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全國各地至今留下很多著名歷史遺蹟

2020-12-17 悠悠歷史歲月

大禹是民間傳說與堯、舜時代齊名的聖帝,大禹治水是他一生最顯著的功績。大禹治水為民造福,將永遠受到中華炎黃子孫的歌頌。千古傳頌的大禹故事,萬民仰止大禹的精神,已經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全國各地至今留下的歷史遺蹟,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偉績和中華炎黃子孫的思念。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稽山門外會稽山麓大禹陵大禹雕像

安徽省蚌埠市塗山禹王宮

禹王宮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塗山頂峰,漢唐風韻,大氣磅礴。始建於唐朝,宋、元、明、清朝都進行過大修或修繕。現在的禹王宮有二進院,院內有兩棵樹齡千年以上的數圍高大的銀杏樹。院西南有傳說大禹的妻子塗氏思夫、望夫所化的望夫石。院西北有瞭望臺。院西有四季清澈的聖泉

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塗山頂峰禹王宮全景

禹王宮內有大批歷代文化名人如柳宗元、蘇軾、狄仁傑等留下的詩文石刻,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勝地。農曆三月二十八的塗山禹王宮廟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塗山附近淮河東岸的禹會村,通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現了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的淮河流域目前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禹墟。大禹正生活的年代正是那個時期。

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禹會村禹墟遺址

山西省河津市禹門口

禹門口位於山西省河津市境內的黃河峽谷之中,是山西和陝西黃河峽谷的最南端。這裡是千古傳奇大禹鑿龍門,和神話傳說鯉魚跳龍門的發生地。在龍門山北部有一個很像龍門卻不能通的河口,民間傳說是大禹的父親鯀治水沒有成功的工程。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山西和陝西重要的交通要道,黃河兩岸懸崖絕壁夾峙,咆哮的黃河水在峽谷之間橫衝直撞,奇巧壯麗的千古奇觀讓文人墨客激起了畫情詩意。

山西省河津市和陝西省韓城市之間的黃河峽谷之中的禹門口

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

禹王臺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青瓦重簷、四簷三樓的牌坊大門是清朝修建的。禹王臺主要建築有禹王廟御書樓水德祠三賢祠等。由於開封在歷史上經常黃河水泛濫,勞動人民深受其害,非常懷念古代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希望以後能得到禹王的神靈保佑,在遺址上修建了禹王廟。禹王臺古建築群裡有很多康有為等歷代名人碑刻,記載大禹治水歷史文化,非常壯觀。

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禹王臺御書樓

山東省禹城市禹王亭

禹王亭位於山東省禹城市徒駭河附近的具丘山上。民間傳說當年大禹在徒駭河治理洪水時,帶領當地勞動人民在禹王亭遺址建起了18米高的具丘山,用來觀察水情,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採取措施更好地治理洪水。後來當地人們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把縣城改名叫禹城,在具丘山上建起了禹王亭。在禹王亭供奉大禹的神位,每逢重大節日當地官員與人民一起祭奠大禹,祈求大禹保護一方百姓平安。禹王亭遺址也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現在建有禹王亭博物館

山東省禹城市十裡望鎮禹王亭遺址和大禹治水處具丘山

湖南省長沙市禹王碑

禹王碑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崖壁上,建有碑亭,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石刻。禹王碑石刻字體奇古,如天文難以破譯,民間傳說禹王碑記錄了大禹治水在嶽麓山治水偉大的成就。考古專家認為禹王碑碑文是夏代官方文字,秦漢時期進行文字改革以後絕大多數已經無法辨認了。禹王碑附近還有民間傳說大禹治水拖船過嶽麓山所留痕跡的拖船坳、禹跡蹊等遺蹟。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雲麓峰蒼紫色石崖壁上的禹王碑

