→步進計算器→自動提花編織機→差分機→分析機→打孔卡片制表機提到的人名:帕斯卡、萊布尼、傑卡德、巴貝奇、阿達、霍列瑞斯博士、IBM

本期知識點:

最早的計算設備是算盤,舉例如何使用1613年,Computer一次出現,最初用於指代「計算工作者」1642年,帕斯卡計算器是第一臺機械計算器(機械的計算器、只能加減)1694年,萊布尼茨步進計算器。第一個加減乘除的機器(原理是連續加減)1805年,法國機械師傑卡德 真正完成了」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製作,首次「可編程」上述機器同時代,要快速計算彈道,主要是靠計算表。但每次改設計就需要一張新表1822年,巴貝奇提出了差分機,能計算多項式;構造差分機期間,想出了分析機, 分析機是通用計算機;Ada給分析機寫了假想程序,因此成為了第一位程式設計師1890年,霍列瑞斯博士的打孔卡片制表機大大提升了人口普查的效率1896年,霍列瑞斯創辦了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1924年,上述公司經營不善與其它機械製造商合併,成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02古代計算工具

雖然電子計算機出現不久(「ENIAC」於1946--2020,74年左右),相比人類歷史非常短暫,但人類對計算的需求早就有了。

與之相應的,計算工具的演化也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

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在古時候,人們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可能是手指,英文單詞「digit」既有「數字」的意思,又有「手指「的意思。古人用石頭打獵,所以還有可能是石頭來輔助計算。

但是呢,手指和石頭有缺點啊,都太低效了。手指就10個,加上腳指頭也才20。石頭呢,帶多了沉!揣兜裡,費兜。

後來出現了"結繩記事"。缺點:結繩慢,繩子還有長度限制。

又不知過了多久,許多國家的人開始使用」籌碼「來計數,最有名的就要數咱們中國商周時期出現的算籌了。

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 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數學家祖衝之計算圓周率時使用的工具就是算籌。

算籌的缺點:使用算籌計算太麻煩了,很不方便——計算時需要慢慢擺放。

於是,人們發明了更好的計算工具——算盤,它也是公認最早的計算設備。世界範圍來看,算盤最早發明於"美索不達米亞",大約公元前2500年(這也是我們標題的來源)。在我國,最早可能在漢代萌芽,在南北朝時期定型。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

人們製造算盤是因為社會的規模已經超出個人心算的能力,一個村莊可能有上千個人和上萬頭牛。

算盤利用進位制計數。使用時需要配合一套口訣——這口訣就好比計算機的軟體。算盤本身還可以存儲數字,使用時很方便。至今,算盤還在被使用。

它是用來幫助加減數字的手動計算器,它存儲著當前的計算狀態,類似於如今的硬碟。

感興趣同學可以去搜一下算盤的使用方法,我們就不展開講了。

算盤在公元前2500年就有了,在接下來的4000年裡,人類發明了各種巧妙的計算設備:

比如,星盤,讓船隻可以在海上計算緯度比如,計算尺,幫助計算乘法和除法比如,人們還創造了上百種時鐘 算日出,潮汐,天體的位置,或純粹拿來計時

這些設備,雖然我們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沒見過。但是對當時來說,每一種工具的發明讓原先很費力的事變得更快,更簡單,更精確 - 降低了門檻,加強了我們的能力

記筆記!(敲黑板)這個系列會多次提到這一點

計算機先驅 Charles Babbage 說過:

> "At each increase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on the contrivance of every new tool,human labour becomes abridged."

> "隨著知識的增長和新工具的誕生,人工勞力會越來越少"

嗯,降低門檻,For Everyone。

03Computer一詞的由來

然而,上面提過的那些設備我們可以稱作是"計算工具",但它們並不叫做"計算機"

最早使用"computer"一詞的文獻,來自1613年的一本書,作者Richard Braithwait。Braithwait說:

> "I have read the truest computer of times,and the best arithmetician that ever breathed, and he reduceth thy dayes into a short number".