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全國各地至今留下還有哪些著名歷史遺蹟,歡迎列舉。

本文出自【悠悠歷史歲月】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歷史上,著名的洪水,更是不在少數。其中,最為有名的,與洪水相關的神話故事,莫過於大禹治水。話說在上古時代,黃河泛濫,鯀(大禹之父)、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負責治水。據說,當年,堯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區,就已經因為黃河泛濫,莊稼被淹、房屋被淹,中原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 大禹的父親是誰,鯀(gǔn)(治水失敗大禹接班)
    您好,歡迎你來閱讀,用簡單的文字帶你了解歷史的奇趣(期待您的關注!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起大禹治水我們可能都知道,大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把洪水引進大海,為人民謀得了福利。所以如今黃河流域才會這麼繁榮而且沒有水災的困擾,這可以說都是大禹的功勞。而他也因為治水的功勞繼承了舜的位置,成為部落首領。那麼大禹的父親是舜嗎?大禹的父親是鯀(gǔn)其實大禹的父親,也是一個治水能臣,但他沒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價。大禹的父親是鯀,他是舜的大臣。
  • 考古發現三千年前,大禹治水的重要物證,證實了夏朝真實存在!
    遠在上古帝堯時期,天地間洪水肆虐,大禹在父親鯀治水失敗後,扛起了治水重任,攜帶先民翻山越嶺疏通九州河道,最終消除了洪災,並以治水之功贏得擁戴開創了夏朝,沒有大禹,就沒有夏朝。
  • 專家提出質疑,夏朝根本不存在,大禹治的是非洲尼羅河
    中華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誕生過許多傳說故事。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逃避困難的習慣,面對困難都是迎難而上。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也深深的刻在炎黃子孫的骨子裡,正是有這種精神,才造就了這麼璀璨的歷史文化!
  •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遂公盨與大禹2002年的春天,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從海外市場偶得一件青銅器,這件器物因外表鏽蝕嚴重,器底的大部分銘文被土鏽掩蓋,且文字深奧難懂,特意邀請李學勤先生進行鑑定,李學勤先生看到這件銅器後,對器物的外形、沿口下的鳥紋和腹部的瓦溝紋進行了認真研究,當讀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銘文後,認為這是一件講述大禹治水歷史的重要青銅器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但值得肯定的是,縱觀歷史長河中,能人英雄的確不乏其是。在治理水患這一方面,前人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歷史上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治水能手,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數所贏得的效果並不明顯,直到大禹的出現,才真正在治水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也因此大禹治水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中國歷史治水第一人的桂冠也當屬大禹無疑。
  • 治水功臣李冰:耗時18年完成了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
    從岑參的詩中,我們不難想像幾千年前的沿岷江而居的蜀人生活狀況。而事實上,現實比詩歌更糟糕。所以,歷代治蜀者都明白,治蜀必先治水。 他將岷江當作了他的實驗室,採用「疏導」的治水思想,開創了「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治水經驗,繼而推廣九州,成為後人的治水法寶。 繼禹之後,蠶叢、柏灌、魚鳧、望帝、叢帝等古蜀王都為治理岷江水患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僅在都江堰地區頻繁活動,而且還留下了蠶叢祠,蠶巖關、蠶巖古柏、柏灌臺、魚鳧村、望叢祠(後改為祭祀李冰的二王廟)等遺蹟。
  • 《西安千古情》大禹治水氣壯山河
    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前去治水。由於災情緊急,所以大禹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期間他有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但卻沒有進去探望家人。但,很多西安人不清楚的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就在如今的西安鄠邑區三過村。「《戶縣鄉土志》引古籍說:禹治灃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 最新研究發現,大禹治水是失敗的,夏朝的建立者可能另有其人