> "我聽說過的計算者裡最厲害的,能把好幾天的工作量大大縮減"

可見,那時,"Computer"指負責計算的人。"計算工作者"偶爾會用機器幫忙,但大部分時候靠自己,這個職位一直到1800年代還存在。

在之後,"Computer"逐漸開始代表機器,帶來這個變化的,是一系列計算機器的發明。

04第一臺真正的計算器

1623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出生,三歲喪母,後由擔任稅務官的父親養大。在帕斯卡小時候,看到父親費力的計算稅率稅款的時候,就想幫父親做點事情。

19歲時(1642年),帕斯卡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臺機械計算機——帕斯卡加法器。

它是一種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外形像一個長方盒子,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後才能轉動,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

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個「逢十進一」的進位問題。聰明的帕斯卡採用了一種小爪子式的棘輪裝置。

當定位齒輪朝9轉動時,棘爪便逐漸升高;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前進一檔。

05加減乘除的步進計算器

1662年帕斯卡去世,不久後。1672年的某一天,一位在德國政壇小有名氣的年輕人受邀來訪巴黎——一座大師薈萃的城市。身為文科生的他卻誤打誤撞與幾位大數學家成為了好友,從此闖進了理科的世界,沒想到這一闖就掀起了歷史的驚濤駭浪。

鑽研數學期間,他漸漸發現:

> "... it is beneath the dignity of excellent men to waste their time in calculation when any peasant could do the work just as accurately with the aid of a machine."

> "...讓一些傑出人才像奴隸般地把時間浪費在計算工作上,是不值得的"

於是,1694年,世界上第一臺可以自動執行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誕生了。而這,幾乎是他一生中最不值一提的成就之一。

他就是曾和艾薩克·牛頓爭奪微積分發明權的大名鼎鼎·萊布尼茨。

事實上,萊布尼茨應該叫做博學家。研究了他老人家的生平,我後面一定要寫個萊布尼茨專篇。在這裡,讓我們先做個簡單但正式的介紹:

>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德國博學家、哲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萊布尼茨發明的新型計算機約有1米長,內部安裝了一系列齒輪機構,除了體積較大之外,基本原理繼承於帕斯卡。

不過,萊布尼茨技高一籌,他為計算機增添了一種名叫「步進輪」的裝置。步進輪是一個有9個齒的長圓柱體,9個齒依次分布於圓柱表面;旁邊另有個小齒輪可以沿著軸向移動,以便逐次與步進輪嚙合。

每當小齒輪轉動一圈,步進輪可根據它與小齒輪嚙合的齒數,分別轉動1/10、2/10圈……,直到9/10圈,這樣一來,它就能夠**連續重複地做加法**。同樣的,做減法時,機器會反向運作,也可以做做連續減法。

直到今天,"連續重複的計算加減法」仍然是現代計算機做乘除法採用的辦法,計算器真的不是直接就能口算出11*9=99。

06「可編程」的提花編織機

計算機發展到現在還是人去操作機器,還沒有實現人與機器的對話。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人類的思想告訴機器,讓機器按照人的想法去自動執行。這個話題,成為「人機對話」

說到實現人機對話,就要說一下另外一個行業——紡織業,並提到提花編織機。

提花編織機是具有升降紗線的提花裝置,是一種能使綢布編織出圖案花紋的織布機器。

最開始編織機編織圖案相當費事。所有的綢布都是用經線(縱向線)和緯線(橫向線)編織而成。若要織出花樣,織工們必須細心地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在適當位置「提」起一部分經線,以便讓滑梭牽引著不同顏色的緯線通過。

機器當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該在何處提線,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經線,不厭其煩地重複這種操作。

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發明了「穿孔紙帶」的構想。布喬想出了一個「穿孔紙帶」的絕妙主意。

布喬首先設法用一排編織針控制所有的經線運動,然後取來一捲紙帶,根據圖案打出一排排小孔,並把它壓在編織針上。

啟動機器後,正對著小孔的編織針能穿過去鉤起經線,其它則被紙帶擋住不動。於是,編織針自動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去挑選經線,布喬的「思想」「傳遞」給了編織機,編織圖案的「程序」也就「儲存」在穿孔紙帶的小孔中。

1790年的時候法國機械師傑卡德,基本形成了改進提花機的構想,由於當時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傑卡德為了參加革命,無暇顧及發明創造,直到1805年才真正完成」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製作。

傑卡德為他的提花機增加了一種裝置,能夠同時操縱 1200 個編織針,控制圖案的穿孔紙帶後來換成了穿孔卡片。

在後來電子計算機開始發展的最初幾年中,在多款著名計算機中我們均能找到自動提花機的身影。

07更便宜更快的計算表

萊布尼茨的步進計算機,是第一臺能做"加減乘除"全部四種運算的機器。它的設計非常成功,以至於沿用了3個世紀。

不幸的是,即使有機械計算器,許多現實問題,依然需要很多步。算一個結果可能要幾小時甚至幾天。並且,第二方面,這些手工製作的機器非常昂貴,大部分人買不起。

所以在20世紀以前,大部分人會用預先算好的計算表,這些計算表由之前說的 "human computers"(人力計算器)編撰。如果你想知道8675309的平方根,與其花一整天來手搖"步進計算器",你可以花一分鐘在表裡找答案。

在對計算這方面,軍隊始終是強需求。速度和準確性在戰場上尤為重要,步進計算器跟不上需求,就主要依賴計算表了。

19世紀,一個主要的難題,就是如何的精確瞄準炮彈。

在當時,這些炮彈的射程可以達到1公裡以上(比半英裡多一點)。再加上,風力、溫度、大氣壓力會不斷變化,想打中1公裡以外的船一樣大的物體就非常困難。

於是出現了射程表,炮手可以查環境條件和射擊距離。然後這張表會告訴他們,角度要設成多少。

08計算之父與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這些射程表很管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但它們的問題是如果改了大炮或炮彈的設計,就要算一張新表 這樣很耗時而且會出錯。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在1822年寫了一篇論文,向皇家天文學會指出了這個問題,標題叫:

> "Note on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ry to the computation of astronomical and mathematical tables"——"機械在天文與計算表中的應用"

巴貝奇提出了一種新型機械裝置叫"差分機"(the Difference Engine),所謂「差分」的含義,是把函數表的複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平方運算。那一年,剛滿20歲的巴貝奇從法國人傑卡德發明的提花編織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它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旨意,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

多項式描述了幾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比如射程和大氣壓力。多項式也可以用於計算對數和三角函數,這些函數在當時也是手算的,相當麻煩。

巴貝奇在1823年開始建造差分機。並在接下來二十年,試圖製造和組裝25,000 個零件,總重接近15噸

不幸的是,該項目最終放棄了。但在 1991 年,歷史學家根據巴貝奇的草稿做了一個差分機--而且它還管用!

但更重要的是,在差分機的建造期間巴貝奇構想了一個更複雜的機器 - 分析機(the Analytical Engine)

不像差分機、步進計算器,和更以前的其他計算設備,分析機是"通用計算機"

> 」a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one that could guide itself through a series of operations automatically,

> 「一臺可以自動完成一系列操作的計算機"

它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只是一種特定運算,甚至可以給它數據,然後按順序執行一系列操作,它有內存,甚至一個很原始的印表機。

你可以想像下,同時代的已存機器,都是只能加減乘除的一堆齒輪。巴貝奇說要造一個「通用計算機」!這臺機器太超前了,巴貝奇的這款分析機的命運,也跟差分機一樣,沒有建成。

然而,「計算機可以自動完成一系列操作",這種"自動計算機"的概念,是個跨時代的概念,預示著電腦程式的誕生。

可以說,分析機激勵了第一代計算機科學家。這些計算機科學家,把很多巴貝奇的點子融入到他們的機器。所以巴貝奇經常被認為是"計算之父"。

說到分析機,不得不說巴貝奇的另一個同事,也是一代傳奇人物了——阿達(Ada)

奧古斯塔·阿達·金(Augusta Ada King),英國數學家,19世紀詩人拜倫的女兒,洛甫雷斯伯爵夫人。

由於進度緩慢,到1842年的時候,政府宣布停止對巴貝奇的一切資助,連科學界的有人都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他。

然而在這個時候,巴貝奇收到了一封信,寫信人不僅對他表示理解而且還希望與他共同工作。娟秀字體的籤名表明了她不凡的身份——伯爵夫人。

與巴貝奇交流後,阿達非常準確地評價道:「分析機'編織』的代數模式同傑卡德織布機編織的花葉完全一樣」。於是,為分析機編制一批函數計算程序的重擔,落她的肩頭。

阿達開天闢地第一回為計算機編出了程序(基於穿孔機),其中包括計算三角函數的程序、級數相乘程序、伯努利函數程序等等。阿達編制的這些程序,即使到了今天,電腦軟體界的後輩仍然不敢輕易改動一條指令。

阿達的工作證明了巴貝奇的分析器可以用於許多問題的求解。她甚至還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的概念,為計算程序擬定「算法」,寫作了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

她曾說:

> "A new, a vast, and a powerful language is developed for the future use of analysis."