    後來舜處死了鯀,用其子禹繼續治水。大禹使用了「疏導之法」,經過13年的辛勤努力,終於解除了水患,而禹也因為有功於社稷,成了夏王朝的開創者。當他年老時,將位子傳給了兒子啟,這就打破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的傳統,開創了父子相傳的王位繼承新模式。
  • 「悅讀」大禹:純系傳說,還是確有其人?
    第一,大禹治水。在《尚書》中,就記載了當時河水江水泛濫的狀況,以及從堯到舜都是怎樣去治理洪水的。先是舜派大禹的父親鯀治洪水,鯀採取了堵的辦法,洪水來了以後我就築堤築壩,結果洪水太大,堤壩擋不住,水一衝就垮。於是又讓他的兒子禹來繼承他父親繼續治水,大禹就採取了疏導的辦法,挖溝挖河,這樣就把洪水逐步引跑了,治水也就成功了。
  • 西漢治理黃河有妙招:從《山海經》入手,聊一聊古代人的治水方法
    為了能夠抵禦洪水的侵害,遠古時期,人們就以治水為己任。以治水有功接受舜帝禪讓的大禹,就曾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早在遠古時期人們開始意識到水患時,其實就一直在致力於治理黃河。
  • 大禹南下治水,因為一個女人,被人陷害犯下3大罪!
    感謝歷史能讓我們相遇在這裡,我是喜歡解讀歷史文化的百河千川,每一段歷史故事背後都有心酸和淚水。如果你也喜歡鑽研歷史,親關注我隨時給大家分享!那不說題外話,開始我們今天的分享,商均見畲蛇族人被他震悵了,又狠地看了一下大禹,然後振振有詞地說「你們知道嗎?大禹胡亂治水已犯下三條大耶狀!」聽商均說大禹犯了三條大罪,人們更是驚箴得非同小可,臉上顯露出不解、惶惑的神情。但大禹卻鎮靜地站著,臉上顯出對商均卑夷的笑容,冷靜地問「請問商公子,我治水犯了哪三條罪狀?」
  • 影響了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世襲制的由來,如果當年大禹禪讓了
    大禹因為防洪治水的成功,人們都很敬愛他,他經常與熟練的工匠們一起去各地幫助當地的人們防洪治水。當地部落很自然地服從了大禹的管理。在不知不覺中,大禹管理的領地越來越大,可是辛苦的工作使大禹的健康狀況變得越來越差,這使人們感到焦慮不安,擔心如果大禹死了,誰會帶領他們防洪治水呢,誰來保護成千上萬的家庭呢?而此時,一些邊緣的部落開始爭奪領土,其中一個叫三苗部落的再次來搶部落的糧食,並摧毀了他們的大壩,洪水淹沒了他們好幾個村莊。
  • 大禹的畫像上,為什麼手中有一把「叉子」?治水帶著它有什麼用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都聽受過,大禹為了解決洪澇問題,全新參與治水中,甚至三顧家門而不入,這種精神被人們所稱讚。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所以大家基本上是看天吃飯,如果遇到乾旱洪澇那麼百姓們就會流離失所,貧苦挨餓。
  • 夫從婦居,大禹原來是上門女婿;婦助夫業,女嬌助大禹治水有方
    大禹治水,相信大家都聽過,但很多人不了解,大禹其實是個上門女婿,夫從婦居;此外大禹治水成功還有一部分的功勞來源於他的妻子——女嬌。可以這樣說,大禹擅長治水韜略,女嬌懂得人文關懷,兩人一起,便成就了大禹治水偉大業績。大約在四千年前,在我國的黃河流域,水災為患。治水,成為了中原最迫切要做的事情。一開始,堯是安排鯀進行治水的。
  • 考古發現,大禹治水或失敗告終,夏朝建立者另有其人
    就連《史記夏本紀》年夏朝400年的記錄也只有4000字,平均每歷年10字。更棘手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夏朝的文字。正是由於缺乏各種資料,夏朝的歷史是模糊的,甚至是明顯不合理的,如夏朝君主平均統治時間過長。據史書記載,夏朝的前身是崇氏。
  • 夏朝的奠基者——大禹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傳說禹與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歷經十三年終於治好水患。舜帝生前,宣布治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舜帝死後,大禹也像舜讓位給堯帝的兒子丹朱那樣,讓位給舜帝的兒子商均。由於禹治水有功,威望高,諸侯們不同意商均繼位,在諸侯的擁戴下,90歲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
  • 大禹被稱為英雄,為何歷史學家卻說大禹是一條蟲?
    其實第1個治理黃河水患的人並不是大禹而是他的父親叫做鯀,當他的父親鯀接了舜給他安排的這個治水任務的時候,他看到黃河水患如此洶湧的局面他採取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水給堵住。在他把水堵住的前幾年當中確實水患得到了制止。
  • 歷史故事中配角的作用:大禹父親做了啥?愚公移山時子孫怎麼想?
    《大禹治水》故事成功源於大禹沿用了其父親(gǔn)的理論,總結父親治水的不足之處;《愚公移山》的子孫們能夠認可愚公的思想,就因為他有著堅持不懈改變現狀、勇往直前的精神。歷史故事中配角的作用並不是只當作陪襯,而是隱藏了作者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實用觀點。今天我們就是探討《大禹治水》與《愚公移山》中配角的作用與人類內在的驅動精神。