> "未來會誕生一門全新的,強大的,專為分析所用的語言"

由於她在程序設計上的開創性工作,Ada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09打孔卡片制表機

為了更合理地分配聯邦資金/國會代表等等,美國憲法要求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而在19世紀末,因為大量移民的到來,使得美國人口迅速增長。給普查統計工作帶來很大挑戰。

在1880年,美國舉行了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為當時5000餘萬美國人登記造冊。

當時在人口調查局從事統計工作的德國僑民 赫爾曼·霍列瑞斯博士(Herman Hollerith)靜靜地坐在他的辦公室裡,望著那汗牛充棟的人口登記冊發愁。

人口普查需要做大量工作,如年齡、性別等用調查表做採集的項目,還要計算每個社區有多少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據他的估算,分析這些千辛萬苦收集到的數據,人口調查局至少要花費7年時間。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和公民們,幾乎要到下一次人口普查時,才能得知這次普查的人口狀況。

並且更要命的是,通過手搖計算機計算,到1890年,美國人口還將增加1200萬,若按老辦法統計,即使再添加人手,沒有10年以上的功夫,是根本搞不出什麼結果的(可憲法規定才10年啊)

霍列瑞斯博士就想用一種機器,能自動統計這些數據,幫助完成繁重的統計制表任務。

於是,他發明了打孔卡片制表機。這個機器是"電動機械的"-機器用打孔卡記錄數據(一種紙卡,上面有網格);用打孔來表示數據;用傳統機械來計數,結構類似萊布尼茨的乘法器,但用電動結構連接其他組件。

舉個例子,有一連串孔代表婚姻狀況。如果你結婚了,就在"結婚"的位置打孔。這就完成了數據的記錄與表示。

當卡插入機器時,小金屬針會到卡片上,如果有個地方打孔了,針會穿過孔,泡入一小瓶汞,聯通電路,電路會驅動電機,然後給"已婚"的齒輪+1。這就實現了機器的自動數據處理。

霍列瑞斯的機器速度是手動的10倍左右,使人口普查在短短兩年半內完成,給人口普查辦公室省了上百萬美元。

自此以後,企業也開始意識到計算機的價值——它可以提升數據密集型任務的勞動力來提升利潤,比如會計,保險評估和庫存管理等行業。

為了滿足越來越多企業的需求,霍列瑞斯成立了"制表機器公司(The 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影響力甚至擴大到俄羅斯、加拿大和挪威等國。

然而,統計學家畢竟缺乏經商才幹,他的公司不久便因資金周轉不靈陷入窘境,只好任別人收購。經過幾次改組,這家公司後來在1924年與其它機械製造商合併,成為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簡稱IBM-你可能聽過IBM

雖然霍列瑞斯的發明並不是通用計算機,除了能統計數據製造表格外,制表機幾乎沒有別的什麼用途,然而,制表機的穿孔卡第一次把數據轉變成二進位信息。

在早期計算機系統裡,這種用穿孔卡片輸入數據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數據處理也發展成為電腦的主要功能之一。霍列瑞斯也被稱為數據處理之父。

傑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別開創了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之先河。以歷史的目光審視他們的發明,正是這種程序設計和數據處理,構成了電腦「軟體」的雛形。

10寫在最後

本文中,我們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計算機都是機械的。這些電子機械的"商業機器"取得了巨大成功,極大的改變了商業和政府。

但是,社會發展總是會給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到了1900年代中葉,世界人口的爆炸和全球貿易的興起,要求更快,更靈活的工具來處理數據。

世界即將迎來電子計算機的時代。我們下節討論!

通過超智星球的同名域名。你可以找到我,我們一起學習。

參考文獻:

1. 楊露斯, 黎煉. 論計算機發展史及展望[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0(06):194.

2. N.A.阿波京. 計算機發展史[M]. 11.

3. 別拿曾經看以後.《計算機發展歷史》.新浪博客.2016

4. CrashCourse/CrashCourse字幕組.《計算機科學速成課》.youtube.2018

5. 諶謙. 難以忘卻的——計算機發展史[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4(07):48-49.

相關焦點

  • 國內最受歡迎的五種小型犬,其中一種是國產品種,有四千多年歷史
    京巴京巴犬又稱北京犬、宮廷獅子狗,是原汁原味的中國犬種,並且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來,從秦始皇時代延續到清王朝,京巴犬一直作為皇宮的玩賞犬,在歷代王朝中均備受寵愛。目前,京巴犬已成為國內最普及的陪伴觀賞寵物之一,在市民擁有的觀賞寵物當中,京巴犬的保有量已經達到相當的比例,保守估計為養犬總數的30%以上。
  • 世界上最早的郵局面臨關門危機 擁有300多年歷史
    位於蘇格蘭的一家郵局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郵局,然而現在由於郵局主人計劃退休,這家郵局面臨關門的命運。據悉,Sanquhar郵局於1712年首次開業,被金氏世界紀錄評為世界上第一個郵局,經過了300多年的歷史,現在是郵政愛好者者的旅遊勝地,和當地老年人辦理銀行業務的地方。它在2015年已經有停業的危機,最後被77歲的Manzoor Alam和他的妻子接管。但是這對夫婦因健康狀況將要退休,他們希望能在2020年5月之前找到郵局新的主人。
  • 2020年的月薪四千是什麼水平?竟然算高工資?跑贏全國一半人!
    什麼收入才能作為一個我國收入標準的中位線呢?有專家指出:4000元的月薪可以算是我國中等水平的薪資水平了,拿到4000已經跑贏全國一半的人了!我們可以從兩組比較具有權威性的數據加以推算,一個就是全國最低工資標準。據2019年末的全國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數據顯示,北京的最低工資是2200元,上海是全國最低工資最高的地區,每個月2480元。
  • 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擁有4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人間天堂!
    歷史上的大馬士革一點也不平靜,曾經被亞歷山大和羅馬帝國佔領,後來被阿拉伯佔領。這座城市既是侵略者,也是侵略者。即使一直轉手,大馬士革這個時候還是很繁華的。大馬士革古老的伊斯蘭建築、現代高層建築和美麗的公園相互映襯,使得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充滿魅力。在大馬士革你能看到最多的花就是玫瑰。
  • 時間的實體|日曆,我們用了四千多年啦
    記載著天文曆法的甲骨歷出土,讓考古學家推測,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國的曆法記載已經存在;到了唐朝,順宗年間,出現了迄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曆書。宋朝,官方開始發行曆書,以幫助非皇室成員進行生產生活,但價格過高,尋常百姓只能「違法」私印。
  • 計算機發展歷史
    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 河南發現一種文字,比甲骨文早四千多年:中國有8000年文字史?
    那麼,中國文字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呢?河南發現一種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四千多年,考古發現令人不解:難道中國有8000年的文字史?眾所周知,殷墟甲骨文是公認的中國最早、最系統、最成熟的文字,一共發現5000餘字,如今已經辨認出2000餘個,距今約3300年。如今,我們只要掌握3000餘字,就能基本滿足日常工作需要,而甲骨文卻有5000餘字,可見甲骨文的成熟度。
  • 中國「三香」,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全都敗給了辣椒?
    中國擁有極為悠遠的美食歷史,自戰國時期開始,人們馴化農作物、野果、禽類,將它們端上餐桌,做成美味的食物。最開始,人們缺少調味料,做出來的食物僅僅是火烤和水煮。後來,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取調味料,從人們必吃的食鹽,到近百年流行起來的辣椒,人們喜愛的調味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三水這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美麗傳說一籮筐
    三水這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村,美麗傳說一籮筐 2020-05-31 0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四千多年的虞城,不但有巾幗英雄的墓地,還是倉頡的造字之地
    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縣城,四千多年的歷史,原本是古虞的國地,因虞國而得名,夏禹封商均於此,號「有虞」,後稱虞國。因此另有一個神話傳說也是說得此地,那便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的「倉頡造字」。關於倉頡造字在全國有多處紀念的遺址,有倉頡造字、造字臺、倉頡陵、倉頡廟等。
  • 山東青島古建築,擁有2100多年歷史,卻不被人熟知
    畢竟,這些都是城市的歷史沉澱。就目前城市旅遊的發展而言,這種類型的建築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但從山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山東未來在古建築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座容易被忽視的古建築吧。古建築「太清宮」雖然在當地名氣不大,但也比不上故宮。
  • 矽谷計算機博物館:中國的算盤是有2000年歷史的計算機
    算盤能否可以算作計算機呢?答案是可以的。這是矽谷的計算機博物館的看法,如果你走進矽谷的、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博物館,一進門你就能看到,最顯眼的地方放著一塊大展牌,上面寫著「計算機2000年的歷史」,旁邊放著的是一把中國的算盤。
  • 沒住人的房子燃氣費竟然欠了四千多?究竟誰在從中作梗?
    什麼事呢?這得從張先生的燃氣費說起:9月份欠費5塊錢,怎麼到了10月份,沒住人的房子燃氣費竟然欠了四千多?這可嚇壞了張先生,他趕緊去了燃氣公司營業大廳。張先生說,自己2019年9月才正式入住,而燃氣公司說2014年就開始抄表了,這中間的五年時間發生了什麼?
  • 斯坦伯格鋼琴是世界上最大鋼琴製造商之一,擁有一百多年製造歷史!
    斯坦伯格製造是一個全球化的製造概念/斯坦伯格鋼琴是世界上最大鋼琴製造商之一,擁有一百多年鋼琴製造歷史!企業相互間的入股、併購、控股和投資都是當下全球化的一種集團趨勢化運作,企業的歸屬國不僅是股權持有人,還有企業所在地及規模、實力、歷史所決定的。
  • 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全國各地至今留下很多著名歷史遺蹟
    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全國各地至今留下的歷史遺蹟,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偉績和中華炎黃子孫的思念。由於開封在歷史上經常黃河水泛濫,勞動人民深受其害,非常懷念古代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希望以後能得到禹王的神靈保佑,在遺址上修建了禹王廟。禹王臺古建築群裡有很多康有為等歷代名人碑刻,記載大禹治水歷史文化,非常壯觀。
  • iMac,計算機歷史的新篇章
    自蘋果的Macintosh計算機(Mac)問世以來,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中,Mac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從第一臺Mac中只有128KB的內存,到最新的iMac Pro中是可選的128GB,Apple一直在重新定義功能和生產力。
  • 計算機網絡基礎第二章-計算機網絡發展歷史
    引言通過前面第一章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網線以及水晶頭的製作方法,學習計算機網絡知識和其他的知識不一樣,因為網絡的實現方式是通過電信號或光信號,這種介質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我才從最簡單網線開始講起,讓大家對網絡有個基本的認識。無論學任何一門學科都繞不開的門檻是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學習計算機網絡也是一樣,必須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史。
  • 歷經南詔、大理國,橫跨1300多年歷史的崇聖寺三塔,有什麼?
    大理,近二十年來,一個歷史文化光芒被旖旎風光的光芒遮住了的城市,它是一座被人「低估」的城市!深入了解大理之後,你會發現它深厚的歷史文化比自然風光更加迷人。大理在整個雲南知名旅遊城市中,與它擁有同等地位的城市並非沒有,但,在雲南歷史文化發展史中,它的地位無城市可以替代。
  • 安徽爬子巷,擁有400多年的歷史,名字源於一個孝子故事
    在這一座展館裡面展示了非常多的老物件,而毫州這一片土地的歷史也被濃縮在這個展館裡面。在這條街道上面還有很多家花店,也是因為這些花店讓整條街巷變得香氣撲鼻,這樣的氛圍也讓人心情非常愉悅,如果有機會來到毫州,可以去這條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老街去走一走,感受當地的孝道文化。
  • 量子計算機到底能做什麼?
    谷歌、IBM、IonQ、Rigetti和哈佛大學等多家頂尖機構都在建造量子計算機,很多人認為谷歌今年底有可能實現第一裡程碑。可是量子計算機到底能做什麼?《量子雜誌》(Quanta Magazine)發表的一篇博文介紹說:「量子計算機永遠也不會完全取代傳統計算機——比如您現在用來閱讀這篇文章所使用的電子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